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军队——印度国民军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被遗忘的军队——印度国民军

话说2020年印度的战争历史长篇巨制《被遗忘的军队》(The Forgotten Army-Azaadi Ke Liye)选择了一个非常罕见又争议的题材,讲述二战时印度国民军的故事。说罕见是因为这是一段几乎被湮灭的历史,印度国民军在二战时与日本媾和,一起攻打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国家,说争议是这支部队是印度的“志士”还是叛国者,是一个到今天在印度仍然争议不休的话题。历史的摆弄,让他们一方面是选择投降并与敌人合作的叛军,却也是主张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走向独立自主,为印度解放而战的斗士。

这个故事要从苏巴斯·钱德拉·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讲起,他出生在英属印度的一个富裕家庭,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返国后立刻通过英属印度政府的高阶文官考试,前途一片光明。但鲍斯也与当时多数的印度精英分子一样,在思考印度的未来,并加入当时由甘地所领导的国大党,为争取印度人的权利而努力。只是年轻激进的鲍斯慢慢开始认为,采用甘地这种温和的不合作活动,并没有办法让英国政府屈服。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志在国大党内组成激进的次级政团,不断鼓吹采取更进一步的反抗运动,而与甘地、尼赫鲁等人渐行渐远。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英国政府在英属印度地区征募印度士兵参与战争,甘地为首的温和派选择先与英国政府合作,以争取未来让印度独立的机会。而鲍斯等人则主张应该要趁机起事,一举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由于他秉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所以鲍斯偷渡到德国寻求支持,并在当地招募支持印度独立的志士,组成了小规模的部队。只是鲍斯的计划开展的并不太顺利,毕竟欧洲离印度太远,纳粹德国虽然正与英国作战,但遥远的印度并非纳粹德国的首要目标,因此对鲍斯的支持很有限。

鲍斯与希特勒

但在亚洲战场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以后,快速出兵入侵东南亚国家。除了先入侵菲律宾,也在马来半岛登陆,并且一路南下。山下奉文以脚踏车队组成的攻击先锋,采用“脚踏车闪电战”,快速攻下当时也属于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并俘虏大批英国部队,其中就包括英属印度政府所征募的大批印度士兵。

日本为了合理化出兵入侵这些国家的行为,在政治上宣传日本是为了协助这些地区的人民摆脱殖民统治。毕竟当时的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马来半岛是英国殖民地,印尼是荷兰殖民地,这几个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抗意识与独立运动,甚至是游击队与反抗军。日军积极想要与这些反抗势力合作,好在军事上牵制英、美、澳盟军,在政治上拢络占领区的民心,建立傀儡政府,强化日军占领这些地区的合理性。当时的日本政府所一手炮制的「共荣圈」,就是这个思维下的产物。

鲍斯在东京演讲

日军占领新加坡与马来亚以后,开始着眼西进,计划借道缅甸进攻印度,名义上是要解放受到英国殖民压迫的印度,为了让这种政治宣传更为有力,日军希望建立一支印度人组成的部队,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进攻印度。而这最快的方式,就是从新加坡战役中被俘的印度士兵中招募。日军这个计划一开始还蛮成功的,因为多数印度士兵不曾与日本人有过冲突,但非常讨厌平日高高在上的英国人,但问题在于由日籍军官领导的这支部队,因为文化问题与对于作战方式的不同看法,出现严重歧见,最后功败垂成。

日军在反省失败的原因后,认为关键在于印度士兵需要印度人来领导与号召,由于当时日本政府也正在考虑扶植一个印度流亡政府,做接下来占领印度以后做准备,因此积极物色合适的人选。在纳粹德国不得志的鲍斯就成为了日本拉拢的对象,日本军方派出潜艇悄悄接回鲍斯,让他回到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Free India)」,还为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成立了部队,称为印度国民军(Indian National Army)。

在潜艇上的鲍斯

在鲍斯的号召下,更多的印度战俘加入印度国民军,为了赶走英国人,为印度自由而战。印度国民军招募的范围,还包括一些早期就离开印度,到马来半岛与新加坡工作的印度移民。在日军提供军火枪械下,这支部队的总人数达到四万人以上,有自己的入伍训练中心,并派出军官到日本军校受训,甚至还招募女性入伍。这个全部由印度女性所组成的单位,由拉克希米·萨加尔所(Lakshmi Sahgal)指挥,她是长期参与印度独立运动的革命者,除了领导这个女子作战部队外,并在鲍斯的临时政府里担任妇女事务部部长。

印度国民军在日军进攻缅甸时,与日军协同作战,此役日本成功夺取缅甸的大部分领土,由于缅甸也有大批的印度移民,印度国民军进一步在缅甸招募更多的志愿兵,准备配合日军西进,打回印度,赶走英国殖民政府。不久后,印度国民军再参加了日军所发动的第二次若开战役,进攻位于缅甸西南方的若开邦,以肃清接下来进攻印度可能的障碍。而接下来进攻印度曼尼普尔邦(Manipur)、纳加丘陵(Naga Hills)等战役,也可看到印度国民军的身影活跃其中。

不过,日军在踏入英属印度时,已是强弩之末,不止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在英属印度东北方一带与英军爆发的英帕尔战役与科希马战役,也都一败涂地,特别是英帕尔一役更是惨烈,日军有三万多人战死,印度国民军也蒙受了不小的损失。日军被迫撤退之后,英军开始反攻缅甸,印度国民军仍然在缅甸战场与日军并肩作战,但已经无力回天。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解散,鲍斯在搭飞机逃亡时,于台北松山机场落地加油,却在飞机起飞时发生坠机意外而死亡,印度国民军也被解除武装,成为了战犯,被英属印度政府送上军事法庭,但是结果却出乎英国政府的意料之外。

英属印度政府选在德里的红堡(Red fort)举行这场军事审判,因此又被称为红堡大审。印度国民军的多名高阶军官被控叛国、谋杀上级长官,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三个人是Shah Nawaz Khan少将、Prem Kumar Sahgal上校与Gurbaksh Singh Dhillon上校。

Shah Nawaz Khan

Prem Kumar Sahgal(上文拉克希米·萨加尔的丈夫)

Gurbaksh Singh Dhillon

他们在军事法庭上纷纷宣称自己无罪,并没有背叛印度,而是想要追求印度的独立自主,摆脱被殖民统治的命运。他们在战场上攻击英军,是正当的作战行为,因此谋杀上级长官或未遂的罪名也不成立。由于战后印度想要脱离英国的声浪正不断高涨,他们三个人的军事审判快速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

红堡

审判还原

而更巧合的是,这三个人的宗教信仰分别是伊斯兰教、印度教与锡克教,刚好涵盖印度最重要的三大宗教,让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团结在一起声援他们。当时正在争取独立的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也为他们三人与其他受审的军官成立辩护律师团,并慢慢将其形塑成对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悲剧英雄。起初英属印度政府并不为所动,继续进行军事审判,并在一审时判处重刑,但这引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甚至间接导致了皇家印度海军的兵变。这场兵变发生的主因虽然是印度海军士兵不满工资的问题,但最后快速演变成了争取独立的运动。

一连串的事件,让英国政府在1946年决定妥协,放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这也让红堡军事大审不了了之。多数被监禁的印度国民军军官被释放,隔年英属印度也走向独立,成立了由国大党领导的印度,与穆斯林联盟领导的巴基斯坦。在印度终于独立了以后,对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长期抗争告一段落,但却也让印度国民军的历史地位尴尬了起来。一方面是在争取独立之时,印度国民军被视为是效忠印度的象征,但在另一方面,他们选择与攻打印度的日本人合作,这在印度独立以后,似乎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特别是被俘以后与敌军合作,更不应该是被传颂的英勇故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尘封或许是最好的方式,尘封这段历史符合印度各方的利益。不过鲍斯仍然被视为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先贤,他的肖像后来甚至被挂在印度国会的大厅中,与甘地、尼赫鲁并列。印度对印度国民军的宽容态度,大概也是今天这部影片能以比较正面的方式,描述这段历史的关键。

印度前总理辛格与政要在鲍斯相前合影

印度国民军这个故事再一次提醒了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最后是由英、美、法盟军取得胜利,但这些国家毫无疑问的,都是传统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当时世界各地拥有许多的殖民地,而且这些殖民地也不全然心悦诚服,很多殖民地不止受到剥削,民族解放运动也遭到殖民者长期的无情压制。纳粹德国与日本是因为野心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却巧妙地利用这种局势,煽动这些被压迫的民众起来反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德国与日本都故意扮演着解放者的角色。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进攻苏联时,也大举拉拢东欧国家中的少数民族,并招募他们加入军队。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党卫军第13师了。这支主要是由东欧地区穆斯林所组成的部队,以阿拉伯弯刀为标志,因此也被称为弯刀师,虽然这些人也觉得纳粹德国并不值得信赖,却也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

这样的策略也出现在日本当时的侵略中。不仅在中国,日本后来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再度使用同样的招数。除了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外,也允诺给予菲律宾独立地位,以换取菲律宾人的支持,扶植成立菲律宾共和国。在占领印尼以后,积极拉拢当时的印尼独立运动分子,希望他们能与日本占领军合作。

或许有些人不相信,纳粹德国一边迫害犹太人与吉普赛人,一边却宣传德军是为了解放东欧少数民族,才对苏联开战,而日本一方面入侵整个东南亚,另一方面也宣称将协助被压迫的东南亚人民,脱离殖民地的处境,并组成共荣圈。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纳粹德国与日本的媒体宣传,都在强调他们是为了对抗帝国主义的压迫,要协助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民,才会被迫出兵。而这样的作法在战争中其实很常见,远在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远征北美殖民地的将领就公开承诺,只要黑奴们加入英军部队,战后就能获得自由,企图让黑奴起来反抗支持独立的北美殖民地农场主们。

或许以今日的眼光来看,相信纳粹德国与日本的人,未免太过天真。但站在当时印度国民军的立场来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暂时与另外一个强权合作,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是一种没有选择下的选择,虽然他们心中可能也知道这是与虎谋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