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1944年6月9日 SS第12装甲团3连的诺尔雷反击战(上)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折戟沉沙——1944年6月9日 SS第12装甲团3连的诺尔雷反击战(上)

去年开始,在公众号连载了我翻译的长达六万字的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SS第12装甲团1(豹式坦克)营的研究报告,前两周我开始连载这份研究报告的附属报告,也有三万字,我感觉跟论文一样。

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看到最专业的德军编制研究报告了,价值非常高,当然,喜欢看故事的人眼里,就没什么价值,因为都是研究和分析。

这份附属报告其实就分析了SS第12装甲团1营在6月8日和6月9日的战斗的1连、4连以及3连的情况。

说实话,直接读这份报告而缺乏背景知识,确实会有点难受,因此,我今天推送一下1944年6月9日,SS第12装甲团3连在当天反击中的故事,这对大家阅读周六连载的报告有一些帮助。

OK,我先说一些背景知识,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虽然备受高层重视,但是陆军军械库不怎么重视。按道理讲,一个满编的德军豹式坦克营应该有79辆豹式坦克,团部3辆指挥豹,营部3辆指挥豹,加1个营直属侦察排5辆,4个连,每连17辆,因此总计为17X4=68+(3+5)+3=79辆。

一般德军都会让这个装甲团尤其核心主力豹式坦克营满编后才投入战斗,可惜的是,SS第12装甲团1营感觉就是后娘养的,主研究报告里我就写的非常清楚了。

在6月1日的时候,SS第12装甲团团长温舍手上就只有56辆豹式坦克,还有10辆豹式坦克在途(运送途中未到)。但是陆军军械库只要发货了,不管你收没收货,他就算在你头上了,那么满打满算,温舍总计有66辆豹子,还差13辆豹子满编,而这最后一批豹子需要到6月7日才从本土的陆军军械库发出,这时候诺曼底都开打2天了。

这66辆豹式坦克中,还有6辆需要长期维修,也就是维修时间超过2周以上,那么实有就只有60辆(50+10)豹式坦克。

6月1日的时候,温舍手上就50辆豹子,那10辆豹子(在快递途中)要到6月8日之前才能到货(送到诺曼底战区)。

这50辆豹子中,3连手上只有10辆豹子,其中1辆(305号)需要短期维修,3辆需要长期维修(没错,一共6辆长修豹,3连占了一半数量)。也就是实际能用的只有9辆豹子。幸好,不是有10辆5月份就发货的豹子快递要在6月8日前抵达了嘛,3连从里面拿走了4辆,凑成了14辆。

这14辆构成了3连的编制,也就是3个排,每个排4辆,连部2辆,305号(连长)、304号(连副官),总计3X4=12+2=14辆。算上3辆在需要长期修理的豹子,刚好17辆满编。

那3辆需要长期维修的就刚好设定为每个排的第5辆车,316,317以及339号,注意,这里不是刚好316,317以及339需要长期维修,是3辆豹子需要长期维修,那就剩下3个编号不使用,看明白区别了么?

6月9日,拥有14辆豹子的3连将13辆投入了进攻,连长小里宾的座车305号想参战也没用,维修中ing。

本周六的HJ研究报告附属报告就是细致了研究了小里宾3连在6月9日及以前的具体情况,但是却不涉及3连在6月9日到底经历了什么样子的战斗,那么正好,本文就是说的6月9日的战斗,为这份报告提供背景阅读。

因此,我特地推送这篇折戟沉沙——1944年6月9日,SS第12装甲团3连对诺尔雷小村的反击的故事,希望对大家阅读报告有一个辅助了解。

全文分上、下篇,今日(周四)和明日(周五)连载完,上篇4300字,下篇4000字。

折戟沉沙——1944年6月9日 SS第12装甲团3连的失败反击

经过6月8日晚上的夜袭战后,SS第12装甲师SS第12装甲团团长温舍手上的1连和4连损失惨重,甚至温舍都自己负了伤。但是诺曼底战场的形势却愈加危急(6月8日的夜间战斗阅读:GULLACHSEN的迈尔/温舍战斗群布雷特维尔-洛格约斯突袭战小析(精编版))。

温舍(左2)在6月8日的夜战中头部受伤,打了绷带

接管了德军右翼战区的德国西线装甲集群指挥官施韦彭堡上将在研判过战局后,下令装甲教导师务必于6月9日夺回巴约小镇,SS第12装甲师则夺回诺尔雷和布雷特维尔-洛格约斯两个小村。

港龙模型这盒封绘熟悉不,这其实背景就是刚刚打完6月9日反击战的3连以及随行的掷弹兵,窗户上倒映出了3连的豹式坦克,这盒模型的名字的副标题就是Norrey-en-Bessin,音译就是诺尔雷-昂-贝桑,就是我正文中简称的诺尔雷小村

如上所述,此时,温舍手上能用的就只有3连了,阅读过每个周六推送的HJ装甲团研究报告附属报告篇的朋友可以知道,3连初始只有10辆豹式坦克,还有3辆豹子需要长期维修,我简称为长修豹,在5月发货的10辆豹子于6月初抵达,3连提走了其中的4辆,总计为14辆豹子,加上待在长修豹一栏里的3辆,刚好是满编17辆。

那么实际可用的只有13辆,因为小里宾连长的305号需要短期维修,属于短修豹。

3连连长小里宾,德国外交部长冯·里宾特洛甫的儿子

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师长弗里茨·维特决定6月9日再发动一次反攻,目标是诺尔雷小村,根据师部制定的紧急计划,3连将在SS第26装甲掷弹兵团1营的支援下夺取诺尔雷。这次作战将由温舍团长全权负责,但温舍由于在昨晚的战斗负伤,仍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反击的命令改由库尔特·迈尔代为传达。根据迈尔的分析,经过一个晚上的激烈战斗,布雷特维尔守军的实力必然大为削弱,诺尔雷守军也相应被部分抽调至布雷特维尔-洛格约斯(以下简称布雷特维尔),此刻正是攻击诺尔雷的好机会。为了避免进攻时把侧翼暴露给布雷特维尔的敌军,3连计划沿着铁路线南面展开,绕开布雷特维尔。同时,SS第26装甲掷弹兵团1营也将配合第3装甲连一举攻下诺尔雷,打通北上反击的道路。迈尔估计,这场战斗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德军将以较小的代价达成任务。接着,SS第25装甲掷弹兵团再集中兵力收拾已遭受重创的布雷特维尔守军。

然而,迈尔的敌情判断却和他们的队友加拿大女王来复枪团的实际情况出入很大。尽管昨晚的夜战给女王来复枪团造成了很大的损伤,但绝对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而且诺尔雷守军也没有分兵增援布雷特维尔。更重要的是,布雷特维尔之战中加拿大第7步兵旅应允支援的谢尔曼坦克在9日清晨按时抵达了诺尔雷附近。它们的出现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给3连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对敌情判断出现严重错误的同时,库尔特·迈尔又大大高估了自身的能力。SS第26装甲掷弹兵团1营当天遭到加军猛烈的炮火压制,且忙于修补防线,因此根本无法出击,但这一情况却没有及时通知3连,因此这场进攻几乎变成了3连的单打独斗。

本来3连预定于8日中午抵达战场并参加温舍/迈尔战斗群对布雷特维尔的夜袭,但因盟军不间断的空袭,该连于8日下午才经由蒂里-阿库尔、卡尔皮凯机场和弗朗凯维尔,抵达欧蒂附近的预定集结区。3连3排的一名车长,年仅19岁的阿洛伊斯·默拉维茨(Alois Morawetz)中士对当天行军经历回忆道:

阿洛伊斯·默拉维茨是336号的车长

我们在经过卡尔皮凯机场后,开始向北。没多久,我们又穿过了一个似乎在昨天爆发过激烈坦克战的战场。大量被毁的英军(应为加军)轻型坦克,散布各地。在它们中间,我还看到了几辆被毁的Ⅳ号坦克。接着,我们转向西北并穿过一片完全平坦的开阔地。行军那么长时间,居然连一个友军都没有看见。正当我纳闷之际,一辆水陆两用吉普车迎面朝我们驶来,车上坐着“装甲”迈尔。根据他的命令,我们转向西北或西面。行进了1公里后,我们抵达了欧蒂外围的圣卢埃堡并停止前进,在小村西北角布防。敌人炮兵似乎发现了我们,进而对小村进行了30分钟的炮击。虽然我连坦克都停在一个面对敌军的山坡上,但却幸运地躲过了这次炮击。炮击结束后,我们赶紧将坦克开到了山坡的反斜面。当夜,除了从布雷特维尔方向传来激烈的战斗声外,我连阵地平静无奇。事后,我们得知那是正在攻打布雷特维尔的1连(和4连)。

6月9日清晨9点左右,第2装甲营的1个Ⅳ号坦克连与我们换防。接着,全连坦克一辆接一辆,沿着西南方,朝着罗茨方向开去。我的坦克最后一个出发。开出不到200米,我突然发现第1辆Ⅳ号坦克开始起火燃烧。原来,敌人对小村的新一轮炮击又开始了……

6月9日上午,3连抵达预定出发阵地—维勒讷沃。此时3连共有13辆豹式坦克可以投入战斗。再次强调,小里宾的“305”号豹需要进行短期维修,所以无法参战(14-1),因此,指挥这次反击战的也是乘坐304号豹的代理连长吕德曼(luddemann)上尉。

代理连长吕德曼上尉(陆军)使用的就是“304”号豹,连副座车

除了“318”号豹被派往罗茨和布雷特维尔之间的N13公路的北面担任警戒任务外,剩下的12辆豹式坦克都投入了这次反击。先前因伤离队的连长小里宾特洛甫不经医院同意,擅自从巴黎跑了回来。虽然他的手臂打着绷带,无法参加战斗,但他的到来,却极大的鼓舞了全连的士气。

3连官兵的合影,中间戴眼镜的就是连长小里宾

临时代替里宾特洛甫出任3连连长的是来自国防军的吕德曼上尉,在集合各坦克车长召开的战前会议中,吕德曼上尉给各排布置了作战任务:3排在下级突击中队长(SS少尉)斯塔格(Stagge)的指挥下在右翼,沿着铁路线向南进攻。2排在下级突击中队长阿尔班(Alban,座车“325”号)指挥下在左翼。在两个排之后是下级突击中队长博根施佩格尔(Bogensperger,座车“315号”)的1排。吕德曼还着重强调了各个车组务必努力奋战,与另一个方向发动进攻的SS第26装甲掷弹兵团1营协同作战,力争一举攻下诺尔雷。由于SS第26装甲掷弹兵团1营无法抽出兵力支援,库尔特·迈尔只能让威廉·伯伊格克(Wilhelm Boigk)带领第15(侦察)连的20名掷弹兵跟随支援。

335号车长 斯塔格

325号车长 阿尔班

315号车长博根施佩格尔

临近中午时,第3装甲连在20名掷弹兵的跟随下,冲向了诺尔雷小村。3连先穿过了卡昂—巴约铁路桥下的一个隧道,然后向右在一个反斜坡重整队形。接着,全连12辆豹式坦克一字排开,沿着与铁路线垂直的方向行进。驾驶着“336”号坦克的阿洛伊斯·默拉维茨继续回忆道:

第3连的车组成员大多非常年轻,除了充满热情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不过车长大多来自老牌劲旅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实战经验丰富。我的车在最右边,紧挨着我的是赫尔曼尼(Hermani),他是个弹药狂,临出发前在车里装了100发炮弹而不是平常的80发。赫尔曼尼并不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车长,他之前在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一直担任坦克驾驶员,直到调入SS第12装甲团才被提拔为车长。他的炮手是19岁的维利·菲舍尔(Willi Fischer),个头不高,是个充满活力的理想主义者,经常在炮塔和车体之间上下乱窜。装填手维尔纳·佐科利斯(Werner Sokoliss)是个老普鲁士人。驾驶员希尔施曼(Hirschmann)是个乐天派,坐在他右边的机电员维尔纳·戈伊科勒(Werner Geukler)是连里音乐细胞最浓的一个,会弹奏钢琴和拉手风琴。

默拉维茨提到的赫尔曼尼是337号的车长

默拉维茨回忆中提到的赫尔曼尼车组

在训练营的时候,戈伊科勒每天都会在晚上拉一会手风琴。每当战友们想搞点音乐气氛时都会喊,“戈伊科勒,来一个”。这时候,会唱歌的战友就会和着戈伊科勒的手风琴唱上一首西班牙歌自娱自乐。赫尔曼尼他们一直坚信,我们3连是世界上最棒的装甲部队了。一路上,戈伊科勒在话筒里大声唱着歌,无线电里还时不时传来其他坦克里战友的叫好声。时针指向了12点30分,一切都很安静,甚至连敌人的战斗轰炸机一时间都没了踪影。这难道不是它们最为活跃的午间时光吗?不久,我们穿过一个缓坡。又行进500米后,进入一片平坦的田野,距离小村(诺尔雷)已经不到一半的路程了。期间,我一直与铁道保持着20-50米的间距。在进入剩下的一半路程时,2排、3排的坦克开始加速,将跟随我们的20名掷弹兵远远甩在了后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