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甲的猛禽:一战德国信天翁J.I攻击机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披甲的猛禽:一战德国信天翁J.I攻击机

1916年7月索姆河战役爆发后,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便大量出动单引擎侦察/轰炸机为地面步兵提供支援。除了携带摄像机对距离前线30-70英里的德军炮兵阵地、步兵防线等目标进行勘探外,它们还会携带炸弹攻击德军的火车、弹药库、运输线等关乎后勤的纵深重要目标。例如1916年7月3日和7月9日,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第21中队的3架和6架RE.7轻型轰炸机袭击了康布雷火车站,不仅对德军火车造成了不小的破坏,还顺便拍了几张侦察照片打道回府。

德军第180团的一名中尉也日记中也毫不掩饰的道出了英军飞机的侦察活动对己方造成的伤害:“8月25日,今天,我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轰炸。谁能分辨出这是我们自己的炮火还是敌军的呢?我们面临的是世界上最猛烈的炮火,为了避开敌军战机,远在600米的系留气球进行远程精准指挥。与此同时,一时之间我们还无法从敌人的海量炮火中撤离,因为我们的炮兵几乎没有空中观察员。”

美国纽约时报驻索姆河战地记者佩里·鲁宾逊先生在其所著的编年史中也记载了一次索姆河战役期间英军飞机的轰炸行动。那是1916年9月的一天,德军此时在从其北部防线调兵前往索姆河阻止英法军队的攻势,还将前线受损部队撤回修整充当后援。此次英军飞机突袭的目标位于利贝尔库尔,是德军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但在铁路车站附近有三个德国航空站,若想行动顺利进行,就得清除这一障碍。

当天凌晨1:00,英国战机顺利抵达利贝尔库尔航空站上方,开始投下炸弹。鲁滨逊写道:“第一颗炸弹投落之后,其他炸弹也随之而至。它们并不是为了杀伤,只是释放浓厚的烟雾气体,使地面的人们处于一阵慌乱之中,直到从上空看来每个航空站都像是开水锅一样。引起地面混乱的同时,空中战机仍不时往下投掷炸弹。大约1:30,一辆德军火车出现在交叉口,我们的两个飞行中队开始降低高度飞行。当降至距离火车仅有800英尺的高空,不远处另一辆火车也正缓缓驶来。两队战机决定分开行动。”

“两辆火车都满载着军队,并经历了一段恐慌。火车爆炸,引擎与车身分离,士兵们在慌乱中四下寻找大面积森林藏身,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局面。第一辆火车的残骸阻塞了来自伦斯方向第二辆火车的前行道路,它只能停在原地。空中战机掌控了局势,车厢里士兵蜂拥而出,向南逃窜试图避开从天而降的炸弹。与此同时,另一队战机袭击了利贝尔库尔车站,向车站建筑、铁路轨道以及车站车辆投掷了近50枚炸弹,造成极大毁坏。还有一些战机在高空盘旋,以监视是否有德军战机试图介入干涉,但德军战机始终未出现。”

除了普通的侦察和轰炸外,勇敢的英国飞行员们也会参与低空扫射德军步兵的行动,虽然他们打出的弹药造成的实际损失不高,但对德军施加的心理破坏是不可忽视的。一名在索姆河战役中遭受过这种摧残的被俘德军步兵就在日记中近乎崩溃的写道:“一天之中最害怕的时刻就是看到英国飞机的时候。它们飞得这么低,如果这一次它不打中什么人,那简直就是个奇迹。没有人能够准确计算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给我们造成的精神负担严重到何种地步。”

索姆河战役的惨痛教训让德军深刻反思了自身航空力量存在的缺陷,并切实彻底地修正和改观了其空中作战部队。1916年10月8日,德意志帝国颁布了一项法令,明文规定空中作战力量与其他地面部队分开,单独划分为“德意志帝国空勤队”,并任命恩斯特.冯·霍普纳中将(Ernst von Hoeppner)为空勤队总司令,全权负责一切事务。

德意志帝国空勤队有超过270个中队,其装备的飞机能够执行轰炸、拦截、侦察、巡逻、对地支援等任务。在凡尔登战役之前,德军第5航空部指挥官曾在报告中指出:“认真负责的飞行战士是一场战役中唯一可靠的信使。”而这一说法被威廉王储放大了,他强烈呼吁航空队与步兵之间的密切合作。

索姆河的鲜血已经证明了威廉王储的呼吁并非刻意夸大。事实上,德军在1916年8月也出动过侦察机和战斗机对凡尔登地区的步兵进行支援。虽然对法军堑壕、通讯站和补给站的空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些飞机的乘员舱、发动机和散热器都没啥保护措施,在低空作战时很容易遭到敌军步兵枪械的集火。于是在1916年11月4日,德国空勤队总监提出了一种新式飞机的研发要求,这种飞机被称作“Infantrieflugzeug”,意为步兵飞机,顾名思义,是用于支援步兵的军用飞机。

空勤队总监对该型飞机提出的设计要求是可以携带轻型炸弹和机枪在超低空打击敌军人员和设备,且至关重要的发动机和乘员舱必须有5毫米厚的铬镍钢装甲保护,以抵挡重机枪的直接命中。从这可以看出,航空队是希望该型飞机成为能够密切配合地面步兵在敌军防线打开缺口的空中装甲战斗平台,类似于“飞行坦克”。当然,根据索姆河战役的教训,空勤队总监还要求该机具备充当侦察机、炮兵观测机和联络机的能力。“步兵飞机”很快就被命名为J型飞机,意为配备武器的多用途联络机/对地攻击机。

最终,有三家飞机企业回应了空勤队总监的指标,他们分别是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 全称Allgemeine Elektrizitats Gesellschaft )、信天翁公司(Albatros Werke)和容克尔斯飞机制造公司(Junkers Flugzeug-Werke AG)。这三家企业在德国航空界可都是贡献颇多,信天翁公司的信天翁D.I、D.II、D.III战斗机帮助德国空勤队掌握了1916年9月-1917年4月的西线制空权;AEG公司率先给飞机使用了电焊钢制骨架,且其开发的AEG C.IV侦察机和AEG G.IV中型轰炸机备受德军飞行员的好评;容克尔斯公司此时还没有作品被军方采用,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并制造出全金属结构飞机的航空企业。

1917年中下旬,信天翁公司的设计师舒伯特(Schubert)和塞伦(Thelen)开始了步兵支援飞机的设计工作。与AEG公司不谋而合的是,两位设计师也决定在现有侦察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以制成J型飞机,这样做的好处是尽可能的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生产时间,比较符合德国那日益缺乏技术熟练工人的厂房产能。舒伯特与塞伦选择了1917年5月服役的信天翁C.XII侦察机,但我个人很奇怪两位设计师的决定,因为这款侦察机在参战后就暴露出操纵性不佳、散热器焊缝泄露、机身强度差劲等问题,根本不是合格的军用飞机。或许是他们认为该机的大尺寸有更好的改造空间吧。

图1:信天翁C.XII侦察机

不管咋样,设计师保留了信天翁C.XII侦察机那覆盖有帆布蒙皮的木制主机翼和带有胶合板护套的半硬壳式木制机尾,但机身前半部分被完全重制。而为了保持较轻发动机的重心,机翼略微后掠了2度。引擎舱采用桁架结构,并用硬铝制成了其外壳以在不影响其强度的前提下减轻重量,燃料舱和乘员舱也是桁架结构,但设计师在其四周用铆钉固定了一层5毫米厚度的平板钢装甲,这种装甲在100-200米的距离上可以挡住英国7.7毫米步枪子弹和法国8毫米步枪子弹的直接命中,在500米的距离上则可以扛住穿甲子弹的直接打击,考虑到该机是在超低空执行支援任务,而这块区域对飞机威胁最大的一般是步兵手中的各种枪械,所以5毫米钢装甲倒也是够用,而为了方便机组人员出入舱室,还特意给开了个装甲式舱门。但设计师为了不让机身重量过大,没有给引擎舱也加上钢板装甲,而这种做法已然为后来的战事埋下了隐患。

图2:信天翁攻击机的乘员舱特写

图3:可以看到打开的驾驶舱侧门

与所有生产的J型飞机一样,信天翁的新飞机使用了奔驰Bz.IV发动机,并在上机翼前缘前方安装了一个箱式散热器,为了控制机身重量,设计师也没有给这个散热器覆盖装甲。有趣的是,这台200马力的发动机在低海拔地区的实际输出功率接近225马力,但和原先的信天翁C.XII侦察机使用的260马力梅赛德斯D.IVa发动机相比依然是差了一截子。与侦察机相比,降低的功率加上装甲重量的增加(多了490千克)以及阻力的增加,显着降低了该机的操纵性和敏捷性。最初该机有一个非常流线型的机头和螺旋桨整流罩,但很快就发现对于这么慢的飞机来说这是不必要的,所以后续生产的飞机取消了这个设计。

图4:可以看到螺旋桨整流罩

既然功能类似于“飞行坦克”,足够的对地火力自然是不可少的。该机的对地火力由后座机枪手负责操纵,他的主武器是1挺帕拉贝鲁姆MG-14航空机枪,这款于1914年服役的武器不仅可靠耐用,还可以达到700发/分的高射速,虽然主要用途是拦截后方来袭的敌军飞机,但在超低空飞行时,后座机枪手完全能够以站姿操纵它扫射地面步兵。

除了机枪之外,后座机枪手的舱室还可以搭载总计50千克的手投式炸弹,其中一类便是一战后期德军攻击机频繁使用的1917型木柄手榴弹,这款1917年服役的单兵爆炸武器算得上廉价高效,虽然没使用破片槽导致其杀伤半径只有3米,但其内部的200克烈性炸药能够产生卵形手榴弹无法比拟的冲击波破坏效果 ;第二类就是大名鼎鼎的集束木柄手榴弹,这玩意最早是1916年2月德军工兵在凡尔登地区为增强普通手榴弹的工事破坏效果搞的战地改装,改装方法是将6枚木柄手榴弹的战斗部拆下,然后用铁线将它们绑在1枚完整的木柄手榴弹上,这种改装诚然削弱了木柄手榴弹引以为豪的投掷距离,但爆炸力却增强了数倍,所以德军前线步兵开始大量改装集束木柄手榴弹;第三种是1916型榴弹,这玩意和手榴弹可不是一个东西,它是德军在1916年为堑壕掷雷器开发的破片尾翼炸弹,这种榴弹全重1.9千克,装药量也只有300克,不过它的外壳是大量的钢制破片槽,爆炸后能对20米半径内的敌方有生力量造成严重杀伤。虽然该型榴弹设计出来不是让人扔着用的,但考虑到它有个手动拔下保险销就能起效的顶部撞击式引信和4片能保持弹道稳定的尾翼,所以也被选择为攻击机的手投式航弹。

图5:地勤人员在为攻击机后座机枪手补充破片炸弹和木柄手榴弹

遗憾的是,上述三种炸弹虽然都具备不错的破坏效果,但它们终究是靠机组人员在目测后徒手扔下去的,其精度不少时候只能起到对步兵的威慑效果,所以我个人对这款新飞机没有继承信天翁C.XII侦察机的机腹炸弹挂架是深感遗憾的,因为这样的话该机就可以挂载12.5千克高爆炸弹,这种专业的航空炸弹能容纳2.5千克TNT炸药,爆炸后更是能迸射出至少1400枚破片,杀伤力可想而知。

1917年下旬,信天翁飞机接受了德国空勤队总监的测评,结果后者对该机的基础性能表示满意,虽然飞机在试飞中就暴露出飞行性能的缺陷,但空勤队总监认为该机主要是在50-500米超低空行动,这点缺陷无伤大雅。很快,该型飞机就获得了50架订单,并正式获得了“Albatros J.I”这个名称,意为信天翁对地支援攻击机1号。而随着信天翁J.I攻击机在低空支援的不错表现,地面步兵单位也是不断的要求增加产量。到了当年结束时,该机已经量产了100架。

图6:信天翁J.I攻击机侧视彩绘

此时,德意志帝国空勤队也有自己的攻击机编制,也就是所谓的“护航中队”(Schutzstaffeln),一个中队拥有86名战斗人员和6架双座飞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种部队最初是为了给侦察机提供护航组建的,不过在1917年4月9日-5月16日,第7护航中队因为战事紧急临时使用自己的护航飞机携带弹药给阿拉斯地区的德军防守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结果证明了这类飞机在对地攻击中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于是从这年5月开始,护航中队开始任务转型,扛起了近距离对地支援的旗子。信天翁J.I攻击机在1917年底服役后,也成为了护航中队的装备,充当CL型飞机的辅助力量,同时也会装备侦察机中队充当“天空之眼”。当然该机执行的主要还是近距离支援任务。

1917年11月20日,英国在康布雷地区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进攻战,短短一天就向前推进了8公里并抓捕了超过八千名俘虏。而当德军在1917年11月30日反击时已经意识到了近距离空中支援的重要性,于是首次大量集中攻击机对英国步兵实施轰炸和扫射。到了当年12月7日,德军在康布雷已经集结了10个护航中队,这也成为了德军反击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德军士兵在谈论时都说“现在轮到我们的飞机给敌人带去恐惧了”。

图7:德军护航中队飞行人员与信天翁J.I攻击机的合影

图8:接受地勤人员检修的信天翁J.I攻击机

1918年1月21日,德意志帝国陆军统帅部(OHL)确定将以“米歇尔”行动(Operation Michael)作为春季大反攻最优先及最重要的行动。进攻计划于3月底开始,德军将从法国小城圣康坦(St Quentin)的两翼伸展,在北至阿拉斯,南到拉费尔的69公里的战线上攻击英国第3、5集团军。德军计划占领英军战线后的重要交通枢纽阿拉斯(Arras)和亚眠(Amiens),有效割裂英军和法军之间的联系。为此德军还将大量老兵集中起来组成了56个最精锐的突击师,每师16000人,全部接受了为期四周的突击战术培训。而当进攻开始后,突击营或突击连(也就是暴风突击队)会担任突击师的矛头穿插英军防线的薄弱点。

在这种背景下,能够有效掩护步兵行动的J型攻击机自然成了德军地面部队最为倚仗的技术兵器之一,为此德意志帝国空勤队掏出了38个护航中队准备投入这场攻势。而陆军统帅部在1918年2月20日编写的关于这些部队的使用和职责的备忘录中提到,它们的任务是“在(德国)步兵前面飞行并配合与他们一起压制敌人步兵和炮兵的火力”。 备忘录接着宣称,它们也可能对突击部队产生不可估量的心理buff,因为攻击机的出现“为重兵作战的部队提供了可见的证据,表明最高司令部与前线保持密切联系,并正在采用一切手段支持战斗部队。” 地面支援中队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空袭粉碎敌人的神经和士气,从而“扰乱交通,给赶往战场的敌人援军造成可观的损失。”

德国总参谋长兴登堡元帅于1918年2月发布了在春季攻势中使用航空力量的命令—— “不应使用侦察中队攻击地面目标,因为这会损害他们特殊的侦察和监视职能。 ” 但侦察中队装备的J型飞机由于其特性和用途通常会找到机会使用机枪射击地面目标。

1918年3月21日,在6648门各类大炮的轰炸过后,德军集结第2、第17、第18集团军共计43个由精锐老兵组成的突击师的力量,向64公里宽的阿拉斯-费拉尔一线发动了全面攻势。虽然当天的浓雾对视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27个护航中队还是在清晨9:40顶着困难升空为费拉尔一线的突击部队提供支援。在当天的战斗中,信天翁J.I攻击机组成2-3架为一组的编队,在50米-500米的超低空使用机枪和炸弹袭击英军的堑壕、炮兵阵地、补给点、后备队营地、通讯设施等重要目标,有效的扰乱了英军前沿阵地的抵抗以及后方预备队和补给品的正常调运。

图9:表现1918年3月21日德军突击队员在攻击机的掩护下杀入英军阵地的绘画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信天翁J.I在行动中还使用了安装在机枪手座舱底部的2挺航空机枪,采用双联装设计,倾斜角度为45度,备弹量500发,专门用于扫射英国步兵。信天翁J.I攻击机的后座机枪手会先使用装填有溴丙酮或氯磺酸的球形毒气手榴弹将英国士兵从堑壕中逼出,然后使用斜射机枪攻击他们。事实上这机枪的精度很不好,主要还是起个恐吓作用,为暴风突击队员的进攻制造缺口。

图10:红圈处的两个管子就是信天翁J.I攻击机的斜射机枪

但是,信天翁J.I攻击机在初期的攻势中也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实战表明信天翁J.I的装甲防护属实不足,脆弱的水冷式发动机和散热器完全没有被覆盖,一颗击中这里的子弹就有可能导致它们丧失功能。奔驰发动机的220-225马力的输出功率也明显不足,导致起飞滑跑距离很长,从而很大限制了可以使用的野战机场数量。它们的低功率再加上额外增加的机身重量导致了更高的失速速度,这使得飞行员在操纵时变得不那么轻松,并降低了他们在正常飞行操作期间的安全裕度。动力不足也降低了该机的敏捷性,使它们更容易受到敌军飞机的攻击。这些来自3月份的批评使得信天翁公司开始研发改进型的信天翁J.II攻击机,在引擎舱也覆盖了护甲,代价是飞行性能进一步降低。

图11:坠毁的信天翁J.I攻击机

1917年12月,奥匈帝国也从德国盟友那里购买了三架没有发动机的信天翁J.I攻击机用于测试,取名为09系列,并赋予序列号 09.01-09.03。最初,09.01号飞机携带德国军用编号J.400/17;90.02以前是J.726/17,90.03以前是J.730/17。奥匈帝国给它们安装了250马力奔驰发动机。1918年2月28日,09.02号飞机在阿斯佩恩的评估测试中坠毁。1918年5月5日,09.01 号飞机前部受损,返回阿斯佩恩进行维修。 奥匈帝国使用的唯一一架该型飞机是09.03 ,它在1918年7月至9月期间参与了战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收到了10架信天翁J.I攻击机,其中两架被用作备件来源,其余的在1919-1922年服役于波兰航空部队下辖的Eskadra 281中队和Wielkopolska 261中队。苏波战争结束后,一些该型飞机在劳依西(Lawicy)飞行学校充当飞行员教练机的角色。1924年,编号为632/18的信天翁J.I飞机被波兰官方注销,标志着该机在波兰的服役历史彻底结束。有趣的是,曾有4 架信天翁J.I被转移到扎波罗热(Zaporizhzhya)空军中队,它们在那里一直使用到1921年中旬。

图12:波兰装备的信天翁J.I攻击机

战争结束后另一个使用信天翁J.I攻击机的国家是挪威。该国直接从德国收购了大约7架,但由于该国没有参战,所以在战胜国的坚持下,这些飞机于 1920 年中后期被销毁。

信天翁J.I攻击机

服役时间:1917年

总产量:225架

机组人员:2人

机长:14.25米

上翼展:8.83米

下翼展:8.44米

机高:3.62米

上翼面积:43.2平方米

下翼面积:42.82平方米

空机重:139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808千克

动力装置:1台奔驰Bz.IV型200马力水冷式汽油机

最大速度:160公里/小时

爬升率:3.3米/秒

最大航程:400公里

武器装备:1挺帕拉贝枪、2挺斯潘道LMG-08/15斜射航空机枪,50千克手投式炸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