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快车”到“芝加哥”号的沉没:瓜岛海战的最后岁月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从“东京快车”到“芝加哥”号的沉没:瓜岛海战的最后岁月

1943年1月4日晚20时,在掩护七艘运输船抵达瓜岛后,由三艘轻巡洋舰“纳什维尔”号(CL-43)、“圣路易斯”号(CL-49)和“海伦娜”号(CL-50),以及两艘驱逐舰“弗莱彻”号(DD-445)和“奥班农”号(DD-450)组成的一支水面舰艇编队,在瓦尔登·安斯沃思(Walden L. Ainsworth)少将的指挥下,从瓜岛出发,向西北方向驶入所罗门岛链。对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来说,这样做还是第一次。

图6.瓦尔登·安斯沃思海军少将

安斯沃思少将指挥的这支编队的任务是在夜间炮击位于蒙达的日军机场跑道。安斯沃斯少将针对这次任务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一架配备雷达的绰号“黑猫”的PBY“卡特琳娜”式水上飞机在编队前方侦察;其他PBY上则搭载着观测人员,用于为炮击舰艇指示目标;从巡洋舰上弹射起飞的水上飞机则提供侧翼侦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舰载水上飞机在第一轮炮击过后往往会在弹射器上起火,因此让它们升空掩护侧翼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做法)。潜艇“灰鲸”号(SS-208)在新乔治亚岛周围海图不全且密布危险的水域扮演“航标”的角色。

从1月5日夜1时02分开始,美军的三艘轻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向日军的简易机场倾泻了约四千发6英寸和5英寸炮弹,日军花了两个小时才让机场在早上重新投入使用。在随后发起的空中反击中,日机发现了安斯沃斯的炮击编队,当时编队正在瓜岛附近与其他盟军巡洋舰会合,处于回收水上飞机的脆弱状态。日军俯冲轰炸机对“檀香山”号轻巡洋舰(CL-48)发动了近距离攻击,并命中且炸伤了新西兰轻巡洋舰“阿喀琉斯”号,炸掉了该舰的三号主炮塔。

在战斗中,两架日军舰爆被击落,其中一架是被采用新型VT引信的5英寸防空炮弹击落的,这也是死于VT引信之手的第一架敌机。这种“可变时间”引信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研制的,其使用一台由电池供电的无线电发射装置,当炮弹上的接收装置探测到发出的回波,并且回波强度足够大时(此时目标机已处于炮弹的有效杀伤范围之内)就会引爆炮弹。这一创新大大提升了美国海军5英寸高平两用炮的防空作战效能。

图7.防空作战时,高射炮弹在天上炸出的一团团黑烟

1月11日,8艘日军驱逐舰发起了另一次“东京快车”补给行动,这一次,它们成功地避开了盟军海岸观察哨的注意,因此没有遭遇瓜岛上美军飞机“例行”的在黄昏时分发起的攻击。当晚,9艘美军鱼雷艇在瓜岛附近与日军驱逐舰交战。当PT-43号艇准备发射鱼雷时,艇上的一具鱼雷发射管突然出了故障,点燃的火药发出了闪光,这立刻吸引了日军的火力,艇上三人死亡,鱼雷艇也被日军重创。第二天,PT-43号艇被迫由一艘新西兰护卫舰击沉,以防止它漂流到日军控制区。PT-40号艇和PT-112号艇都发射了鱼雷,并且它们都声称击中了“初风”号驱逐舰(该舰实际上只挨了一枚鱼雷),但随后日军的反击击沉了PT-112号艇(船员无损失)。受伤的“初风”号驱逐舰逃到了安全海域,但此次行动中只有约250个补给铁桶到达岸边。

1月14日,日军又开展了一次“东京快车”补给行动,当天恶劣的天气为日军提供了绝佳的掩护,在瓜岛附近负责空中掩护的日军水上飞机也击退了美军的鱼雷艇。然而,第二天黎明时分,从瓜岛起飞的美机追上了返航途中的9艘日军驱逐舰,并炸伤了2艘驱逐舰,美军也有几架飞机被击落。在这次空袭中,美军出动了B-17轰炸机,尽管高空水平轰炸的精度对驱逐舰来说几乎是无效的,但它们猛烈的自卫武器火力却击落了试图保护驱逐舰的5架日军水上飞机(当天日军总共出动了10架水上飞机)。

1月20日,日军一架川西H8K二式大艇空袭了远在盟军战线后方的圣埃斯皮里图岛,这次袭击恰好与包括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和尼米兹在内的一行人抵达圣埃斯皮里图岛的时间相吻合。第二天,1月21日晚上,弗兰克·诺克斯和尼米兹一行在瓜岛又遭到九架一式陆攻异常猛烈的夜袭。没有证据表明日军情报部门事先知晓了这支美军高级官员队伍的行程,但这两起袭击确实让美国海军大力改进了通信安全方面的一些习惯和做法。

1月下旬,美军无线电情报部门监听到了来自科隆班加拉岛的与飞行有关的情报,随后进行的空中摄影侦察发现了一座正在建造的机场和一个补给船集结锚地。哈尔西遂指示安斯沃斯少将炮击这座新机场,这需要军舰在夜间经过新乔治亚岛,并进入封闭的库拉湾。美军飞机在1月23日轰炸了蒙达机场以转移日军的注意力,但当天下午时分,日军侦察机发现了安斯沃斯少将的编队。于是安斯沃斯少将立刻下令改变航向,摆出一副他又要去炮击蒙达的样子。不疑有他的日本人上当了,并派出了早早就给美军准备好的“惊喜”:精锐的海军第七〇一和第七〇五航空队,这两支部队均装备一式陆攻,并已经摸索出进行夜间空中鱼雷攻击的有效战术。当日军在蒙达附近一无所获时,他们感到很沮丧。

图8.贴近海面编队飞行的一式陆攻

就在日军扑了个空的同时,在黑暗的掩护下,安斯沃斯少将指挥的美军巡洋舰编队恢复了前往库拉湾的航线。在一架PBY“黑猫”的支援下,“纳什维尔”号轻巡洋舰和“海伦娜”号轻巡洋舰,以及驱逐舰“尼古拉斯”号(DD-449)、“德黑文”号(DD-469)、“拉德福德”号(DD-446)和“奥班农”号(DD-450)于1月24日凌晨2时向科隆班加拉岛上的机场开火了。在本次炮击中,美军仅发射了约三千五百发6英寸和5英寸炮弹,所造成的破坏却大大超过了之前对蒙达机场的炮击。此外,当日军在黎明时分开始维修机场时,来自“萨拉托加”号舰载飞行大队的59架飞机(这些飞机是从瓜岛机场起飞的)又空袭了机场,把鬼子炸了个措手不及。

1月25日,日本海军对瓜岛发动了自1942年11月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白天空袭,在这次空袭中,日军动用了包括18架一式陆攻在内的陆基飞机,由76架零式战斗机护航(其中18架零战因天气原因不得不中途返航)。实际上,一式陆攻只是日军抛出的诱饵,在53架零式战斗机窜入瓜岛上空发起扫荡之前就调转机头离开了,美军方面只有14架战斗机成功升空作战。令人惊讶的是,美军在当天的空袭中没有损失任何飞机,这很可能是由于恶劣的天气打乱了日军的计划所致。

第二天,1月26日,轮到日本陆军上场了(对日本陆军来说,单独在所罗门群岛南部发动空袭还是第一次),第六飞行师团的9架九九式双发轻爆击机(川崎Ki-48,盟军绰号“莉莉”)和至少74架一式战斗机在两架百式司侦(三菱Ki-46,盟军绰号“黛娜”)的带领下攻击了瓜岛。在随后于瓜岛上空爆发的激战中,日军击落了7架美机,自身损失6架一式战。至于第三次大规模空袭,原定于1月29日进行,但被推迟了。

图9.日本陆军的九九式双发轻爆击机

图10.百式司侦

1月29日夜,皇家新西兰海军的轻型护卫舰“几维鸟”号和“恐鸟”号正停泊在指定海域,等待一艘日军潜艇的出现。根据盟军从截获的无线电通信中获得的详细情报,这艘日军潜艇将在29日晚上21点于瓜岛附近海域浮出水面。21时05分,“几维鸟”号的声呐探测到了“伊-1”号潜艇的回波,就在后者升起潜望镜的时候,“几维鸟”号在很近的距离上向日军潜艇发射了深水炸弹。接着,“几维鸟”号冲向“伊-1”号潜艇并狠狠地撞了上去,还用机枪向艇上扫射,日军艇长当场毙命,潜艇后甲板上搭载的补给驳船也开始起火燃烧,艇上的日本陆军人员纷纷跳水逃生。

在被“几维鸟”号的机枪扫射打倒之前,“伊-1”号的炮手用潜艇上的甲板炮打了两发炮弹。面对日军的炮火,“几维鸟”号先倒了一下车,然后再次狠狠地撞到了“伊-1”号上,随后是第三次撞击,迫使这艘日军潜艇潜入水下,尽管当时不少艇员正在甲板上举着步枪朝“几维鸟”号射击。一名手持武士刀的日本军官(“伊-1”号的航海长酒井利美中尉)甚至试图跳帮上“几维鸟”号的甲板,但只抓住了后者舰体侧面的一根栏杆(注:有资料称酒井利美中尉在此战中被俘,实际上他和其他艇员一起获救,后任“伊-10”号的航海长,1944年任“吕-114”号的水雷长时战死)。

图11.反映“几维鸟”号撞击“伊-1”号潜艇的绘画作品

战斗进行到此时,“恐鸟”号却未发一枪一弹,因为“几维鸟”号和“伊-1”号进行的面对面的近距离战斗足足持续了九十分钟,“恐鸟”号担心开炮误伤自己人。

随后,“伊-1”号试图搁浅,坐沉在浅水暗礁区。艇上的幸存者拼命地试图销毁和掩埋机密材料,但因为忙于逃命而只带走了新密码本。再后来,日军飞机试图将“伊-1”号炸沉到更深的水中,但没有成功。有说法称美国海军潜水员后来在“伊-1”号里找到了大约20万页的秘密文件和密码材料,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在美方档案中无法证实这一点。

饶是如此,1943年6月,一位澳大利亚记者把这次行动曝光在了世人面前,日军方面也由此证实大量敏感材料已被美军缴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