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电子战已经成为各军事强国的主要作战手段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海滩到海湾战争的沙漠戈壁,无形的电磁频谱已经从最初不起眼的角落扩张到了整个战场,无数的电子战例在提醒各国的军人:你可以对我不感兴趣,但是对我的威力你却要心里有数。
由于种种原因,尽管美苏等军事强国已经在二战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大量使用过电子战手段,甚至将其作为军事行动的标配;但早就亲身体会过电子对抗在战争中的效果(嗯,多数是被压制的那一方)的中国军队,其电子对抗部队却组建得相当晚。直到文革以后,才组建了第一支正规对抗部队:总参通信七团干扰营。
不过,俗话说得好:好饭不怕晚。电子对抗兵正式跻身于中国军队不久,战争就在中国的南疆向他们招手了:1984年春天,随着收复云南老山、扣林山,广西法卡山等地被越军窃据多年边境骑线点的战斗打响,通信七团干扰营作为被统帅部寄予厚望的新生力量也在当年7月底开赴沙场。
这支电子对抗部队携带当时的一些国产新型干扰设备如TK-100型百瓦超短波干扰车等进驻老山战区后经过一个月适应性训练,于9月份在芭蕉坪开设了前沿干扰阵地。芭蕉坪阵地位于战区八里河东山省军区边防八连驻地,距边境约500米。几幢二层楼房围住一个篮球场,因为地处反斜面,能够避开敌人炮火的袭击,因此这块狭小的地域汇集了很多部队,炮兵团前观、包扎所等也设在这里。
两个月后,前指下达了命令,要求芭蕉坪干扰组于11月19日零时进入前沿干扰阵地,拟对正面的越军实施干扰。这是我军电子对抗史上第一份对电子对抗部队发布的实战命令。干扰组在人员上反复斟酌,最后决定派出副连长张林平、站长郑德强和技师张坚勇3名干部组成干扰分队,赴前线对敌超短波无线电网实施干扰。
当晚,3人穿上军大衣,每人除冲锋枪、手枪外,携带一部1瓦的背负式电台出发。芭蕉坪距国境线不过500米,前线虽已处于越南境内,但并不遥远,越靠近前线,行军路线越是处在敌方重重监视之下。走到半路,越军就拍过来两发迫击炮弹,在20米开外的山坡上爆炸。3人有些犹豫,张林平担心出现人员伤亡(张坚勇是最熟悉TK100干扰车的技术骨干),令2人埋伏待命后返回芭蕉坪请示是否暂时撤回干扰分队。干扰组指挥员得知后要求3人坚决执行命令,并增派作战股长兰海柯指挥分队行动。
兰海柯带队迅速深入,于零时前10分进入阵地:一个3-4平方米正对越军阵地的山洞。洞口距敌约400米,从洞口往下即可看见我方阵地的战壕。干扰分队打开设备,戴上耳机,立即听到越军的无线电语音通信。一般当双方有战斗行动时,双方电台出现的数量会急剧增多,特别是步兵通信网,急于向上级汇报情况,也急于协调炮火支援,这时,我方的干扰重点就是敌前观到炮群的通信网。
越军电台和我方差不多,都是1瓦电台,但我方电台经过了改装,加装了10瓦的功率放大器,这样我方的信号就大大强于敌台信号。当时针指向零点,敌台信号清晰可辨,干扰分队立即按下了设备的干扰键,顿时,耳机中一片嘈杂,越军的无线电通信被中方释放的强噪声信号完全压制。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里,确实应该记下这样一笔:1984年11月19日零时,中国电子对抗部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实战第一步。
释放干扰后,装备和战术思维相对落后的越军通信部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受到了中方电子对抗部队的干扰,还以为碰巧频率相同,后方侦听组听到越军在电台里叫骂“妈的中国佬滚开”等。这场历史性的“电子干扰第一枪”,效果好得出乎意料。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