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闲」字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不负「闲」字

门中有木,亲近自然方得“闲”。

打工人渴盼走出大盒子小格子,在山风间绿荫下舒展身心。“五一” 如同现代社会的精神农闲节,恢复的不是地力,是劳动者持续输出后的心身复原。

近代 齐白石 岱庙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昔人云:“忙里偷闲,闲而可偷,盗亦有盗矣。”

做个闲人吧。只是今人之闲,大多在刷手机。

古人之闲,非无所事事。闲则能静坐引钓,闲则能凝神读书,闲则能游胜景,闲则能以茶会友,闲则能饮酒不怕醉,闲则能闭门著书。

主动滋养,创造时间,方不负「闲」字。

当代 许费琼 闲情

从前车马慢,壶中天地大,掌上日月长。对工匠来说,一生只够爱研一种手艺。

匠人做壶时,看上去闲闲的,那是对的状态,为慢工出细活,是对速成社会的无声抵抗。不闲下来身心,如何能做好一把壶?

清人陈鸿寿(1768-1822),生前职业为官。公事之余,得了清闲便微服简从,漫游市井。有一次遇到个乞丐,乞于街角,前面放个石器,陈鸿寿好似发现了宝贝,取出纹银二两,快快买走。

叫化子的器,看着像个瓢。细看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得闲暇,陈鸿寿便根据石瓢形状,修改设计,制成了流传至今的 “曼生十八式” 之一的“石瓢”。

清代 钱慧安 煮茶洗砚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瓢”的本意,是用葫芦干壳做成的勺,取材自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是淡泊明志,乐贫问道的境界。石瓢壶,想必初来况味在此。

古人的号,抒发的是自我的志向和情趣,不像姓名、表字隶属于家族、辈分的框限。

唐伯虎自号 “六如居士”,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朱耷取号 “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作“哭笑不得”状,寄托怀念故国;陆游自号“放翁”,是对权贵礼法的蔑视。

“曼生” 是陈鸿寿的自号。号除了能被人唤,还用于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曼生十八式” 顶顶有名。

这十八种经典壶形,总体风格常将刻字、诗文与制壶融合。 在壶腹部或肩部,刻下如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以壶为媒,闲中见趣。

清代 陈曼生(铭) 杨彭年(制)石瓢壶

铭文:不肥而坚 是以永年 曼公作瓢壶铭

享用一壶茶的过程,每个动作,都是与 对“闲” 的专注不谋而合。

经茶汤滋养,石瓢壶的泥料日渐温润包浆,色泽由暗哑转为莹润。养器过程,是岁月之闲对物的塑造。即便寂寞独处,以石瓢煮茶自娱,壶虽在案头无言,书斋却因茗壶陪伴而丰盈!

打工人的办公桌上,可不可以有一把石瓢壶?假期过后,当小格子里的办公桌上出现一把石瓢,它是最好的 “摸鱼神器”,泡的是茶,养的是心,看着它,在一壶""里重新定义价值。

观复清灰泥扁瓢

底款:觀

铭刻:幽然见南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