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兽之犹斗——瓮中の巨虎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困兽之犹斗——瓮中の巨虎

EA的《战地5》上个月底发售大卖之后,如今可谓再次刮起了一股二战游戏热潮,最近手冷时握着笔刀和喷笔都不免感到僵硬,打打《战地5》让手也热热身还不是美滋滋 ~~

这一代游戏的剧情模式里,突击虎无疑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存在之一,虽然花费超级高,但是为了开一把它过过瘾,再大代价换回的体验感还是相当值得滴~~~

当然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聊这个游戏,不然我这个公众号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说回到突击虎的模型上来,至今本人也只是做过1/72的突击虎,老房子那边的柜子里还堆着一盒AFV CLUB的1/48突击虎,还有盒田老伯的1/35突击虎至今没开动过,不知道何时可以排队排到它们!

以下就是至今十年前左右制作的一件1/72突击虎情景作品,其实这个小作品对我个人来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它成了我第一次在国外模型专业媒体上发表作品的契机:当时常在ARMORAMA上闲逛,在那的论坛里发自己作品和见解,久而久之,一打开电脑就挂在ARMORAMA上反倒比在SM和IMX365上的时间还要长了,老外玩模型懂模型的人还是相当实诚的,这点咱不得不佩服,有时候讨论几个细节问题来没完没了,只到把自己搞到词穷为止!甚至还有外国模友会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来联系,实在是隔着大半个地球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战车模型的真爱和热情,于是有一天ARMORAMA的网站编辑Darren Baker先生发来了电子邀稿函,而他希望我提供给他收录到网站系列专栏里的就是这个突击虎的1/72情景小品,当时没有任何英文稿件发表经验的我居然硬着头皮愣是凑出了篇英文制作说明稿。。。得亏是因为当时大学毕业没多长时间,该忘不该忘的都还没有还给英语讲师,如果要换到现在,估计要抓狂得多了~~ Baker先生也是个幽默的家伙,除了帮我校对所有语法方面问题和制作用语上的纠正,还告诉我:至今中国大陆地区的作者发表到网站专栏上也仅我一人而已,先前只有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制作者和他有过一些交流,他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喜爱小比例战车模型制作的玩家,希望我有机会去美帝的话能前往他们的办公室拜访交流!如今一晃都快十年,美帝梦我一直没做成,也不知Baker先生是否还在ARMORAMA供职!不过他给我当时冥思苦想都不得其如何准确翻译的一句中国谚语“虎落平阳遭犬欺”,编译成了“The Chinese have a saying: ‘A tiger,once fallen, can be set upon by a pack of dogs’.”并发表出来,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至今他这个译法怕也是独此一家。。。

————————————————————

俗话说,虎落平阳遭犬欺!这句话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寄于了厚望的陆战利器突击虎身上怕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如果说战争是一场纯粹的人力物力的消耗比赛,谁持久输出谁就拿下比赛,谁玩不下去谁出局,那么1944年6月之后的西线就是绝佳证明,武器装备数量和作战人力上的天秤已经是严重倾斜,以及双方后勤供应保障能力的巨大差距,此时战斗兵器的技术实力在这些面前已变得有些无足轻重,纵使德国人在陆地上有虎豹大象,甚至像猎虎,猎豹歼击车,突击虎这样的特种战术兵器的相继登场也无法改变整个战争的革局,它们不得不被冠以一个个末日兵器的头衔,其短暂而显赫的作战记录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里。

用模型来反应战争最好的手段莫过于制作情景模型,笔者制作此件1/72情景的背景是设定在1945年的春天,此时盟军的炮火已经燃烧到了第三帝国的西墙,莱茵河的两岸化成地狱,这些在战前被纳粹高官们许诺过的,绝不让一个敌人踏上的“神圣国土”终究还是像那些其他欧洲大陆上的国家一样被恐怖的战火所吞没。作为发动这场战争浩劫的策源地,德意志的土地在燃烧,德意志的人民在流血,在黄昏的残晖中,众神暗淡,德意志的独裁者终究是没有守住自己“莱茵的黄金”!一切都如同千百年前故事里的预言一样成为现实:就好像是这象征着裁决力量的帝国兵器突击虎,它终究还是无法成为“魔力无边的指环”,只能在一群占领了当地街区的英军士兵的步步进逼之下,来不急被车组人员拖走或自毁就束手待擒了,就像被装在了瓮中的猛兽,难以逃出生天,它那看似不可一世的面目现在却要随着帝国的斜阳一起沉沦。

●制作介绍:

使用套件:号手7247 突击虎后期型

比例:1/72

制作根据:德国国防军第1001重装甲突击臼炮连所属车辆 1945年春季 德国西部地区

套件素组成型后的修改:

使用0.4MM铜棒追加替换车体战室顶部的三处把手和车体后部发动机盖上两侧的把手;用废旧的蚀刻片制作成战斗室舱盖上的观察口,替换掉原先的实心塑料块;同样使用废旧的蚀刻片追加战斗室左右两侧的挂锁条;使用0.1MM铜丝绕圈杂成环状,来追加成填弹绞手架吊臂上的绳索。

车体的涂装:

车体底色:田宫XF24消光暗灰色打底,薄喷。

德军后期三色迷彩的制作:底色干透之后喷涂第一层面漆,主色为XF60消光暗黄,调进10%的XF3黄,10%的X6橙和5%的XF9舰底棕,均匀薄喷;第一层干透后喷第二层,不加任何色的XF60消光暗黄,第三层调10%的XF2白继续薄喷;第四层加大到30%的白调入薄喷,注意此时做漆均将0.3口径双动喷笔调到大喷位和高出气,使漆料吹出时是均匀的雾化,这对于小比例AFV的漆面制作是很必要的。等面漆干透后用0.1口径喷笔喷XF64红褐(调10%白)和XF58橄榄绿(调10%白)做迷彩,0.1口径喷笔运用在做小比例AFV下可以做出很细致的条纹迷彩,但是笔者查阅突击虎的后世彩绘和历史图片,基本上突击虎的三色迷彩都是面积较大的块斑状,所以喷涂时多进行划圈再涂实式的描绘,并行成一些虚边;然后用小号相笔沾红褐和橄榄绿进行一些小面积的描涂,让迷彩虚实结合,这也比较服合真实中的德军车辆的迷彩涂装。

车体其他用色:车体工具分色,小号相笔描涂,车灯色XF20消光中灰;车载机枪枪管X10枪铁;铲头斧头锤头XF56金属灰;铲柄斧柄锤柄和车载木料GSI木色;铁锹和部分锁钩XF63德国灰。

车体履带色:X10枪铁色打底,待干透后不规则的用XF10消光棕薄喷在履带齿上。

车体的效果表现:

车体掉漆色:XF63德国灰为主色调30%的XF10消光棕+10%的X10枪铁,用棉签扫刮在车体易起锈和多接触摩擦的部位,以及边角。

滤镜前的一道阴影补充:用0.1口径喷笔调到小出气量,轻吹X19烟色做一些车体棱角部分阴影表现。

车体旧化滤镜用料:温莎牛顿油画颜料的象牙黑和燃烧棕土色,用ZIPPO油化开打稀,反复的渍洗车身,注意少量多餐,充分让色泽浸透到每一处地方,不能洗得过于干净。

粉彩和土的旧化处理:使用樱花美术粉彩的白色来旧化车体的翼子板和底盘下部,使用MIG土的欧洲土和黑沙土来反复旧化底盘行走部分和翼子板,使用MIG土的轻锈土来旧化排烟管,绞手架和臼炮的炮身内侧。

人物的刻画:

这一次在制作之前没有买到AV的英军制服色,于是只能将就着进行调配,田宫XF49卡其色+20%的XF59沙黄,涂装之后基本还算满意。兵人用到的色有AV基础肤色,XF10棕,XF9舰底棕,XF63德国灰,田宫油性银色等,然后用ZIPPO油开温莎牛顿油画颜料的象牙黑扫洗一下做出效果。

情景的制作:

情景材料:木制边框,KT板来铺制地台的基座,用雕刻机刻制的直边鹅卵石纹的塑胶板来制作地面;用雕刻机刻制的砖纹塑胶板来制作主楼的基部,以及屋顶的瓦片;并用胶板夹KT板来搭建主楼的部分;铁门,阳台围栏等均由雕刻机刻制出来;地面上的砖块杂物等用剪钳将塑料块,塑胶片剪切成任意的形状堆洒在地面上;用胶片搭制一把残破的椅子;窗户玻璃的材料是GSI漆盒的透明薄胶片;电线杆的材料是红豆沙冰棒棍,手钻开出两个眼,一个穿一截牙签,一截穿棉签棍,上面用流道头修改后做出八个瓷砣,散落的电线用0.1MM铜丝制作;晒着的毯子和衣物用烟盒里的锡纸来制作;场景中使用的海报,还有传单之类的补品来自于很久前买的一本书中所附录的纸张补品;此外还使用了部分ITALERI与MATCHBOX的素材。

情景用色:首先用田宫XF1给整个场景喷一道预置阴影;地面主色XF24消光暗灰薄喷三道(二道与三道分别调10%和20%白);围墙体主色GSI红棕;楼房主色XF52消光土色也是薄喷三道(调白同地面);房顶X6橙+10%XF10消光棕+20%XF59沙黄;矮房主色XF19消光天灰+10%白;窗框石基色XF4消光黄绿;电线杆和椅子GSI木色;衣物和毯子XF2白,XF65原野灰和GSI天蓝色。

情景的旧化效果处理:围墙部分用AV的Off White,田宫油性沙黄扫洗;地面与房屋等各处用ZIPPO油开温莎牛顿油画颜料的象牙黑,土黄,石褐进行程度不一的扫洗;然后用樱花美术粉彩的土黄色,白色,MIG欧洲土,黑沙土对整个场景就行旧化。最后整体上消光保护。

附部分制作过程图简要说明:

图1:按照木制边框的大小,来剪切已用雕刻机刻好了的直边鹅卵石纹塑胶板。

图2和图3:也按这个大小切出一块KT板,来做地台的底座。

图4:把事先剪切好的鹅卵石纹塑胶板铺在KT版上,做出地面。

图5:雕刻机刻好的砖纹塑胶板。

图6和图7:裁切好中间夹上薄薄的KT板,做成楼房的墙壁,然后粘接在地台上。

图8:建筑物的初搭。

图9:完成素组后的场景

图10:局部进行了修改的突击虎

图11:底漆过后的突击虎。

图12:面漆的制作,薄喷多层,不断调白。

图13:完成基本涂装的车体。

图14:滤镜制作中的车体。

图15:英军兵人的制作,制服色用的田宫卡其色和沙黄色按比例调配。

图16:涂装作业中的英军兵人。

图17:场景中残破玻璃的制作材料

图18:预置阴影处理后的场景。

图19:制作中的铁门。

图20:初步完成涂装后的场景。

●“巨虎”的前世今生

二战是人类战争历史上一个奇思妙想不断涌现的时期,可能没有之一。这其中,今天的主角“突击虎”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之所以如此,完全不仅是因为它安装的那门对于陆地常规作战来说相当夸张的巨炮!

在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以及来年春季的哈尔科夫,之前势如破竹的德国陆军陷入了异常艰苦的巷战,苏联人将整个城市改造成了坚固的要塞一般,虽然投入了众多大口经榴弹炮等压制性武器,但在混凝土工事建筑面前威力仍然显得不足,让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且由于这些大口径的榴弹炮自身没有移动能力,在战场上机动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辎重单位辅助牵引,另外自身的防御能力也低下,作战方式上已显得落伍,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授意研制出了使用四号中型坦克底盘为开发平台的“灰熊”步兵突击炮,但它的150mm StuH 43 L/12榴弹炮的破坏力仍然无法满足前线士兵的要求,在战局的迫切要求之下,武器相关研发部门不得不另起炉灶利用虎式重型坦克的底盘研制出了重型突击炮——突击虎。虽然说目前并没有任何历史档案资料公开可以证明德国武器局最初想搞出这个突击虎来的动机是来自于斯大林格勒惨败以及之后一系列围城战的经验教训,但看起来,需要大威力的巷战铁锤研制投产对于当时的德军来说势在必行。

德军在1943年夏季的“堡垒作战”中首次投入战场的灰熊突击炮,和后来的突击虎相比,这种搭载150mm短身管步兵炮的四号底盘突击炮就是个弟弟了,且不论火炮的威力比较上天差地别,装甲防护上两者也不在一个档次,当然,个小的总是跑得更快更灵活这倒是必须的!

资料显示突击虎的设计源于1943年8月,起初德国军方构想的是在车底盘上安装一门210mm的榴弹炮,但是这种炮并未能制造出来,就在项目进退两难时,一种德国海军开发使用的武器却吸引了陆军的眼光,在1940年时,莱茵金属公司曾为海军设计生产过一种380mm的重型火箭炮,即“61型火箭发射器(Raketenwerfer 61)”,它可以将装填有数百公斤炸药的火箭弹射向水下,摧毁藏匿于浅海的敌军潜艇。于是军方高层下令将原海军用于反潜任务的这种火炮稍加改进后的380mm StuM RW61 L/5.4臼炮装载在虎式坦克底盘上,这门炮的身管长度仅为口径的5.4倍而已,妥妥的短身管大嗓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炮管有两层,可以更换被烧蚀的内层炮管。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赋予了突击虎“常规作战中的雷神之锤”一般近乎恐怖的破坏力。突击虎使用380mm专用火箭弹,重达324公斤,内装阿玛托炸药和TNT炸药各50%,威力足以完全摧毁一幢几层楼高的钢筋水泥建筑物,真正意义上的“一发入魂”!

德国海军进行陆基发射实验的“61型火箭发射器”,移植到突击虎上后还是有很明显的修改的。

按照一则定律:炮管长度与口径的比例越小,火炮的射程就越近,炮击的准确度也越低——为此,工程师们在380mm炮弹的底部安装了火箭助推装置,这也是该武器被称为“火箭发射器”的原因所在。突击虎使用的380mm炮弹包括两种,其中一种是空心装药破甲弹——它引爆时产生的高速射流能穿透2.5米的混凝土墙;另一种是普通的高爆弹——其内部填充了大约125公斤炸药,形象点的比喻来说:相当于从几公里外抛射一台捷达牌轿车过来所产生的破坏力,能令巷战像拆迁一样简单。从而使得突击虎无疑就成了主宰巷战成败的“拆迁办主任”!

突击虎使用的380mm高爆弹分解图

在开火时,一门大炮的炮组人员要考虑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距离和风速——它们直接影响了炮击的准确性。但突击虎的情况要更为复杂一些:由于火箭弹的助推燃料受温度的影响极大,其射程和弹道经常出现改变:一般来说,在15度的常温下,突击虎的炮弹可以被抛到5560米外;但在严寒状态下,这一数字经常无法达到5000米的有效值。

突击虎开火时的壮观景象

每一枚突击虎的炮弹重量几乎与5个成年男子的体重相当。正是因此,在搬运炮弹时,乘员需要依靠液压设备的帮助,但即使如此,一轮装填的时间还是达到了8分钟以上,这在后来的作战中产生了许多问题,由于战场环境因素复杂,由此产生的装填安全事故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突击虎车组正在给它装弹,突击虎内部载弹辆为13枚,炮膛内预置1枚,每辆突击虎的战斗室顶部右后侧都安装有一副吊车绞架,专门用来吊起300多公斤重的炮弹进入到战斗室内,而在炮弹的下面还要垫上枕木,可以说这对于装弹来说是一套比较麻烦的程序,在大战后期战车中也是堪称一绝,一般情况下需要3到4个人才能完成车体外部的供弹作业,所以说对于突击虎车组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也注定了突击虎这种作战车辆无法靠近战事焦灼的交战前沿地区。

突击虎的车体由阿尔凯特(Alkett)公司完成改装,车内人员的标配为5人,由于车体的改造只是在虎式坦克的底盘上添加了一个巨大且沉重的战斗室,而未对其动力系统作任何修改和升级,车体全重达到了65吨。如果再加上其他车载工具等附加物品,体重已直逼70吨大关,这个数字是当时参战各国坦克重量平均值的两倍以上,所以其机动性能甚至远远差于其“生母”虎式坦克,在越野状态下更是恶劣,时速仅为不足20公里,可以说只比爬行稍微快那么点!而超重的体重经常让发动机负荷过载,机械故障是家常便饭。

突击虎的战斗室正面装甲为120mm(原型车),量产之后更是根据上级要求被增加到了150mm,这个厚度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令人发指的程度!且加上大于45度的倾角,达到了惊人的防护力,当时英美盟军的常规制式反坦克火炮在中远距离上对于这样的防护力基本是没有任何办法,部分反坦克炮即便是接近到几百米以内的距离上都无法击穿这个厚度的装甲,实在是不明白当时德国人的想法到底是要防御什么级别的攻击!但同样这也大大的增加了车体重量。在很大程度上,突击虎的车体形状设计受到了当时苏军研发的一款自行火炮——SU-122的影响。在苏军的战术思想中,SU-122也大体扮演着与突击虎相同的角色——即强行摧毁敌军的坚固据点,可是SU-122毕竟搭载的只是一门口径122mm的榴弹炮,威力再大也就是野战榴弹炮级别的档次,而突击虎这样的配置实在是过于“超纲”了!

突击虎各部位装甲厚度示意图

苏军的SU-122自行火炮,即在T-34坦克底盘上安装了一门122mm M30S型榴弹炮,至二战结束,共生产了1100辆该种自行火炮和其改进型,我国在1950年曾购入过40辆装备自行火炮团,目前已经全部退役。

突击虎的标准量产型四视图

按照最初的计划,工厂每个月将生产10辆突击虎,然而,但考虑到该计划会影响虎式坦克的生产计划,他们最终做了一个折衷的决定。新设想是工厂将不会为突击虎专门生产底盘,相反,它们会废物利用,对前线返厂大修的虎式坦克进行改装。也正是用这种办法,柏林的阿尔凯特总公司工厂在1943年夏天生产出了突击虎的实验原型,由于某些原因,原型车的上层结构采用了廉价的软钢——它在防护能力上也无法与品质更好的装甲钢同日而语,何况原型车当时还并没有将正面装甲厚度升级到150mm。

工厂中的突击虎原型车

德军高层在视察试验场上的突击虎原型车,值得留意的是直到此时原型车依旧还在使用虎式坦克初期型底盘和初期型的胶缘负重轮,但具体没有资料显示是在何时更换成了如今在博物馆里看到它时的后期型的全钢负重轮,笔者比较倾向于认为在该车被派往华沙进行起义镇压行动时就已经更换成全钢负重轮了。

这辆原型车的测试结果喜忧参半:突击虎的炮火威力令军方非常满意,但射击准确性无法让人完全满意,弹药装填时间过于漫长,全车的机动性也令人失望。另一个问题在于炮弹的供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军都没能生产出足够的380毫米空心装药破甲弹,令突击虎只能携带高爆弹投入实战。另外,其测试还多次出现拖延,更为不利的情况是,当首次试验工作完成时,东西两线的战局已经非常吃紧,突击虎的测试调整工作根本已经没时间进行,量产化必须马上实施。

时间来到1944年8月1日下午,驻扎在波兰华沙的德国占领军发现自己居然被装进了一个死亡陷阱:几乎所有华沙城的波兰人都拿起了武器,从四面八方攻击德国人。狭窄的街道、坚固的建筑和顽强的游击队,这一切都让从德国东部本土赶来增援解围的德军陷入了困境,但这样的条件却成了突击虎可以一展身手的首秀场,为镇压起义,德国人调集了几乎所有的新式武器前来助阵。

华沙起义被镇压之后的惨状,图为华沙城的一处犹太人居住区几乎被夷为瓦砾,发生在1944年8月的这场波兰人民反德起义被后世的不少波兰历史学家称为“一场被苏联人放了鸽子的起义”。

在完成测试后不久,突击虎的原型车就被下令从试验场直接开往了战场:8月12日,它携带12发炮弹抵达了华沙市区。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宣传,德军还破天荒地拍摄了这种“秘密武器”轰击起义军的影像——极大地产生了震慑作用,在骇人的呼啸声中,一枚380毫米炮弹破膛而出,将两三公里外起义军盘踞的半栋公寓楼瞬间炸成了一堆砖头碎石。

当时德军所拍摄的新闻宣传片截图,记录下了突击虎的第一次实战镜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820758?from=search&seid=10857276866946073996 这里查看到这段25秒的视频片段。

然而,这次行动也再次证明了原先的问题:380毫米火箭弹的性能不尽人意,它的准确性仍有待提升,另外,在轰击混凝土建筑时,高爆弹的表现大体上不错,但面对砖砌房屋时却是另一种情况。由于300多公斤的炮弹在击发动能驱使下巨大的穿透力,它们经常穿过墙壁,径直插入地下,其爆炸的威力也会被土壤吸收,造成的杀伤被减小了不少。

正是因此,在第一辆原型车抵达华沙后不久,另一辆新出厂的突击虎也携带着调整过引信的炮弹抵达了前线。与此同时,相关的生产也在后方进行。虽然此时的战局已是江河日下,但由于希特勒本人的可笑偏执,突击虎的生产仍然像涓涓细流一样持续了两个月。

所有量产型的突击虎都完成于1944年夏秋之交,其第一辆于8月13日下线,最后一辆则在9月21日组装完成。这些车辆和原型车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量产车的火炮内有36根膛线,而原型车只有9根——这种变化会对火炮的弹道弹速带来影响,理论上膛线更多的炮膛所产生的射击初速度会相对更高,但对于380mm火箭弹这种情况来说,其实对初速的提升也比较有限。

在这两个来月的时间里,突击虎一共仅生产了18辆,对于一款常规作战的战车来说,这个数量实在未免太少,所以说,它注定是无法从作战战术的效能上挽回德军战场颓势的。

1944年夏末,德军用这些新下线的车辆组建了第1000,第1001和第1002三个重装甲突击臼炮连。按照编制,这些连队都下属两个排,每个排各拥有两辆突击虎。同时,为运送给养、人员和设备,并为自行火炮提供战场支援,所有连队还有1辆用于侦查和观测的半履带装甲指挥车、4辆牵引车和14辆卡车和轿车等作为配属载具。

作为最早装备突击虎的部队,第1000重装甲突击臼炮连组建于1944年秋天,它们的经历比较有趣,因为其前身正是由被派往华沙的那两辆突击虎组成;在完成对起义的镇压后,这支特殊的分队又被派往匈牙利,试图镇压另一起反德政变:按照计划,如果匈牙利人负隅顽抗,它们就将轰平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但幸运的是,这项可以说相当丧心病狂的计划并没有得到执行。

第1000重装甲突击臼炮连在1944年10月时的编制,该连下属两个排,每个排有两辆突击虎,有资料显示,后来该连拥有的突击虎上升到了6辆。

在从匈牙利返回后,利用新收到的车辆和人员,这支分队很快被扩编成了正式的第1000连,而他们的下一个战场位于西线。在这里,希特勒正在筹备着一场规模惊人的赌局。1944年末,利用夜幕和秋雾的掩护,他开始向德国西部调集大军,准备通过一次大胆的主动袭击,突入西面盟军的战线,妄图制造一次新的敦刻尔克, 在历史课本上,这场战役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突出部战役”。

按照计划,第1000连也将加入针对美军的大规模攻势。最初,该连被配属给了第15集团军,后来又先后被调拨给第67军和武装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这些部队都位于西线进攻部队的北翼,与之一道抵达的还有在9月末组建的第1001连。

当突击虎部队开赴战场时,沿途却呈现出一副惨淡景象。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交通,由于路况过于恶劣,西欧的严冬到来,风雨和冰雪交加,道路泥泞不堪,德军行进的道路交通混乱不堪,根本已经不再是4年前他们铁靴踏入法兰西时那副井然有序的胜利者之路景象,甚至在进攻开始后数天,许多部队仍然滞留在后方,更别说突击虎这种笨重玩具是根本无法那么顺利的自行挪窝了。

关于这两个连队的参战情况,现有资料的记载已不甚明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第1000连一共拥有3辆可行动的突击虎,第1001连则有4辆——其中,后者的部署区域在靠近德国至比利时边界的迪伦(Duren)附近。

按照一份未证实的报告,在此期间,第1001连在攻击一处美军的阵地时,一辆突击虎曾用一发炮弹一锅端掉三辆M4谢尔曼坦克——不过,这种说法在笔者看来可能性不大,也许是纯属杜撰:虽然突击虎火力确实强大,在当时双方投入的各型号战车中无出其右的存在,但放大比较面积的话,每发炮弹的威力只与盟军当时使用的普通250公斤航空炸弹打个平手。结合当时的实战环境,它很难实现如此夸张的杀伤效果,除非受害的美军坦克一辆挨着一辆地排在一起!但可以肯定的是,设身处地想想,初次遇到这种大口径武器直接瞄准射击的美军士兵肯定是吓得尿都出来了!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在突出部战役中,突击虎的问题远远超过了预期战绩。在开火时,它们会产生强烈的声响和闪光,从而引来敌人的注意,特别是在夜间突袭作战中这种效果更明显,而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发射一枚炮弹,便会引来数十门美军远程重型火炮的压制,还得担心头上的盟军飞机随时可能锁定它们给它们下蛋。同样,由于全重超过了65吨,突击虎的行走装置经常不堪重负,加上温度极低,爬窝里就迈不动步子的情况在那个冬天里估计是整惨了德军的工程和维修人员。

在这个冬天,已经有突击虎因为故障彻底报废,到了1945年的春天,随着西线德军不断败退到德国境内,这一数字更是节节攀升。到3月份时,大部分突击虎都被自己的车组乘员炸毁或抛弃,备件越来越少,机械磨损越来越严重——最终,这两个连队(当然还有1945年1月才投入战斗的第1002连)都被迫放弃了全部装备,徒步向后方撤退。

1945年春季在比利时与德国交界地区被美军俘获的一辆第1000连的突击虎,这辆突击虎的外观相对来说还相当完好,但从取出的内层炮管来看,炮膛部分应该是已经被撤离时的车组人员自行破坏掉了。

美国大兵正在检查一辆被遗弃的突击虎,它的履带已经被原车组人员在撤离时拆卸掉了。

依旧是一辆被遗弃在路边的突击虎,所属部队不详。

但并非所有的突击虎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了,在西线战事行将结束时,至少有三辆这种自行火炮落入了盟军手中,其中至少有一辆在接受完战后测试后便被拆解。另外有两辆则幸存下来,成了博物馆中的展品。第一辆被苏联人当做了战利品,用火车运回了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另一辆则停放在今天德国明斯特的车辆与工艺博物馆中,根据相关资料判断,其中前者可能就是在1944年底撤回后方的那辆原型车,这辆车后来在1945年夏天被攻克柏林的苏军缴获,并和著名的鼠式超重型坦克一道被运送去了苏联。

比较珍贵少见的存照:和鼠式坦克一道被运回苏联的那辆突击虎原型车。

那么,当一切尘埃落定,该如何中肯的评价突击虎这种战车呢?笔者认为:从赋予突击虎的设计初衷来说,突击虎本应该是一款相当优秀的攻坚战利器,战术概念上,对于攻城巷战和催毁敌军堡垒工事这类的特殊任务,突击虎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一把刹手锏,这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但由于在战争的总体态势上,它所诞生的时期德军已不能再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并且,当战争进行到后期,对于陆军装甲部队机动性的依赖和要求都大幅度提高,突击虎在这方面的生存值明显是不及格的,它暴露的弱点被无限放大了,说白了就是:生不逢时,当德国人已经处于完全收缩状态的战略情势之下时,哪还有盟军的堡垒工事据点让突击虎来发挥专长优势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突击虎的仓促投产和试验调整都是相当失败和令人惋惜的:弹药装填缓慢和超重的问题,已经完全盖过了其性能中的亮点。在将装甲厚度增加到让人不可理喻的150mm后,其重量较虎式坦克上升了约20%,这导致传动和行走装置不堪重负,实属设计思想上的偏执癫狂!另外,低精确度的火箭弹用实践证明了它不是摧毁坚固据点的最佳选择,因为它菜就菜在低精确度上!而这是德军武器研发部门在战时紧张的资源环境下和仓促的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得了的问题,直到二战结束后,短程地对地导弹的出现,相关问题才迎刃而解。

陈列在德国明斯特车辆与工艺博物馆中的突击虎,可以看出虽然这辆量产型突击虎是使用了后期型的全钢负重轮,但是底盘前部有明显的虎式坦克初期型底盘的特征,参看目前保存下来的很多突击虎黑白历史照片可以发现:底盘的工艺特征几乎是各个都有不同的时期特征变化,这也证明了在量产的过程中,突击虎确实是就地取材使用了很多从战场回收回来的虎式坦克底盘,造成了“混搭”的普遍现象。

自动播放

关于明斯特博物馆中的这辆突击虎的节目视频短片,老哥全程英语解说!

陈列在今天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中的那辆突击虎,标准的二战德军三色光影伪装迷彩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后来涂装上去的,之所以判断这辆突击虎就是那辆参加过华沙起义镇压的原型车,理由在于固定在380mm炮管下方车体前部的火炮检修架基座,后来的量产型取消了这个设置,另外车体正面装甲板的焊接方式细节也与量产型有明显区别,虽然已经更换为量产型使用的虎式坦克后期型全钢负重轮,但是底盘前部依旧有明显的虎式坦克底盘初期型的特征。

与现实中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突击虎在电脑游戏中的出镜率却异常之高。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风行于欧美的二战热潮。不仅如此,突击虎本身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比如大威力的主炮、带有工业朋克风格的外观,以及产量稀少催生出的神秘感——它们都满足了军事爱好者们对“秘密武器”的终极幻想。第一辆突击虎是何时出现于游戏的早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90年代末,它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了日本游戏厂商推出的《大战略2》等策略游戏中。而在2000年前后推出的即时战略游戏《突袭》系列中,玩家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近来,一些二战策略游戏也没有忘记它,《英雄连2:西线大军》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召唤一辆突击虎的花费也相当惊人,而且它们也正如现实中一样笨拙和迟钝,玩家部署这些武器时必须格外小心。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战地5》中,每天都有数千辆突击虎被召唤出来,以远超真实情况的射速轰击着负隅顽抗的敌人。这就是历史的诡异之处:一种现实中完全失败的武器,却在虚拟的游戏世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它身上所覆盖的魔力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散!

即时战略游戏《突袭》中的突击虎。

《英雄连2:西线大军》资料片中的突击虎,大杀器一般的存在。

最近很火爆的《战地5》中的突击虎,如果看到它朝你开火,你最好还是放弃任何挣扎的想法,和现实中8分钟才来一发的装填速度不同,游戏中它的装弹速度被提升了平均大约20多秒就能完成一次射击!更让人想爆粗口的是,游戏中突击虎的380mm大炮管水平射击毫无压力,居然可以正面对抗对方战车时爆头点射!分分钟教你们做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