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大屠杀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
1937年夏,中国处于多事之秋,日本先于7月7日发起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又于8月13日触发淞沪会战,扩大战事范围。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罗斯福总统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进展,对日本的扩张感到忧心忡忡。
当年10月5日,罗斯福发表了所谓的“防疫演说”。他在演说中表示,“为了他们自身的未来,现代条件下的美国人民必须考虑世界其它地区的事务。”他接着列举值得关注的世界事务,包括“含有大量妇孺在内的平民,在未经宣战、未有战争理由的情况下为空中落下的炸弹所无情杀害”。此言既指发生在西班牙的格尔尼卡空袭,又符合日军在上海的所做所为。
在演讲的稍后部分,罗斯福明确点出相关国家违反了国联公约、凯洛格非战公约和九国公约,这再次指向日本的行为,进而引出防疫隔离的观念,呼吁追求和平的国家应联手起来阻止战乱的扩散,一如阻挡疾病的传播那样。
罗斯福原本期待通过此番演讲,结合在中国的形势,引发美国公众对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的支持,打破当时的孤立主义态势,没成想却受到以赫斯特报系为代表的主流报纸的批判,最终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反倒强化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氛围。该情况直到“帕奈”号事件的发生才有所转变。
二、“帕奈”号事件
“帕奈”号是美国驻长江的内河炮艇之一,它于1927年11月在江南制造局船厂下水,此类舰艇在保护美国在华人员和商业利益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1937年11月至12月南京战事进行时,包括“帕奈”号在内的内河炮艇负责撤离美国驻华使馆人员及公民,“帕奈”号留下来守护剩下的人员,并在11号将他们撤回船上。为了更好地规避南京周边的战事,“帕奈”号还特地向长江上游移动,并悬挂中国和美国国旗,可这并未使它免于日军次日的攻击。
12日晨,24架日军战机呼啸而至,他们所收到的情报是中国军队正在乘坐汽船逃出南京,因此受命击沉任何遭遇到的船只。它们对“帕奈”号和周边停泊的三艘美孚石油公司轮船进行攻击,由村田重治率领的三架96舰攻在第一轮2500米高空的水平轰炸中便命中了“帕奈”号,九架战机则对炮艇和轮船进行扫射,甚至攻击运送伤员的小艇,最终导致“帕奈”号沉没,3人丧生,43人负伤。
三、美国对“帕奈”号事件的反应
“帕奈”号遇袭的消息传到美国,舆论哗然。当时美国的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一下子联想到1915年载有美国乘客的邮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后,身在柏林使馆的他开始准备撤离的往事,“我无法预知美国政府和人民是否能够忍受这类自称非蓄意的、无理的侮辱”,并且认定日军的扫射旨在杀人灭口。他稍后又联想到“缅因”号爆炸案,该事件在1898年引发了报界轰动和美西战争,或许此次美日间将重蹈覆辙。
经过双方间的反复磋商与斡旋,两国于12月底达成协议,日方做出赔偿,赔礼道歉,此次危机暂时过去。然而,受到刺激的美国朝野加速了建设海军的步伐。1937财年的美国海军造舰计划仅为18艘,次年1月21日批准的1938财年造舰计划则增至28艘,其中包括2艘新锐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国会近4个月后通过的文森-特拉梅法案则进一步增加了更多待建舰只,将使美国海军实力增强20%,海军部迅速签下了“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订单,这些舰只将在未来的对日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至于领导了对“帕奈”号攻击的村田重治在其后转攻鱼雷机驾驶,领导了日军对珍珠港的第一波鱼雷攻击。然而,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得它很快能够弥补战损,与此同时,日军的熟练飞行员则消耗殆尽。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大黄蜂”号机队虽然并无斩获,但还是分散了日军的防空注意力,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村田重治所在的“赤城”号战沉。该年10月26日的太平洋圣克鲁斯海战中,村田重治率领的鱼雷机队击沉了“大黄蜂”号,但他自己也被防空火力击落身亡,与“帕奈”号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一人与一舰在此终结了他们间的宿命纠葛。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