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一说到流氓,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不是眼前突然出现一种垃圾人形象:色中恶鬼?敲诈勒索?耍赖泼皮?手段下流?嘴里不干不净?专讲下三路?或是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法律;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耍流氓?

上述的这些都属于流氓范围,但你或许想不到,历史上流氓虽然令人不喜,实力却异常强大。

当然古代的流氓和现代意义上的流氓在很大程度上是两个概念,现代流氓一般指那些轻薄妇女,占女性便宜,好色的男性,当然也有一些轻薄的女流氓,但更多的还是指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也指那些对他人不尊重、对他人有语言攻击或行为攻击的人。而古代的流氓,却更多的是指一个没有田产,没有家业,不从事农业劳动的群体,并且在某些时候,流氓还用来形容流民阶层,显然古代流氓和现代流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双方虽有重合,但差异更大。

就拿我们耳熟能详的历代农民起义来说,大多数起义领袖,其出身就不是农民,而是流氓。

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是如此,刘邦此人不事生产,不从事农业种植,也不放牧过活,他父亲刘太公多次管教,刘邦都不事生产,不置田业,整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并且还一身的游侠作风,更非常崇拜一些著名游侠,甚至不惜千里奔赴魏国大梁,想要拜在大游侠信陵君门下,成为其门客,可惜刘邦到达的时候,信陵君已经去世,刘邦只好投奔了曾经是信陵君门客的大游侠张耳,“客居数月”后才离去。

刘邦起义前虽然有个亭长的官职,但他却好喝酒、贪美色,做诬证,经常去酒吧蹭吃蹭喝不给钱,更在寡妇门前招惹是非,在娶妻之前便有了私生子(刘肥),去参加吕太公的宴席明明没有钱,却敢谎报贺礼“贺万钱”,因此网友们一提到刘邦,张口就是老流氓。

还有人更是将楚汉之争,视为流氓与贵族之战,而更加令人惊奇的确实,身为贵族的项羽以及六国余孽们却全都败于刘邦之手,让刘邦这样一个很多人都看不起你的流氓成就是无上霸业,笑到了最后,扫荡域内,成就了大汉朝,建立了汉朝四百年基业。

而流氓皇帝也不是刘邦的专利,像是“吃人肉”的黄巢、“里人多厌之”的朱温、游方僧朱元璋等等,都或多或少有着流氓的身份,至于乱世里的很多名人名将,就更是流氓出身了。

因此易中天说:秦以后,清以前的历史,可以说是流氓来导演并主演的。

可以说,在历史上小至普通人日常生活,再到地方治安,大到社会变革,流氓的影响无孔不入。

为什么流氓能在历史上留下这么多身影?为何相比于其他阶层,“流氓们”更能撬动风云?为何让人们所不齿的流氓们,却每每能干出大事来?

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可惜的是,虽然流氓在中国大行其道,流氓史却与流氓不受待见的名分一样,被归入“不正经”的偏门史,其论著更是屈指可数,知名者更是不多,1931年,鲁迅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作题为《流氓与文学》的讲演时,曾对流氓一词作过如下界定:流氓等于无赖子加上壮士、加三百代言。流氓的造成,大约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种是墨子之徒,就是侠。这两种东西本来也很好,可是后来他们的思想一堕落,就慢慢地演成了流氓。

完颜绍元在其所著《流氓的变迁》一书中,对流氓一称作了如下界定:流氓是脱离了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田地,因此没有正当的业务可恃且又愚昧无知的社会底层成员;而作为流氓之流的字义中,又可包涵或引申出向坏的方向嬗变以及放纵成弊等内容。合而言之,大致可以把流氓一词从词义上界定为:特指脱离生产不务正业而在社会上游荡,并以悖离传统道德文化和破坏社会秩序为基本行为特征的不法分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