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倘若遇到流离乱世,你的儿子和侄子都在身边,但你只能保住一个,你会怎么选?相信大部分现代人都会选儿子,毕竟这才是自己的亲骨肉,而西晋末乱世时期的邓攸却给出了不一样的选择,见《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 二八》: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邓攸弃子存侄的故事是京剧经典曲目之一
邓攸在躲避永嘉之乱的路上,抛弃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后,娶了一妾,很是宠爱。过了一年,问起她的来历,她便详细诉说,自己是遭遇战乱的北方人;回忆起父母的姓名,才发现她竟然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德行高洁,言谈举止都没有污点,听了这件事后,他终生哀伤悔恨,从此再也不娶妾了。
古人虽然没有明确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好,但是还是有意避开近亲属间的婚姻。虽说邓攸是乱世中“不小心”纳自己的外甥女为妾,但已于伦理所不容,对于“言行无玷”的他来说,更是有悖于其做人原则的一件事情。
那邓攸的品格高到何种地步呢?邓攸,字伯道,是平阳襄陵(治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他在七岁就没了父亲,而后又连丧母亲、祖母。小邓攸强忍着悲痛,先后服丧九年,以孝道著称。在此期间,他和弟弟俩人相依为命。
邓攸的孝心感动了“上面”。晋朝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地方上推选上来的备选人才以德才被分为九个品级。邓攸成年后,被推举为灼然二品,这里的“灼然”指的是举试科目,可以理解为考察的主要是孝道。
邓攸的仕途比较曲折,他先是被吴王司马晏辟为吴王文学,后任太子洗马,然后又到了东海王司马越手下做参军,随后被司马越转任为世子文学、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觉得邓攸这人不错,又请过来做河东(治今山西夏县)太守。如此频繁的更换门庭,似乎从侧面说明了邓攸这人除了孝道闻名外,能力一般,所以各个“司马”们都把他当成“金字招牌”对外展示用,而其进不了诸王核心的幕僚圈子。
邓攸本该在晋朝的官僚体系下一步步高升,然而永嘉之乱来了,只是一个郡的太守的他很快被当时还是匈奴汉将领的石勒军俘虏。石勒本来要杀了他,幸得石勒营门的门吏以及长史张宾美言,使邓攸留下一命,还捞到了一个参军当。
邓攸虽接受石勒任命的官职,不过奉晋朝皇室为正朔的他不愿和“晋贼”同流合污,于是他找个机会,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子和侄儿一同逃归晋朝,然而他路上遇到了贼人的追赶:
又遇贼掠牛马去,攸语妻曰:“吾弟早亡,惟有一息,今当步走,誓两儿恐尽死,不如弃我儿,抱弟子遗民。”妇乃从之。
《晋中兴书》
京剧《桑园寄子》
邓攸在危难时刻,决定抛弃自己的儿子,而带上已经死去的弟弟留下的唯一的儿子。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行为,是乱世中的一次“极限自救”,也是邓攸以孝悌为做人根本的人性光辉的闪耀。考虑到邓攸从小与弟弟相依为命,如今只留下这一个侄儿,而自己以后还可能会有儿子,所以这次令人唏嘘的选择,也不是那么不能理解。
从八王之乱到后来所谓“五胡乱华”,中原大地上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生灵涂炭,像邓攸这样骨肉分离的事情不知道还有多少,史载:
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 食货志》
西晋王朝逐渐崩溃后,为了抵御胡人和贼军,在现在的山东、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的大片“权力真空区”内,出现了村民自己抱团建立的“坞堡”。邓攸逃到新郑(今河南新郑)后,依附当地坞主李矩,这一呆就是三年。后来他响应晋愍帝司马邺的召唤,抛下妻子(侄子)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到了许昌,过了很久李矩才将邓攸的家属送还于他。
汉朝的陶坞堡(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邓攸再次抛妻弃子,其行为令今人所不齿,不过却符合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在“大义”上站得住。不过司马邺的皇帝也没当多久,建兴四年(316年),汉赵刘曜攻打长安,司马邺献城投降,至此西晋灭亡。乱世中邓攸渡江南下,投靠了建立东晋的司马睿,被拜为吴郡太守,史载“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在太兴二年(319年)吴郡发生饥荒的时候,邓攸未经朝廷允许就开仓放粮,幸好后来朝廷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邓攸后来在宦海中沉浮。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在南郊举行祭天大礼。邓攸称病未能参加,但听闻明帝亲来探病,只得抱病勉力出迎。有司为此弹劾邓攸,称他不能去参加南郊祭天,却能在道边迎拜皇帝。邓攸因此被免职。但他生性淡泊,不论官职升黜,都毫无喜愠之色。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四月,邓攸在左仆射任上病逝。
邓氏宗亲图谱上的邓攸行迹线路示意图
邓攸的妻子后来再没有怀上,而他纳了个妾,还是自己外甥女,真是造化弄人,他死后正是救下的那个侄儿邓绥为其服丧三年。邓攸因其“明孝悌,举大义”的行为,入选了唐朝房玄龄等人编著的《晋书》中的《良吏》篇。但《晋书》中记载了邓攸不但弃子,还在儿子追来后又把儿子绑在了树上再次抛弃,这一行径遭到了不少非议。不过,更早成书的《晋中兴书》并没有记载此事,这件事也过于离奇和残忍,或为讹传。
后人也多次感叹邓攸的遭遇,唐诗人元稹的《哭子十首》中的“往年鬓已同潘岳,垂老年教作邓攸。”以潘岳、邓攸自比,抒发了诗人白发早生、丧子无后的沉痛哀伤;白居易所写《闲坐》中“有室同摩诘,无儿比邓攸。莫论身在日,身后亦无忧。”也反映出诗人对像邓攸一样膝下无子的超脱淡然。白居易晚年因爱子早夭而悲痛,此句实际是自我宽慰之辞。
总之,邓攸的行为在今人视角看来,有些不合理之处,但只看他饥荒时期赌上个人前途开仓放粮,就不知救活了多少百姓,至于“弃子纳妾”这些无关痛痒的事情,老猫觉得一点都无损邓攸高尚而伟大的人格。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