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 驰骋在中国上空的飞虎雄鹰 ——抗战后期P-40的空战纪实(上)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站内

467. 驰骋在中国上空的飞虎雄鹰 ——抗战后期P-40的空战纪实(上)

前言:提起空中格斗,军迷们对F6F与零战的对决、“喷火”和BF109的你追我赶以及铺天盖地的雅克和拉系列战斗机都津津乐道,其实在抗战后期,中国上空的空战同样吸引人眼球。美国援助了中国大批P-40战斗机,同时在美受训的飞行员也回国奔赴战场,除此之外,美军还派出了数支P-40中队进驻中国的基地,空中实力强劲。反观日本方面,一式战仍然担当着重任,是不折不扣的陆航战斗机主力。从豫湘桂会战的爆发到日本投降,P-40和一式战发生了多次交手,战斗精彩纷呈可圈可点,本文将带大家回顾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战斗经过。

1944年3月8日,第14航空队中美混合飞行联队(the Fourteenth Air Force’s CACW)司令官温思洛·B·摩尔斯上校(Col Winslow B. Morse)接到一个紧急命令,要他带着手下从桂林驻地出发,火速前往昆明参加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组织的会议。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大战迫在眉睫,近两个月来,中国方面侦查到日军不断地从东北、北平往黄河一带调兵遣将运送粮草,于是判断日军肯定会有大动作。

实际情况的确如此,早在1943年底,日军东京大本营就制定了一个打通大陆交通线并摧毁美军在华航空基地的计划,即“一号作战计划”,第一阶段是在1944年初由华北方面军进攻河南,打通河南的交通线,使得铁路可以直达汉口。

作为回击,陈纳德准备利用空中优势,对日军展开轰炸,他称之为“A任务”。“A任务”大致内容是在日军集结完毕后、发动进攻前对其展开空袭,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迫使其放弃进攻。摩尔斯上校在见过陈纳德后视察了麾下的各个机场,并针对“A任务”制定了一系列作战计划,现在只等着第14航空队司令部下达作战命令了。

执行“A任务”的主力即为摩尔斯上校的中美混合飞行联队,该联队下辖第1轰炸机大队、第3战斗机大队和第5战斗机大队,届时将从第1轰炸机大队抽出一个中队的B-25,与第3战斗机大队的全部P-40N参与行动,此外中国空军四大队的两个P-40中队也将提供支援。虽然参战的单位不少,但一开始投入战斗的飞机并不多,一共只有84架。

图1. 地勤大爷蹲在机翼上给P-40装填12.7mm机枪子弹,该机属于第51战斗机大队第26中队,地点在南宁。后面那架飞机鲨鱼嘴中间的图案是该中队队徽

图2. 芷江机场成排的P-40N,隶属于中美混合联队第5战斗机大队,这些飞机机腹下挂了一个副油箱,机翼上还挂载了炸弹,注意第二架飞机的鲨鱼嘴只画了线条,还没完工

图3. 中美混合飞行联队队徽

图4. 中美混合联队第3大队中美成员,拍摄地点为桂林李家镇机场

中美混合飞行联队可能是二战中第14航空队里最低调,同时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单位了,但是这个单位从1943年11月成立到战争结束期间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中美飞行员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中队里并肩作战,成就了一段佳话。

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遣队改编为第14航空队,下辖第68、69混合联队、第23、312战斗机联队,陈纳德任少将司令。陈纳德多次要求罗斯福总统加强驻华航空队实力,以夺回中国战场的制空权,并威慑日本本土。此时的中国空军实力孱弱,虽然补充了不少在美完成训练的飞行员,但仍然缺少飞机、指挥和战斗经验。驻华美军虽不缺飞机,但缺乏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空军1、3、5大队和美国的航空队正式编组为中美混合飞行联队。

陈纳德计划中美混合飞行联队由联队司令部的中美双方人员共同指挥,统一调配下辖的8个战斗机中队和4个轰炸机中队,如果没有满编,就由中方人员补上。中美混合飞行联队建制上隶属于中国空军,飞机上涂的是中国的机徽,但实际上的行政和日常管理是由第14航空队负责。

早在1943年8月,首批3个中队就在印度卡拉奇附近的马利尔基地(今属巴基斯坦)展开了训练,这个基地也成了混合飞行联队所有中队的“出生地”,前后近一年时间共有12个中队在这里完成了训练。1943年10月1日,中美混合飞行联队正式在马利尔成立,美方司令官是摩尔斯上校,中方司令是张廷孟上校。

联队的第3战斗机大队(7、8、28、32中队),装备的是P-40N战斗机,第1轰炸机大队(1、2、3、4中队),装备的是B-25D轰炸机,第5战斗机大队在1944年1月成立(17、26、27、29中队),也装备了P-40N战斗机,每个大队都下辖4个中队。

1943年11月,联队进驻桂林基地,12月1日第3战斗机大队的第28和32中队执行了混合联队的第一次飞行任务。到了第二年春天,第3战斗机大队的4个P-40中队和第5战斗机大队的两个中队(还有两个中队随后赶到)开始执行任务,一起行动的还有美军第23战斗机大队的P-40。

图5. 中美飞行员出击前研究飞行计划

图6. 一个在第74中队P-40N前站岗的卫兵,看年纪并不大,而且光着脚,很多国军士兵装备都不好,该照片拍摄于桂林

图7. 飞行第25战队的15号Ki-43-Ⅱ飞机,此照片拍摄于南京,该机的飞行员是大竹久四郎曹长,在战争中击落了10架飞机(一说15架)。1945年8月13日他在朝鲜汉城的空战中受重伤,最终因此病逝于1951年

图8. 1943年国军缴获的Ki-43-Ⅰ,已经涂上了中国空军标志,注意跟上图的区别,Ⅰ型仍然是望远式瞄准具,即那根穿过前风挡的管状物体,而Ⅱ型使用了反射式瞄准具,瞄准视野大大改善

推荐4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