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叙利亚:马穆鲁克与蒙古人的三次霍姆斯之战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决胜叙利亚:马穆鲁克与蒙古人的三次霍姆斯之战

公元13世纪,无疑是属于蒙古人的高光时刻。他们由默默无闻的部落联盟,蹿升为震撼世界的恐怖帝国。从东北亚的日本海到中欧多瑙河,从寒冷的涅瓦河口到阿拉伯海,其兵锋所指之处皆生灵涂炭。

可惜,巅峰时刻往往有些过于短暂。当蒙古人的铁蹄踏进黎凡特地区,便遭遇到新崛起的马穆鲁克迎头痛击。尤其重镇霍姆斯附近的多次拉扯,可以被视为双方强弱对比的最直观体现。

艾因贾鲁特的前戏

1258年 蒙古西征军几乎摧毁整个巴格达

早在1258年,蒙古西征军攻陷巴格达城,彻底终结穆斯林世界的黄金时代。然而,末代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不过橡皮图章,远非具有庞大实权的地方军阀。因此,草原骑兵们看似高歌猛进,实则在积累中树敌愈多。哪怕采取分封制度,让高层嫡系能各自调配巨量资源,仍旧会感到扩张步伐越来越吃力。

与此同时,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已转移至开罗。由于中亚游牧势力的数百年侵夺,几乎无险可守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注定衰落。西方十字军运动的兴起,又让大叙利亚地区不再安全。唯有处于地中海与沙漠夹角的埃及,能够在安全距离内维持相当体量。因此,无论是信奉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还是库尔德军阀萨拉丁的阿尤布王朝,都在多方参与角力的近东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直面蒙古入侵者的马穆鲁克集团,更是前人不停升级迭代的必然产物。

马穆鲁克建国之际 埃及已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

公元1260年3月,统御波斯、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伊尔汗国,开始有条不紊的向叙利亚方向进攻。大汗旭烈兀更是派人远赴开罗传递劝降信,却被主张强硬对策的苏丹库图兹下令斩首。半年后,已经控制大马士革的蒙古人面临反击,并在爆发于艾因贾鲁特山谷的会战中遭遇惨败。虽然这不是蒙古铁骑第一次在战场蒙羞,却是其在近东方向上的灾难开启。

过去,很多人将艾因贾鲁特之战的失败归结于意外。若非蒙哥汗意外病死,旭烈兀抽身返回东方参加继承人选举,那么进攻方必然握有绝对优势。丝毫没注意到是军队的后勤保障出现问题,留下来只会蒙受更多灾害。同时,怯的不花的手下虽包含大量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附庸,也完全符合帝国的军事传统。他本人就出生自信仰景教的乃蛮部落,属于被蒙古本部征服后强行入盟的外围,历次西征亦有动员大量突厥、契丹或汉儿参与。所以,将这些时代特色钦定为失败原因,怎么看都过于苍白无力。

伊尔汗国军队的西进路线

另一方面,早期的马穆鲁克军队同样来源复杂。由于选拔要求严格、培训周期漫长,真正符合标准的职业奴隶军数量不过1000-2000人,其余多为前朝阿尤布时代留下的叙利亚、突厥、库尔德和贝都因士兵。若从占比来看,他们的主力数量无疑比怯的不花的留守部队更少。只不过依靠苏丹的资源供养,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脱产训练,使个人战力凌驾于绝大部分蒙古精英。

此外,统帅拜巴尔斯策略得当,不断用骚扰+后撤的模式挑衅对手。这在中世纪的亚洲内陆十分常见,却容易被一知半解者吹捧为蒙古的制胜秘诀。结果,怯的不花更早坚持不住,企图用正面强攻结束战斗。从而深陷穆斯林联军的层层包围,自己也被俘虏后惨遭处决。

艾因贾鲁特之战 很容易被当做一次意外

第一次霍姆斯之战的侮辱

伊尔汗国始终是马穆鲁克的东部大患

即便如此,伊尔汗国仍旧控制包括大马士革和哈马在内的叙利亚城市。马穆鲁克人则选择后撤重组,顺便让军头拜巴尔斯谋逆上位。但旭烈兀始终因前次溃败而耿耿于怀,仅隔两月便派出小股部队前来报复,直逼对手控制的前沿城镇霍姆斯。

相比于前次的混编部队,主将拜杜尔率领的6000偏师几乎全部由蒙古人组成。因为缺乏步兵和工兵支持,他们只能在旷野间屠戮农夫、打劫商队,对躲在城里的阿尤布王朝后裔们毫无办法。后者则积极联系阿勒颇的马穆鲁克省长,并从对方手里求来一支规模更小的增援部队。

蒙古人在同马穆鲁克的正面交锋中占不到便宜

当年12月10日,第一次霍姆斯之战正式打响。尽管留存史料有限,我们仍可清楚拜杜尔的布阵模式。他将6000骑兵分为前后八个分队,其中又有1000人率先发起诱敌行动,后续精锐则铺开宽广的正面战线实施包围。与之对垒的穆斯林联军仅1400人,马穆鲁克骑兵组成中央阵列,两翼则是水平较差的叙利亚地方骑兵。纵使数量明显偏少,依然在数轮对攻中不落下风。

随着战斗持续,蒙古人因近东地区的温度偏高而感到不适,还被不断扬起的沙尘遮蔽视线。恰逢一批贝都因牧民抵达现场,不经调整便在酋长阿里率领下发起冲锋,严重威胁到伊尔汗国军队的后方安全。不明所以的他们迅速崩溃,并在接下去的逃跑中惨遭追杀。这场小规模交锋便以埃及方面的完胜告终。

沙漠里的贝都因部落 始终站在马穆鲁克一边

第二次霍姆斯之战的无奈

阿巴哈汗的伊尔汗国 重启对叙利亚地区的入侵

此后,埃及与伊尔汗国暂时休战。前者忙于进攻沿海的十字军城市,后者则深度参与到同金帐汗国的同门火拼。双方只在1277年爆发过一场埃尔比斯坦之战,其过程与之前的艾因贾鲁特更为血腥。但训练有素的马穆鲁克人笑到最后,甚至将部分被俘的蒙古骑兵收入自己麾下。他们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让穆斯林世界对神秘的东方劲敌越发了解。

到了1280年,阿巴哈汗决心为过去的失利一雪前耻。不仅动员数万蒙古军户奔赴战场,还从依附于自己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罗姆苏丹国招募辅助部队,凑出约40000-50000人前往霍姆斯。沿途还夺取另一座重镇阿勒颇,烧毁包括清真寺在内的大部分建筑,并对失去抵抗能力的居民大开杀戒。随后包围霍姆斯,静静等候守军投降或援军抵达。

马穆鲁克始终能在正面冲锋中压制蒙古人

次年10月,苏丹卡拉温的30000援军从南方赶来,同以逸待劳的蒙古人迎头相遇。中军仍旧是马穆鲁克领衔的埃及本部部队,右翼应为叙利亚的地方埃米尔部队,而左翼作为招募的贝都因游牧战士。伊尔汗国则将冲击力最强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分队放在右翼,重点锤击装备差、意志力薄弱的部落民,获得非常不错的杀伤效果。奈何中军在与精锐奴隶兵的对抗中失利,连带着造成全局性溃败,整体损失相当惨重。

由于阿巴哈汗在1282年病死,他的后继者特古德尔选择改宗伊斯兰,双方得以享受近二十年的长期和平。不过,伊尔汗国经常企图染指麦加,又坚决反对马穆鲁克向小亚细亚方向扩张。所以,表面上的安稳不过是权宜之计。

这一时期 部分蒙古俘虏开始被编入马穆鲁克部队

第三次霍姆斯之战的混乱

连续胜利 让马穆鲁克有些轻视蒙古人

公元1299年,马穆鲁克苏丹国的征伐仍未停歇。在彻底歼灭圣地的十字军国家后,又越过边界侵入小亚细亚半岛。那里不仅有亚美尼亚人的基督教王国,身后还有善出骑射的罗姆苏丹国。更为要紧的是,两者屡屡联合十字军或蒙古人,意图染指叙利亚北部。同时,担任总督的苏里迈什叛乱失败,只身逃往埃及寻求庇护。

于是,作为伊尔汗国统治者的合赞汗重开战端。他在当年10月离开都城,率领由蒙古、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士兵组成的10000部队,几乎毫不费力的渡过幼发拉底河。远在埃及的纳西尔苏丹也迅速反应,在聚集正规军外不忘动员大批志愿者入伍,从而获得三倍于对手的数量优势。随后急匆匆赶到霍姆斯东北部的卡兹纳达尔河谷,几乎不经准备就立即发起进攻。

太多征召部队 反而降低马穆鲁克的机动水平

讽刺的是,马穆鲁克骑兵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始终无法成为埃及军队的大多数。一旦将太多良莠不齐的志愿兵收纳入伍,不仅无法提高作战效率,反而是给指挥和信息传递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当叙利亚地方部队的右翼开始接战,苏丹的其他分队可能还处于完全不知情状态。等到后知后觉临近现场,又被严阵以待的弓骑兵骚扰拖延,无力进行更多其他机动。

最终,纳西尔的右翼寡不敌众,不得不靠马穆鲁克精锐扛住反扑。苏丹本人也预感形势不利于己方,索性下令按原路返回大马士革,岂料又意外引发更大规模的混乱。除伊尔汗国的追兵外,大量马龙派基督徒和德鲁兹派异端跳出来痛打落水狗,造成的损失远大于正面交战。埃及人在风声鹤唳中落脚加沙,总算是免于灭顶之灾,却不得不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城镇丢给敌军。

蒙古人虽不占优 偶尔也能获取一场胜利

不过,第三次霍姆斯之战仍不具备决定性价值。合赞汗的部队尚未来得及分开驻扎,就因东方的察合台汗国问题而主动撤退。马穆鲁克轻松恢复失地,花大力气整治那些曾帮助敌人的叛逆。随后坐等伊尔汗国重返叙利亚,并在1303年的萨法尔之战中再度获胜。

此后,两大强权纷纷放缓军事行动。特别是马穆鲁克埃及,开始沿幼发拉底河构建自己的堡垒防御体系,还派出间谍刺探敌国的一举一动。这就让蒙古人最擅长的强行军策略不再有效,更加没兴趣为屡攻不克的叙利亚支付战争成本。这片四战之地得以安享百年太平,直到1401年才被另一股中亚军队给搅得天翻地覆......

(全文完)

盛极而亡:蒙古骑兵战术为何如此早衰?(内含视频)

马穆鲁克:毁于高通胀与内卷的中世纪骑兵之王(内含视频)

王子复仇记:扎兰丁与花剌子模残军的反蒙古抗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