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9)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9)

作者Dendrobium-nobile个人翻译作品 我特申请转载,微信公众号写不下他名字中间那个短杠,所以我缩写了,作者本名字同微博ID

——raingun

这次更新间隔太久,各位抱歉: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1)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2)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3)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4)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5)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6)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6 补充)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7)

利托里奥级——最后而最强的意大利战列舰(个译Chapter.8)

显然,要讲一艘船的技术细节必须从船体和结构讲起

第3章 技术参数

利托里奥级战列舰的侧影十分洗练而均衡,辨识度极高。船体的前艏楼长度约为全长的四分之三,其中段紧凑地布置了上层建筑,包括司令塔、一座高而苗条的简单舰桥、两根距离很近的底部膨胀的垂直烟囱,以及上文提到过的包含备用操舵室及其他设备的后部“蘑菇形”结构(也被称为“遮蔽间”(原文为shed));全舰共有两根桅杆,即贴近舰桥的较大前桅与矮得多的后桅,后桅与备用操舵室结构共轴,并支撑着两座起重机以及一根平时用于悬挂海军旗的斜桁。工程师们特意将前桅设置在贴近前舰桥处,根据造舰委员会在1938年5月的一份注解,这一设计的目的是提高敌军识别本舰航向的难度。在舰舯部,长而低的上层结构从舰桥根部一直延伸到尾部主炮塔底部;大部分防空武器(90mm炮及自动武器)都集中在这一结构周围,与烟囱齐平。

381mm主炮组安装在三座大型三联装炮塔中,两座以背负式安装在前部,一座安装在后部,其炮座略高于中部结构的顶端。由于上层建筑极窄且尾炮塔较高,其拥有320°的较宽射界;而前炮塔因为距离前舰桥较近,其射界则略受限制(290°及282°)。但是,当能见度较差时(主要是在夜间),交战距离较近,火炮的射击仰角较低(0-2°),381mm主炮的炮口暴风将会席卷甲板。作为对策,1941年,海军规定在这种低仰角射击的情况下,各炮塔的射界被限制为:一号炮塔的左右各50°-120°,二号炮塔的左右各45°-120°,三号炮塔的左右各70°-125°。

利托里奥级主副炮射界示意图

152mm副炮安装在四座三联装炮塔中,每舷各两座,分别位于二号炮塔后部,指向前方;三号炮塔前部,指向后方,都具有良好的射界(如上图所示)。图中同样表示出了能进行主炮齐射(两舷各128°)、仅能前部六炮射击(40°)及仅能用尾炮射击(70°)的范围。

利托里奥级的整体线条清爽干净,富有侵略感,不管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给人以富有力量的第一印象,这一点有大量照片及本书中的线图(本图充分展示了三艘舰各自的外形特征)可以佐证。在作者看来,她们如此优雅的部分原因是直线形而略有倾斜的舰艏,以及烟囱帽(意大利语中称为“手指甲”)的简洁设计——这一设计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意大利战舰上十分常见。而“罗马”加高的舰艏甚至使她有了更加优美的线条,成为利托里奥级中最漂亮的一艘。

在利托里奥级的战时经历中(“利托里奥”与“维内托”大约有三年半,“罗马“则是略多于一年),三艘舰并没有经历大规模的结构改造,而安装的少量轻型防空武器、雷达天线和在前舰桥安装的极小的战斗机指挥所都没有损害原有的美妙外形。她们外表发生的唯一重大改变是用迷彩涂装(见本章末)取代了原有的浅灰色涂装:“利托里奥”与“维内托”在1941年春夏、“罗马”在1942年6月入役时分别完成了这一改进。

船体与稳定性

利托里奥级的船体结构以横向结构为主,大部分区域肋骨间距离为1m,舰尾部分降至85cm(50号肋骨之后【译注:意大利舰艇的肋骨命名是从后向前命名的,1号肋骨位于舰尾】),舰艏前部则为90cm(这一部分总长度大约30米)。至于纵向强度,在船舯部的平行部分中,每两根次级肋骨间都增加了额外的横向肋骨【译注:此处原文为transverse ribs were placed between every second frame,但这两种结构似乎都为横向结构,从逻辑上很难讲通,希望读者给出意见】。

利托里奥级的船体共有三层被定义为“主要”的甲板:最上甲板或称艏楼甲板、主甲板及“第一走廊甲板”(1st corridor)或称“舷炮甲板”(battery deck,位于主甲板下方的一层甲板)。后两者从舰艏一直延伸到舰艉,而艏楼甲板则只从舰艏向后延伸大约183米,以增强船体的纵向强度。从线图中可以看出,舷炮甲板下方是“第二通道甲板”或称中甲板(tween deck),这一甲板是主要结构之一,但并不连续,长度大致与舰体水线长相同。在水线以下共有三层不完整的甲板,上平台甲板(upper platform deck)、中平台甲板(middle platform deck)与下平台甲板(lower platform deck)或称底舱甲板(the hold);其中底舱甲板充当了双层底处舱室的天花板。

在舰体底部的平坦部分,有从舰艏延伸到舰尾的分舱双层底,深度1.3米,并在几乎全长处都向两舷延伸到水线部分或装甲带下缘。在核心区(船体的装甲保护部分),双层底再次翻倍,增加了额外1.2米深度,构成了厚2.5米的三层底。在三层底最顶部的一层下方是截面为三角形的水密“电缆通道”,其中铺设了主电缆并发散到全舰的各个空间与系统。在设计利托里奥级时,使用舰底水密电缆通道是一种在因雷击或水下弹造成舷侧破损进水时保障全舰电力供应的合理方案;然而,仅仅几年后,鱼雷、水雷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感应引信而非碰撞引信,这种新型引信会在舰底引爆以损害双层底甚至三层底,此时舰底电缆通道本身的完整性都会被破坏。

利托里奥级的船体包括250根横向肋骨与加强肋。此外还有18道横向水密舱壁,每道都是连续舱壁,除了在舰艏、舰艉附近以外都延伸到舷炮甲板;舰艏艉处的一些水密舱壁则进一步延伸到了主甲板。这些舱壁上没有舱门,因此也没有通道穿过;为了从被舱壁水密的十九个区域之一前往另一个,舰员必须一直爬到舷炮甲板(某些情况下需要到主甲板以上),然后再下到另一个区域中。舷炮甲板与主甲板的通道则有水密装甲门用于战时密闭。

在纵向上,利托里奥级有两道大型纵向水密舱壁,一直从双层底顶部延伸到舷炮甲板。这两道舱壁位于核心区内部,包裹了动力舱室与主炮塔基部,并与三层底和装甲盒横向舱壁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内部船体”。

1936年,热那亚的塞斯特里-波南特,正在安萨尔多船厂建造的“利托里奥”底部船体,普列赛水下防护系统的结构清晰可见。

整体而言,用于建造船体的不同厚度的钢板、钢梁大多使用高强度钢制造(high-resistance steel,意大利语称为elevated resistance,ER钢),仅在部分受震动影响较大的地方采用了低碳钢(mild steel,举例包括:若干区划隔壁、炮塔座圈、蒸汽轮机及发电机组基座等)。中部装甲区的侧板由镍铬合金钢(Chrome Nickel,CN钢)制成,一直向上延伸到艏楼甲板;采用相同材质的还有舰体前部的外板,越过装甲区并与主甲板延伸相同的长度【译注:原文为as was that of the forward section past the citadel as far as the main deck】。在艏楼末端之后的艉甲板则铺设了5厘米厚的柚木板。

船体后部结构透视图

艏楼甲板中线在舰舯部相对“建造基线”——对本级舰而言即龙骨线——的高度为17米,由于甲板呈中心微凸的拱状,甲板边缘(甲板与船体侧板的连接处)的这一高度降到16.6米;主甲板中心总高为14.4米,拱形高度差为45厘米。艏楼甲板与主甲板的高度差为2.2米,主甲板与舷炮甲板间则相距2.25米。

在建造利托里奥级的船体时,传统的重型铆钉被电焊工艺大量替代;具体而言,以下部分采用了电焊:

使用双层钢板层压而成的龙骨部分;

船底肋板(floor)及其与龙骨的连接,内部龙骨,等等【译注:见下图】;

肋板与龙骨的关系示意图

水下防护系统的非装甲部分;

纵向及横向水密隔舱;

在船员居住舱、辅助设施及储存室中分隔舱室的舱壁;

甲板及平台甲板所用钢板的连接;

增强结构,尤其是位于船体末端的部分;

动力系统的基座(锅炉、轮机、减速齿轮组、舵轴、发电机等);

炮塔支撑结构等;

利托里奥级是到当时为止,意大利造船工业建造的应用电焊规模最大的一级舰。

上图展示了利托里奥级纵向的装甲防护区域,同时暗示了船体中推进系统、武器系统、辅助和后勤系统占据的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锅炉【译注:donkey boiler,用于向甲板设施提供动力的小锅炉】、厨房以及其他需要排烟的设施都集中在两座烟囱附近,与主锅炉的烟气共享烟道;居住舱室和对应的生活设施布置在舰体两端,其他的后勤设施(额外的舰员舱室、军官舱室等)则向心延伸到舰体中部。

利托里奥级的舰体外形(见插图2,“罗马”相对前两舰进行的修改也进行了表示)对于她们这样庞大的战舰来说显得十分优美,其特征包括显眼的球鼻艏、截面相当方的舰舯部与圆润的巡洋舰艉。正如此前所提到的,“罗马”进行的主要改进集中在舰艏末端的水线以上部分,水下部分进行的唯一修改是将从龙骨沿舰底水平中线向后延伸约15米直到主舵前的“鳍”延长了约1米。同时可以看出,“利托里奥”与“维内托”在1940年海试后进行的舰艏改造工程是通过在已有舰艏上焊接一个新的、形状合适的结构,而当时仍在施工的“罗马”则直接在建造过程中用新设计取代了原来的舰艏设计。

利托里奥级的舰体上有若干凸起,包括舭龙骨、三扇舵及支撑与连接结构、四根包裹螺旋桨轴的艉管及绝缘套、桨轴末端螺旋桨连接处的铸铁支架;除此之外,在艏柱基部、球鼻艏下方的位置处有一个向前伸出的三角形结构,这一结构呈坚固的板状,边缘圆滑,同时具有用于拉紧从舰艏顶端拉下的钢链的孔,这一钢链用于连接破雷卫的牵引索,从而实现牵引破雷卫进行保护性扫雷(详细情况见本章后文中的“扫雷设备”一节)。

【译注:本图表示了破雷卫、牵引索和舰艏钢链的关系】

本级舰的舭龙骨位于舰舯,长48米,相对全舰长度来说并不长;舭龙骨从几乎水平的舰底与舷侧的交接处向外斜向突出约1.2米,但并没有越过舰体的最大宽度及舰底。有趣的是,舭龙骨起初设计的长度为80米(正如参数中表示的),但后来设计师们意识到这一长度可以减半,以在不影响横摇频率、幅度的情况下减小船体阻力。

利托里奥级战列舰在正常吃水时的长宽比为7.17,这一数值对战列舰来说是相对较高的,显示出其舰体线条相当纤细流畅——这正是设计师意图实现高航速的结果。同样为了实现高航速,利托里奥级的方形系数【译注:方形系数=排水体积/(长度×宽度×吃水),用于衡量舰船水下部分的“丰满”程度】仅有0.566,这一数值同样相当低,依然从数值上衡量了船体线型的优美程度,并对提高航速有着积极作用;但低方形系数对航海性能有一定影响,导致舰艏、舰艉在遭遇严重的顺浪(Following Sea)、逆浪(Head Sea)时有埋浪倾向。

作为简单对比,下表展示了各列强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建造的若干型战列舰的长宽比和方形系数。

在横向稳定性方面,“维托里奥·维内托”于1939年10月17日的试航中以43624吨的正常排水量实现了11.30米的重心高度(相对舰底建造基线),而稳心高度(或称横向稳心高度,指稳心相比重心的高度,通常代表船舶静稳性)则为1.453米,舰体横倾时可提供足够恢复力矩的最大横倾角为33-35°;考虑到舰体外形,能实现这一数值已经相当不错了。在以45752吨的满载排水量航行时,稳心高度升至1.66米;在仅存在于理论上的完全不含液体且卸去全部负载的37513吨空载排水量下,稳心高度将跌至0.67米。

同样在海试中,技术人员测定的正常排水量下平均每浸没厘米对应排水量吨位——利用舰艉、舰舯与舰艏处的吃水刻度测量——为略高于52吨,介于轻载排水量的52.1吨与满载排水量的52.6吨之间。

作为参考,以下列出了利托里奥级根据国际标准计算的容积吨(内部体积指标):总吨位(代表围闭部分总体积,1总吨=2.83立方米)为26038总吨,净吨位为12743净吨(总吨位除去不可用于装载物资的体积)。这两项指标对军舰而言意义不大,仅在计算某些海事服务费用——如引水费、过境费等——时有用。

(本节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