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出青粉黛浓 碧水青山入瓷来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站内

梅子出青粉黛浓 碧水青山入瓷来

北京的初春虽然天空湛蓝,但是常有伴着砂砾的大风,总觉得少了些春天应有的浪漫,不禁让我怀念江南三月的蒙蒙烟雨、黛瓦粉墙、青苔石板,幻想此刻撑着油纸伞走在寂静的雨巷,倾听雨滴落在油纸伞上的妙音,呼吸带着淡淡丁香花的芬芳,何等浪漫!(哈哈,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说:真矫情!)。

记得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浙江龙泉出差,正值烟雨三月,工厂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地方,当我放眼望去蒙蒙烟雨中的山脉、树林和小溪,竟发现映入眼帘的是不同的绿色和青色:

刚冒出牙尖的黄绿、嫩绿:

远处山脉的石青:

苔藓的碧绿:

小溪的幽青:

顿时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让我身处这美妙的青绿世界。走进工厂的那一刹那,看见棚架上铺满不同青绿釉色的龙泉窑产品,刚刚在大自然中见到的满山春色竟然被如此准确地表达在精美的瓷器上,不禁被这传承近千年的技艺所折服,工厂负责人如数家珍地和我介绍起了龙泉窑的梅子青、粉青、豆青、天青等等还有龙泉窑的前世今生。

龙泉窑青釉瓷器统称为“青瓷”。青,不是单纯的绿色,是从绿过渡到蓝的颜色,包含青黄、青灰、青绿等色调,既有绿色的生机勃勃,又有蓝色的内敛宁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青”来形容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是新生和希望的象征,其自然安静的内在力量很好地诠释了东方文明的精神核心:“道法自然”。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瓷以瓷釉为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因此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元代 龙泉窑梅子青釉葫芦瓶

观复博物馆藏

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敛口钵

观复博物馆藏

龙泉窑创烧于三国两晋,兴盛于宋,至明清逐渐衰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龙泉窑的釉色也经历了从原始到精美的蜕变,尤其到了南宋时期,是龙泉青瓷釉色发展的巅峰时期,尤其是梅子青和粉青的横空出世将龙泉窑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新的高度。

梅子青,顾名思义是将青瓷釉色喻作春天青梅的颜色,是龙泉青釉中特别高级、特别纯正的色调,南宋晚期最多。因其颜色葱翠、光泽莹润,台湾或者东南亚等地区的人亦称其为翠青。

元代 龙泉窑梅子青釉胆式瓶

观复博物馆藏

梅子青釉色的特点是釉层厚而透明,需要多次施釉,加厚釉层,釉层越颜厚色越绿,釉层越薄颜色越浅。梅子青釉的厚度至少在0.8毫米以上,一般为1.5-1.8毫米,比普通青釉厚一倍左右,烧造温度也是所有青釉中温度最高的,才能出现通透的翡翠质感。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簋式炉

观复博物馆藏

梅子青釉色宛如春天初绽的青梅,清新淡雅,鲜嫩欲滴,充满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古人曾赞叹 “一抹梅子青,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龙泉窑青釉瓷独有的超凡脱俗的气质。

明早期 龙泉窑梅子青釉大吉瓶

观复博物馆藏

粉青釉的釉色接近蓝绿或者蓝灰,其青翠的程度不如梅子青,但具有一种独特的乳浊感,犹如春天的薄雾,柔和淡雅,粉润如玉。粉青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铁元素的含量和烧制气氛的微妙变化,呈现出青中泛蓝、蓝中含粉的色调,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粉青釉具有不张扬,含蓄而内敛的气质,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平和,深受文人墨客的追捧,体现了古人对自热之美、简约之美的精神追求。

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直颈瓶

观复博物馆藏

豆青,颜色颜色介于梅子青和粉青之间,犹如春天的豌豆或者蚕豆,淡绿粉润,柔美似玉,釉色稚嫩。豆青釉颜色不泛蓝,甚至还有些是微黄。是春天丰收果实最真切的表达。

元代 龙泉窑豆青釉玉壶春瓶

观复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釉还有极少的天青色,淡天青、天蓝色等釉色,龙泉窑釉色的千变万化,源于匠人对烧造工艺的精妙把控,和对自然色彩的精确感知和理解。俗话说字如其人,曲随其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眼界、不同的感受力才造就了不同的世界。

人生百年算来三万六千场,每个人都是这世界的旅行者,看过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体验,甚至看过春天不同的青绿,也不枉此次旅行。生活可以是这样的:

红雨斑斑竹外蹊,黄金袅袅水边丝。

举头拣遍低阴处,带叶青梅摘一枝

—— 宋・王安石《新晴西园散步四首其三》

观复博物馆根据自身馆藏,结合现代人的饮茶习惯开发了一系列龙泉宋韵品茗杯,向经典致敬,以匠心传承,让我们在这青绿世界里感受含蓄、淡雅之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责任编辑:陈永豪 PSY415]

推荐1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