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世说新语》这本书,老猫觉得是很适合孩子读的,因为里面的内容短小精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如果拿一整本来读的话,内容冗长不说,其中有些故事过于简短,有些又不太符合“政治正确”,而且市面上的译文大多流于表面,没有对事件和人物的深入解读。老猫干脆从中挑出数篇相对有趣的,附上个人解读,以飨读者。
先说《世说新语》这本书。《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的临川王刘义庆(403年-444年)组织一批文人所编写,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之侄,最高做到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一般认为《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刘义庆为了避免宋文帝“功高盖主”的怀疑,所以寄情于文学,来表明自己没有夺权的野心。
《世说新语》1929年尊经阁景南宋绍兴八年刻本
全书共3卷36门共1130则故事,其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可以说都是对当事人的赞赏。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这23门看标题就知道不是什么好词,内容也多为记载当事人的“黑历史”。
《世说新语》按现代分类来看可归类为超短篇小说,其历史价值因为内容荒诞不经而大打折扣,但是胜在精悍的内容中,用对照、比喻、夸张的写作手法,将从东汉到刘宋这两百来年的不少人物描绘的惟妙惟肖,让我们得以一窥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因此其文学价值颇高。
第一门《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本篇辑录的是当时的士人认为值得后人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 六》如下: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徐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这个故事讲的是陈寔(音shí,因做过太丘县令故以“陈太丘”代指)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就让长子陈纪(字元方)驾车送他,少子陈湛(字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陈群(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
陈寔(音shí,104年-187年)是颍川郡许县人,准确的说是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他是东汉时期名臣,汉朝思想道德典范,可以说当名士当到他这个地步,就已经是顶了天了。
陈寔后裔枝繁叶茂,其中就包括上图中题词的国民党党、政、军首要人物的陈诚
陈寔主要活动于汉桓帝至汉灵帝当权时期。他为官期间,东汉朝廷历经了几次“党锢之祸”,士族、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被摆到了台面上来,最终都因为皇帝的“偏心”,涨了宦官的志气,结果使得不少士人终身不得仕官,也有人在斗争中丧命的。延熹九年(166年),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被捕下狱,陈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他却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类似这样的话一千八百多年后的谭嗣同也说过: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陈寔入狱一年后被放了出来,出狱后他也没“老实”,而是于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被大将军窦武征辟为大将军府掾属,谋诛宦官。不久后窦武反被宦官所杀,陈寔再次遭到了株连。他本人作为名士,倒没有性命之虞,但看到桓灵二朝的政治黑暗后,他拒绝了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等人的举荐,而是回到乡里平心养性,以礼乐教育世人,最终以八十四岁高龄去世的时候,有三万多人参加他的葬礼。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汉灵帝
无论是邪恶之人用权势威胁,还是王公贵族以地位诱惑,都无法动摇陈寔的立场和原则,这是陈寔的声名流芳百世的原因。他的俩年长的儿子陈纪和陈湛日后也身居高位,不过名气上还是不如陈纪的儿子陈群——陈群早年在徐州时被刘备所征辟,不过在建安三年(198年)吕布为曹操所破后就跟随了曹操,后来主要负责曹魏政权政法方面的事宜,凭借创办“九品中正制”选官法和曹魏律法《魏律》这俩“大活儿”,在曹魏政权政治制度的建设上有着无可比拟的贡献。
电子游戏《三国志11》中的陈群
回到故事本身。陈寔去拜访的荀家,是著名的颍川荀氏。当家的荀淑让第三子苟靖(字叔慈)迎接客人,让第六子荀爽(字慈明)劝酒,其余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荀彧(字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当时太史就上奏朝廷说:“有德才的人(真人)往东去了(表明是上应天象的吉兆)。”
荀淑和陈寔一样,都以德行出名。这则故事里出现的几个荀氏家族的成员,最有名的当属荀彧了,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荀彧之前在袁绍麾下,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逐渐发展成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在劝迎汉帝、官渡之战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内心忠于汉室的他,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调离中枢,于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忧郁而亡,年五十岁。
电子游戏《三国志14》中的荀彧
这个故事细想一下很有趣,在画面上把陈家上门拜访,荀家前来接待的场景描绘的惟妙惟肖,大人小孩儿每个人有各自的分工,动静结合,一派名士相会,岁月静好的感觉。而当时还是俩小伢的陈群和荀彧,还只能坐在大人身上,读起来饶有趣味。
然而联想到两人后来因各自不同的政治理念,导致了不同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老猫看来,作者看似是在描写陈家与荀家的相会,实则通过俩小孩儿引发读者深一步的思考。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读者对陈群和荀彧发展的解读,到底哪一个才更契合读者的价值观,想必也会不一样吧。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朱碧莲,沈海波 译注 《世说新语(上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中华书局 2011年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