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 远去的回忆:追忆美国托德太平洋造船厂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站内

1397. 远去的回忆:追忆美国托德太平洋造船厂

按:近日,美国新上任总统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掀起全球贸易大战,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而在诸多制造业领域中,造船业是特朗普关注的重点之一,其甚至喊出了“重振美国造船业”的口号,誓言要重现美国造船业昔日的辉煌。

托德太平洋造船厂(Todd Pacific Shipyard)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圣佩德罗地区的一家造船厂,在1917~1989年的七十多年间,这座船厂建造了一百三十多条船,平均每年接近两艘。

图1.坐落在加州圣佩德罗市的托德造船厂,照片摄于1945年

托德太平洋造船厂的历史可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1916年11月,以埃克斯特姆(E. G. Ekstrom)为首的一群投资者合起伙来,计划在加州洛杉矶以南约三十公里处的圣佩德罗市开设一家造船厂。最终,他们在史密斯岛上选中了一块约28公顷的土地,不过这块土地当时是片沼泽地,投资者们先是斥500万美元巨资(约合今天的7500万美元)进行填海造陆和土地翻新,然后才得以在上面建造船厂。

完成了对这片土地的重新开垦后,1917年4月,托德太平洋造船厂的前身——洛杉矶造船和干船坞公司正式成立。起初,该公司只是为了填补洛杉矶当地造船/修船厂产能难以满足加州航运市场对船舶需求的空白。好在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参战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使得这座完工不久的船厂甫一开工便生意兴隆。根据美国航运委员会应急船队协会(Emergency Fleet Corporation,EFC)的条款,洛杉矶造船和干船坞公司获得了建造35艘货轮的合同,其中30艘为8800载重吨的1013型货轮,余下的5艘为11500载重吨的大型货轮。

图2.1013型货轮,也称“罗伯特·多拉尔”(Robert Dollar)型货轮,是一战期间美国航运委员会应急船队协会下单批量生产的一种钢壳货船,共完工111艘。其大多数船名都以“西”(West/Western)开头,表明它们来自西海岸的造船厂

1917年7月23日,这批合同中的第一条船“阿科马克”(Accomac,阿科马克县是美国弗吉尼亚州辖地,位于该州东海岸)号正式开工建造。三年后,船厂购置了一座1.2万吨级的浮动干船坞,造价125万美元(约合今天的1870万美元),这不啻是一项重大财务投资。合同中的首批四艘货轮于一年后的1918年7月交付,另有四艘于1918年年底前交付。1921年11月,即距离首条船开工约四年半后,35艘货轮中的最后一艘“西乔帕卡”(West Chopaka)号交付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佩德罗市的美国航运委员会。

对一家初出茅庐的船厂而言,向美国航运委员会交付这35艘、总吨位32.15万载重吨的船舶绝非易事,尤其是从1919年5月开始,六千多名船厂工人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罢工更是让工程进度雪上加霜。1919年7月19日,船厂重新开工,但工人们的要求仍未得到满足,这导致许多工人集体退工,重新到其他地方找工作。

图3.上世纪10年代末的美国造船厂,可见工人的工作环境着实恶劣

在此期间,洛杉矶港口专员在1917年11月说服船厂管理层,建造了一座长540英尺(约合164.7米)、宽84英尺(约合25.6米)的巨大干船坞。这座干船坞耗资125万美元(约合今天的1870万美元),于1920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是当时加州仅有的两座如此规模的干船坞之一,第一艘使用该干船坞建造的船是“卡布里洛”(Cabrillo)号蒸汽船。

在完成35艘货轮的大订单后,洛杉矶造船和干船坞公司开始招揽其他生意,并接下了许多油轮和驳船的建造订单。1924年,该公司完成了“卡特琳娜”(Catalina)号的建造工作;次年,该公司又完成了洛杉矶市第2号消防船的建造工作,该船后来更名为“拉尔夫·斯科特”(Ralph J. Scott)号。

图4.洛杉矶市第2号消防船“拉尔夫·斯科特”号,为纪念该市消防总工程师而命名,船员14人,总造价21.4万美元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导致商机骤然减少,船厂也一度濒临破产边缘,并在这十年间进行了数次重组。不过,主要通过承接船舶维修业务,公司才得以勉强熬过这十年难捱的时光。在此期间,船厂曾竞标美国海军的几份油轮合同和一艘驱逐舰合同,但最终败给了东海岸的船厂,这也让公司的前景变得愈发黯淡。

1936年11月14日,洛杉矶市几家造船厂的五百余名工人开始了长达87天的罢工,直到第二年的1937年2月9日,这场大罢工才得以平息。到20世纪30年代这痛苦的十年结束时,洛杉矶造船和干船坞公司已经被“洛杉矶木材产品公司”收购,成为后者的全资子公司。

图5.罢工的美国西海岸船厂工人,照片摄于1934年

饶是如此,造船厂还是幸存了下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正式唤醒了美国这个“沉睡的巨人”。几乎是一夜之间,大批工人开始纷纷涌入船厂寻找工作机会,来自美国海军和各大商业公司的各类合同和订单也纷至沓来。为改造船厂的陈旧设施,美国海军慷慨投资约6400万美元用于采购新设备,以确保新船能够顺利下水交付。

不过,在战争进行了两个年头之后的1943年,美国海军方面敏锐地意识到,洛杉矶造船和干船坞公司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并于当年9月27日组建了一个海军特别调查委员会对该船厂展开调查。主持调查的是海军中将老哈罗德·鲍温(Harold G. Bowen,Sr.),他的调查结果令船厂管理层感到不快:鲍温中将发现,该船厂的会计制度不健全,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船厂建造“阿贾克斯”号修理舰(USS Ajax,AR-6)期间,美国海军损失了500~600万美元。美国海军调查后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效率低下和工会组织不力”,而不是有意欺诈。海军方面试图让船厂管理层改正这些问题,但双方的谈判以失败告终。

图6.“伏尔甘”级修理舰二号舰“阿贾克斯”号,照片摄于圣迭戈附近海域。该舰1941年在洛杉矶造船和干船坞公司铺设龙骨,1942年8月下水,1943年服役,1986年12月退役

此时,船厂的管理层恐怕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种种失误足以让美国海军根据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签署的战时行政命令,于1943年12月8日解除了他们对这座船厂的控制权。进一步调查发现,船厂的情况比海军早期调查所认为的情况还要糟糕,于是海军方面将船厂管理权移交给著名的托德船厂(Todd Shipyards),后者当时已经在美国拥有并经营着数家造船厂。

管理层易手后,船厂的种种工作开始逐渐步入正轨。1944年,当时名为“托德-洛杉矶造船厂”的该船厂产能达到战时巅峰状态,总共雇佣有两万多名工人。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托德造船厂为其洛杉矶子公司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扭转了生产不力的局面,为美国海军建造了大量舰船,包括三艘“伏尔甘”级修理舰“阿贾克斯”号、“赫克托耳”号和“伊阿宋”号;三艘“柯里塔克”级水上飞机供应舰“诺顿湾”号、“松树岛”号和“普吉特湾”号;四艘“克朗代克”级驱逐舰供应舰“克朗代克”号、“阿卡迪亚”号、“埃弗格雷斯”号和“边疆”号。战争期间,船厂总共改装、修复、维护保养了2376艘次舰船。

图7.“阿贾克斯”号修理舰与四艘驱逐舰停泊在一起,照片摄于日本佐世保港,时间是1952年12月

图8.“边疆”号驱逐舰供应舰(USS Frontier,AD-25)是二战后期托德-洛杉矶造船厂为美国海军建造的四艘“克朗代克”级驱逐舰供应舰中的一艘。该舰1945年3月25日下水,1946年3月2日服役,1968年6月28日退役

值得一提的是,托德-洛杉矶造船厂还为诺曼底登陆做出过贡献。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8年7月4日,当时的洛杉矶造船与干船坞公司下水了一艘名为“西格拉玛”(West Grama)号的货轮,该船于1918年12月完工,1919年1月9日服役。在其作为民船的服役生涯早期,“西格拉玛”号航行于意大利热那亚和美国纽约之间。1927年,“西格拉玛”号拆掉原来的蒸汽机,换上柴油机,这也是美国航运委员会的试验项目之一。改装后,该船改为主要在美国东海岸港口和南美洲之间航行。从经济危机爆发到20世纪30年代末,该船一直处于停航状态,但在二战期间又重新启用作为商船服役。在此期间,该船主要航行在加勒比海域。1944年3月,“西格拉玛”号最后一次离开美国,踏上了其“为国捐躯”的征程:在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期间,它作为奥马哈海滩外代号“醋栗”的防波堤的一部分被自沉,并因此壮举而荣膺一枚“战斗之星”勋章。

图9.洛杉矶造船与干船坞公司建造的“西格拉玛”号货轮,该船的服役生涯可谓丰富而又曲折

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将托德-洛杉矶造船厂出售,为反映新业主托德船厂为实际管理者的现实,船厂被更名为“托德造船厂洛杉矶分部”。更名后的船厂主要从事船舶维修和改装工作,也承接一些机械制造和加工合同。朝鲜战争期间,船厂的产能一度有过短暂增长,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和美军部队及军舰撤回国内,船厂再度陷入了订单量不足的窘境。

图10.美国海军“保罗·里维尔”号两栖攻击运输船(USS Paul Revere,APA-248)于1958年在托德造船厂洛杉矶分部接受改装的场景。这艘船于1952年5月15日在纽约造船公司铺设龙骨,1953年4月11日下水,最初被命名为“钻石水手”号

为避免关门之虞,船厂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在此期间其接到过一份有趣的合同:建造一艘“马克·吐温”号内河明轮游船的复制品,在迪士尼乐园展出。此外,船厂还建造了八艘52英尺长的观光游览潜艇,每艘造价8万美元。有意思的是,这八艘潜艇分别被命名为“鹦鹉螺”号、“海狼”号、“鳐鱼”号、“鲣鱼”号、“海神”号、“乔治·华盛顿”号、“帕特里克·亨利”号和“伊桑·艾伦”号,这些都是当时美国海军现役核潜艇的艇名。这些潜艇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和平用途潜艇舰队之一”,在托德造船厂洛杉矶分部完工后运往加州阿纳海姆市的“迪士尼乐园海军船坞”。为保证安全性,迪士尼方面还聘请了退役的海军上将乔·福勒(Joe Fowler),由他负责监督潜艇最后的舾装工作。

图11.为迪士尼乐园用于展出而建造的“马克·吐温”号内河明轮游船的复制品

这八艘潜艇的窗户或者说“舷窗”都是手工切割出来的,艇身先是被涂成军灰色,后又改为亮黄色。虽然这些大玩具名义上被称为“潜艇”,但实际上它们并不能真正潜入水下;不过,由于艇上的座位都位于水线以下,因此能给乘客营造一种潜入水下的感觉。1959年6月,迪士尼乐园方面邀请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潜艇轮机长斯图尔特·尼尔森的妻子米尔德里德·尼尔森(Mildred Nelson)女士共同举行这些玩具潜艇的“下水仪式”,并正式让该旅游景点开张。

图12.迪士尼水上乐园的“玩具潜艇”

1958年,加州修改了州财产税结构,这使托德造船厂总部可以向洛杉矶地区的工厂投资(这在以往的税收体系中是做不到的)。新资金的注入使托德造船厂洛杉矶分部有财力完成几艘散货船的建造工作,包括为莫尔-麦科马克航运公司建造的9300吨的姊妹船“莫尔马克卡普”(Mormaccape)号和“莫尔马克格伦”(Mormacglen)号,以及为美国邮船公司建造的16500吨的“华盛顿·邮”(Washington Mail)号、“日本·邮”(Japan Mail)号和“菲律宾·邮”(Philippines Mail)号。

图13.与众不同的“宝石州”号起重船(Diamond State,“宝石州”是美国特拉华州的别称),其前身是托德造船厂洛杉矶分部在1961年根据美国海事管理局的合同为美国邮船公司建造的“日本·邮”号散货船。1988年,该船被改装为美国国防后备力量的起重船

随着冷战的加剧,到20世纪60年代末,托德造船厂洛杉矶分部相继从美国海军手中接过了建造两艘导弹巡洋舰(“英格兰”号和“福克斯”号)、七艘“诺克斯”级护卫舰(“赫伯恩”号、“梅尔科德”号、“朗”号、“弗朗西斯·哈蒙德”号、“巴杰”号、“哈罗德·霍尔特”号和“范宁”号),以及改装两栖攻击运输船“保罗·里维尔”号和油轮“阿什塔布拉”号(USS Ashtabula,AO-51)的合同。美国海军还向船厂下达了建造“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试验船的订单。

图14.航行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英格兰”号导弹巡洋舰(USS England,CG-22),照片摄于1983年1月10日。该舰是20世纪60年代托德造船厂洛杉矶分部的“代表作品”

20世纪70年代初,托德造船厂洛杉矶分部重新开始建造油轮,先是向美国航运公司交付了四艘2.5万吨级的油轮,后向萨帕塔海事公司交付了四艘3.5万吨级的大型油轮(“萨帕塔爱国者”号、“萨帕塔游骑兵”号、“萨帕塔漫游者”号和“萨帕塔信使”号)。不过,这也是该船厂建造的最后一批民船了,随着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其手持的八艘9万吨级油轮订单于1975年被取消。

1977年,船厂再次更名为“托德太平洋造船厂”。1978年4月,当时美国海军最老旧的现役舰艇、1940年服役的“迪克西”号驱逐舰供应舰(USS Dixie,AD-14)驶抵船厂接受维修,这条船先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它的到来也让洛杉矶地区收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海军维修订单:“迪克西”号和同时进行的“阿拉莫”号船坞登陆舰(USS Alamo,LSD-33)维修工程为托德太平洋造船厂带来了1240万美元和35万多个工时的收益。

图15.航行在太平洋上的“贝尔纳普”级巡洋舰“福克斯”号(USS Fox,CG-33),照片摄于1988年12月16日。该舰1963年1月15日铺设龙骨,1964年11月21日下水,1994年4月中旬退役,1995年出售拆解

1981年,罗纳德·里根正式就任美国第四十任总统。他在任期间大力提高军事支出(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接近7%),力求重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优势(尤其是加强海军),并声称要打造一支有600艘舰艇的舰队。得益于此,美国海军迎来了复兴时期,托德太平洋造船厂也从美国海军手中接过了大批新的造舰订单,尤其是获得了建造数艘“佩里”级护卫舰的大额订单。到1983年,托德太平洋造船厂呈现出一派空前忙碌和繁荣的景象。

作为美国二战后建造数量最多的护卫舰,美国海军足足向托德太平洋造船厂下了建造19艘“佩里”级的订单,实际建造16艘,分别是“万斯沃思”号、“乔治·菲利普”号、“西德斯”号、“刘易斯·普勒”号、“科普兰”号、“里德”号、“贾里特”号、“柯蒂斯”号、“麦克拉斯基”号、“塔克”号、“伦茨”号、“加里”号、“福特”号、“鲁本·詹姆斯”号、“罗德尼·戴维斯”号和“英格拉哈姆”号。1989年8月5日,随着“英格拉哈姆”号完工并移交给美国海军,后续三艘舰的建造订单也随之取消。这一幕无疑与今天“星座”级护卫舰的工期一再拖延及成本超支构成了鲜明对比。

图16.托德太平洋造船厂正在建造的“佩里”级护卫舰“福特”号(USS Ford,FFG-54),照片摄于1983年

图17.初步完工的“福特”号导弹护卫舰于1984年6月23日下水时的情景。该舰于2013年10月31日退役

图18.驶入埃弗雷特海军基地的“英格拉哈姆”号导弹护卫舰(USS Ingraham,FFG-61)。该舰1987年3月30日在托德太平洋造船厂铺设龙骨,1988年6月25日下水,一年后服役,2015年1月30日退役。该舰是美国建造的最后一艘“佩里”级护卫舰

1989年,柏林墙倒塌,这也标志着两极对峙的冷战时代宣告结束。遗憾的是,托德太平洋造船厂未能获得为美国海军建造最新型“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的合同,这次与订单的失之交臂也直接导致这家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船厂倒闭关门(早在两年前的1987年8月,其母公司托德造船厂就已进入破产保护程序)。2015年,托德太平洋造船厂的同步升降船台被卖给马来西亚造船与工程公司,原厂址也被重新开发成洛杉矶港西盆地集装箱码头的第100号码头,至此,这座曾为美国海军建造过多艘优秀舰船的老牌船厂彻底荡然无存,只留给世人对远去往昔的追思与回忆。

推荐1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