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汤姆森”,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主力冲锋枪到底是什么?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不是“汤姆森”,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主力冲锋枪到底是什么?

要问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参战时间最长的冲锋枪是哪种型号,也许有人会说是美制“汤姆森”、也许有人会说是英制司登MKⅡ。实际上,由于加工复杂,价格昂贵,抗战前中国进口和仿制的“汤姆森”冲锋枪数量并不多。从1942起到抗战结束,虽然美国将56395支冲锋枪(其中绝大多数是“汤姆森”)运抵印度用以援华。但由于运输损耗等诸多原因,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军队装备的美援冲锋枪只有26907支。由于接收装备的时间较晚,这批冲锋枪在抗日战场上使用范围很有限,而英国援华的司登MKⅡ大批运抵中国时,抗战已经结束。因此,抗战期间主力冲锋枪应该是俗称“花机关”的德制MP18/28冲锋枪及其仿制品。

MP18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则是德国伯格曼公司于1918年推出的MP18。该枪的许多设计理念,被世界各国的枪械设计师们广为接受,并沿用至今。在上世纪20年代,伯格曼公司又研制了MP18的改进型号MP28。MP18/28冲锋枪因其优良的性能,获得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青睐,其生产一直持续到三十年代末。但和另一款经典武器——毛瑟手枪一样,真正让其大放异彩的,也是在中国战场上。

德国博格曼公司研制的MP18冲锋枪

MP18/28冲锋枪在外观上最大的特征是采用开膛待机方式,并在枪管外设计安装了一个多孔散热套筒,有效解决了散热问题。中国民间对多孔的物件多称之为“花”。M P18及其衍生品流入中国后,因为这个多孔散热套筒,国人一般俗称其为“花机关” 。

在MP18基础上发展的MP28Ⅱ式冲锋枪

MP18/28式冲锋枪在中国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MP18式冲锋枪一流入中国,便以其火力猛烈、坚固耐用、操作维护简便而获得了中国各派武装力量的青睐。由于当时中国极度缺乏自动火器,因此MP18被各派武装力量当成轻便的手提机枪来使用。

目前有据可查的M P18式冲锋枪在华最早使用记录,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玉麟山攻防战中。当时,奉军第二军军长李景林组织敢死队,人手一支MP18,边冲锋边扫射,密集的弹雨打得直军溃不成军。在二三十年代,几乎全国各路军阀中,都编制有大量的冲锋枪部(分)队,比号称最早将冲锋枪集中编成整连整营规模的苏联红军要早二十年。即使是较弱的川、黔、甘、青等的地方军阀,都装备有多少不等的M P18/28。在与各路军阀作战过程中,红军也曾缴获了不少MP18/28式冲锋枪。井冈山时期,朱德就曾亲自控制一个全部装备M P18式冲锋枪的警卫班,每遇战斗危急时,便亲自指挥该班阻击追敌。

装备了德国MP18冲锋枪,身背大刀骑自行车的中国军队

林彪在五次反围剿期间,也曾同时编组过多个短兵突击队专门用于近战突击。该突击队每队的编制仅十几人,主要装备盒子炮、机关和大刀,由林彪亲自掌握,用于紧要关头的突击作战。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时,全军共拥有271支M P18/28式冲锋枪和6.7万发冲锋枪弹。经过了沿途缴获和作战损耗,到强度大渡河时,红一方面军拥有300支以上M P18/28及1.2万发冲锋枪弹,其中红一军团拥有176支。在作战时,红军一般将M P18/28集中起来,供精锐的突击队使用。飞夺沪定桥时,红4团的突击队每人装备1支驳壳枪、1支M P18/28、一把马刀及8颗手榴弹。在国民党军的作战报告中,经常出现“红军装备虽劣,但往往集中手提机枪(冲锋枪)猛扑一点,以致频频得逞”的字样。

从二十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长达十年的武器禁运。流入中国的欧洲制造的M P18/28式冲锋枪,基本都是由在华洋行走私进来的。和同期流入中国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相比,MP18/28结构简单,对工装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且造价低廉,因此各派武装力量都曾竞相仿制该枪。

1923年左右,上海兵工厂最先开始仿造该枪,并为该枪加装了双脚架,将表尺分划改为50到600米,每50米增加一个刻度。随后,沈阳、大沽、巩县、汉阳等兵工厂也先后仿制此枪。再后来,几乎所有的军阀控制的兵工厂和修械所都一窝蜂似的仿制MP18/28。就连装备简陋的红军,也曾在洪湖、鄂东南、闽浙赣等兵工厂少量仿造过MP18,银坑弹药厂也用步枪弹壳改制过冲锋枪弹。在最初的仿制品中,以7.65毫米口径的居多。到后来,除了金陵兵工厂继续生产7.65毫米口径的MP18外,其他仿制品的口径大都改成7.63毫米,以求与毛瑟手枪子弹通用。

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因为同时仿制生产“汤姆森”冲锋枪及配套的11.43毫米手枪弹,所以该厂仿制的MP18也改为了11.43毫米口径。在仿制过程中,中国人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青岛铁工厂仿制的MP18和M P28冲锋枪,将弹匣插入口改在了枪身下部。大沽兵工厂生产的MP28使用独特的50发直弹夹,比原厂弹夹还多装弹十几发。更有甚者,还出现过使用百发弹链供弹的MP18/28。各兵工厂出产的MP18/28仿制品中,尤以青岛铁工厂在德国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出来的5000支MP18/28质量最为上乘,太原兵工厂生产的质量紧随其后,汉阳和金陵出厂的质量也不错,相比之下,川造的MP18/28品质就相当低劣了。

青岛铁工厂仿制的MP18冲锋枪

扬威抗日战场的MP18/28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M P18/28及其国内仿制品的装备量颇为不少,估计在10万支上下。国民党中央军装备的M P18/28及其各类仿制品,多为吞并、消灭军阀部队缴获而来,保有量为数不少。中央军将这些M P18/28装备给部队中的老兵,并设计了专用的皮制六袋弹匣携行具,通过Y字型肩带和背后的皮带扣系在后腰上。

由红军主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除了由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来的115师中,M P18/28的保有量稍多外,120师和129师分别只拥有68支和3支。抗战前,日军经过评估,认为冲锋枪射击不精确、耗费大量子弹却作战效能低下,日本国力负担不起。因此,抗战初期,日军并没有装备冲锋枪。如此一来,在重武器和远距离火力上对中国军队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侵华日军,在近距离作战上火力有时反而不如中国军队。

淞沪会战中,坚守四行仓库800壮士就装备了一批M P18/28。他们依靠近距离的火力优势,让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始终无法占领这个阵地。在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将M P18/28集中起来装备敢死队,突入敌阵后近距离压制日军,为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非但如此,在抗日战争历次重大战役中,都可以看到MP18/28式冲锋枪的身影。

令人遗憾的是,抗战开始后不久,中国外购M P18/28的渠道便断绝了。国内各兵工厂相继内迁过程中,损失了不少机器设备,生产能力锐减。有限的兵工生产能力又必须优先生产更为急需的武器弹药,因此抗战期间,MP18/28式冲锋枪打坏一支便少一支,到抗战末期,其战场主力地位便已让位给了“汤姆森”冲锋枪。至于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武装拥有的M P18/28,因弹药补给困难,到抗战中后期,便大都下发给民兵使用了。

结语

抗战末期,M P18/28虽然失去了中国军队主力冲锋枪的桂冠,但它在中国的故事还没结束。在解放战争中,欧洲原产的M P18/28和它的各色中国仿制品一道,继续在战场上发挥余热。从二十年代初流入中国,到1949年退出装备序列,M P18/28不仅在抗战中打满了全场,而且见证了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黑暗走入光明的全过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