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 泥泞之路——胡志明小道争夺战(上)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571. 泥泞之路——胡志明小道争夺战(上)

东南亚边缘一直是火爆的热点地区。无论是旧的殖民者法兰西还是新的殖民者美利坚,都在这里和越南民主共和国(DRV)打得不可开交。势力渐衰的高卢人只拥有少量的军队和相对落后的武器,最终在和北越的交战中败下阵来。但是这次前来的是装备精良,科技实力雄厚的扬基人,他们的表现怎么样呢?

图1.奠边府战役胜利,越南赶跑了法国人

越南像朝鲜一样分成了南北两方,而北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是铁了心地要推翻南边的越南共和国(RV)。北越游击队熟练地入侵南越领土并不断进行小规模的袭扰战,在实力壮大以后他们不断发起大的攻势,甚至是动用数个师的大规模战役。这样的局势是懦弱无能的南越政府所无法应对的,美国人此时强势介入这场战争。在初期的交手之后,美国人建立了自己的绝对军事优势,北越无法在一场硬碰硬的战斗中取得什么理想的战果,所以他们很快转入小型而频繁的游击战。

图2.美军陆航掩护南越部队进攻

美国人为此很头疼,要知道反游击战的关键不是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而是尽可能摧毁敌军的补给来源,没有足够稳定的后方的游击战是不可能成功的。北越能不断地从北方获得人力和物资增援,这条补给线不仅穿过非军事化边境地区,也沿着所谓的胡志明小道穿过邻国老挝(北越称之为长山战略补给线)。北越在1959年最初只是通过人力进行运输,之后改成了自行车和一些巨兽——大象。到了60年代,随着北越获得的技术装备增加,北越军队的机动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改善了道路质量使之能够通行机动车并且改用卡车来进行后勤运输。

图3.胡志明小道,可以看见路线紧贴着越南边境,并且一部分在老挝(LAOS),一部分在柬埔寨(CAMBODIA)境内

多年来美国人一直试图摧毁或者至少使这条战略通道丧失一部分的机能,但在东南亚植被茂密的条件下,这个行动显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老挝是联合国认证的中立国家,虽然它背地里和北越勾结,但美国人不能直接进攻老挝领土。为此,美国政府需要别的,更加现代化的解决方案。1961年开始,中央情报局(CIA)的行动小组就秘密地在老挝境内活动,不仅标记,测绘北越补给线,更是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破坏行动。不过这样的损害对胡志明小道来说是不够的。在1964年,与老挝政府达成协议之后,美国人发起了代号桶滚行动(Operation Barrel Roll)的非正式空袭行动。这是一次对北越补给线的空袭,美国人没有公开,挨炸的老挝和北越同样没有吭声,无数肮脏交易下的是黑色幽默般的默契。CIA的军事小组成员用石头或树枝形状外壳包裹的无线电信标标记了胡志明小道的重点路段,1966-1967年,战术航空兵对胡志明小道的老挝段进行了103148架次的空袭,战略航空兵则飞了1718架次。

这样的行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1965年,阶段性的滚雷行动(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也开始了。不过根据打击效果评估,美国人失望地发现,无论是雷霆还是闪电,对北越补给线的打击都没有预想得那么大。

图4.一架A-4天鹰正从航母上起飞准备参加滚雷行动

美国人有着一种天生的科技崇拜感,认为科技的力量能够帮助美利坚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行得通。所以1966年,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R. McNamara)找来了大批的科学顾问,向他们寻找“解决”北越的方案。科学顾问们提出了一个计划,用雷区,铁丝网和其他工事组成的隔离带来彻底阻隔南北越,就像是南北朝鲜所做的那样。它将横跨整个南越和老挝,长350公里,宽500米,途中会设置海军陆战队的据点来巡逻和保护隔离工事(马润总是抽到下下签)。这样胡来的计划自然遭到了军方的反对,他们提出这里不是朝鲜,在密林中建造隔离点既费时费力,而且缺乏足够的能见区域会使得哨站很容易遭受攻击。不管怎么说创建这个系统需要6-7个师和整整4年的工作,中途还会遭到北越的阻挠,能不能完工还说不定呢。

图5.肯尼迪(左)和麦克纳马拉(右)

然而麦克纳马拉委托国防分析研究所分析这个计划则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该计划的一组科学家(按领头人的姓氏命名为“杰森小组”)确定了一个更合理的时间——一年即可。国防部长大人非常满意,在1967年1月批准了该项目的实施,并且赋予了该项目绝对的优先权:无限制的资金,不按顺序的采购等等。一个研究小组立刻就组建完毕,在经费无限制的近乎理想的科研环境下,他们提出了很多新奇的想法,有些看起来很有效,有些则显得异想天开——有人提议训练一些鸽子,让它们习惯飞进卡车里,然后在它们的身上绑上炸弹投放在胡志明小道上。是否是个残忍的手段暂且不提,如果鸽子们回头来找美国人的卡车就糟糕了,所以这个计划迅速被否决了。

图6.北越士兵穿过胡志明小道

军方自己也会提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他们要求科研小组利用昆虫来打击北越游击队。项目的计划首先是寻找一些最具攻击性和杀伤力的昆虫,比如蚂蚁和蜜蜂,并且引导它们对特定的人群进行攻击。科研小组开始了一种特定化学试剂的研究,这种化学试剂会刺激昆虫,提高它们的攻击性。试剂分两种方式投放:第一种是在空中撒布内含这种试剂的胶囊和安瓶,这些容器掉在地上碎裂以后,试剂会以气体形式渗出并黏着在该区域的人员身上以吸引昆虫。另一种方法是以液体形式投放在北越使用的水源附近,本来还提出过“毒源”(在水里下毒)的计划,不过担心受到国际谴责被军队否决了。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计划在1966年就被叫停了。

隔离带周边还需要布上地雷以进行先期预警与区域拒止。实际排布过程中还要担心北越的夜间排雷和反制布雷以杀伤美军工兵,为此必须得到北越移动渗透的预警和详细路线。科学家们提议利用地震和声学探测器来掌握北越渗透的时间和路线,1967年夏海军陆战队开始了相关的工作。该项目被称为染料标记计划(Project Dye Marker),9月正式对外宣布并被媒体称为麦克纳马拉防线。雷场的检测系统由3个子系统组成:布置好的检测器,在附近巡逻搜集信号的飞机的中继传导以及1967年在泰国建立的信息处理和情况控制中心。

图7.探测器使用示意图

该系统的测试于年底在老挝东南部开始(老挝的子系统被称为马斯尔肖尔斯——Muscle Shoals),这些传感器有助于探测运动和确定地雷爆炸。值得一提的是,当越共在1968年初围攻美国的溪山基地时,尚未使用的传感器立刻被送往那里,316个传感器分44批由飞机投放。据美军估计,这些传感器至少探测了40%的敌军活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早期预警。4月溪山的战事告一段落,雷场传感器的建设得以继续进行。

图8.在老挝境内投掷传感器

1968年,滚雷行动以一种尴尬的姿态结束了:一方面,美国人确实轰炸了许多重要的目标,在大规模空袭和空战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实际上这些后方的战果对前线的帮助没有想象得大。美国人决定将手头的航空力量集中起来对付北越的补给线,这才是当务之急。由于此时相关的雷场传感器在仓库里还存了不少,美军决定先不管隔离带的建设,先拿来折腾胡志明小道,行动代号白色冰屋(Operation Igloo White)。

在此不得不吐槽一下美国人杂乱的行动代号。美国人是各种或离奇或听上去凶猛的代号的狂热爱好者。我能理解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避免泄密,用不同的代号来躲避敌军的密探。但既使用字母做代号,例如Y行动(Operation Y),又会用一些特殊名词做代号,例如弧光行动(Operation Arc Light)——1965年至1973年美军战略空军主导的大规模空袭,特征是B-52同温层堡垒的大规模遮断式轰炸。这些代号的繁多和滥用使得研究越南战争时会对着数百个行动代号不知所措,更别提这些代号还有着自身的演化:在白色冰屋行动(Operation Igloo White)中对胡志明小道的直接攻击被称为突击队猎杀行动(Operation Commando Hunt),而操作中心使用传感器对空袭单位进行引导则被称之为突击队螺闩(Operation Commando Bolt),虽然很形象但确实非常麻烦。

图9.弧光行动中的B-52机群

传感器不仅能够确定胡志明小道的正确方位,还能记录路径上的人员的活动规律。以此可以分析出哪些是北越军队休息,加油的地点,或者运输队的日常行驶时间表。对空袭的行动归属权也有些变扭——突击队猎杀行动是由空军飞机主导的,所以信息监测中心无法直接呼叫打击,他们只能将信息传输到空军总部,再转交给西贡的美军指挥部,然后再发给华盛顿,由华盛顿研讨结束以后再确定打击的次数和规模。传感器也无法告知检测中心车队目前的确切位置,只能划分出交通繁忙的区域。另外由于空袭都是在密林中进行的,轰炸效果评估一直存在困难,进行轰炸评估的飞机有时甚至会被北越伏击——他们知道炸完之后肯定会有人来评估效果。

图10.地勤正在准备探测器撒布器

旱季时交通量增加。在1971-1972年期间,传感器记录了多达20000辆卡车通过,这些卡车给北越带来了相当数量的物资,支撑他们发起了72年声势浩大的复活节攻势,具体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美国空军汇报说每年的空袭都能摧毁数千辆的卡车,CIA则反驳说这个数字最起码得砍掉75%,空军则反咬一口称CIA传感器的数据一直不可靠,导致空袭效果不理想。其实北越早就发现了传感器的存在并且采取了一定的反制措施,由于在密林中寻找伪装良好的传感器过于困难,更常见的做法是扰乱传感器的信息收集。通用的做法是将一群水牛赶进森林里并不会使用的区域,区域附近的树干上挂上铁桶来加大回声以制造一个假的密集活动区域。另一种方法是在密林中铺设原木,这样装甲车辆在行军的时候就不会闹出太大的动静。当然一直东躲西藏也不是办法,北越很快加强了他们的对空武器。在1966-1967年的白色冰屋行动开始之前,美国人在老挝就遭受了132架飞机和直升机的损失。

图11.北越防空炮组和被击落的美军C-119

美国人还考虑通过破坏密林植被使北越的运输线暴露出来,他们在传感器探测到的强度最高的地方喷洒落叶剂——牧场之手行动(Operation Ranch Hand)和小道灰尘行动(Operation Trail Dust)。除此以外,美国空军还进行了地形和气象方面攻击的尝试,轰炸机轰炸了山脚下的斜坡,导致山体滑坡,并且进一步空袭河流岔口使其改变路线变成山洪以期淹没补给线路。高空中还有飞机向云层喷洒碘化银试剂,造成大规模的人工降雨,以加大山洪的效果。从1967年到1972年,共进行了2000次山洪空袭行动。除此以外,美国人在代号为突击队熔岩(Operation Commando Lava)的行动中,还向路线上泼洒了数吨肥皂粉,这些肥皂粉和雨水混合的时候,会把路面变成湿滑的泥浆。北越用大量的竹席覆盖着泥浆路面上才勉强能人力通行,至于机动车和坦克就别想了。

图12.正准备装上C-130的落叶剂存储罐

1972年,轰炸的重心从老挝转移到北越,在后卫行动II(Operation Linebacker II)的框架下加强了对北越后方的空袭。此时,在老挝已经布置了20000枚传感器,共花费27亿美元,雷区传感器5年间的维护又花掉了整整50亿美元。要知道,一枚用来登月的土星五号的造价不过才6.5亿美元,这还是平摊了整个土星五号项目的所有成本得出来的!1972年美国要离开越南了,白色冰屋行动随即中止,泰国的监测中心也即刻拆除,设备运回美国,不过由于北越复活节攻势的关系,对北越的空袭行动反而增加了。

图13.泥泞的胡志明小道

美国人和胡志明小道的恩怨情仇不会在这一个项目中就得到消解,更多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将会一一上演。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