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 太平洋坦克战(30):日军的装甲汽车①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1279. 太平洋坦克战(30):日军的装甲汽车①

在坦克成熟以前,走向摩托化和机械化的各国陆军所依仗的装甲装备主要还是装甲汽车。早期的装甲汽车和后来的轮式装甲车并不一样,早期装甲汽车一般指的是在卡车或者吉普车底盘上直接安装装甲和武器,从而快速形成具备一定防护和进攻能力的机动车辆,后世的轮式装甲车底盘往往是单独设计或基于载重货架进行相应改进。在一战结束后的军事装备发展时期,日本军队也引进了不少装甲汽车,并且在引进消化后研制自己的产品。

图1. 英军装备的劳斯莱斯装甲汽车,从装束上来看,似乎是英国非洲军团的装备

图2. 日本陆海军装备过的部分装甲汽车(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从上到下分别是八七式克罗斯利装甲汽车、九二式大阪装甲汽车、九二式千代田装甲汽车、九三式隅田装甲汽车(海军称九二式装甲汽车)、九三式墨田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九零式墨田P型装甲汽车

一、克罗斯利-维克斯装甲汽车

日本引进的装甲汽车中出镜率最高的当属英国克罗斯利装甲汽车,因为该车上层的半圆形装甲机枪塔使用的是维克斯公司的产品,因此很多时候也被称为“维克斯装甲汽车”。克罗斯利装甲汽车为日本海军购入并装备给驻扎在上海的上海特别陆战队,在日本蚕食侵华时期就大量使用并被上海的中外记者拍摄了大量照片,尤其是在两次淞沪抗战期间出现了一批的经典照片。

早在1867年,弗朗西斯(Francis)和威廉姆(William)兄弟二人就在英国曼彻斯特成立了“克罗斯利兄弟”公司(Crossley Brothers),主要运营工程器械相关的业务,并以其生产的内燃机闻名。1904年,克罗斯利兄弟成立了克罗斯利汽车公司,同年即推出自己的第一款汽车。在一战期间,克罗斯利公司以20/25型轿车底盘改造的货车表现特别出色,也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图3. 招标测试中的克罗斯利20/25型货车

图4. 一战接近尾声时,克罗斯利公司推出了25/30型汽车,其具有更高的引擎室以增加散热,也略微改动了外观

因为克罗斯利公司在汽车制造上的优势,因此在一战后该公司的产品也成为改造为装甲汽车的首选。1923年,为满足英属印度政府的治安需求,克罗斯利公司设计了一台30英担(1524公斤)版本的汽车,其使用的底盘本来预计交付给俄国的订单,但当时俄国国内革命订单被取消。在安装25/30型的同款发动机后,该车被定型称做IGL(印度政府卡车,India Government Lorry,国内也称作BGV)。为了防止车胎被刺穿,IGL全部安装了实心轮胎,总共交付450辆。

图5. 使用维克斯上层设计的IGA装甲车,由于加厚了装甲和安装了大型炮塔,重量达到4吨

随着装甲汽车的流行,日本海军也进口了一批IGL,称之为IGA(A指Armored car,即装甲汽车),并最终定型为八七式装甲汽车(皇纪2587年定型)。该车车体采用铆接装甲,厚度为6毫米。采用维克斯上装,有一个非常显眼的半球形机枪塔,塔内安装有两挺7.7毫米水冷式维克斯机枪。早期的发动机功率达到50马力,使车辆的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65公里,在那个年代性能颇为不菲。

日本海军引入的这批IGA被部署给派驻上海的海军特别陆战队和沈阳,并在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及后续的侵华战争中时都使用了该型车辆。由于IGL装甲车的性能在30年代已经严重落后,因此在日军中,该型装甲车主要用于治安战。除了印度和日本,阿根廷、爱沙尼亚等国也引进过一批IGL及其后续产品。

图6. 日本海军的IGA装甲车,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维克斯上装顶部的半圆形舱盖可以向两侧打开,一个头戴钢盔的士兵(可能是车长)探头观察

图7. 日本引进的维克斯装甲汽车

图8.隶属于日本帝国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的IGA装甲车,前景这辆的编号为6,摄于1937年的上海街头

图9. 日军最终定型为八七式的克罗斯利装甲汽车,这个CG模型涂装参考了历史照片中的6号装甲汽车

图10. 拍摄于1930年代的日本海军克罗斯利装甲汽车

‍‍‍‍‍‍‍‍图11. 上海街头的克罗斯利装甲汽车,侧面还有一门步兵炮,可能拍摄于战斗期间

图12. 淞沪抗战中的一处日军街垒,使用了沙包堆砌的掩体,以及两辆带有半圆形机枪塔的装甲汽车,这个角度显然是从装甲汽车的后部拍摄,以便装甲汽车迅速脱离

图13. 上海街头的一辆日本上海特战队的克罗斯利装甲汽车,可见车体后方较为圆润,炮塔上带有白色的数字8

‍‍‍‍

克罗斯利IGL(维克斯上层改装)

制造商:克罗斯利汽车、维克斯公司

设计年份:1925年

服役:1925-1945

规格:轻型装甲车

重量:4吨

长度:5.02 米

宽度:1.87 米

高度:2.58 米

成员:5人

装甲:6 毫米

主武器:2 x 维克斯7.7毫米机枪

引擎:克罗斯利四缸汽油机(50马力、后期70马力)

最大航程:约 150 公里

最大速度:65 公里/小时

二、沃尔斯利-墨田装甲汽车

在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的著名漫画《丁丁历险记》第四卷《蓝莲花》中,丁丁来到了30年代的上海,并卷入了日本军方通过一系列借口向中国内地强行派遣占领军的阴谋之中。在故事剧情中,为了追击化装逃跑的丁丁,日军出动了一辆装甲汽车。

图14. 《丁丁历险记》之《蓝莲花》中出现的日军装甲车

漫画中的这款装甲车在中国抗战史上是真实存在的,现在一般称之为沃尔斯利-墨田(Wolseley-Sumida)装甲车,不过,这种活跃的舞台并不是故事中的上海,而是九一八事变中的沈阳,埃尔热先生很可能是参考了当时《良友》杂志九一八事件专刊中的一张历史照片。

图15. “九·一八”事变中的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刊登在1931年的《良友》

沃尔斯利-墨田装甲汽车由日本石川岛汽车工厂购买了英国沃尔斯利公司的有关技术后进行生产。石川岛汽车工厂原是江户时代末期水户薰在江户石川岛设立的造船厂,十九世纪末开始制造热力发电机与燃气机车,一战后又涉足造车领域,并在东京都深川市设厂,这个制造厂后来在30年代被日本国家促进委员整合入著名的五十铃汽车公司。

20年代初,日本的汽车市场大多为欧美厂牌所垄断,为了鼓励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本军方宣布购买国产卡车提供经济补贴的政策,石川岛汽车工厂瞄准这个时机,购买了英国沃尔斯利公司5吨级CP卡车的图纸,依葫芦画瓢生产后贴上自己的厂牌“墨田”,开始打入民用与军用市场。

图16. 沃尔斯利CP卡车

20年代中后期,日本军方开始考虑装备自己的装甲车辆,并从国外采购了少量坦克和装甲车进行研究和仿制,在此背景下,石川岛汽车厂决定在沃尔斯利CP卡车底盘的基础上制造一款国产装甲车。

由于日本设计师几乎完全没有设计装甲车的经验,他们不得不从工厂的英国同事那里“偷师”。车辆在底盘上以金属框架为基础,平均钢板厚度约6毫米,整体采用传统布局,小型前舱用作发动机舱,较大的后部车舱用于乘员和搭载武器的圆形半球顶机枪炮塔。

图17. 正在检修一辆沃尔斯利-墨田装甲汽车发动机的日军,其右侧似乎还有一辆带有维克斯上装的克罗斯利装甲汽车,其后方似乎还有两辆沃尔斯利。而从日军身着的冬季军服来判断可能拍摄于中国东北

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核定乘员为三人,包括司机、司机助手及后座的机枪射手,车载武器为引进自法国的6.5毫米口径哈奇开斯M1914型重机枪,日军称之为友坂三年式重机枪,射速达每分钟400-500发,一盒弹夹可容纳30发子弹。车体动力为30马力的沃尔斯利发动机,车速能达到每小时40公里。

图18. 摄于沈阳市南大街的日军装甲车队

图19. 仍然是一队日军装甲汽车,背景建筑物建国后改为沈阳图书馆

1930年首辆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下线后,经日本军方测试感觉还算可以,于是又继续生产了数量,其中的至少3辆被运往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并参与了九一八事变,及后续关东军进攻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

在实战测试中,关东军表示该车的普通型底盘在糟糕的野外环境下,机动性和越野性都大大下降,再加上薄脆的装甲厚度(在50米的近距离内抵挡不住7.92毫米步枪弹),通常不用于高烈度的前线作战,而主要承担道路巡逻、要点守备等认为,这导致该车之后没有继续生产。

沃尔斯利-墨田装甲车在中国东北一直使用到30年代中期,最终由于备品备件的耗尽而报废。

图20. 在沈阳郊区讨伐义勇军的沃尔斯利装甲车

图21. 沃尔斯利装甲汽车,照片来源于九一八事变日军明信片

图22. 备注时间1931年9月,沈阳

图23. 沃尔斯利装甲汽车

图24. 《丁丁历险记》中出现的日军装甲汽车,其原型就是一辆沃尔斯利装甲汽车

沃尔斯利-墨田装甲汽车资料:

服役年代:1928-1945

重量:4.2吨

装甲:6毫米

发动机:30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6.5毫米重机枪 x 1

乘员:3-5名

装备数量:不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