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第1294篇)
自拿破仑战争以来,炮兵成为陆战的重要主导力量,法皇的拿手绝招首屈一指的就是用炮兵击溃对手,其次才是高度强调机动性的强行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随着火炮的重量越来越大,传统的骡马牵引早已不堪重负,在电影《战马》中就表现了骡马牵引的残酷一幕,再强壮的马匹,也扛不住几个月的折磨。
图1. 一战时期的德国野战炮兵,使用战马牵引,这里可以看到乘坐3人的前置跑车和被牵引的一门火炮(乘坐2人),牵引马上还骑乘了一名军官,可能是一个6人炮组,高大的欧洲马在这里只能见到4匹
图2. 艺术创作:英联邦陆军的马拉火炮,6马牵引前炮车和火炮在奋力爬坡
图3. 二战时期在东线战场上不堪重负的德军炮兵牵引马匹,泥泞的地面给马匹和士兵都带来无穷的痛苦
图4. 在斯皮尔伯格2011年的大作《战马》(War Horse)里,战马主角Joey在一战的大部分时间里也是作为炮骑兵的牵引马匹在负重前行,虽然仍然难以避免因伤而亡的宿命,但是相比在骑兵部队,至少能够稍微远离前线
自从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军队将炮兵的机动力和威力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后,欧洲军队中开始大量装备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的火炮,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牵引马匹,发展到马拉火炮的巅峰时期,一般来说,一个炮组通常采用4马或6马牵引一门前炮车(弹药车)和一门火炮(通常可以搭乘2人),行进速度可达每小时10-20公里。
图5. 拿破仑战争时期炮兵的机动力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改变了欧洲战争的形态
但是,随着火炮重量的增加,加上日本自身无论是人还是马的力量和耐力都不如同时期的欧洲同行,如果要达到一样的火力,日本的体力跟不上,如果采用减重减配的装备,那么在火力威力上就肯定会落后,这显然是给日本人出了一道难题。
日本海军在选择新型国产轻巡洋舰主炮和战列舰副炮时就抛弃了学习对象英国海军惯用的152毫米口径,转而采用一个非常小众的140毫米(5.5英寸)口径,这是因为140毫米火炮的炮弹重量仅为80磅(36公斤),比英制152毫米口径的炮弹100磅(45.4公斤)要轻得多,便于身材矮小的日本水兵徒手装填。
图6. 大正三年式50倍径十四厘炮,由吴海军工厂在1914年完成,用于取代对日本水兵而言炮弹稍显沉重的152毫米舰炮。广泛用于一战后的日本主力舰和轻巡洋舰。配发弹种包括被帽通常弹、通常弹、演习弹、照明弹、对潜弹、发烟弹等。发射药为药包式,分常装药、减装药、弱装药,初速分别为850、710、510m/s。该炮使用隔螺式炮闩,射速在6-10发每分钟之间。由于依靠人力装弹,射速很大程度依赖于装弹手的体力与弹药供应的速度。装备船只包括战列舰伊势型(20×1),长门型(20×1),早期航母凤翔号(4×1),巡洋舰天龙型(4×1),5500吨型(7×1),夕张(2×2+2×1),香取型(2×2)
海军舰炮毕竟是安装在固定的炮位,使用军舰作为载体,所以仅从炮弹装填的便利度就可以做出减重的修改。但到了陆军这边需要考虑的问题要多得多,参考日俄战争和一战的经验,日本国产陆军火炮的射程和威力不能与西方列强拉开太大的差距,否则这些家伙就跟烧火棍没什么区别。因此在主力火炮口径上就不能参照海军的玩法搞小口径,以师团级别的主力支援火炮为例,参考欧洲流行的75毫米口径,日本陆军就陆续开发了明治三十八年式75毫米火炮及其后续的改良型号(明治38式改、大正14年式、九零式、九五式等)。
图7. 克虏伯M1903型75毫米野战炮,该炮是日本陆军三八式野炮的原型。1904年,日本从德国引进了带炮管复进装置的克虏伯M1903型75毫米野战炮,包括400门成品和400门半成品。这批火炮直到1905年才到货,没能赶上日俄战争。由于1905年是日本明治天皇38年,因此该火炮被称为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
图8. 三八式野炮及其牵引式配备的前车。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的战斗全重为947千克,发射的炮弹重6千克,炮口初速510米每秒,最大射程8350米,射速8-10发每分钟。它采用木质车轮,并由6匹马进行拖曳机动,拖曳时加上火炮前车,行列全重约为1400千克。1907年开始,日本于大阪兵工厂自行生产三八式野炮,到1945年总计生产了3000门三八式及其改进型,成为日本陆军炮兵的主力野战炮,普遍装备于步兵师团的炮兵联队
既然口径不能缩减,在设计上就需要考虑更多的减重减配措施,但这已经不是本篇讨论的重点。但即使采用了各种减重措施,但在火炮机动的环节上,瘦小的日本马仍然在牵引时显得力不从心,好在,随着一战时期欧洲战场出现了履带式的牵引车,终于有了一种非人力(畜力)牵引的解决方案。
与其他装备一样,日本炮兵的牵引车也经历了从舶来品到仿制品,再到国产装备的发展阶段,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开发出十余种装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力孱弱,这些牵引车多半被配属到独立的野战重炮兵单位,以提高这些单位的机动能力。在步兵师团中仍然是以挽马或驮马来牵引或携带火炮及弹药,这也导致了日本陆军步兵师团的师属支援火力受限于75毫米或105毫米这样的口径。与此相比,财大气粗的英美两国陆军普遍淘汰了马匹,实现了炮兵装备的摩托化,德国、苏联和日本只能实现部分重要单位的摩托化。
目录:
一、舶来品和初代试制品
二、九二式5吨牵引车、九二式8吨牵引车
三、九四式4吨野炮牵引车
四、九五式13吨重炮牵引车
五、九六式4吨野战高射炮牵引车
六、九八式4吨野炮牵引车
七、九八式5吨半履带高射炮牵引车
八、九八式6吨半履带高射炮牵引车
九、九八式6吨野战重炮牵引车
十、九八式13吨重炮牵引车
十一、一〇〇式侦察观测装甲车
正文:
一、舶来品和初代试制品
1885年,卡尔·本茨(1844-1929)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从此,汽车逐步取代马车,在公路交通运输中扮演起重要角色。但通过轮子驱动的汽车只能在平坦的硬质路面行驶,遇到松软、泥泞或坑洼不平的路面轮子就几乎无法行动,也很难逾越路面上常见的障碍。
图9.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于1885年,这是一辆三轮车,搭载了单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最大马力0.89匹,最高时速可达15公里。该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基本特征,如火花点火、钢管车架、水冷循环、后轮驱动、钢板弹簧悬挂和前轮转向等,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发明
为了解决在野地使用机械力量行驶的难题,美国发明家本杰明·霍尔特(1849-1920)在1890年发明了蒸汽驱动的履带式拖拉机,两条履带就是两个矩形平面,履带与地面接触降低了单位压强,履带具备滚动驱动能力,车辆可以在各种道路和田野上行驶了,也能够越过起伏不大的障碍。
霍尔特拖拉机可以使用木材、煤炭或燃油作为燃料,长7.3米,马力60匹,整车重达22吨(含水2.56吨),使用这种拖拉机牵引收割机可以大大提高收割效率,后来,伐木工也用霍尔特拖拉机从森林里向外拖运被砍倒的树木。
1892年,改进后的霍尔特拖拉机可牵引45吨的货物以4.8公里的时速行驶。由于当时世界上主要依靠马匹牵引车辆或机械,本杰明的拖拉机在当时世界成了爆炸性新闻。这一年,他成为公司董事长,并把公司更名为霍尔特制造公司。
1904年11月24日,本杰明在农田里公开演示了他研制的履带式蒸汽机拖拉机并大获成功。此后,他又用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1910年,本杰明把公司名字再次更名为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制造公司,并注册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商标。“caterpillar”这个英文词本意是“毛毛虫”的意思,之所以用“caterpillar”这个词,因为履带滚动时看上去像条爬着的毛毛虫。
1908年至1913年期间,100辆“霍尔特-40型”履带式拖拉机在美国洛杉矶引水工程上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制造公司又陆续生产了多个型号的履带式拖拉机。其中,“霍尔特-60”于1911年制造,功率较小。“霍尔特-75”1913年开始批量生产,83匹马力,最高时速24公里,除了在美国本土外还在英国拉斯顿-霍恩斯比公司制造,1924年停产。 研制于1914年的“霍尔特-120”于1915年开始批量生产,最大马力达到120匹,重8.2吨,这是霍尔特拖拉机最为成功的型号,在一战中被同盟国采购超过1万台,广泛用于牵引火炮和其他重型装备。
图10. 一战时期使用霍尔特拖拉机牵引的一门盟军的重炮
图11. 使用霍尔特拖拉机牵引的一门重炮
图12. 采用类似霍尔特拖拉机底盘改造而成的原始坦克——小威利
同样是在一战中,为了对付大量的铁丝网和堑壕,英、法、德等强国研制的新式武器——坦克都从霍尔特拖拉机得到了启发,甚至直接用它改装而成。一战结束后,本杰明的公司还制造了功率较小的几个型号的履带式拖拉机:如1919年至1925年生产的“霍尔特-5型”,40匹马力;1921年至1925年生产的“霍尔特-2型”,31匹马力;1923年至1925年生产的“霍尔特-10型”,63匹马力。1925年4月15日,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制造公司被另一家公司并购,现在叫卡特彼勒公司。
图13. 使用进口的霍尔特5吨履带式牵引车(也就是拖拉机)进行牵引的重型火炮
回到亚洲,一战刚刚结束的1919年,为了应对世界兵器技术的发展,日本陆军将原先的陆军审查部(明治36年4月成立)扩充为陆军技术本部,负责对陆军的兵器及兵器材料进行审查,下设总务部、第1、2、3部及陆军科学研究所。其中最重要的第1部就是负责一般兵器的调研、审查和试验。
鉴于一战欧洲战场上广泛使用霍尔特拖拉机用作重型火炮牵引车,日本陆军也进口了数量不详的霍尔特5吨牵引车用作测试验证,到1922年的“山梨裁军”后,日本想研制国产履带式牵引车替换掉进口的美制霍尔特牵引车,因此陆军技术本部接到了研制履带式牵引车的任务。
1923年8月下旬,由陆军技术本部第1部(部长黑崎延次郎)车辆班设计,大阪炮兵工厂制造的“日本第一号”3吨牵引车完成,全重4.3吨,50马力,单车时速可以达到18公里/小时,这辆车也是后来所有日本国产战车的鼻祖。
图14. 试制“日本第一号”3吨履带式牵引车,这张照片中显然正在牵引一门未知型号的火炮
图15. 这张照片中出现了日本陆军的几款早期工业化武器,被牵引的火炮是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加农炮,近处的牵引车是日本自产的3吨轻型履带式牵引车,远处的则为进口的美国造霍尔特5吨牵引车
有了制造履带式车辆经验的日本陆军开始认真考虑将同样正在研究装备的战车部队替换为自产兵器,经过一番争论,1925年3月8日,陆军省正式决定由日本技术本部车辆班(班长为原乙末生)担纲国产战车的研制工作。车辆班当时只有技术军官4名,绘图手12名,而且经验欠缺,这些人废寝忘食地开始投入到国产战车的研制中,直到1927年2月底,终于拿出了日本第一辆国产战车“试制一号”战车。
二、九二式5吨野战重炮牵引车
试制“日本第一号”3吨履带式牵引车在后期经历了行驶测试和性能测试,由于技术上还很不成熟,该车的履带极易损坏,但毕竟还是给日本的履带式装甲车辆的国产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此后,一直到昭和7年即1932年,日本陆军才首次定型了两款国产炮兵牵引车,并均被冠以“九二式”,分别是九二式5吨牵引车和九二式8吨牵引车。关于这两款初代日本国产牵引车的资料比较少,最初采用的都是汽油引擎,到1936年又在原先的底盘上换装国产柴油引擎,其底盘均采用与舶来品类似的小型负重轮,这也是早期承重系统的通病。
图16. 1938年(昭和13年)10月4拍摄于武汉战役期间的一门日军炮兵队的照片,使用一台九二式5吨牵引车拖拽一门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野战加农炮
图17. 于日本国内训练期间的九二式牵引车,牵引着长身管的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加农炮
图18. 拍摄时间地点不明的一辆日军炮车
九二式5吨野战重炮牵引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1—1945(汽油型),1936-1945(柴油型)
重量:4.6吨(汽油型)/5.3吨(柴油型)
尺寸(长宽高):3.6*1.8*2.4(汽油型)、3.65*1.8*2.36(柴油型)
最大速度:23公里/小时(汽油型)、19公里/小时(柴油型)
乘员:6名
建造数量:422辆
牵引火炮: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野战加农炮,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
图19. 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野战加农炮主要用于压制射击用途,普通装备给日军的野战重炮兵旅团,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炮重3.115吨,炮管长3590毫米(34.1倍径),弹丸重量15.76公斤,初速640米/秒,最大射程15.3公里,服役年代1925-1945年
图20.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是为步兵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战重炮兵旅团配备的野战榴弹炮,性能优于明治三十八年式150毫米野炮,炮重仅2.8吨,炮管长2190毫米(14.7倍径),发射弹丸重量36公斤,初速389米/秒,最大射程8800米
三、九二式8吨野战重炮牵引车
图21. 九二式8吨野战重炮牵引车
图22. 九二式8吨野战重炮牵引车,9对小型负重轮为其典型特征,本照片中似乎正在牵引一辆苏联制六轮装甲车,其主要武器是一门坦克炮
九二式8吨野战重炮牵引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2—1945(汽油型)、1936—1945(柴油型)
重量:8.0吨(汽油型)、 8.35吨(柴油型)
尺寸:长4.3米,宽2米,高2.58米
最大公路速度:16公里/小时(汽油型)、 20公里/小时(柴油型)
乘员:7名
建造数量:1657辆
引擎:墨田6缸(Sumida 6-Cyl)汽油发动机、五十铃6缸(Isuzu 6-Cyl)柴油发动机
牵引火炮:八九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
图23. 拍摄时间地点不明的一门重炮,背景中可以见到一辆九二式8吨野战重炮牵引车
图24. 保存在日本某博物馆内的一门八九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
图25. 日军在南京城外构筑的八九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炮兵阵地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