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儿小满。
小满的“小”即“将满未满”。
小满的“满”则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另一方面则与这一季节的降水量相关。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在北方,小满之“满”以冬小麦等夏熟作物为表征,此时,小麦进入灌浆阶段,籽粒日益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
“小满小满,江河渐满”。
在南方,小满之“满”则以雨水丰沛程度为表征,受夏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雨水愈见丰裕。
有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有点承上启下的意思,既是收获的前奏,也是夏季农忙的序曲。
敦煌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
但实际上,在传统农业时代,到了小满这个节气,去年囤的粮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当年的新粮食还没到收获时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是农民最难的时候。
粮食不够,吃啥?
“春风吹,苦菜长,荒湖野滩是粮仓”。
小满三候之一即为“苦菜秀”。
清代·张若霭《墨妙珠林·卯册》二十四节气图之小满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包括苦菜在内的可食用野菜正在蓬勃生长,于是,民间便形成了吃苦菜的习俗。虽然苦味有在季节炎热之际去火的作用,但当时的人吃苦菜也可谓无奈之举。
小满不行,大满不就得了?
哎?可小满之后是芒种啊!
二十四气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满而无大满也?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天地类》
看,不光您有此疑问,古人也有。
有人觉得这得从文化角度去解读:传统的中庸之道忌讳“大满”,“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可是,单纯就谷物本身而言,大满才算成熟,没有小满就满足的道理啊。
很显然,按照“小-大”对称结构的规律来看,小满过后怎么的也得有个大满,这才对称嘛,怎么就成了芒种呢?
清代·张若霭《墨妙珠林·卯册》二十四节气图之小满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田……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周礼·地官》
“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这里的“芒种”指“麦稻”,意思是只要能长草的水田,都可以种植麦稻。
皆谓麦也。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芒种,五月节,‘种’读如‘种类’之‘种’,谓种之有芒者,麦也,至是当熟矣。
——宋代·马永卿《懒真子》
对于有“小满”没“大满”这种现象,马永卿在《懒真子》一书中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芒种”节气之所以不命名为与“小满”相对应的“大满”,意在提醒农人要注意农业生产,即所谓:“古人名节之意,所以告农候之早晚深矣。”因为,“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矣。”
图片来源:Pexels
而在《七修类稿》中提出这个问题的郎瑛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盖有芒之种谷,至此已长,人当效勤矣;节物至此时,小得盈满,故以芒种易大满耳。”
之所以“小满”和“芒种”这两个节气的命名与别的节气不一样,不单单要从时序与植物生长情况出发,还必须以哲学的眼光去看待。
过了小满,天气越发炎热,人就会变得懒散,止步不前,将节气名称为“小满”和“芒种”,目的是提醒人们,天气虽热但还是得保持勤快和上进。
宋代《槐荫消夏图》
总之,小满可以,但大满则溢,正如《尚书·大禹谟》所言:“满招损,谦受益”,适当留白才是人间清醒。
观复猫王情圣版《槐荫消夏图》
情圣:哎妈呀,还有啥想法,累了就躺平会儿呗!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