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心电图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古人的心电图

观复学堂依托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一直侧重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下价值观的结合,并提倡人与历史的沟通。我们精心安排了“亲子式”课程活动,欢迎大朋友、小朋友踊跃报名。

字是写出来的,“写”是现在的说法,早年称为“书”,“书”字本义就是用毛笔书写文字。先秦时代就已经这么说了,甚至甲骨文里也能找到“书”这个字。表面上看,书就是写,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和技艺。但书法这件事,可远不只是技艺这么简单。

在古人眼中,书写出来的线条是“阳”,留下来的空白是“阴”,线条和空白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是古人的内心世界,通往内心世界的方法就是书法。林语堂先生说过:“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生活中,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字如其人,往往被我们理解为俊朗人写漂亮字,实际上也并不全对。字背后是其人读过的书、经过的事、看过的景,以及当下经历的喜怒哀乐。所以,很多字已成经典,难以逾越。

公元758年,正值“安史之乱”,颜真卿的兄长颜杲卿及其少子颜季明不幸遇害。兄长的遗骸下落不明,只剩一足和数缕头发,侄子季明仅首级尚存。白发人送黑发人、长辈送晚辈,再加上家国之痛,颜真卿悲愤至极,写下祭文。通观这幅字,墨色时枯渴时饱满,字形忽大忽小,勾圈涂改,满纸苍莽。写到最后一句“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时,颜真卿早已语无伦次,手中的笔也早就不听自己的使唤了。

颜真卿《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透过这样一幅书法,一位痛贯心肝的老人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在《祭侄文稿》卷后,元代张晏跋语写得妙:“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这幅字里,所谓的技法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我们能看到郁怒的情绪和太多的偶然。所以,在所有书法作品里,这幅《祭侄文稿》是最难临摹的,被后世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

那么,“天下第一行书”是哪幅字呢?

从颜真卿写《祭侄文稿》开始,奔回倒405年。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这是一个快乐的春天。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召集集会,来了四十一人,都是当时的明星大佬、士族名仕。当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大家临水而坐,饮酒赋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怀”。耳热酒酣的王羲之受邀写下了《兰亭序》,走笔从容,不紧不慢,用词不妥之处甚至直接涂改。这篇《兰亭序》就在这不经意间诞生了。

《兰亭序》(传唐褚遂良摹本)

故宫博物院 藏

据说王羲之酒醒后,想再誊写一遍《兰亭序》,可怎么写都觉着不对,于是作罢。关于这篇作品,留下的故事简直太多,唐太宗临终要求将《兰亭序》殉葬昭陵,从此真迹不见,给后世留下重重谜团。目前存世的《兰亭序》或摹本,或临本,或刻本,每一种都有一段自己的精彩故事。

《祭侄文稿》之哀,《兰亭序》之乐,都藏进了书家的笔墨里。历代书家反复临摹,静心体会。玩味的是满篇的章法变化,体会的是古人的骨力灵魂。一幅幅书法作品,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更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心电图。

那么,观复博物馆里,还藏着哪些书法作品呢?

这些书法作品里,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北宋 磁州窑白釉诗文腰圆形枕

观复博物馆藏

清乾隆 仿理石釉诗文墨床

观复博物馆藏

清乾隆 粉彩菊花诗文双环形壁瓶

观复博物馆藏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 松溪草堂

《观复智慧星》证书

再拿上一本学习手册,与孩子来一场博物馆里的探宝旅程,带着思考探索,带着问题发现,收藏博物馆里更多未知的精彩。

最后,我们给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丰富的大礼包,等着与您一起,开启这场观复之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