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在上海我不喜欢开车,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gn的街头特别是高速高架路上,总会有不少猫猫狗狗,有些活的有些死的,有些是天冷钻进车里在路上掉出来的,有些则是人渣们故意带到高速高架上扔出来的,再加上到处都有的流浪狗(也是因为没有法律,养了想丢就丢),要么打狗队用非人道的手段”处理“,要么就到处乱跑,难免被车轮碾压。
在这个21世纪的今天还没有最起码的伴侣动物保护法的土地,这种事情只会多不会少。但在美国则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以美国人对狗的喜爱程度,要是他们在路边也看到了类似情况,会不会把有关机构的电话打爆?
另一个原因,是穷人固有的毛病:油价毕竟不便宜。但在昨天的老文里,笔者已经写过,两个障碍都已清除,没什么能阻碍我在美西狂飙了。
在洛杉矶和邻近的美西城市,不开车简直寸步难行。
la除了downtown附近的一块区域,基本没有公交车地铁轻轨等等交通工具,路上除了遛狗的,基本看不到行人,笔者甚至一度认为:只有陪狗的时候,丑国人才会出门走路。像我这样的社恐,一个人走在路上简直尴尬到抠脚。
所有人都在开车,就算去离家几百米的超市,也会选择开车去。而几乎所有的购物中心(往往包含一个超市,几个餐厅,各种小店+一个加油站)都是一个庞大的停车场,停完车再去买东西或吃吃喝喝,吃完买完再开车装走。山姆、开市客这样的工厂超市模式都是美国这种汽车文化下的独特产物。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马斯克之前在产品发布会提出的所谓充电公园的设想。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理解美式交通规则,是理解美式逻辑的第一步。
如前文所说,美国的路上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摄像头(除了少数路边no parking点,或停车付费点),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事后吃罚单的问题,这就对开车时的自觉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摄像头的90年代街头,夜深人静会有多少人闯红灯?
在去美国之前,我反复被提醒美国no1交通规则:看到stop必须停下2-3秒后才能继续开,否则保险会失效。
一开始,我一直不理解这条规则,开的多了才发现,这其中藏着美国交通制度的精髓。stop一般在路口的转弯位置(一般是右转,丁字路口或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这个标志提醒司机注意主路上的直行车辆,要在观察到没车确保安全才能通过。
美国还有很多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通过全凭默契。比如南北向直行(和右转)的先过,每次一辆,之后是东西向直行,也是一辆,再次是南北左转,再再次是东西向的左转。都是每次过一辆车,从未见过有谁紧跟着前车浑水摸鱼的。
在美国开车,若是绿灯直行,基本不用因担心交叉路右转车突然插入而降速,右转车一般都会等到所有直行或左转车辆通过后再转弯(即便没有stop标志也是如此)。也不太需要担心变道问题,除了高速上的超车,大多数司机都不会无故变道。我多次碰到a道排了6、7辆车,b道没车或只有一辆车,a道后的车也不会变向道b道。我有好几次dna发作忍不住向车少的道变向。打了转向灯之后,后车若不是太快基本都会减速让车。反观:
不开转向灯直接变道,因为开了转向灯后车绝对不会让。这是何等程度的互不信任,又是何等程度的互相伤害,互相提防?当然,那些人都引以为荣就是了。
在美西开车,最舒服的是不用避让行人和乱七八糟的电瓶车,不会有时不时乱穿马路的老头老太和极为随意的外卖车手送上惊吓。
但洛杉矶堵车也极为严重,几乎每天都能碰上,早高峰晚高峰堵起来令人心碎,加州高速没有任何收费口,每条路上都有专门的收费express lane,同样没看到摄像头,网上说误开可能会收到罚单,但似乎实际操作上还是以靠司机自觉为主。
要想不堵车,就得离开洛杉矶,开的最爽的两次,一次是去拉斯维加斯(400公里),一次是去圣地亚哥(200公里)。美国高速一般不限速(即便限速也没什么摄像头,不要在社区内或学校区域高速就行了),但高速上的普遍车速其实也就是60-80英里,也就是96-128公里的时速。trust me,以我15天跑了4200公里的经验来看,开到80英里,能超过路上70%的车,只要开到90英里(140公里)左右的速度,就能超过路上90%的车,基本上只有你超别人,没有别人超你的份了。开的最快的一次,是晚上从拉斯维加斯回洛杉矶,最高飙到了120英里(大概190多公里/时),全程尽可能保持在100英里以上。
说到这,必须吐槽吐槽日产那辆“破车”,加速是真的慢,被超车时使劲加速却依然被超的无力感,真的闻者伤心见者落泪。而且我发现这辆车开高速时的油耗好像还高于在市区开开停停,难道是不适应高速运行?这辆车也有优点,一是省油,油箱小;二是在高速情况下车身也不算太飘,我在上海那辆上汽的破车,120-140就会有明显的漂移感。
美国交通规则的本质,体现的是美国社会两个最基本的运行要素:互信和自治。
一个社会想要有效的自治,互信是前提,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都互不信任,互相提防甚至长期互害,那是断然不可能自我治理的。他们只能依赖于一个看似超脱于所有人之上的利维坦来治理自己,然后可以继续互害。
反过来说,五月花号的清教徒们要建立比英国更加平等的自治社团,首先就要把所有人都纳入到一份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公约中来,需要他们能在没有supervision的情况下自觉遵守约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变得值得信赖,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活下去。无论如何,违约行为的出现都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他们就将违约或破坏互信行为的惩罚定得很高,比如stop没停真出事了就取消保险承担全责(说明此人开车不遵守“公约”,不诚信,不值得信赖),或者各种高额罚单等等。
这是典型的负面清单和事后监管,一开始法无禁止即可为,一旦发现违反诚信原则的情况,就予以严惩。
在这样的社会中,违约和不诚信的成本很高,但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成本则很低。而有些地方,是违约和不诚信的成本很低,但建立互信的成本极高,或根本建立不起来。
说回美国交通,我对美国人的开车选择也颇有兴趣。
根据这段时间的目测,美西街头车辆最多的品牌是:丰田(不含雷克萨斯也能遥遥领先)、本田(第二问题不大)、特斯拉、现代、日产、奔驰、马自达、起亚、宝马、雪佛兰、福特、大众。
日系车占据绝对优势,怪不得川普上届任期就威胁要对日本车加关税。电动车方面,只见过特斯拉和大众id系列。
奥迪一共只看到三次,存在感极低,没见过德系车之外其他的欧洲车(法系车几乎没有),意大利车应该有,大概主要是保有量很小的超跑,所以很少看到。美国本土存在感最低的大品牌也许是别克,几乎跟没有一样。林肯稍微高端点,也比较少见。
车型方面,美国人好像并不怎么在乎豪不豪华,最多的中高档车也许是雷克萨斯。紧凑型占比最多,这一块几乎完全是日本车的天下,本田思域非常受欢迎,大概是因为兼具帅气超跑外形和价格不贵两个优势,性价比较高。美国家庭一般最少有2-3辆车,不管其他2辆是什么车,肯定有一辆是皮卡,他们一般住独栋别墅,家里各种装修维修都要自己动手,经常需要购买大件用品,皮卡的大型空间和强大拉力就非常有用武之地了。也许正因如此,当地几乎没有所谓的mpv,皮卡不拉东西的时候拉人一样管用。
年代感拉满的老车也是街头一景。美国人学车一般不用去驾校,跟着老爸老妈学就行,这也凸显了美式文化的另一个特点:重视家庭纽带。
由于油价便宜,美国的电动车普及程度远不及中国。美国佬似乎也不认为车里一定要有个智慧大屏幕,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也远低于太平洋对岸。
当然,一直开车也有negative的一面。1、坐久了对老腰不好,真的酸,年纪大了真有点酸爽。开车腰酸,一直开车一直酸。2、吃完饭出了门又要坐下,根本没有走路笑话的时间,久而久之,岂不是也要变成典型的老墨身材?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这句话,说的不仅是美国人均拥车率极高的事实,更反映出美式交通规则和美式社会架构的底层关系。互信和自治,就像汽车两边的轮胎一样,支撑着美国这辆车不断滚滚向前。
来美国飙一次车,才能真正开始了解美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