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止一位读者在留言区里说,苏联的对地攻击机种实在太复杂了,在同一时期就有苏-17、苏-24、苏-25和米格-27等好几个,它们看上去功能重叠,完全是没有必要的重复建设。
关于这点,彩云之前在留言区里有过简单解释:
苏-25是直接支援陆军战斗的强击机,攻击敌前沿阵地和浅近纵深目标,战时归陆军集团军前线航空兵指挥所指挥,直接为陆军服务。
苏-25强击机
米格-27是快进快出的歼击轰炸机,负责敌浅近纵深的遮断打击,阻敌增援或撤退,打击敌后勤支援力量,战时归空军集团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师指挥。
米格-27歼击轰炸机
苏-24,那可不是“战斗轰炸机”,那是个强化了低空高速突防性能的前线轰炸机,空军集团军直接掌握,用于战役战术深远纵深目标的突击。
苏-24M前线轰炸机
这种一级任务一个机种“专机专用”的思路,在冷战时期是很正常的,相反期望一个机种执行不同任务的“多用途”思路是后来才有的。
但是留言区里还是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歼击轰炸机的型号疑问最多,因为除了米格-27,苏联还有个苏-17,发展出好几个子型号,也是歼击轰炸机,功能近似,为什么要研发两个看似并列的的歼击轰炸机呢?
苏-17M4,苏-17家族的终极型号。
在其他平台,彩云看到一种说法是说,苏霍伊和米高扬设计局在克里姆林宫高层都有代言人,各自有一个利益集团,采购两个并列的歼击轰炸机,背后其实是权利斗争,也是为了让任何一方工厂工人有饭吃,是利益平衡的需要。
那么,这是真的吗?
眼下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空天军的表现也有很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比如俄罗斯吹得很高的苏-34,号称能取代图-22M3执行战略打击任务,却在战场上挂着一堆铁炸弹执行近距支援任务,还被乌防空部队打下来过,颜面尽失。有人就说苏-34完全是个废物机型,典型的苏俄版百万漕工项目,工业垃圾,搞那么大一个大家伙,不惜牺牲机动性用并列双座,却用来扮演炸弹卡车,精确制导武器都没有,作战效能还不如歼轰-7“飞豹”,这东西就不该存在。
苏-34是百万漕工项目吗?
那么,这种说法对吗?俄国人怎么会用苏-34去执行近距支援任务的呢?
以及,关于“专机专用”,有人说这是苏联特色,因为苏联机载电子设备落后,功能整合度差,质量沉体积大,无法把多种功能整合到一套设备,装在一架飞机里,于是只能“专机专用”,你看美国就一直强调多用途,没有那么多叠床架屋的机型,一个是电子技术先进,另一个是设计思想科学。按照对苏联工业的刻板印象,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而且也的确有一定道理,不是纯瞎说。
那么,如何解释同样是对地攻击机种,美国空军在同一时期也有A-10近距支援攻击机、A-7轻型攻击机和F-111战斗轰炸机,近中远三个机型一并服役的现实呢?
美军电子技术落后,无法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个机型上?
彩云不是航空博主,要彩云细述这些机型的研发过程、性能参数、机载设备、外挂武器型号实在力不从心,但既然说到了苏联对地攻击机“专机专用”,凭已有的知识,加上高人指点(没错,就是你们熟悉的,挖坑不填的@kgb1059),还是能讲一个比较粗略简单的来龙去脉的。所以明天彩云会推出一篇长文,简单介绍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几个对地攻击机种的来龙去脉,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二战结束后苏军为何一度取消强击航空兵?
苏军是否很不重视同平台通用化,才堆叠了好几个机种?
苏-17和米格-27两种功能相近的歼击轰炸机为何同时装备?是因为设计局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吗?
苏-25的出现是要代替苏-17和米格-27,回归攻击机低空低速路线吗?
苏-24为什么不是歼击轰炸机,而是前线轰炸机?
如果苏联没解体,1990年代以后的苏联前线航空兵可能会是怎样的?
这也是彩云首次写枪械以外的长文,水平欠佳,写得不好的地方多多包涵!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