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王毅再次被任命为外交部长,也意味着,他将再一次扛起中国外交的重担。
几年前,王毅便因为自己出色的外交风采在网络上火了一番。
而如今,人们也期待着再次担任外交部长的他,为中国外交带来全新的面貌。
【少年壮志】
外交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外交部长所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国际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王毅能够两次得到国家的信任,可见他能力不凡。
而他漂亮的履历,更是让人们赞叹不已。
作为外交部长的王毅受到万众瞩目,而在成为外交部长之前,他的人生履历同样足够精彩。
1953年,王毅出生于北京,从童年时代,他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
他格外的聪明,悟性很高,读书学习这方面,他是从来不让家长老师操心的。而且,他比别人又多了一份努力。
作为一个新中国开国初期出生的孩子,王毅对于那些红色革命故事耳熟能详。
所以,小小年纪的他,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将来也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从小到大,他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也是王毅最初的梦想。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王毅即将考大学的时候,高考的政策取消了,就连学校也停课了,王毅的大学梦暂时搁浅。
许多学生的命运,就在这一刻发生了巨大的扭转。
骤然离开校园的他们,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
直到国家对青年们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召,王毅才总算有了方向。
几天之后,王毅辞别父母,来到了位于边疆的黑龙江建设兵团。
王毅的原生家庭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的。而且王毅在学校评价不错,成绩优良,如果他愿意的话,争取一个更好的地方,没什么问题。
黑龙江建设兵团地处边陲、气候苦寒,去那里搞生产建设,简直就和流放边疆没什么区别。
但这个地方,却偏偏是王毅自己想去的。
【力争上游】
王毅认为,既然自己响应国家的号召,要去地方建设,那当然要到条件最恶劣,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
如果因为环境不好,就打了退堂鼓,自己又怎么配做新中国的青年?
怀着这样的雄心壮志,王毅来到了黑龙江这块陌生的土地。
糟糕的环境并没有吓退他,相反,王毅适应的很快,和战友们打成一片。
对于生产任务,他更是十分积极,在黑龙江待了八年,他几乎年年都是队里的劳动模范。
更难得的是,尽管生产训练都非常繁忙,但是,王毅并没有放弃学习。
由于高考政策取消,所以,很多青年都断了考大学的念头。
毕竟谁也不知道政策会在什么时候恢复,万一等上十年二十年,青春早就过去了。
王毅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即便一辈子不能考大学,获取知识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黑龙江建设兵团条件虽然不好,但好在还有一个图书室,能借到一些书籍资料。
于是,每逢闲暇的时候,王毅就到图书室去,一待就是一整天,身旁没了老师督促,他便勤勉自学。
遇到不会的问题,他就默默记下来,事后再翻箱倒柜查阅资料。
实在不行,便写信求助以往的老师、同学,总归要弄个明白。
所以,八年的边疆生活并没有让王毅的学习荒废。
对王毅来说,这八年的时光,就如同另一个社会大学一般。
他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明白了如何做地方建设,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之后,生产基地图书馆的书,王毅几乎已经全看完了一遍。
而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国家要恢复高考了。
这让王毅兴奋不已,考上大学这个梦想,他从未放弃过,这一年,他25岁。
王毅所参加的,正是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的第一届高考,这也可以称之为史上最难的一届高考。
首先,这次考试,不是夏季高考,而是设在了冬天,气候寒冷,已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当年的考场上,也有很多人冻到手指发颤,根本没有办法动笔。
其次,由于前几年取消高考的政策,导致这一年的考生格外的多,竟达到了570万人。
而且考生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有些是十八九岁的学生,有些是三四十岁的社会人员。
人数众多,导致竞争非常激烈,其中的困难程度,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另外,当年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多,从恢复高考的政策下达,到正式开始高考,中间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大部分考生要一边兼顾生产任务,一边学习,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总之,这场高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磨练,王毅也不例外。
幸好,他从没有放弃学习,所以,比别人更多了几分底气。
高考之后,王毅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他当时心仪的学院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最后当然也被顺利录取。
【勤学苦读】
不过,其中也有些惊心动魄。
因为,当时第二外国语学院做了规定,考生的年龄不得超过25岁。
也就是说,25岁的王毅,万一再早出生几个月,就要与自己的梦想学校失之交臂了。
还好,命运眷顾了他。
离开生活了八年的黑龙江,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北京,还迈入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大学学堂,王毅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但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进入第二外国语学院之后,王毅深感一山更比一山高。
能够考入这里的,都是精英之中的佼佼者,大家的成绩并没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竞争也就异常的激烈。
同时,大学的课程要比以往接触到的知识更加精细,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掉队之人。
王毅的同学之中,有很多人,他们所接受过的外语教育要远远好过王毅。
王毅这八年来,依靠自学,虽然没有落下功课,但基础上总归还是差了一些。
所以,他最初入学考试的成绩并不算很亮眼。
但王毅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打击就妄自菲薄,他的性格里有一股韧劲,既然基础比过人家,那就更要下苦功夫读书。
于是,他拿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每天,他都是最早一个到教室,最晚一个回到寝室。
有时学习的热情上来了,他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翻阅那些晦涩难懂的外文书籍。
可以说,除去一日三餐和睡觉之外,王毅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上,这份经历让所有人都佩服不已。
更难得的是,王毅并不是那种只会下苦功夫的书呆子,他一直都很关注国际局势,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苦读之余,他在班上当了四年的班长,同时成立了学生社团,每天和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制度变迁。
他们讨论的话题,有时候就连学校里的教授们,都觉得高深莫测。
这些学生们虽然年轻,但是,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老一辈人更大胆。
教授们很清楚,在这些学生之中,很多人会成为新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王毅就是其中之一。
毕业的时候,王毅更是以他两篇优秀的毕业论文,震惊了所有人。
这两篇论文,一篇是比较日语诗和中国朦胧诗之间的区别,以及背后的政治含义、文化变迁。
另一篇,则是对比了日本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了其中相同与不同之处。
这两篇论文的专业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毕业学生的水平。
当时,负责论文审核的老师,对这两篇论文无法写下评语,因为水准实在太高了。
要知道,此时的王毅,他并不是长期在政治场合行走的人员,他只是一个受了四年大学教育的毕业生,还没有到他真正的舞台上大展拳脚。但是,他却已经有了这样的眼界。
那么,如果把他放到更专业的位置上,他一定能够展现出更惊人的能力。
此时,对于王毅未来的去向,教授们各有各的看法。
绝大部分教授认为,这个孩子性格内敛、踏实,所以,他应该成为一个学术研究人员。
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王毅的选择是在1982年加入了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他的外交故事,也由此正式开始了。
外交风采
亚洲司当时任务繁重,主要对接的是与日本相关的工作。
中日当时处在密切合作的阶段,于是,王毅这位刚刚加入外交部的年轻人,也经常接到一些重要的任务。
因为王毅文笔比较突出,所以,一些重大的场合的稿件,领导都愿意交给他尝试。
王毅也不负众望,他交上去的稿子往往可以一字不改,便当场宣读。
别看这只是做笔杆子,可要写出这么一篇完美无缺的稿子,就需要对于国际政治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这正是王毅能力不凡的最好证明。
同时,他也随同外交机构参与了不少外事接待的工作,每次都表现的非常得体。
对于一些刁钻的问题,王毅也能做出完美的答复。
因为能力突出,所以,王毅升迁的速度也非常快,打破了外交部的记录。
当时,外交部的一些老同志对王毅的评价是:“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能吸收借鉴学界的新理论、新观点,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与媒体沟通。”
工作之余,王毅也没忘了提升自己的学历。他在南开大学拿下了硕士学位,又在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同时,他还获得了前往美国访问学习的机会。
1989年,工作出色的王毅外派日本担任参赞的职务。
也就是说,他仅仅35岁就做到了副司级。
在日本期间,王毅进一步了解了日本的政治文化,为我国和日本的交流,起到了非常正向的作用。
于是,几年后,王毅再度回国,便立刻又升任为亚洲司的副司长,一年后升任为司长。
国家已经看到了王毅的能力,决心把王毅当做外交部未来的顶梁柱培养,王毅也对得起这份信任。
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王毅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从没有放弃学习进步。
他的外交风格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展示属于中国外交人员的魅力。
2001年,王毅晋升为外交部副部长。
在国际舞台上,王毅渐渐成为了一个名人,他的几次外交回应,都成为了新闻头条。
王毅讲话直击要害,又不失风趣幽默,还能轻松的拆穿敌人的伪装。
例如,2016年对于南海问题,王毅是这样回应的:“现在又有人兴风作浪,还有人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来了又退去一样,这些图谋最终都不会有结果。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对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历史问题,王毅则这样说:“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是继续背着历史包袱不放,还是与过去一刀两断,最终要由日本自己来选择。”
王毅所代表的是中国新一代外交官的形象,王毅的成长、王毅的外交风格,其实也代表着中国外交风格的变化。
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外交官也越来越有底气。
2013年,王毅第一次当选为外交部长。如今,他又一次站在了这个岗位上。
外交之路永远是充满艰难险阻的,但是,相信在王毅的带领之下,中国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