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版武卫军:忽必烈麾下的精锐汉人骑兵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元朝版武卫军:忽必烈麾下的精锐汉人骑兵

长期以来,元朝军队被视为蒙古贵胄和色目附庸的专属。特别是要紧的骑兵部队,几乎容不得北方汉儿与蛮子南人参合。

但在忽必烈时代,帝国确有完全由汉人组成的精锐骑兵--武卫军。尽管存在时间不长,却发挥出至关重要作用,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蒙元历史进程。

蒙哥汗死后 阿里不哥一度与忽必烈分庭抗礼

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因蒙哥汗的病死而发生分裂。其中,占据漠北的阿里不哥坚持祖制,在各方面都与黄金家族的先贤们保持一致。相比之下,踞有大片南方领地的忽必烈就更像修正主义份子。不仅在继位合法性方面存疑,还反过来希望侵夺大贵族利益,将自己塑造成超级君主。由于理念差距甚大、利益纠纷严重,两个阵营几乎没多少妥协空间,很快就在高原上兵戎相见。

由于立场问题 最精锐的怯薛近卫军大都支持阿里不哥

由于大部分旧贵族和怯薛近卫军支持阿里不哥,战争爆发之处的忽必烈几乎没多少胜算。故而只能靠财赋资源硬撑,一面花大价格收买人心,一面靠重用汉人来培训新军。武卫军就是从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而其得以建立的真正基础,确是大批在乱世中主动投效的汉军世候。

早期蒙古帝国军中 不乏大批主动投靠的汉军部队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不少北方的汉族将领靠投奔蒙古来换得自保。其中,还有不满金国歧视政策的汉化契丹人,主动为蒙古人提供马匹和带路服务。甚至是步兵、辎重或攻城器械,以便新主能顺利攻破大型城镇。尽管蒙古军中已不乏中亚城邦定居者、西域的喀喇契丹人,以及属国西夏的正规军,却不如这些熟悉中原情况的本地兵丁好用。这个政策也被后来的窝阔台、蒙哥两任大汗所继承,并一直延续到了忽必烈成为大汗的前期。

帝国建立之初 汉军世候的待遇非常优渥

同时,蒙古人也按照非中原统治模式,将这类汉族将领封为万户。这些军事新贵几乎成为辖区内的独立统治者,权力比很多西欧封建制度下的骑士领主还要大。除基本不用交税之外,所有军政大权都是自己一把抓,乃至具有发行货币权。而且世袭罔替,可以在自己死后直接传给后代或任何指定继承人。

世候们的汉军 成为忽必烈时代的蒙元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北方汉军往往与南宋的文化远亲们有很大差异。无论源自契丹或幽燕豪族,都习惯于骑马、射箭,往往会以精锐骑兵充当绝对主力。故而很容易被集中起来,训练成更为强悍的骑兵部队。忽必烈也正是看到这点,才能放心大胆的加以运用。从1260年起,先后有30000多名世候子弟被召集到帐下,再按照纯正的蒙古战术进行强化特训。

武卫军虽是汉人出生 却使用纯正的蒙古骑兵战术

作为典型的蒙古式骑兵部队,武卫军的口粮、马匹、盔甲和武器多为自备,只有额外部分才由朝廷拨给。他们的战术编组也十分蒙古化,包括五分之二的重装骑兵,以及五分之三的轻装弓骑兵。但在具体性质上,却是忽必烈汗自己的私人军团,根本不受枢密院节制。甚至是在青黄不接中,越级扮演怯薛的近卫军角色。

由于给养充足 武卫军在草原上击败阿里不哥的蒙古骑兵

公元1261年,阿里不哥由中亚进军蒙古本部,轻松占据都城哈尔和林。此举严重刺激到忽必烈,遂率领包括武卫军在内的主力北上。由于掌握中原等地的丰厚资源,大汗的士兵往往在装备、给养方面都更胜一筹,迫使阿里不哥在10天内两度溃败。

武卫军在山东 几乎独立平定李璮的叛乱

当然,大汗用汉儿组建私人精锐不单单是基于军事考量,另有逐步削弱世候的小心思。公元1262年,受封山东的世候李璮就突然叛变。他主动向临安朝廷献出4城,希望靠齐郡王的封号获得南宋支持。结果,万名武卫军直接从燕京南下,迅速击败这些曾经的同僚。忽必烈也顺势退出限制政策,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打压世候权力。

随着南宋被攻灭 忽必烈开始增加近卫军中的色目人比例

与此同时,阿里不哥的战败让更多蒙古贵族倒下忽必烈阵营。结果便是更多色目部队赶往中土,在不知不觉中又起到制衡武卫军的作用。只不过在忙于征伐漠北、攻灭南宋的峥嵘岁月,这样的潜移默化尚不明显,无法被摆上台面操作。直到蒙元彻底坐稳江山,开始用色目宰相阿哈马疯狂敛财,才激发出震动宫廷的刺杀事件。当时,汉军千户王著假传太子旨意,用铜锤击宰相。虽然事变很快被平息,却引起忽必烈对汉军部队的严重猜忌。

因乱搞通胀敛财而遭刺杀的阿哈马

受其影响,武卫军的地位开始一落千丈,加速被新召集的色目部队所取代。仅仅坚持到忽必烈死前,便在近卫军系统内销声匿迹。当然,收获类似结局的也包括那些地方世候,几乎是在蒙元完成灭宋后就失去优渥待遇。至于元朝自己,则开始陷入兵力不足窘境。不得不依赖西南土司武装来填充空缺。最终,因无力镇压各类义军而黯然退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