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营养状况与疾病发病率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已有研究基于现代和历史数据证实,传染病感染会通过消耗机体能量来抵抗疾病,从而导致营养状况的恶化。然而,关于这一关系的另一方向——营养不良是否会增加个体感染传染病的风险或提高其死亡率——已有研究主要依赖现代数据进行验证。而现代研究所提供的证据大多是在抗生素和疫苗问世后获得的,因此可能无法直接适用于这些医学技术尚未出现的历史情境。此外,不同疾病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现代研究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鉴于此,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系教授Eric Schneider于2023年发表于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的研究,利用伦敦育婴堂医院的历史微观数据,探讨了营养状况对五种传染病(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和百日咳)发病率的因果影响。
历史背景
伦敦育婴堂医院成立于18世纪中叶。最初,育婴堂医院接收所有被遗弃在院门口的儿童,而这些儿童的死亡率极高。至18世纪末,育婴堂医院的收养政策开始趋于严格,逐步转为选择性接收符合特定条件的儿童,并且仅提供至15或16岁的照料。这些儿童来自伦敦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而健康状况并非其收养的筛选标准,确保了研究样本的多样性与代表性。
被收养的儿童在医院的生命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出生至被收养之间的时期,收养年龄从1个月至16个月不等,其中位年龄为3个月。在这一阶段,所有入院儿童都会进行体检,记录入院时的健康状况。
第二阶段是儿童在被收养后,寄养于伦敦以外地区(如肯特郡、萨里郡和埃塞克斯郡等)已婚家庭的时期。每个家庭通常收养一名弃婴,且收养过程与儿童的健康状况无关。寄养期结束后,儿童会返回位于伦敦中心的主院区,重新接受健康检查,医院则会记录下其健康数据。
第三阶段发生在伦敦主院区,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病史会得到更加详细的记录。护士每日会对患病儿童进行检查,并记录疾病的严重程度。通常情况下,儿童会在15或16岁离开育婴堂医院,多数男孩会开始其在行会的学徒生涯,女孩则通常会成为女佣,而他们在离院时的健康状况也会被记录。至此,儿童在育婴堂医院的生命历程宣告结束。
图1 弃婴在育婴堂医院的生命历程
(该生命历程根据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间节点分别为:出生、被收养入院、寄养期结束后重新入院、离院。三个生命阶段为:与母亲在一起的初期阶段、寄养家庭的阶段、以及在伦敦主院区的阶段)
变量与数据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儿童的人体测量指标。育婴堂医院记录了儿童入院时的初始体重、4-6岁再次入院时的身高体重,以及出院时的身高体重。此外,作者能够将其中160名儿童的样本与他们在夏洛特女王医院的出生记录相匹配,从而获得这一子样本在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由于本文关注的是营养状况对儿童后续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因此使用的是出生、入院及再入院时的数据。为了能够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儿童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作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和2007年5岁以上儿童生长标准,将所有数据转换为Z分数值,以反映儿童体重在同龄同性别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差异。
本研究以儿童是否感染传染病为因变量,分别考察儿童在生命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营养状况对其感染传染病的影响。在生命第二阶段,现有数据仅包含儿童是否感染特定传染病的信息。而在第三阶段,数据更加详细,不仅记录了儿童是否感染传染病,还包括其患病时长。因此,在分析第三阶段时,作者将患病时长作为第二个因变量,以衡量疾病的严重程度。
图2 生命第三阶段中五种传染病的患病时长
(Measles麻疹、Mumps腮腺炎、Rubella风疹、Chicken Pox水痘、Whooping Cough百日咳)
实证策略与结果
在考察不同生命阶段的营养状况对传染病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因果关系时,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实证策略。对于生命的第二阶段,作者使用了Logit回归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儿童是否在寄养期间感染传染病这一哑变量。解释变量为儿童入院时的体重Z分数值。模型中控制了母乳喂养状况、出生体重、生命第二阶段的持续时间、性别和出生年份趋势。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是三个高发病率的传染病:麻疹、百日咳和水痘。
在第二阶段已感染传染病的儿童获得了永久免疫,无法再次感染,因此作者在第三阶段的实证分析中剔除了该群体。在这一阶段,因变量仍为儿童是否感染传染病,解释变量包括儿童入院时的体重Z分数、再入院时的体重Z分数和身高Z分数。由于儿童在伦敦主院区内集体住宿,使得传染病的传播具有聚集性。然而,考虑到儿童的住宿是基于性别与年龄安排的,因此作者在模型中控制了性别、年龄及其交互项以控制该影响。此外,由于儿童在第三阶段的患病时长被详细记录,作者将疾病患病天数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代理变量,从而分析营养状况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该模型控制了母乳喂养状况、年龄、性别、年龄与性别的交互项,以及传染病流行批次等因素。
实证结果显示,营养状况对儿童感染这些传染病的可能性没有显著影响。母乳喂养在长期内似乎也未能有效预防这些传染病。然而,在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第三阶段的分析表明,营养状况与麻疹和腮腺炎的患病时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水痘、百日咳和风疹的患病时长无显著关系。
结 语
本文揭示了营养状况与传染病感染在人类历史上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营养状况并不会影响儿童感染这些传染病的可能性,但营养不良会加重麻疹的症状并延长病程。此外,营养状况对腮腺炎的病程也有一定影响,但程度较为有限。这一发现对于我们探讨历史上的某些重大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饥荒或哥伦布大交换(the Colombian Exchange)时期,营养不良可能并非导致疾病传播的关键因素,但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麻疹的病死率。这为我们理解历史时期疾病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献来源:Schneider, E. B. (2023). The effect of nutritional status on historical infectious disease morbidity: Evidence from the London Foundling Hospital, 1892-1919. 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 28(2), 198-228.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