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空母舰在高端冲突中面临的威胁和应对策略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美国航空母舰在高端冲突中面临的威胁和应对策略

进入21世纪的第2个十年后,美国军方越来越感到未来在和中国这类具有成熟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军事大国可能的高端冲突中,海军航空母舰将面临最苛刻最重大的危险。美国国防部2014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就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具备挑战美国的能力,具备应对美国投送力量、实施威慑、击败侵略并在不同的作战领域有效行动的能力。更严重的是,这种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在全球有扩散的趋势(例如俄罗斯和伊朗),美国军队能否挫败潜在挑战者的这种军事能力,将是对美国全球领导者资格的重大检验。

航空母舰在高端冲突中的角色

在东亚地区,由于中国军力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美国部署在陆地机场上的空中力量面临巨大威胁。一旦发生冲突,第一岛链内(甚至第二岛链)的陆基空中力量很可能将受到重大损失,他们几乎必定会成为中方首先打击的目标。美国空军的战斗/攻击机、空中加油机、预警机、侦察机等出动架次将会大幅减少,对敌人的纵深打击能力也会大幅减弱。而且目前美国的空中力量大多都是非隐形飞机,这些飞机在先进一体化综合防空系统面前是十分脆弱的。不仅空中作战受到严重威胁,在反介入/区域拒止战场环境中,美军的水下作战、水面战、电子战、情报侦察、导弹防御等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弱点。在这种情况下,海军航空母舰独特的能力将格外凸显,因为航母不仅能够快速、灵活的机动,难以被敌人侦察和定位,而且舰载航空兵还可以提供强大的远程打击火力,为联合部队其他单元提供打击、监视和空战等关键任务支持,从而使敌方的进攻和防御行动复杂化。

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具备长期独立作战能力,并可在美国陆基战术空中力量可能进入不了的一些区域机动,这一点已经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验证。这种在缺乏航空基地或航空基地受限制的区域行动的能力,可为美国决策高层提供各种选择,以支持国家通过武力实现政治、军事等重大战略目标。这意味着航母舰载机联队至少在战争初期,将大量执行原本由陆基航空兵担负的任务,包括攻势防空作战(为空军的轰炸机提供护航支援)、反水面战、反潜战以及情报、监视和侦察等。即使第一岛链的航空基地遭到严重打击,在一定条件下,航空母舰仍然可以强行进入前沿作战,例如为海军战斗舰艇提供空中支援、掩护攻击机进入发射阵位、保护高价值飞机(如预警机、加油机、通信中继飞机等)等。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曾对海基航空兵的价值作过最为简洁的而且至今仍被认为是最为深刻的解释:“从最后结果来看,海军兵力能够在不使用外交渠道的情况下,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建立海上机场。这种机场拥有设备齐全的各种车间、弹药和汽油库、各类库房和人员食宿场所。这支特混部队几乎可与现有任何一个空军基地相媲美。他们无须发动进攻和进行征服就能在敌人的领土附近建立空军基地。而且,它是一种机动的进攻性基地,具有独特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海基航空兵的这种特征能够有效地满足防御和进攻需要。”

总的来看,在冲突早期,航空母舰的主要作用是在海洋控制方面,其次是侦察、监视、目标定位等,为联合部队的其他作战单元实施远程打击提供信息支援。由于中国已经具备较强的反太空、信息对抗等作战能力,所以战争中美国的航天系统、陆基广域情报、监视系统等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候航空母舰建制内的情报、监视和侦察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为友军部队提供宝贵的目标情报支援。

近对等敌手对美国航母的威胁

美国的超级航母虽然强大,但也不是十全十美。首先能够建造这些巨无霸的厂家就只有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一家,其他大型舰艇的建造厂家也是数量很有限。这些为数不多的造船厂在战时一旦受到敌人破坏,必将大大削弱美国建造海军作战平台的能力,从而影响到战争最终的胜负。因此美国专家建议,如果与近对等敌手发生高强度冲突,美国海军应该对造船中心、关键系统和组件制造商加强保护。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造船业就几乎完全退出了民用船舶市场,全部只建造高附加值的军舰,美国海军成为美国各家船厂的唯一主顾。由于能够生产海军大型舰艇的厂家屈指可数,必然形成垄断,导致舰艇成本每年大幅上涨。例如在1981年海军的所有造船合同中,有85%都不是通过竞争签订的。如今美国的主要军用舰艇建造厂商只剩下6家,分别是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阿冯达尔船厂、英格尔斯船厂、电艇公司、巴斯钢铁公司、国家钢铁与造船公司,这六大船厂基本垄断了美国海军主要战斗舰艇和军辅船的建造任务。电艇公司专业建造核潜艇,美国现役核潜艇大部分都是该公司建造的,这其中包括全部18艘“俄亥俄”级潜艇;巴斯钢铁公司主要建造海军主力水面战斗舰艇,包括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国家钢铁与造船公司则主要建造大、中型军辅船。以上三家企业均隶属于通用动力公司。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建造美国全部的航空母舰和一部分核潜艇;英格尔斯船厂主要建造巡洋舰、驱逐舰和大型两栖舰;阿冯达尔船厂则主要建造两栖舰、大型运输舰和水雷战舰艇。这三家企业均隶属于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可见美国海军的主要大型舰艇建造已经全部被两大集团所瓜分。

此外,航空母舰(其他舰船也一样)在港口内停留时是最容易受到各种威胁的。因此美军最担心的就是在港口内驻泊时航母及其他舰艇遭到敌方突如其来的打击。为了防范于未然,美军必须定期使用高频声纳对港口附近的海底进行全面的测绘,防止对方布雷,并在港口入海口处安装水听器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渗透,一旦接到有可能袭击的任何指示,港口中的舰艇都应该迅速驶出港口。敌人还很可能通过在美军港口附近布设水雷来阻止或延缓美军舰艇的行动,因此美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强大的扫雷能力。在航行过程中,航母的无线电通信也可能暴露自己。敌军可以通过无线电测向装备在很远距离上准确地确定航空母舰的位置。

此外,美国海军(其他军种也一样)的作战行动严重依赖卫星系统,特别在通信、导航等方面,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恰恰已经具备了较为强大的反太空作战能力。兰德公司201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的反卫星能力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的强激光装置已经可以致盲美国的成像侦察卫星,另外中国还针对通信卫星和GPS卫星研制了专门的电子干扰装置;在硬杀伤方面,中国在2007年就进行过一次反卫星试验,用一枚两级中程导弹改装的反卫星导弹摧毁了一颗废弃的低轨道气象卫星,之后又进行了若干次同类试验,特别是2013年的新型反卫星导弹测试,居然能打到10000公里以上的高度,这是世界首创,令美国感到吃惊。因此美国专家认为,中国对美国造成的挑战与其他任何潜在对手相比有质的不同。它是第一个有能力自己访问空间而同时危及美国的相同能力的国家。所以总的来讲,兰德报告认为中国的反太空能力对美国庞大的卫星群已经构成了中等程度的威胁,其中通信卫星和成像卫星受到的威胁最大。由于美国军队对卫星频带的需求大大超过军用通信卫星所能提供的带宽,所以在战争中只能通过租用抗干扰能力低的商用通信卫星频道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在2003年的伊拉克作战行动高峰期,美军通信超过80%的带宽就是由商业卫星通信系统提供的,于是就造成在这方面受威胁特别大。如果中国军队在战时干扰、欺骗并摧毁美国在轨卫星,将使海军的作战行动高度复杂化。

一旦进入作战区域,航空母舰将受到敌方各种探测方法的侦察和定位。在太空中有光学和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在高空有长航时无人机,在中低空有有人侦察机和巡逻机,在水面有侦察船以及配有北斗导航/双向通信系统和高频率无线电台的民船或商船,在水下有潜艇和海底声纳设施等,所有这些系统构成了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侦察打击体系,形成了发现、锁定、跟踪、定位、打击和评估杀伤链。而且距离大陆海岸线越近,对方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的密度就越大。美军认为解放军的超视距雷达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感器系统,用于探测远程舰机。利用动能或非动能袭击废除这些雷达的能力,应该是美军初期作战的打击重点。在美军的“空海一体战”构想中,“致盲”战役是最核心的一个作战行动。因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具有很大的信号特征——庞大的舰体和大直通甲板使其雷达散射截面很难降下来,飞机起飞和降落、推进系统和发电装置、低速螺旋桨因汽蚀现象而产生的噪音,这些明显的声学信号特征有可能在几百公里外就被敌人探测到,所以必须对解放军的远程情报、监视、侦察及打击系统实施压制性进攻,这样才能使航空母舰在战区内生存下来,并执行相应的任务。正因为如此,“致盲”战役要求对解放军预警系统、指挥控制与通信中心等战略目标进行全面打击。重点摧毁那些能够促成远程袭击的系统或者让其退化。美国专家认为,当海军和联合部队向区域内机动时,“致盲”敌传感器和情报手段,在遍布传感器和信息的世界里,这是突破“反介入”的第一步的最好办法(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其他地方)。但是美军要想完全压制或摧毁中国解放军的监视侦察打击网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既然已经形成了网络,就意味着即使局部被破坏也不影响整体性能的发挥,况且还可以进行快速修复。美国有部分专家就认为,即使中国的超视距雷达被摧毁,反舰弹道导弹在其他传感器的支持下仍然可以使用。

虽然美国空军控制的航天系统和航空预警、侦察等平台能给海军行动提供强有力支援,但这些特种装备和平台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有可能受到敌人的干扰和摧毁,或是被抽调去执行更优先的任务。这时候航母建制内的持续情报、监视、侦察和目标定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高端冲突中,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将使用各种方法和武器,来识别威胁,欺骗对手,并千方百计阻断敌军的杀伤链。不过美国超级航母上虽然有和空军类似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等特种飞机,但却已经取消了S-3B“北欧海盗”反潜巡逻机,这就导致缺乏建制内的大区域反潜作战能力。目前美国海军装备的MH-60R“海鹰”反潜直升机作战半径仅有230公里,续航时间也只有2.7小时,这些性能远远不能和S-3B相比,后者分别是850公里和7个小时。这意味着当美国航母遭到敌方先进潜艇攻击时是相当危险的。

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里,美国航母战斗群在对敌国内陆纵深打击的实战任务中(主要依靠舰载机和舰艇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基本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作战条件近乎理想。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在与东亚新兴地区大国的可能冲突中,美军将面对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美国军事专家认为中国的海空火力已经至少可以控制距离海岸线约1000~1500海里内的海域,即所谓“龙潭”。解放军的“反介入”战略对美军在该地区的行动自由带来巨大的威胁,受此影响,美国航母战斗群打击力量的效能不可避免地会下降。作为舰载机主力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挂载1个中线副油箱、2枚MK-84炸弹(一枚重907公斤)和2枚AIM-120空空导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只有390海里,如果想对中国内陆纵深进行打击就要深入“龙潭”610~1110海里,其危险性显而易见。更先进的F-35C“闪电2”战斗机虽然作战半径可达610海里(相同载弹量,不需要副油箱),比F/A-18E/F有大幅提高,但仍然需要深入“龙潭”390~890海里,并且F-35C虽然也是隐形战斗机,但其隐身性能比美国空军的F-22“猛禽”战斗机差了一大截,只能算“低档机”,所以在先进一体化防空系统面前也并非绝对安全可靠,更何况目前F-35C的数量还很少,只组建了2个舰载机中队,形不成规模。可见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高端冲突中,美国航母舰载机不仅技术先进性不足(F/A-18E/F和中国海军的歼-15舰载机属于同一代,和陆基的苏-30、歼-16等战斗机相比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F-35C在歼-20面前同样不具备优势。这是自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海军航空兵首次面临失去质量优势的局面),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腿短”问题。F-14退役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替者“大黄蜂”“腿太短”。

目前的航母舰载机联队要在距航母500海里或更远处保持一批飞机作战有相当大的困难,要长时间覆盖作战区域将使情况更为复杂。在联合作战情况下,舰载机并不是单纯地投下炸弹就走,而是还要在远距离的战场上空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等任务,并迅速处理和分发这些数据,为联合部队提供信息支持,这些任务甚至比直接投放炸弹更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飞机能够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待机飞行(最好是长航时全天候隐形飞机),显然目前美国海军舰载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弱的,尤其在高端冲突中,这一弱点将显得格外突出。当然空中加油可以延长舰载机的打击半径和留空时间,但美国海军的专用舰载加油机KA-6D已经于1996年退役(S-3B也经常作为加油机使用,但也于2009年退役),这使得舰载机联队建制内的空中加油任务必须由战斗机来“客串”(伙伴加油),例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第14航空母舰舰载机联队第115战斗机中队就有4架F/A-18E被指定作为加油机使用,但这虽然解决了空中加油问题,却是以削弱航空母舰的空战和打击能力为代价的。因此海军舰载机联队只能更加依赖空军的陆基加油机,但问题是在东亚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环境中,位于战场前沿的第一岛链(甚至第二岛链)上的空军基地很可能会受到打击和破坏,这导致空军加油机的活动范围必然大大缩小,很难再给海军提供有力支援,也就是说舰载机联队恐怕还得靠自己。

中国军队的反水面作战能力

那么中国军队的反水面作战能力究竟如何?2015年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中美军事记分卡:兵力、地理以及不断变化的力量平衡(1997——2017)》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评估。要想远距离打击美国的航母战斗群,首先要建设一套远程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战时通过该系统获取目标信息,然后再快速准确地传递给火力单元。兰德报告认为,中国的地基天波超视距雷达和天基海军海洋监视系统具备强大的广域监视能力,可较为准确地发现和定位远距离的美国军舰。中国的天波雷达部署在襄樊附近,探测距离可达2000~3000公里,而且这种雷达不仅能发现水面目标,还能探测到飞行中的飞机,这一点对监视航母的活动特别有利(因为有时候航空母舰可以通过无线电静默或电子对抗等手段隐蔽自己,但超视距雷达此时仍然可以通过探测飞行中的舰载机来推测航母的位置)。但是因为天波雷达是通过电离层反射雷达波来探测目标的,所以探测能力会受电离层不规律性活动的影响。另外天波雷达的目标定位误差也比较大,估计至少有几十公里,这意味着反舰弹道导弹无法仅依靠天波雷达提供的目标信息实施打击,但对于具有较强自主搜索和机动能力的攻击飞机而言这种目标信息已经够用。此外中国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到2015年4月,中国共发射了5颗海洋监视卫星,估计其中有3颗正在运行。每颗卫星的海面覆盖区半径达3500公里,能够实现平均每天18次过顶指定目标。除此之外中国还部署了多颗光学和雷达成像卫星。报告中估计到2017年,中国将部署3~4颗低轨道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3~4颗中轨道(1200公里)中等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3~4颗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这些成像侦察卫星在超视距雷达和海洋监视系统的引导下,可以获得很高的目标重访率和高分辨率图像,其中中轨道光学卫星非常适于发现和定位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大型舰船(因为对大型舰船的探测不需要太高的分辨率,一般7.5~15米的分辨率就能做到发现,4.5米能够识别,0.6米能够确认,0.3米能够描述)。

但是面对中国的超视距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美国也不是毫无办法。主要的反制措施包括:主动式干扰(针对雷达和电子情报传感器等电磁传感器)和光电干扰(针对光电和红外传感器)、动能打击和被动规避。其中被动规避最容易被使用。因为中国的成像卫星部署在太阳同步轨道,主要采用南北向轨迹,所以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只要采取东西方向全速行驶的方法就有可能有效规避下一次卫星过顶,当然,前提条件是美军部队能准确预测和追踪中国卫星轨道。总之,只要综合运用各种主动和被动反制措施,就有可能极大削弱中国超视距目标定位传感器的效果和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获得目标准确信息后,下一步就该远程打击火力单元上场了,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被媒体热炒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但是前面已经提过,超视距雷达和海洋监视系统所提供的目标追踪数据误差太大,无法满足东风-21D的发射条件。在成像卫星的支持下,倒是可以获得足够精确的目标定位信息,但这意味着提高了发射门槛,使反舰弹道导弹的交战机会大大减少。而且就算成像卫星及时发现了美国的航空母舰,图像下载、处理、开发和发布给相关行动单位(例如指挥机构、导弹旅、超视距雷达操作员等)也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航空母舰可以移动相当一段距离,从而使反舰弹道导弹获得的定位数据重新变得过时(也就是误差太大)。通过计算表明,如果这个数据传输、发布时间(指挥延迟)以小时计,那么误差将增大到无法满足导弹发射;如果以分钟计(如在15分钟内),那么导弹就有可能获得交战机会。所以在兰德的这份评估报告中,中国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虽然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新挑战,但也并不是不可抵挡的终极神器。美国海军的对抗措施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类,例如对水面舰队实行严格的电磁信号管制、施放迷盲剂、高速机动等,另外还可以使用模拟整个航母编队的综合成套假目标系统,目的都是想方设法提高中国的目标定位误差;而主动措施就是装备反导系统。2011年4月15日,美国海军“标准-3”海基中段反导导弹进行了一次最具挑战性的反导试验,成功拦截了射程超过3000公里的假设敌来袭导弹。不过目前“标准-3”还不具备假目标识别能力,飞行速度也较低,所以拦截性能落后的弹道导弹时把握较大,但要对付具有强大突防能力的先进弹道导弹则倍感吃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如果想提高反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进:一提高侦察卫星及海洋监视卫星的性能和数量。卫星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最安全的侦察平台。卫星提供的目标定位数据越精确、重访周期越短(也就是卫星数量越多越好,因为成像侦察卫星一般都运行在低轨道,要想对同一块区域频繁过顶侦察,就必须增加卫星的数量),对弹道导弹打击目标就越有利;二建设更多超视距雷达设施以实现对关键区域的重叠覆盖。因为重叠覆盖可以提高目标定位精度;三研制类似美国“全球鹰”那样的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航空侦察平台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精确的目标信息,弥补卫星的不足。这里面“持续”最重要,因为航空母舰等水面舰艇都是高速机动的作战平台,某一时刻的目标信息即使再精确,过一段时间后也有可能变得完全无用,所以能够持续提供目标精确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四提高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以及末端弹头的目标搜索能力。弹头对水面目标的搜索半径越大,对超视距目标定位精确度的依赖就越小。报告认为东风-21D弹头对水面目标的搜索半径为25~40公里,航空母舰如果以30节的航速机动,那么最多0.72小时就能逃离导弹的搜索范围;五改进C4ISR并缩短指挥延迟。在目标高速机动且弹头搜索范围有限的情况下,显然指挥延迟越短越好。

除了新颖的反舰弹道导弹,传统的反舰巡航导弹依然是最主要的反水面作战武器。这类导弹主要由水面舰艇和航空作战平台发射。相比弹道导弹,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具有更灵活得多的机动能力和更强的目标搜索能力,因此对远程专用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的依赖就更小得多,但是飞机的突防能力也是无法和弹道导弹相提并论的。这说明没有包打天下的武器。报告认为中国海军航空兵装备的最新型歼-16战斗机和鹰击-62远程反舰导弹的组合,最大打击半径可达961海里;而轰-6M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大约为1500海里,加上鹰击-12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射程可达162~216海里,所以打击半径可以延伸到约1700海里,这已经能够覆盖第二岛链的关岛附近海域;更先进的轰-6K由于换装了新型发动机,作战半径约为1890海里,而且携带重型导弹的数量增加到6枚,作为一种老式轰炸机,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打击能力。只需出动10~12架,就能发射60~72突防能力很强的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而这正是苏军当年测算要消灭一艘美国航空母舰所需的导弹数量。众所周知,近些年来中国海军舰艇的更新速度很快,大量现代化的驱逐舰、护卫舰陆续进入部队服役。这些军舰上装载有各种型号的反舰导弹,其中最新、最先进的当属鹰击-18。这是一种远程超音速高机动反舰巡航导弹,据报道具备10G过载机动能力,突防能力极强(该型导弹也装备潜艇)。

当然,面对中国越来越大的反舰导弹威胁,美国海军也不可能无动于衷。截止2018年秋,美国海军现役“宙斯盾”舰多达87艘(其中“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22艘,“伯克”级驱逐舰65艘),这些军舰上装载有大量“标准”系列远程防空反导导弹,其中于2013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的标准-6是最新型号。该导弹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接收“宙斯盾”系统之外的外部制导更新信息(如E-2D预警机),这就意味着导弹可以拦截“宙斯盾”雷达视距之外的目标,对反舰巡航导弹的最大拦截距离达到惊人的200海里。高度信息化加超远的射程,标准-6将使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对空防御能力有质的提高。反舰导弹最难拦截的飞行阶段是在末段,又是超音速又是高机动,各种突防手段一起上,但在远距离的巡航飞行阶段,导弹往往是亚音速飞行(超音速飞行能量消耗巨大,将大幅压缩反舰导弹的有效射程),而且也没什么机动规避动作,所以防空导弹如果在这时候拦截,显然成功率将大幅提高。此外,除了被动防御,美国海空军同样也可以实施反水面战,与中国的海空力量展开对攻。就在2018年,美国最新型、最先进的AGM-158C远程隐形智能反舰巡航导弹已经形成了初始作战能力。该导弹最大射程据称将达540海里,即能由F/A-18E/F舰载战斗机携带,也能由空军的B-1B轰炸机携带。一架B-1B就可挂载24枚该型导弹,形成空前强大的防区外反水面打击火力,足以造成一个“无人海域”,充分削弱敌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使得美国及其盟友得以在该地区实施作战。

与招摇过市的水面舰队相比,隐藏在水下的潜艇部队很可能更加危险。兰德报告预测,到2017年中国海军将装备约60艘常规潜艇,4~6艘攻击型核潜艇。这是一支很强大的水下力量。那么这些潜艇对美国的航空母舰究竟有多大威胁呢?报告评估认为,在距交战中心(如台湾海峡)1000海里范围内,如果中国把35~50%的潜艇投入作战,在1个7天的作战周期内,在得到有关航母位置引导信息的情况下,中国潜艇可获得4.7次交战机会,如果没有外部信息引导,那么只有0.6次交战机会。由此可见潜艇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只要有1次交战机会,潜艇发射的导弹和鱼类就有可能给航母造成严重毁伤(尤其是重型反舰鱼类,在水下爆炸,产生的破坏力比在空气中爆炸的导弹大得多),即使不能击沉,也能迫使其不得不退出战斗。当然报告中的评估是很粗略的,但仍然可以说明潜艇隐蔽而又强大的远程作战能力对航空母舰是个巨大威胁。所以报告中就认为潜艇实际上比媒体热炒的反舰弹道导弹以及其他飞机军舰等远程打击火力单元都更具威胁,尤其是静音效果良好的先进核潜艇。美国要想反制潜艇威胁和反制反舰弹道导弹威胁一样,最佳方案不是直接打击或拦截这些远程火力单元,而是想方设法干扰、破坏中国的超视距情报、监视、侦察和定位系统,因为一旦失去外部信息引导,潜艇的交战机会将直线下降。但是,美国采取的各种反制措施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同样会分散或削弱美军部队进行力量投送的能力,从而影响到战争的最终胜负。而且兰德的这份报告中还没有考虑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空军歼-20隐形战斗机、火箭军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所带来的影响;另外中国的航天力量也发展迅猛,2018年中国航天的火箭发射次数达39次,首次成为世界第一,预计2019年同样是高密度发射,大量功能各异的先进卫星纷纷入役,势必使中国的超视距目标定位体系受益,从而提升远程打击火力的能力和精度。所以如果把上述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的话,可想而之,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行动必将面临更严重得多的威胁和风险。美国专家也承认,中国军队的高端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最大的威胁。

大国之间的博弈其实就是工业能力的较量。为了打击航母战斗群,首先需要建立多种侦察卫星体系,这就需要先进的航天工业,光这第一条就把绝大部分国家刷下去了;因为航母是机动的,所以还必须通过无人/有人航空侦察平台进行持续追踪,这又需要发展航空工业以及雷达、微电子、新材料、通信、计算机、光电传感器等等一系列高新产业的支持;定位目标后进行远程精确打击,那当然最好是陆海空各种兵器一起上,于是又要研发性能先进的导弹、作战飞机、水面舰艇、常规动力/核动力潜艇等等武器系统,这其中任何一种武器装备的背后都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为了增强航空飞行器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就必须投入巨资开发隐形技术以及艰深的电子对抗技术和理论;为了潜艇能隐蔽的发现和接近敌人,需要最先进的动力系统以及静音降噪技术,声纳系统的探测能力还取决于复杂的声学算法,这又对潜艇上的计算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水面舰艇要想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胜出,除了装备先进的远程反舰导弹之外,还要能抵抗敌方隐形/非隐形舰载战斗机的进攻,这就要求国防工业部门必须研制出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舰空导弹系统,这对电子工业和舰船工业部门而言都是无比巨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敌人疯狂报复或战争升级,更要有核武器做后盾,这就必须建立完整强大的核工业体系,并部署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而且这些核武器还不能太落后,否则威慑力就会不足。所以这一通下来,你会发现你几乎要掌握所有工业门类,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技术还要比较先进才行,甚至还要有一些自己的独门绝技。

美军舰载机联队的远程作战能力

我们假设美国航空母舰在“龙潭”边缘的1500海里处放飞舰载机,看看对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打击能力有多强。1个舰载机联队设定有48架F/A-18E/F战斗机,根据其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F/A-18E/F的可出勤率为90%(当时F/A-18E/F很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出勤率很可能达不到那么高),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有约44架飞机可以投入使用,这其中有9架必须用于空中防御以及担负后备,剩下35架可以执行远程打击任务,再加上3~5架电子战飞机和预警机,正好组成一个大波。1500海里的远程空中奔袭,以486海里/小时(90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飞行,需要3.09小时,一个任务周期至少需要飞行7~8个小时,期间需要多次空中加油(根据海湾战争的统计,舰载机对地攻击作战时,平均每飞行3~3.2小时,就需实施送、迎2次空中加油,每架次的油耗比标准高出50%以上),如果全部依靠建制内的伙伴加油机,那么加油机和战斗机的比例至少要达到6:1才行,也就是1架打击战斗机配6架加油战斗机,这样打击战斗机就只有区区5架,只占整个机群的12.5%,而加油战斗机则多达30架。每架打击战斗机只能挂载2000磅(907公斤)对地攻击弹药,每架加油战斗机挂载5个副油箱和2枚AIM-9空空导弹。如果在1000海里处放飞舰载机,那么加油机和战斗机的比例只要达到约1:1就行,也就是17架打击战斗机和18架加油战斗机,但即使这样仍然削弱了50%的攻击能力。由此可见被迫使用建制内加油机对航母空中打击能力的削弱有多严重。

在上述情况下,假设舰载机联队一天能发动2次大波攻击(距离目标较近时,美国的超级航母一天最多可以发动3次大波攻击,波与波间隔4~5个小时),在1500海里距离上每天只能投送约9吨弹药,这只相当于美国空军1架F-15E战斗机的载弹量;在1000海里距离上能投送的弹药明显增多,但每天也只有约31吨,这也只相当于美国空军1架B-1B轰炸机的载弹量。但是如果能得到空军陆基加油机的支援,局面立马完全改观,舰载机联队35架战斗机全部都能投入远程攻击行动,空袭能力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集结6艘航空母舰,那么一天可以出动的远程攻击架次将高达420个,投弹381~762吨(每个架次挂载2000~4000磅对地攻击弹药),显然这是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但是,要知道6艘超级航母的造价可不菲,这说明效费比并不高。仅一个航母战斗群造价就要好几百亿美元,集中了当今最先进的科技,每天开支达6500万美元左右,舰上官兵将近一万名,如果把岸上保障人员包括在内,编制可达几万人。如此豪华而又庞大的一个阵容,在敌人不作反抗的理想情况下,每天却只能投放100多吨弹药。相比之下,陆地机场上的B-1B轰炸机(仅使用内部弹仓)只需出动4架次就能达到同样的投弹量。而且显然,4架B-1B的造价以及相关人员的数量远远少于1艘超级航母。可见,单就战略轰炸来说,海军航空兵的效率和威力都远远低于陆基航空兵。20世纪80年代美国轰炸利比亚这样的小国时,派遣两支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执行这项任务还不够用,部署在英国的美国空军F-111战斗机不得不给予辅助。当然,航空母舰确实还是有它的巨大优势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它也存在自身的重大弱点。

另外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那就是敌人不可能坐着挨打。在激烈的对抗性条件下,美国航母舰载机联队的战损可能会很严重。虽然很难精确预测,但美国专家认为在为期1周的作战中,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可能会损失约10%,如果战斗持续1个月,损失将达40%。为了降低战损率,在编队中增加电子战飞机的数量是比较有效的方法。1个舰载机联队中有1个电子战中队,装备4~5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这种飞机在作战行动中通常采用双机编队,但如果再增加1架,将会大大提高战场态势感知和电子支援能力,可以为武器平台提供精确的时间、距离、性能等数据。这种能力可以帮助部队实时发现、固定、跟踪和识别多种复杂威胁辐射源,从而提高空中打击的命中率。此外EA-18G的大功率相干干扰还能切断敌军的杀伤链(即发现、定位、追踪、获取目标、打击和评估目标打击效果的过程),这将大大提高己方作战飞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要加入为数不多的陆基加油机,就可以使航空母舰舰载机联队的远程打击能力出现数量级的暴增。这就给我们启示,在未来可能的中美冲突中,中方应该尽全力摧毁美国在第一岛链上的前沿空军基地,因为这不仅会使美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大为降低,而且还会导致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攻击能力也严重削弱,可谓一箭双雕。按照美空军兵力配置,东亚战区空中加油的区域应该位于从冲绳岛到日本九州最南端的鹿儿岛之间,全长超过600公里,形成一条空中战略走廊,为作战飞机提供出航加油和返航加油。战术飞机在此空中加油,作战半径可覆盖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南沙群岛等热点地区,对中国大陆也可形成纵深打击能力,在台海上空的留空时间将增大2~3倍;而战略轰炸机则可覆盖中国全境甚至中亚地区。在这条空中走廊的支持下,美军空中力量可以安全地从太平洋直接进入亚洲内陆作战,纵深打击能力有质的提高。这意味着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能否阻止或摧毁这条至关重要的战略通道,很可能将对战争胜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东亚地区的高端冲突中,美国航母舰载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不足,不仅影响空袭战斗,同样还影响到夺取制空权的战斗。美国专家认为,在距离航母1000海里的距离上,如果使用建制内的加油机,1个舰载机联队只能派出约19架战斗机执行攻势制空或掩护任务(为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护航等);如果使用空军的加油机,数量则可提高1倍,增加到约37架。但是中国军队在距离本土海岸600海里范围内却可以派出约160架第三代战斗机实施作战行动,在400海里范围内则可出动至少425架第三代战斗机。这意味着在西太平洋地区上空的激烈空战中,中方将占据明显的数量优势,即使美国部署6艘航母,在只依靠建制内加油机的情况下,也只能派出约114架战斗机执行攻势制空任务,就算使用空军加油机,数量也只增加到约222架,在距大陆海岸线400海里以内仍然是中方占优势。更严重的是,中国第四代隐形战斗机(歼-20)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将严重威胁到美军的空中加油行动(不论是海军加油机还是空军加油机),使航母舰载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的难度和风险明显增加。

鉴于上述情况,美国专家认为,一旦战争爆发,美军航母舰载航空兵和联合部队其他单元(如空军的隐形轰炸机和海军舰艇上的“战斧”巡航导弹)应该尽可能压制或摧毁解放军空军基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方飞机的出动率大幅降低,从而丧失空战中的数量优势;同时美海军和空军应实施联合作战,发起“致盲”战役,削弱、破坏中国的广域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因为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网络高度依赖这些系统,尤其是对航空母舰的定位和攻击;此外,一定要保护好基地和机场,特别是前沿的空军基地,因为空军的加油机依赖这些基础设施,而海军舰载航空兵的远程攻击能力又严重依赖这些加油机。

海军作战勤务部队面临的威胁

除了作战单元,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和近对等敌手进行激烈较量时,海军作战勤务部队同样面临严峻考验。无论是常规动力航母还是核动力航母,油料都是现代航母及其编队消耗量最大的后勤物质。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仅搭载的喷气燃料就达9000吨,“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携带7800吨喷气燃料和8000吨舰用燃料,而法国“戴高乐”号中型核动力航母则装载3600吨喷气燃料。根据实战经验,舰载机每出动1次平均油耗为8~12吨,如果航母1天出动80个战斗架次,则每天需要消耗JP-5喷气燃料640~960吨。美国海军规定:一般情况下,舰艇的燃油储量不得低于50%,而在进入战区前不得低于90%。那么,以作战储量高于50%计算,携带7800吨喷气燃料的美国常规动力航母,每隔4~6天就必须进行1次喷气燃料补给,核动力航母则每隔5~7天补给一次。但在高端冲突中,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舰载机联队很可能每昼夜要出动超过100架次,这样补给周期就缩短到只有3~4天。舰用燃油方面,美国海军航母编队要求航渡和待机时,舰用燃油储量不低于70~80%。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1个由8艘舰艇组成的常规动力单航母战斗群舰用燃油装载量为17100吨,如果该航母战斗群以20节航速航行,那么日平均油耗就达1340~1410吨,如果该航母战斗群每天约有1/4的航程处于飞行战斗航向,则日平均油耗就将高达1800多吨。如果维持留有70%的舰用燃油储量,则每隔2~3天就需补给1次。可以看出,在激烈战斗中,美国海军作战勤务部队将面临巨大的后勤保障压力,能否及时进行油料、弹药等物质的补给,很可能将决定一场战役或战斗的胜负。

目前美国海军的作战勤务部队由3个级别的舰船组成:“亨利”级舰队补给油船,满载排水量40900吨,航速20节,可以装载18万桶油料,能同时为2艘船实施海上航行补给,每小时可泵出3406立方米柴油和2043立方米航空燃油。“亨利”级现役15艘,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等地区,能够为航母舰队提供喷气燃料、柴油和滑油等补给;“刘易斯”级干货/弹药船,满载排水量45149吨,航速20节,可以装载6675吨干货和弹药,3242吨油料,200吨淡水等物质,具有强大的综合补给能力,现役14艘,分别部署于西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阿拉伯湾等地区,能够为航空母舰等舰艇提供弹药、油料、零部件、瓶装水等补给。1艘“刘易斯”级的补给能力相当于1艘“基拉韦厄”级弹药补给舰、1艘“火星”级战斗补给舰和1艘小型油船的总和;“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满载排水量48500吨,采用燃气轮机推进,航速高达26节,可以装载油料177000桶(柴油7441000升,JP-5号喷气燃料9921000升,汽油800桶),弹药1950吨,干货360吨,冻货250吨,水76000升,气罐800瓶等物质,现役仅有2艘,分别部署于大西洋、中东地区。

“供应”级的航速可以跟上航母,能够长时间伴随航母战斗群高速机动航行,它从穿梭补给舰(油船、干货/弹药船)上获得物质后,快速奔赴航母战斗群,一次补给就能为舰队同时提供燃油、弹药和干货等各种必需的物质,从而缩短舰队的补给时间和补给次数,减少被敌人攻击的可能性。例如,航母接受同等重量物资补给时,使用单一物品补给舰时的补给时间为10~12小时,而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补给时间仅为3~4小时。1艘“供应”级的补给能力相当于1艘油船、1艘弹药船和1/4艘干货船的总和。此外“供应”级还是严格按照冲击、噪声和振动有关规范来建造,具有与航母战斗群相当的生存能力,舰上装有导弹系统、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电子战系统、水鱼雷诱饵系统等武器装备,在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后仍能够生存。

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在低端冲突中,保障方式通常采用伴随补给,也就是把油船、干货/弹药船等舰船直接编入作战舰艇编队,组成特混编队,需要时即刻为航母编队所属舰船实施跟进伴随补给。例如在海湾战争中,为美国“独立”号航母编队提供伴随补给任务的舰船就包括“沙斯塔”号、“弗林特”号弹药船、“锡马隆”号油船等数艘保障舰船。这种补给方式可以保证航母编队连续10个昼夜不间断作战。补给时几艘舰船以密集间隔(一般为30~35米)进行慢速并列航行,此时,航母不能起降飞机,水面舰艇的武器也不能射击。海上补给作业通常选择在当日18时至翌日6时的夜间,并要求在水深大于36米的宽阔海域进行。

但是很显然,在遇到强大敌人时,这种补给方式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在高端冲突中,美国海军通常采用分段接力式补给。第一段由军事海运司令部的各类舰船将本土物质运输至前进基地或海上基地(点到点运输船)。这一段是最安全的,因此普通的货船、油船或征用的商船也能使用。如果在中东地区作战,美国海军就将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作为其前进基地,大批物质由本土、欧洲和日本向该基地集结;如果在东亚地区作战,美国海军则会将关岛、日本横须贺和新加坡樟宜等作为前进基地;接下来的第二段则由穿梭补给舰从前进基地或海上基地出发,把物质接力运输至海上补给汇合区,在那里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进行再补给(接力补给段)。这一段也相对安全,所以穿梭补给舰不要求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和很高的航速;最后的第三段由岗位船——快速战斗支援舰在战区或战区边缘安全区,为航母等作战舰艇进行补给。

美国海军是全球海军,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航母战斗群一次任务在海上部署的时间都长达数月,各种物质消耗巨大(战时通常3~5天补给1次),而且补给线通常都有数千海里长,所以只有采用这种融汇了各种保障模式主要优点的分段接力式补给才能满足需求。由于穿梭补给舰的装载品种大都比较单一,如果直接给战斗舰艇实施补给,那么战斗舰艇需要依次与几艘穿梭舰连接才能完成补给任务,这种耗时长、效率低的补给方式在低端冲突中尚且可以接受,但在高端冲突环境中显然就是在拿生命冒险。但是通过岗位船转换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不仅补给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快速战斗支援舰也不用来回往返于基地,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因此,美国海军认为,分段接力式补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保障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不同类型补给舰船的主要优点。

美国海军作战勤务部队面临的问题是规模太小,尤其是关键的快速战斗支援舰,现役仅有2艘,根本经不起损耗。在冷战后期,作战勤务部队拥有56艘船舰,而现在只有31艘,缩水严重。如果在东亚发生大规模战争,面对中国越来越强大的海空突击力量,美国海军在战时对作战勤务部队舰船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例如为了迷惑敌人的目标定位,航母战斗群就必须以更高的速度行动,这必然增加燃油消耗。美国研究报告认为,如果航母战斗群能够在距离前沿基地2000海里的范围内行动,作战勤务部队的补给油船和快速战斗支援舰或许能够满足6个航母战斗群的需求。然而,如果因为作战威胁大、政治上无法进入或者附近基地有作战瓶颈,航母战斗群不得不远离后勤前沿基地3000海里以外展开行动,那么现有补给力量就只能够支持不到5个航母战斗群。而且,如果再考虑到美国在作战区内外行动的非航母战斗群舰船和部队对作战勤务部队的需求,那么这个缺口将更大得多。

更严重的是,除了补给舰船数量不足,美海军在和近对等敌手较量时,缺少护卫的穿梭补给舰、点到点运输船等舰船很容易受到敌人飞机、舰艇等兵力的攻击,这样快速战斗支援舰和前进基地所得到的燃料等补给就会减少甚至中断。当然美国海军也可以增派战斗舰艇进行护航,但这就必须放弃一线作战任务。况且从旧金山到新加坡的航程就有7300海里,再到波斯湾又有3600海里,一旦敌方海空力量能够跳出外线作战,如此漫长的海运线美军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防守。如果关键的作战勤务部队舰船出现重大损失,航母战斗群将得不到必需的燃油、弹药和补给,如此就不得不撤出作战区域进行再补给。所以总体来看,美国海军作战勤务部队目前的能力和规模,在高端冲突中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海军战略母港面临的威胁

既然在远洋上航行的舰船都有可能受到攻击,那么在陆地上的固定基地就更加危险。目前美国海军的战略母港数量有19个,在太平洋方向有9个,分别为华盛顿州的埃弗雷特基地(部署太平洋舰队4.8%的作战舰艇)、班戈基地(9.7%)和布雷默顿基地(3.2%,2艘航母)、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基地(38.7%,2艘航母)、夏威夷州的珍珠港基地(21%)、关岛的阿普拉基地(3.2%)、日本的横须贺基地(8.1%,1艘航母)和佐世保基地(4%)、巴林的麦纳麦基地(7.3%)。

航母母港对于航母及编队战斗力的再生,提高舰艇的在航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岸上基地永远是海上力量依靠的基础。

在后冷战时代,美国已适应了在地区冲突期间拥有坚不可摧的后方。但在未来可能的高端冲突中,这些基地(包括第二岛链上的关岛基地)都有可能受到敌方中远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远程航空兵、航母战斗群以及特种部队等兵力的攻击和破坏。尤其是航母母港,数量很有限,在西太平洋地区仅有横须贺1个。一旦航母母港被破坏,有可能导致整个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无法维持。日本专家就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条令、著作已经明显地显示,如果美国干涉海峡两岸的冲突,美国在日本的基地就可能成为受攻击的目标。”中国军队将把管理指挥、控制和后勤的作战系统(卫星、基地等)作为主要目标,而运载火力的平台(军舰、飞机等)则只是次要目标。常规弹道导弹将直接打击美军港口内关键目标,如燃油设施和后勤补给设施等。这种作战方法目的是严重破坏美军的再补给,或破坏美军的机动。美国的“空海一体战”报告也承认,面对解放军猛烈而又精确的导弹攻击,在保护前沿基地及提供庇护所方面没有什么有效办法。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是综合运用主、被动防御措施,提升维修保养能力并确保这种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以此迫使解放军不得不通过分散作战力量来对上述能力和措施进行破坏。同时美军也应该主动出击,携带精确制导武器的传统轰炸机将打击已知的解放军固定导弹阵位,而长航时的有人和无人隐形突防飞机,将在机载或非机载寻的能力(包括特种作战部队)的支持下,定位并攻击移动导弹发射架,从源头上进行打击。

正因为航母母港如此重要又日益受到远程精确制导武器越来越大的威胁,所以美国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些大型综合性基地的工程防护。美国海军基地防护工程的防护层厚度达170~525厘米,工程结构抗力达到了70~100千克/平方厘米。位于关岛的海军码头及相邻的岸上设施也同样得到加固,其航空站的飞机跑道增加了混凝土层,修建加固的飞机掩体和地下式储油罐,以提高快速抢修跑道的能力和减少飞机与后勤物质的损失程度。为迎接“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在此停靠,该基地还对12号码头进行了改造。另外,该基地还增建了一系列与核动力航母相配套的保障设施,包括特大型吊车、高压变电设施、停泊时核反应冷却用水的保障设备以及放射性废物的贮存设施等。此外,横须贺基地还建有4.4千米长的环扣式防波堤,既能防止港外强涌浪对港内码头设施的冲击和破坏,又提高了军港的安防能力。横须贺基地中的美国海军设施主要位于本港东南岸,基地大门迎面的山岗下设有坑道司令部,从前是旧日本海军的作战室,美军接管后进行了加固和扩建,现成为第7舰队的母港作战室,不仅能抵御常规导弹和炸弹的攻击,而且位置还比较隐蔽。

除了传统的物理破坏,随着技术进步,电磁脉冲武器对大型基地的威胁也日益增大。实际上,今天美国所有的电子系统,从电视到大型计算机,从电话系统到飞机和卫星,面对电磁脉冲都存在着脆弱性。美国军方就认为,“高空电磁脉冲威胁是核武器和信息战的结合,可以挑战我们的军事学说和国家稳定的最核心部分。”“这种武器将威胁到指导美国战争学说的作战原则的核心。现在和将来,我们都将越来越依靠安全的信息系统来部署和在战区内有效地使用我们的军事力量。高空电磁脉冲至少可以威胁切断我们的这种能力。”为应对这种可怕的电磁毁伤,美国航母驻泊港防护工程内的重要建筑物都使用9.5毫米厚钢板或4毫米厚铜板包起来,进行整体屏蔽。建筑物内的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以及防护门、孔口等,普遍采取了局部屏蔽、管线隔离和孔口隔离等措施。

除了提高抗毁伤能力,出色的港口/机场(美国航母母港旁边皆有海军航空站)抢修能力同样至关重要。目前美国所使用的紧急抢修与快速构筑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有机高分子材料为主的胶凝材料,具有强度高,使用方便的优点,但缺点是成本昂贵,主要用于小规模抢修;二是以支架加面板作机场跑道抢修,其工艺较为复杂,常用于临时修复。美国的“空海一体战”报告也建议,在关岛等主要基地上应预置足够的基建和维修装备,以保障受攻击后的抢修工作;同时应选择性地加固关岛及其他特定基地中的设施,以扰乱中国军队的目标定位。前面提到的兰德评估报告认为,中国二炮部队如果发射50枚常规弹道导弹打击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跑道,那么将可能迫使该基地对大型飞机(轰炸机、加油机等)关闭达8天以上(假设导弹可靠性达75%,被毁机场修复时间为8小时);如果使用巡航导弹打击该基地的机库和停机坪,那么只需要发射53枚就可以摧毁和覆盖所有目标(假设33%的导弹被拦截)。因此报告建议,为提高美军基地的生存性,美军应当综合采取主动防空作战、进攻性空中拦截、分散配置(就是建造更多的机场跑道,使中国二炮不得不分散打击资源)、伪装防护、加固掩体等多种手段。

为了防范敌人的潜艇和蛙人渗透,以及特种部队的攻击,美国还开发了一种码头水域屏障系统。该系统能够阻止未经许可的舰艇进入码头区域,并对港口内的单艘舰艇提供保护。另外美国还组建了港口安全小队等港区警戒力量,这些小分队通常配备有若干艘高速小船和相应的探测、武器装备,主要应付对美军船只可能造成威胁的小型船只、潜水员、水雷等目标。

对航母战斗群的系统性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在面对成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时(例如中国),将面临多方面的重大威胁。因此美国专家认为有必要对航母战斗群进行系统的改进。相比“尼米兹”级,新一代“福特”级航空母舰的作战性能得到全面提升——采用了全新研制的电磁弹射器,舰载机日常出动架次率提高33%,弹射飞机的重量在4.5~45吨之间,这说明既能弹射重型有人舰载机,也能弹射轻型无人机,这是老式的蒸汽弹射器无法做到的。另外电磁弹射器的重量和体积比蒸汽弹射器减少了一半,维修人员也减少30%,维护成本降低了20%;“福特”级航母的发电和供电能力显著增强,比“尼米兹”级提高了250%,这为将来装备强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电磁炮等高能耗武器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保障;“福特”级还装配了最先进的双波段雷达系统,将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和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优点集于一身,一部雷达就能执行之前几十部传统舰载雷达才能完成的任务;另一项重大改进是舰体隐身性能明显提高,这对在反介入/区域拒止战场环境中的作战行动极为有利。此外,“福特”级航母还有7.5%的重量冗余,预留有足够的改进空间,而“尼米兹”级只有1%的冗余空间。但是目前“福特”级只有1艘,由于航空母舰漫长的建造周期,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尼米兹”级仍然是美海军航空母舰的绝对主力。

在实际作战行动中,美国航空母舰往往要定期与执行任务的舰载机编队和其他舰艇进行无线电通信,这就意味着有可能暴露自己,因此海军应加强在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的作战训练,以提高在严格电磁管制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航母战斗群应积极使用各种主动和被动措施掩盖其位置,隐真示假,同时出其不意的展开作战行动。随着GPS系统的广泛应用,包括海军在内的美国各军兵种已经对其产生了高度依赖,但实战表明,GPS信号是很容易受到干扰的,而且在高端冲突中,即使GPS卫星也可能被敌人摧毁,所以美国海军和空军必须联合起来共同研发一种能力,以在缺失GPS系统支援或者GPS系统严重受损情况下,弥补或支援精确制导武器导航、精确导航和定时方面的不足。

目前美国航空母舰上的近程防御系统主要依靠导弹和“加特林”机关炮,但面对21世纪越来越先进的反舰导弹,这些防御武器已经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因此用新型的定向能武器取代这些传统武器就成了一个高度优先事项。例如激光器的功率如果达到100千瓦,就能破坏导弹或飞机的光电/红外传感器,以及无人机、水面小艇等;如果功率达到300~500千瓦,就能摧毁亚音速反舰导弹;继续增大功率,就连超音速导弹也能摧毁;而高功率微波武器同样可以破坏航空飞行器的电子设备,使飞行器失控坠毁。如果将来美国航母能装备这些新概念武器,必将大大提高其末端防御能力。来自水下的打击最危险的莫过于尾流制导鱼雷,对此美国也已经实施了水面舰船鱼雷防御计划,预计2019年可以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从而使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高价值作战舰船具备防御鱼雷的有效手段。

但是,任何防御武器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可靠,如果末端防御失败,航空母舰被击中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作战修复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作战修复能力主要包括充分补给和快速修理两个方面。在快速修理能力的支持下,航空母舰即使受到一定的损伤,也无需立即撤出战斗返回母港,而是一边修复一边继续战斗,轻伤不下火线。显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既要掌握相关技术,平时更要严格训练。因此美国专家建议海军应该发展在航母航行过程中、在前沿或中继驻泊基地对受损的直通甲板进行大修的能力,以迅速恢复战斗力,同时在航空母舰上安装更多的维护和修理设备。除了航母本身需要维修,舰载机受到损伤同样需要维修。实际上美国航母上有相当专业的飞机中级维修部门,部门里的航空技师经验都非常丰富,技术力量雄厚,这些部门的维修能力甚至要比陆上机场还强,有些方面甚至能达到工业级维修水平。

航空母舰一旦被反舰导弹等武器击中,最危险的状况莫过于发生火灾,因为舰上储备有大量的喷气燃油、航空弹药等各种易燃易爆物品。即使在和平时期,航母如果发生火灾,也会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二战后美国海军航母共发生火灾24起,死亡430余人,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很巨大。“尼米兹”级航母共配备了20处大功率AFFF(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消防站,它们与航母上的海水冲洗系统相连。一旦甲板上发生火灾,单速注水泵就将AFFF浓缩溶液注入到海水冲洗系统中,由安装在甲板上的数百个喷嘴喷出(喷洒流量为350升/平方米/分钟),完成灭火。航母飞行甲板的左、右舷侧是主要的舰载机停机区,此处的喷嘴可在距甲板边沿15米内提供高达470升/平方米/分钟流量的AFFF溶液,以保护舰载机免受火灾的威胁。如果甲板上的飞机受到火灾或爆炸的破坏,那就需要立即移走,这样飞行甲板才能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美国航母上都装备有专门的飞机搬运和救援吊车,能把31吨重的飞机吊起并低速行驶,如果采用附加支撑座,起重能力将达45吨。在航母舰岛的右舷侧是甲板弹药中转区,是最需要消防安全保障的区域,因此此处的喷嘴密度是全甲板最高的,喷出的AFFF灭火溶液可以迅速覆盖整个弹药中转区,以保证弹药安全。除了甲板,航母机库库顶同样配备了AFFF消防喷淋系统,而且喷洒流量远高于飞行甲板,达到940升/平方米/分钟,该措施可有效地弥补机身和机翼引起的遮蔽效应,从而迅速扑灭火灾。此外在每个机库内还设有消防观察站,有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当然也有自动监测报警装置),一旦发现着火,可立即启动金属结构的移动式防火分隔门,阻止火势蔓延。

起飞和降落飞机是航空母舰唯一重大价值之所在。舰载航空兵是整个航母战斗群中最强大、最灵活的武器系统。在冷战结束后的历次战争中,由于敌军都不是太强大,所以美国航母舰载机联队确实都比较出色的完成了作战任务。但是在未来的高端冲突中,面对敌人强大的“反介入”远程打击力量,美国海军舰载机的打击距离明显不足。为了延伸舰载机的作战航程,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空中加油。但是前面已经分析过,不管是建制内加油机还是空军加油机,都存在很大弱点。使用建制内加油机将大大削减舰载机联队的有效战斗架次,造成打击力量明显不足;而空军加油机要依靠地面航空基地,在高端冲突中,这些基地并不安全;而且除了空军和海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同样需要大量空中加油支援,这将使空军原本就紧张的空中加油力量捉襟见肘。鉴于此,美国专家建议海军应该发展一种新型无人隐形空中加油机。这种无人加油机以861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飞行,在距离航母1200海里处仍然可以提供1814公斤燃油;在距离100海里处,则可提供多达8618公斤燃油,这将显著增加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距离。在航母上装备一定数量的建制内无人加油机后,舰载战斗机中队执行远程打击任务即不过于依赖空军加油机,也不会削减有效战斗架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目前美国正在研制MQ-25A“黄貂鱼”舰载无人机,即能进行空中加油,也能提供一定的空中监视等其他支援任务,预计2026年服役。

但是在战场上进行空中加油毕竟是有条件的,敌人的空中力量越强大,空中加油的条件就越难被满足,风险也越大,当敌军强大到一定程度后,空中加油就变得不可能了。一旦空中加油编队被敌军的先进战斗机拦截,带来的损失和心理打击将十分巨大。因此作战飞机还是要避免过度依赖空中加油,想方设法增加现役飞机的作战航程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给F/A-18E/F加装保形油箱后作战半径可增加至590海里以上,未来如果F-35C能换装自适应循环发动机,那么作战半径将达830海里。

除了增大飞机作战航程,提高机载武器的射程同样可以增大打击距离——例如前面提到的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就可以大大扩展舰载机联队的防区外打击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远程导弹并不能替代中近程攻击弹药。因为远程武器毕竟数量有限,无法形成很高的火力密度,而战场上的目标成千上万,更有密集的防空系统保护,仅靠远程导弹不可能包打天下。另外一点还有弹药成本,一枚“战斧”导弹成本高达160万美元,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平均成本只有大约2.5万美元,相差65倍,这也是远程弹药不能大量使用的重要原因。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早就已经装备了包括“战斧”远程巡航导弹在内的各种远程武器,但在历次战争中依然要大量使用各种射程较近的制导弹药。例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空中力量共投放了27000多枚弹药,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中近程攻击弹药,仅GBU-12激光制导炸弹就使用了7114枚,而“战斧”导弹只发射了802枚,数量仅占约3%。小直径制导炸弹SDB投入使用后,1架B-2就可挂载192枚,这就更拉大与远程武器的火力密度距离。由此可见,中近程武器形成的齐射规模是远程导弹远远无法达到的。当然,远程武器由于其强大的突击能力,在战争初期敌人的防空体系还保持完整的情况下,理所当然是最重要的打击力量。美国海军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远程打击能力,但中国军队也没有停止脚步——最新型的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已经达到了2160海里,据称也能打击机动目标。将来这种导弹如果能从潜艇上发射,将使美国的防御努力进一步复杂化。

以上的思路都是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海军就必须发展新一代有人/无人舰载机。现役的F/A-18E/F和F-35C战斗机在面对歼-20等第四代隐形战斗机的挑战时性能明显不足。F/A-18E/F对抗中国的歼-11战斗机都比较吃力,更别提歼-20;而F-35C虽然也是第四代隐形战斗机,但其设计定位主要是执行攻击任务,空战能力无法和第四代空中优势战斗机相比,而且F-35C的内部弹仓仅能挂载区区2枚AIM-120中距空空导弹,限制了其在复杂电磁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因此美国海军继续研制新一代空优舰载战斗机是十分必要的。新型战斗机将拥有更大的内部弹仓、更多的内部燃油和航程、更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高度信息化)、更优异的隐身性能,而且还可能装备激光和高功率微波武器,足以帮助美国海军在高端冲突中重新夺回空中优势。但是在此之前,作为一项过渡性措施,美国海军应该加快对F-35C战斗机的升级改进,使其可以携载6枚AIM-120中距空空导弹;同时为F/A-18E/F加装空中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也可以提高其空战性能。不过实际上AIM-120和中国的同类导弹相比性能相当,因此美国战斗机并无多少优势可言。解决方案是尽快研制出射程更远的多模式导引头空空导弹,以重新建立优势。

中国军队的远程反水面作战能力严重依赖超视距情报、监视、侦察和定位系统,美国海军也一样。科学的规律是相同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最重要的超视距目标探测装备是“鹰眼”舰载预警机,最先进的型号是E-2D。相比之前的E-2C,E-2D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更强,将目标轨迹信息传送给不同平台的能力也明显提高,电子对抗能力以及雷达系统在敌方先进电磁干扰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大大增强,到2020年还将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不过到2018年美国海军仅有1个舰载机联队装备了E-2D,因此未来计划将每艘航母的4架E-2C增加到5架E-2D,这将使航母战斗群的超视距目标探测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尽管如此,这方面的能力仍然存在不足,所以美国专家建议海军应该研制隐形空中监视舰载无人机,可在高威胁环境中执行情报、监视、侦察和目标定位等任务,这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航母舰载机联队难以在成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环境中持久监视、定位目标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水面舰船、潜艇、远程轰炸机对海上目标实施打击的有效性。

至于无人机是否应该成为自主打击平台,美国军方内部还有争论,而且技术上确实也有相当大的难度。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无法支持无人机在战场上完全自主的选择、识别、攻击目标,X-47B的下马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美国海军肯定不会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因为类似X-47B这样的无人隐形智能空中作战系统是反制“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绝对王牌。这种无人机拥有超远的作战航程,对空中加油依赖很小,能够穿透潜在对手的一体化先进综合防空系统,深入内陆纵深猎杀机动弹道导弹发射车或远程侦察、定位系统等其他高价值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存在飞行员牺牲或被俘的问题。由于全方位隐身,这些无人机得以最大限度地接近高度设防的坚固目标,发射攻击弹药就能以更高的精度命中并摧毁目标。此外,自主打击无人机还可以靠近目标投放大量微型“蜂群”无人攻击飞行器,这是一种全新的打击战术。而且类似的低成本“蜂群”无人机也可以由航空母舰的电磁弹射器大量发射,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敌人的防御系统面前。此时敌人要么被“致盲”,要么被迫发射大量防空武器进行打击,这就为后续远程导弹的突防创造了条件。对于无人舰载机在未来航母舰载机联队中的地位,美国众议员兰迪•福布斯有过一段精彩的阐述:“舰载空中监视与打击无人机拥有超过12小时的续航力(作战半径约为1000海里),并具有一定隐身性,能够搭载与F-35同样多的武器载荷。这一项目,将促成航母舰载机联队的能力转型,使由仅能进行近程战术作战的部队变成能够进行全球海上打击和侦察的平台。拥有12~14小时续航力的舰载空中监视与打击无人机将使我们能够每天进行2架次起飞/回收,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情报、监视和侦察覆盖。更为重要的是,舰载空中监视与打击无人机如果搭载了联合远距武器(JSOW),就可以作为‘导弹运输机’使用,同时解放出高端平台如F-35C战斗机用于其他作战任务。总之,配备了可搭载远距武器的舰载空中监视与打击无人机分队的航母舰载机联队,将使未来的航母在活动于反舰弹道导弹打击范围之外时就能够威胁到目标。这一点,将在提升美国决策者的战略和作战机动性的同时,降低反舰弹道导弹的作战优势。”总之,美国海军要想在未来的高端冲突中重新夺回压倒性的优势,就必须投入巨资研制全新一代的有人/无人舰载机。

除了航空母舰,航母战斗群中还有其他战斗舰艇和支援舰船,这其中最重要的水面作战舰是导弹巡洋舰和导弹驱逐舰。美国专家认为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在高端冲突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垂直发射系统的再装填能力。美国海军超级航母上的庞大弹药和燃油储备可以保证连续数天的作战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海上进行再补给,而作为航母战斗群中主力战斗舰艇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却不能在海上对垂直发射系统进行再装填,这就极大的削弱了整个航母战斗群的持续作战能力。因为在激烈的对抗性条件下,这些水面作战舰的导弹很可能在一两天内就消耗殆尽(尤其是防空导弹),此时就算航空母舰本身还有再充足的弹药和燃油,失去了“带刀护卫”们的防御能力,恐怕也不得不提前撤出战斗。因此美国专家甚至认为“美国海军的水面作战舰是否具备弹仓再装填能力,是是否已经实际准备好打赢中国或俄罗斯等强大敌军的重要标志。”专家们建议美国海军应尽快研制出“可移动垂直发射系统再装填装置”,以补上这个最大的短板。此外美国海军还应该提高水面作战舰建制内的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以对航母战斗群形成有效补充。

面对地区军事大国倾力打造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美国提出了“空海一体战”概念作为回应。“空海一体战”的策略是,对近对等敌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发起“致盲”战役,并实施网络化和一体化纵深打击,使敌人的侦察打击体系严重退化或被完全摧毁,无法再对美国海军构成大的威胁,尔后美国海军就能回归传统作战方式,将已经被“阉割”的敌人(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被削弱到必要的程度)彻底击败。但是有部分美国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潜在对手(例如中国)的侦察打击体系即使受到“空海一体战”的全方位打击,仍然可能会有相当部分残余,很难完全压制。这些残余力量仍然可以持续对美国海军部队构成重大威胁。另外,中国现在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军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PLASSF),负责中国的空间、电子战及网络战。本质上,这一军种专注信息战,确保自己而拒绝他人拥有解放军所说的“信息优势”。这一军种将可能结合电子战、网络战和物理攻击打击对手的空间和信息系统以摧毁他们收集、传输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美国有能力攻击中国的侦察打击体系,中国也同样具有相应的能力,一旦开战,双方很可能将展开对攻,胜负难料。除此之外,中国还可以依托面积广大的内陆部署空军、火箭军等远程作战力量,持续对美军前沿基地以及海空力量构成多方面的严重威胁。

基于上述原因,美国专家建议,美国海军应该发展“冲击波式作战力量”来应对成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这种作战方式要求航母战斗群在敌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范围以外行动,使用远程武器打击选定的目标。如果要进入敌人的远程火力范围,航母战斗群则必须实行严格的电磁信号管制,保持无线电静默,迅速抵达作战区域后,快速发起攻击,然后快速撤离,“打了就跑”。高度机动加远程打击将给敌军的作战规划人员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外围高速机动和频繁变换攻击阵位,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将迫使敌军不得不扩大搜索区域,从而使有限的情报、监视和侦察资源被大大稀释。由此可见,航母战斗群采用力量冲击波式的作战方式可以使美国海军保持远距离作战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大幅削弱敌人的侦察和打击能力。但是不断高速和远距离的机动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航母战斗群的燃油消耗将大幅增加。美国现役11艘航空母舰虽然都采用了核动力,但舰队中的其他舰船却都是常规动力,长时间高速运动必定需要频繁中途加油,这就大大增加了作战勤务部队的负担。美国海军规模小且脆弱的后勤链条(特别是油船)有可能成为整个部队的“阿喀琉斯之踵”。另外由于航母频繁机动,舰载航空兵就很难再对美军的前沿地面基地提供战斗空中巡逻支援。这意味着美国空军战术战斗机部队和陆军防空反导部队必须承担起保卫这些基地的重任。

最后一个问题,美国的航空母舰够用吗?在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航母主要部署在三大作战枢纽地区(北大西洋、地中海、西太平洋)与苏联展开对抗。但现在美国航母的数量已经减少到只有11艘,地中海也已经从枢纽地区名单中除名。然而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真的能不顾及中东地区的稳定吗?真的能任由伊朗在该地区坐大吗?在2011年利比亚爆发冲突的时候,美国在地中海没有航空母舰;当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受到袭击的时候,美国在地中海没有航空母舰;叙利亚爆发内战,挑战奥巴马提出的所谓“红线”的时候,地中海仍然没有美国的航空母舰。所以美国专家建议,美国海军应该重新恢复三枢纽部署。那么要在三大作战枢纽地区持续无限制地维持战斗存在的海军需要多少艘航母呢?航空母舰除了战斗部署外,还需要定期维修、训练和中期大修(寿命中期换料复合大修),另外从本土航渡到前沿作战区域也需要相当时间。核动力航母一次大修一般长达3~4年时间,包括更换核反应堆的燃料。显然大修期间的航母是不能执行战斗任务的。这样算下来,1艘核动力航母在其整个服役寿命期间,真正的战斗部署时间只占全寿命的约22%。也就是说,要维持一个枢纽地区365天的航母兵力全覆盖,实际就要装备5艘航空母舰才够用。因此美国专家认为,如果美国要建立一支三枢纽配置的海军,那么总共装备16艘航空母舰比较理想。这说明目前美国海军的力量与国家安全需求并不匹配。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