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圻号巡洋舰,属于中国人的海军传奇(下):频换门庭,自沉报国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站内

海圻号巡洋舰,属于中国人的海军传奇(下):频换门庭,自沉报国

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差不多就在海圻号离开古巴,前往英国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海圻号这艘漂泊在大洋上的,当时中国最强的军舰,又该何去何从呢?

从英国易帜到二次革命

海圻号横渡大西洋,抵达英国兰开夏郡巴罗港,已经是1911年11月初的事情了,此时舰上官兵才陆续获得了中国各地发生起义的消息。作为清末最开放、西化最彻底的力量,海军官兵的思想是清末最进步的,闹革命那都是冲最前头的,海圻舰上就有诸如三副黄仲煊等一大批革命党人。

1910年间刊登在美国出版物上的程璧光照片

舰长程璧光本人和孙中山先生即是同乡,早在1895年他已经加入了同盟会的前身兴中会,他的弟弟程奎光就在孙中山领导的1895年广州起义中牺牲的,所以满清政府对于他来讲可谓是国仇家恨。然而,此时的他和一艘艨艟巨舰,几百人漂泊在异国他乡,对于前途他也不能一个人掌握。在英国驻泊期间,他挑了一天集合全舰官兵甲板训话,开门见山地说道:

“各位近日所议,我已皆知。汝等任何人如欲回国参加革命者,请到右舷,不赞成者到左舷。待我唱出‘一二三’末一字时,按个人意志决定行动。”

结果一二三数完,所有的官兵均站到了右舷,甚至船上一只美方赠送的波斯猫也摇摇晃晃站到了右舷,惹得全体官兵哄堂大笑。

虽然革命一事就这么定了,然而英国距离中国山高海远,长途漫漫,中间油水煤炭如何补给,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恕难把握。在与时任驻英公使刘玉麟商议后,程璧光决定按兵不动。至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后,海圻号才将大清帝国龙旗降下,改为中华民国五色国旗,随后启航回到中国,于6月14日抵达上海杨树浦码头。此时距离辛亥革命已经超过半年以上,舰上官兵均以“对中华民国之诞生无丝毫之贡献”而感到遗憾。

海圻号在英国时期舰上官佐在主炮前的合影,二排左起第五位为程璧光

更遗憾的是程璧光,无论是否他所愿,客观上他都没有参与到革命中,身为最强主力舰舰长的他论功排辈还不如一个炮舰的管代,于是他愤然辞去海圻号舰长职务,索性赋闲在家。

1913年6月19日下午,海圻作为旗舰,参加了在天津大沽口外举行的民国海军首次阅舰式,甚是威风。然而好景不长,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191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随后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7月,李烈钧宣布江西独立,福建及安徽等诸省响应,“二次革命”开始。

在二次革命中,海军基本上都站在袁世凯这边的。1913年7月26日,时任海军总长的刘冠雄以海圻号为旗舰,对“讨袁军”占据的吴淞口炮台进行炮击,巧合的是,当时炮台上安装有原“海天”号上拆下来的舰炮,如此可算是“兄弟阋墙”了。

一·二八事变时吴淞口炮台上的国军官兵

战至8月13日,吴淞炮台在北洋政府海陆联合攻击下被攻陷。随后刘冠雄乘坐海圻号一路沿长江溯江而上,攻占江阴、镇江等长江沿岸炮台,并于8月24日至南京狮子山炮台外江面对炮台进行炮击。在海圻号的协助下,南京终于9月2日被冯国璋率领的北洋陆军所占领,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

护法运动中首鼠两端

曲折中前进的中国,还将遭受更多无端的苦难。1915年12月,袁世凯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号召全国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

被儿子坑了的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下野并于1916年6月6日病逝,段祺瑞执掌北京政府的实权。本来袁世凯就不得人心,现在又来个更没实力的段祺瑞,更不招海军这边待见了。驻沪的海圻号等舰艇在时任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的率领下,宣布保持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直到8月15日宣布取消中立,各舰归还建制。

美国人于中国某港口拍摄的海圻号

北洋政府的“乌烟瘴气”让孙中山深感不满,于是他前往两广联系当地军阀,于1917年7月发起针对北京政府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也称“三次革命”。孙中山劝说自己的同乡,时任海军总司令的程璧光南下支持自己,于是当年7月21日,程璧光率领“海圻”、“飞鹰”、“同安”、“永丰”、“豫章”、“舞凤”、“福安”七舰南下广东黄埔,与先期到达的“海琛”、“楚豫”、“永翔”三舰组成护法舰队,中国海军在此时实际上已经处于了分裂状态。海圻号南下后参加了征剿莫擎宇和龙济光的战斗,俘虏了“保民”号旧式巡洋舰(1480吨),不过随后又放走了。

江南制造局造,1885年建成下水的“保民”号

护法军在取得一定进展后陷入与北京政府的苦战,几个大佬们有了和谈的想法。雪上加霜的是,1918年2月26日晚,时任护法军政府海军总长的程璧光在广州海珠码头遭枪击暗杀身亡,此事到现在都是一桩悬案。程璧光的死造成了护法舰队内部人心浮动,而护法军政府内部多个军阀与孙中山也是貌合神离,最终结果是5月21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前往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0年8月,粤桂战争爆发,护法舰队在时任军政府海军总长林葆怿的指挥下助桂军阻粤军。8月14日,海圻号携“福安”号炮舰赴汕头,然而随后舰队中粤籍官兵拒战粤军,想要北上归顺北京方面的林葆怿也在10月被赶下台。11月28日,孙中山回广州,次日重组军政府,启动“二次护法运动”。

数码技术制作的海圻号CG

对护法舰队,孙中山是很失望的,于是他逐渐将护法舰队官兵进行改组,手段之一就是驱逐其中的闽系官兵。1922年4月27日,发生了著名的海圻号夺舰事件。广州军政府以小船偷载士兵上舰,经过一轮枪战后,夺取了海圻舰。其间击毙闽籍士兵达二十余人,然后又相继夺占各舰。将全部闽籍官兵解除武装,遣返福建。事件结束后,孙中山任命温树德为海军司令兼“海圻”舰长。此事看似孙中山占了便宜,却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5月1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要求广州军政府出师和奉系军阀一同夹击直系军阀,军政府陆军总长陈炯明用手一指:异议!结果是遭到孙中山的罢黜。然而随着奉系军阀的战败,陈炯明及其旧部再次得势,于6月16日发动兵变,围攻孙中山总统府,孙中山逃至“永丰”号炮舰(后改名中山舰)。

现陈列于武汉白沙洲的中山舰

孙中山原本寄希望于护法舰队站在自己这边,谁曾想护法舰队司令温树德早已与陈炯明相勾连,令海圻、海琛、肇和等大舰按兵不动,后干脆指挥舰队离开黄埔先驶至莲花山江面,又驶往宝安县赤湾。失去了海军支持的孙中山很快败下阵来,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世事无常。半年后,孙中山联合滇、桂、粤军反击,陈炯明被迫于1923年1月15日下野,这下又轮到温树德再次掂量自己的前途了。此时控制了北京政府的吴佩孚向这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舰队送来了橄榄枝,原本孙中山为了分化舰队闽系官兵而掺的“沙子”鲁系官兵们,此时也纷纷支持北上。

温树德只有这样一张模糊的照片

不就是叛变吗,那再叛一次就好了!在8月收到北京政府的50万专款后。温树德于12月19日策动“海圻”、“海琛”、“永翔”、“同安”、“肇和”、“楚豫”六舰离开汕头,于1924年1月抵达青岛,投奔北洋政府。按照温树德与北京方面达成的协定,这六舰没有加入以闽系为主的北京政府的海军,而是在3月被改组为渤海舰队。

多次易主,自沉报国

海圻等舰北上后仅仅几个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又控制了走马灯似的北京政府,其部将张宗昌任山东督军,温树德被调往北京任海军署署长的虚职,渤海舰队处于投靠张作霖麾下的张宗昌的控制中。1925年7月30日,海圻号抵达旅顺东港,前往日本人旗下的川崎造船所旅顺船厂进行大修,这距离他上一次大修已经过去了10年,此次大修涵盖了清理舰底、更换螺旋桨轴套、两座烟囱及蒸汽舢板锅炉等共计13项内容。

在大修期间,东北海军首领沈鸿烈趁机收买了舰长袁方乔等人,于是当10月20日海圻号完成大修后,即驶向辽宁里长山列岛锚地,加入了东北海军(此事亦有沈鸿烈是强行夺舰的说法)。

沈鸿烈身穿中将礼服摄影, 时46岁

海圻号在加入东北海军后,频频南下对付北伐军的舰队。沈鸿烈对海圻等舰的使用非常的新颖,他将军舰进行伪装,用来进行奇袭战。从1927年3月到1928年5月,海圻号多次与其他军舰配合,炮击上海、厦门等多地北伐军的炮台,期间还俘获了闽系的“江利”号炮艇。此外,“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还多次派出舰载水上飞机进行对地攻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艘、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艘有实战经历的“航空母舰”。

1928年6月3日,皇姑屯的一声爆炸结束了“老张”张作霖的性命。12月29日,“小张”张学良通电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中国终于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从实际上,包括了海圻号在内的东北海军仍在张学良、沈鸿烈统率下。1929年春,不服小张的“张大诗人”张宗昌在日本支持下纠集残部在烟台登陆,旋被击败。5月初,海圻、镇海等舰前往庙岛群岛的砣矶岛,将张宗昌残部三四千人缴械。

张宗昌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海军孤悬青岛。没了东北,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经费来源,别说昂贵的军舰,就是士兵的军饷也成了问题。一些东北海军的高级将领打算夺取青岛、烟台等地的行政权,以增加东北海军的地盘,筹集军费,但沈鸿烈以军人不干涉政治为由不予同意,于是包括海圻号舰长方念祖等人就于1932年春将沈鸿烈软禁于崂山,即“崂山事件”。东北海军下层官兵念沈鸿烈待人不薄,便以海圻号水兵第一分队副队长关继周为首,组织了一支二十多人的士兵敢死队冲进崂山,将沈鸿烈解救出来。沈鸿烈登上海圻号,升上司令旗,重夺东北海军控制权。念及发动事变的都是自己的老部下且事出有因,沈鸿烈只是将他们复员发配回原籍。

按下葫芦,又起了瓢。关继周等人出自东北军,又自认在“崂山事件”中功劳最大,但地位又不如原渤海舰队的官兵,于是萌发了歹意,欲绑架沈鸿烈。失败后关继周等人于6月25日夜带领海圻、海琛、肇和三舰熄灭灯光,秘密离开青岛南下,于7月10日加入到广东军阀陈济棠的麾下。

海圻号的线图(来源:wiki.biligame.com/blhx/文件:海天级防护巡洋舰.jpg)

海圻等三舰投粤后,被单独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粤海舰队”,直接归属陈济棠管辖。陈济棠当然不放心东北系官兵继续掌控军舰,于是逐渐派粤系官兵上舰,也因此激化了粤系和东北系之间的矛盾。

1935年6月15日晚7时,海圻、海琛在唐静海、张凤仁等原东北籍军官的率领下秘密起锚升火,在躲过空袭和炮击之后逃往香港。此时南京国民政府方面派人进行说服,终于使两舰归顺,最终于7月18日抵达南京下关驻泊。

海圻号虽是一艘排水量四千多吨的大舰,然而也是一艘服役于一战前,舰龄已经快四十年的老舰了。打内战还是军阀的“香饽饽”,对付小鬼子那基本就是白送。因此海圻号加入国军后就再无建树,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国防部决定在江阴沉船构筑封锁线,海圻、海琛、海容、海筹四艘“海”字级军舰于9月25日自沉于江阴长江江面。

随着一声令下,海底阀被打开,江水汩汩淹没了海圻号,这艘传奇的军舰最后一次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数码技术制作的海圻号CG

时光如梭,22年后的1959年冬,上海打捞工程局开始打捞海圻号。1960年5月27日,船体被切断成两段打捞出水,在当时“大炼钢铁”的时代背景下,海圻号被拆为废钢回炉重铸。

海圻号的一生能够游走于民国时期几乎所有有一定势力的军阀之间,也只能是那个年代才有的奇景了。作为一艘军舰,她大半生没能为保卫国家驰骋于海疆之上,而是沦为了军阀互斗,一己私利的工具,不得不让后来人哀叹其时也,命也呐。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