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华夏。克服恐晋症,赢得邲之战,楚庄王明白了霸主的真谛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漫谈华夏。克服恐晋症,赢得邲之战,楚庄王明白了霸主的真谛

文:子夏记

漫说历史,闲讲创业,论大千世界

春秋的战争,没有什么谋略与可讲之处。但是作为楚庄王称霸的一战,我想尝试着把这段历史写的精彩一些,若是一板一眼的纯翻译没有什么可读性。

在楚庄王称霸的邲之战,楚国获胜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勇气,这是个人成长而言。

为什么说楚庄王明白了霸主的真谛呢?

今天这篇文章带大家了解这个关于王的勇气和霸主的真谛的故事。

1

楚庄王的阴影

夜色下的楚王寝宫里,灯火下的楚庄王正翻阅着记载有城濮之战的竹简,借着竹简内容,楚庄王的思绪回到了当年城濮之战。

楚军大将子玉贪功冒进,楚国左军和右军在晋秦齐宋联军气势如虹的攻击下,溃不成军,一路丢盔弃甲,大败而归。

夕阳西下,落日照着满是鲜血的战场,也包括那片耷拉下来的楚军大旗 。

子玉率领着残兵败将正渡过长江,他回头向中原望去,眼中是楚人对于称霸中原失败而不甘的眼神。

楚军折戟于城濮之地,最大原因在于中原又出霸主晋文公。

楚庄王的思绪又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他开始思索。

自平王东迁,中原先有郑庄公小霸华夏,然后是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

齐桓公率领诸侯陈兵楚国境内, 实力强大毋庸置疑,当时楚国只得避其锋芒,暂缓进军中原的计划。

而后齐国霸业衰落,宋襄公又跳了出来欲当中原霸主,祖父楚平王泓水之战一举击败宋国,形势一片大好,我楚国正欲开始挺进中原,谁知道公子重耳归国,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又开始崛起,于城濮之战击败我大楚,一举确立晋国的霸主地位,之后秦穆公西伐诸戎也是一代霸主,而后秦国一直与楚国交好一起对抗晋国霸主地位。

随后我晋国与楚国争霸的方城之役 、北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四次交战,我楚国只北林之战获胜,其余都是晋国获胜。

晋国本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唐叔虞之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密切,建国之时本是几百里的小国,如今却已是地跨千里的大国,强盛如此。

晋国数次击败我楚国,北林之战根本不算真正打败晋国,要想称霸中原必须真正意义打败一次晋国。

但晋国又是如此的强大,就像一个高大的中原巨人,是楚庄王内心的阴影与恐惧,是骄傲的楚人所要战胜的目标 。

晋国是华夏的霸主,相当于今天的美国,而楚国欲打败楚国,就是以华夏老二挑战华夏老大,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困难如此,称霸中原志向不改,称霸的第一步在于晋楚之间的郑国,此时不敢直接与晋国大战,但只要郑国臣服则霸业可图。

2

郑国的无奈

城濮之战以前,郑国是楚国的盟国,城濮之战以后楚国战败,晋国成为了郑国的保护国。晋文公重耳扶持郑国的公子兰为太子,后即位为郑穆公,在郑穆公很长一段时间里,郑国一直唯晋国马首是瞻。

但根据《史记》的记载, 郑穆公即位的二十一年,这个时候楚穆王即位,郑国居然一反常态听命于楚国的命令,去攻打晋国的盟友宋国,宋国大败,主将华元被俘。

晋国大怒,反了,反了,一直听话的小弟郑国居然听老对手楚国的命令打另外一个小弟宋国。

公子兰,你小子忘恩负义,当年是晋候把你扶持到君位的。

晋国的主政者赵盾马上派遣自己弟弟赵穿来讨伐郑国,郑国有新老大自然也就不怕了,这个时候郑国已经倒向楚国了。

郑穆公二十二年,郑穆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在郑灵公正式即位的第一年,楚国还热情的送来了楚国的特产,甲鱼。

楚国地处江泽之地,盛产河鲜,虽然礼轻却情意重,可见楚王对于郑国新君的友好之情。

可就是这只甲鱼导致了灵公而后被杀,郑国有一个吃货子公,这天他和子家要去朝见郑灵公,走之前他对子家说自己的食指今天动了,看来今天是要吃顿好的。

两人见到郑灵公的时候,郑灵公还正准备享用那只楚国甲鱼做的甲鱼汤。

子公见此哈哈大笑说到:果然如此,你看我就说嘛,今天要吃顿好的

郑灵公觉得好奇,这家伙精神不正常吧,我吃饭,关他屁事

于是问了子公原因,子公把原委告诉了郑灵公。

子公本想着国君听完会大方的邀请他一起享用这锅甲鱼汤。

谁知道,郑灵公也不是一般人,把甲鱼汤分给在做的所有人,唯独没有给子公一碗甲鱼汤,一伙人吃吃喝喝,边喝还边发出吧唧声 。

大声说道:这甲鱼汤啊,味道十分的鲜美

这种羞辱,对作为吃货的子公来说这是莫大的耻辱,今天这甲鱼汤,他是吃定了。

只见他忽然起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郑灵公案前,手指伸到甲鱼汤里蘸上汤汁拿起了放在嘴里一抿,就扬长而去。

只剩一众人在殿中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郑灵公缓过神来大怒。

我还没有吃完呢,你这样我还怎么吃。

因为一只甲鱼郑灵公大怒,想杀掉子公,就是一直找不到借口,这边子公和子家也早已看不惯郑灵公,在这年夏天抢先干掉了郑灵公。

于是郑国人又立了郑灵公的弟弟公子坚,是为郑襄公。

而这郑襄公却是一改之前的外交政策,再次选择与晋国盟好。

这下楚国可不干了,我楚国只认晋灵公,想着办法想着借口要教训郑国。

但是苦于找不到借口,于是翻出郑穆公时候因为收了贿赂郑国私自放了宋国大将华元归国的事找郑国的麻烦以此进而攻打郑国。

郑国这边早就与晋国搞好了关系,自然腰杆子就硬了,郑襄公五年的楚国攻打郑国,老大哥晋国就积极来驰援郑国,这一举动更加坚定了郑国与晋国的关系,两国在郑襄公七年的时候在鄢陵缔结盟约,并且昭告天下。

楚国本来经营郑国多年,谁知道郑国新君一上位,转而就和晋国打的火热,这怎么能忍。

于是在郑国与晋国结盟的第二年,楚庄王率军攻伐郑国,这次楚庄王是准备一举降服郑国,所以楚国也是精锐全出。

这场仗双方都打的很艰苦,郑国的抵抗很顽强,楚军足足围了郑国都城足足三个月,可见郑国的君臣依旧倾向于中原文明,不愿臣服于楚国。

不过这次就是晋国这边就有点拉跨了,援军一直没到,郑国这边派出的使者来请援军,得到晋国的回复是:好,兄弟,再坚持一下,大哥马上到

这一等就是三个月,始终没有看到晋国的援军,郑国这边一片热情的心向晋国,可是晋国的举动是伤透了郑国的心,眼见楚军已经围城三个月,城内的粮食早已吃完了,什么皮甲,皮靴,那些也煮来吃了。

庶民无罪,不该如此,郑襄公最终选择开城投降,拯救郑国百姓。

老实来说,郑国投降真的不怨郑国了,虽然晋国离郑国远,但三个月时间,晋军就是不来,晋国用自己的行为伤透了郑国人民的心。

于是郑国正式举行投降仪式,郑襄公赤裸上身牵着羊走出城门迎接楚庄王,看着城外戎车那个自带帝王之气的男子,郑襄公心里是五味杂陈,感慨到:楚国当兴也。

郑襄公走到楚庄王面前说了这么一番话。

“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原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

—《左传》

就是说:大哥您别打了,我是真心服你了,以前都是我的错,这样您给我一个机会,以后我死心塌地跟您混了,只求您保存郑国吧。

郑襄公其实也知道楚庄王不太可能答应自己的请求,毕竟耗费无数军费的楚国跑来肯定要来实际的,而不是为了一个承诺。

再说之前以蛮夷自居的楚人会这么宽宏大量吗?

楚庄王跳下车一把扶起郑襄公说到:好,从此郑国楚国就是兄弟之国

郑襄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时的楚庄王在郑襄公眼中的形象是如此的高大与伟岸,他下定决心要和楚国盟好

楚庄王随即退兵三十里

随行的楚国群臣开始嚷嚷:啥,从这么大老远,花了这么军费,耗费了这么多时间,劳累了这么多楚国百姓作后勤,现在马上就要占领郑国了,就因为郑伯一句话就这样回楚国了,大王你咋想的?

楚庄王大手一摆:诶,话怎么这么说呢?

本王伐郑国,是因为郑国不臣服我楚国,现在郑伯已经表示臣服,本王还求什么呢?

本王伐郑并不是为了吞并郑国的土地,而是为了正义与和平

诸位爱卿再勿多言,本王决心已定,再饮马黄河以后,班师回国

楚庄王宽宏大量的美名传播华夏大地,楚国赢得舆论的优势。

郑国已经臣服了楚国,晋国这边才终于准备好出军救援郑国,于是邲之战就在这种奇怪的条件下缓缓拉开大幕。

3

混乱的晋军

晋国此次是上中下三军救援郑国是荀林父担任主将,具体阵容是:

中军将:荀林父 中军佐:先縠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上军将:士会 上军佐:郤克 上军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将:赵朔 下军佐:栾书 下军大夫:荀首、赵同

司马:韩厥

老实说荀林父接受这次出征救援郑国的任务,他是非常的郁闷,别人郑国早来请救兵的时候不发救兵,现在又叫我去了,但是没法啊,自己就是一个打工的,领导叫你去,还是得去。

晋军走到黄河,准备渡河的时候才听到消息,来晚了,别人郑国已经投降了 ,还和楚国签订了盟约。

哦,这下好了,别人已经和楚国签订盟约了,别人不要你救了,那晋国还过去干嘛呢?

荀林父心里有了班师回国的想法。

荀林父早在晋文公时期就跟着就开始打拼了,混到现在已然身居高位,而且已经家财万贯了,人到了这个地步,就开始油了,不思进取了,开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

对他那说,不打仗最好,就这样带着大军回国,自己还是地位崇高,自己照样钟鸣鼎食,吃香喝辣,对自己没啥影响。

所以他召集大会来中军大帐开会,会议内容就是讨论班师回国,因为这事还得大家伙拿主意。

不一会儿,将军们进入大帐中落座。

荀林父摸摸了白胡子,清清嗓子,一本正经的告诉大家:

现在郑国已经投降楚国了,看吧,不是老夫不想打,是没有早点到郑国,现在又劳累百姓为我们作后勤,先回国,等楚国走了以后,再收拾郑国也不晚。

无及于郑而剿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

—《左传》

说完上军主帅士会双手举手表示赞同,并且说了一大堆话。

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蒍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其君之举也,内娃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乱侮亡。兼弱也。《汋》曰: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耆昧也。《武》曰:无竞惟烈。抚弱耆昧以务烈所,可也。

—《左传》

这段话意思很晦涩难懂,大家不用去研究,只要知道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楚国打郑国名正言顺,而且楚国很牛逼,打不赢,就是了。

士会并不像老油条荀林父一样狡猾,他也不想打,但他出发点不是因为明哲保身而是确实看到楚军的实力和晋军弱势,知道打不赢。

之前一直没发言的年青先縠开始发言了,他说:搞什么,花那么晋国百姓的钱,跑这么远是来公费旅游的吗?

晋国之所以是霸主就是因为敢打敢战,看到强敌而退却不是大丈夫的行为,你们不敢打,我自己去打。

随即出账准备带领自己所属的部队渡过黄河。

对于身为副帅先縠来说,他对战争是积极的,你荀林父身居高位了,但我还想建功立业,好封侯拜相呢。

会到这里,气氛尴尬极了,这是一点也不给主帅面子,也可见晋军这边人心不齐,军队组织混乱。

见如此,荀林父只好说到:再议再议,散会

然后就一人回到大帐中睡觉。

晚些时候,下军大夫荀首和司马韩厥来到了中军大帐,可以看出他和荀林父的关系不错,他们是给荀林父来指点迷津的。

荀首其人精通周易,可能也是担任晋军中的占卜师一职。

大帅,先縠这些军队危险了。我们大周文王作周易,其中师卦变临卦,一爻动。爻辞曰:师出以律,否臧凶。

荀林父听后一脸疑惑说到:

你说这个我哪懂,你就直接告诉我啥意思就好

荀首回到:就是说大军出征一定要保持严格的纪律,不然就会有战败的危险,现在先縠的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会导致我军战败的。

司马韩厥也趁机荀林父说:先縠率领的军队战败,你作为最高统帅,你也承担主要责任。

全军作战如果不能得胜,失败的罪过可以共分担,如果先縠战败,你这领导就要一个人承担罪责,这样还不如所有将领一起承担战败的责任,现在你只能选择开战了。

荀林父左右思考再三,长叹一口气,下令晋国军队就渡过了黄河。

4

王的勇气

楚军这边也挺乱的,比晋军这边也没有好到哪去。楚军是沈尹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反率领右军,原本是想到饮马黄河,打打卡就准备回去。

听到晋军来的消息,楚庄王感到疑惑,这晋人在打郑国的时候不来,打完郑国又来了。晋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道有阴谋?

楚庄王的恐晋症又开始犯了,那是藏在他心里的恐惧,是他心里最大的难关。

这可以理解,每个内心恐惧的事物,比如童年的阴影,就算是长大以后也有的怕蟑螂老鼠,这是人之常情。

但作为有伟大的成就的人和一般的人在于,他们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并且克服它。

但这会儿楚庄王却想回楚国去了,因为他的令尹孙叔敖也不赞成打。这个时候来激励引导他的人出现了。这人就是伍子胥的爷爷伍参。

和晋国那边类似,也是朝廷中分为两派,一派势力大是孙叔敖,一派势力小就是伍参,两人极其不对付,伍参的觉得战争是自己加官进爵的机会,怎么能不打呢?

伍参跑到楚庄王的面前说到:大王,楚国霸业就在此一战,打吧。

一旁令尹孙叔敖非常不爽地说:打,打个屁,去年打陈国,今年打郑国,年年战争,我实行的新政为楚国攒点钱容易吗?

如果这次打起来以后不能得胜,吃了你的肉难道就够了吗?

伍参也毫不客气回到:没想到身为令尹见识却如此肤浅,如果这次作战得胜,令尹就是没有谋略。

不能得胜,爷们儿的肉将会在晋军那里,哪里还有你吃的?

楚庄王并没有说什么,默默地骑到了马背之上。

孙叔敖随即命令大军向南开拔,倒转旌旗。

眼见楚庄王决定回国了,自己必须要抓住这次机会。

伍参一把抓住楚庄王的战马的缰绳,激动说到:大王啊,你难道忘了,彼时立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志向了吗?

如今这楚国神鸟不再有飞上九霄的志向了吗?

楚庄王抬头,神情复杂,在思想煎熬中,打还是不打?

毕竟这次晋国如此古怪,而又是如此强大,这仗如果输了,郑国,陈国,一定倒向晋国,而且君权一定会受到影响,回国王位可能都不保。

仿佛看出了楚庄王的心事,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国处理朝政的是新君不能行使命令。中军佐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

上中下三军主将,思想不能统一。想要听从命令而没有上级,大军都不知道听谁命令。

这一次,晋军一定失败。而且国君逃避臣下,国君怎能蒙受这耻辱?

楚庄王终于下定决心。

好,那就打吧,为了楚人进军中原的大业,为了一雪城濮之战的耻辱

令尹,把战车全部改而向北,我大楚军驻扎在管地会会晋军,一战决胜负。

5

郑国的鼓捣

郑国是彻底的恨上了晋国,也害怕楚军走后,晋国找他算账。于是郑国十分想晋楚两国打起来,最好是晋国被打败,身为小国的郑国决定挑起晋郑两国的争斗。

计划是这样,郑国派遣使者皇戌来到晋军大营,见到荀林父与诸将。

一见面就发表了一番动人的演讲。

老大哥,你们终于来了。你们不知道啊,你们不在的这段时间,郑国受到楚蛮的暴虐对待,现在你们终于来了,我代表郑国人民欢迎老大哥。

老大哥也不要生气,投降楚蛮都是国君为了郑国百姓着想被逼无奈之举,我们国君也是很痛苦啊,无一日不盼着老大哥前来打败楚蛮,我们郑国的心里只有老大哥晋国,毕竟我们都是姬姓同宗啊。

现在楚蛮子屡次得胜已经骄傲自满,大军在国外又那么久了,防御也松懈了。

现在老大哥只要奋起一击,我郑国大军必定紧随其后协同作战,楚蛮一定溃不成军,滚回楚国。

那时郑国百姓一定箪食琼浆以迎晋国大军啊

先縠率先 发言:好啊,此话正合我意, 只要心向晋国就好,现在人心全部在我晋国这边,此战是正义之战,为了拯救郑国百姓脱离楚蛮的暴虐统治,楚蛮子此战必败

“打败楚军,降服郑国,就在此一举了。

你赶紧回去,告诉郑国集结军队,到时候和我晋军一通作战。

晋军中到底也有高人,他已经看出了郑国的把戏,待皇戌走后,他开始说出了自己担忧。

栾书讲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

—《左传》

这段话意思是说,楚庄王在内政上教导百姓要勤,在军队上教导士兵不可骄傲,说明楚国国君贤明,上下一心。

现在和楚国开战不占理。而且郑国楚国双方的高级人才子良和师叔都互相到对方那访问,说明郑楚关系并不是皇戌说的那样,郑国就是想鼓动晋楚开战,如果晋国赢了他就跟晋国,晋国输了他就跟楚国。

这话随军大夫赵括、赵同又听不下去了,但是他们又说不过别人,只得又回到打仗的本质上说:“带兵而来,就是为了寻找敌人,战胜敌人,重新得到郑国的依附,想那么多干嘛?

反正我们赞成先縠的话。

随即荀首说:“赵同、赵括两个人,说的都是不对,不能听先縠的。

还是士会聪明,他说话两边也不得罪:以老夫看,栾伯的话,分析的在理,就听他的吧,一定能使晋国长久。

一群人就这七嘴八舌的,还是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

荀林父也是头大,自己不想打,荀首,栾书,韩厥,也不想打。

先縠想打,赵括,赵同,也支持他。

剩下的人又都不表态。

不管了,就这样吧

6

贵族的战争

与晋军这边的杂乱不同,楚军正在做战前的准备,几个时辰之前,大王已经下达了作战命令,楚军们开始打磨自己的长戟短剑,喂给战马草料,军需官正分配羽箭与战甲。

此时楚庄王在中军幕府灯火通明,一群参谋围着作战沙盘作着战争推演,楚庄王看着沙盘上的敌我态势图,接着听取了参谋关于晋军的兵力部署情况。

尽管已经决定和晋国开战,楚庄王还是决定假意派兵去晋军中讲和,以此迷惑晋军,为战胜创造更大的优势,晋军这边答应了,连结盟的日期都定好了。

但楚庄王没有想到,楚营中有这三个人物许伯,乐伯,摄叔,一看这个三个人名字就知道是楚军中的贵族。

这三个人信奉的春秋时期古老的战争传统,战车挑战,但这挑战完全就是破坏了楚庄王迷惑晋军的计划。

这三个人在楚庄王还没有下达作战命令的时候,许伯驾车,摄叔为车右,乐叔为车左,就单车跑到晋军大营去挑战了。

三个人都是贵族,作战也非常勇猛,具体的就是晋军那边结成阵,他们单车冲过去,乐伯射箭,摄叔用戈挥击,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卡牌游戏回合制战斗,史记记载他们率先攻击以后,该晋军这个回合了,但是他们三个人就直接不打了,表示取得了胜利要回营了。

那晋军这边也不蠢啊,你既然不想单车挑战,那我就围殴,晋军这边数辆战车开始追了过来。

晋国战车左右包超追赶,要说乐伯也是厉害是个高手,左边射马,右边射人,箭无虚发,晋军就不是不能追上他们了,只是乐伯射箭本事好,就是箭带少了,弄的还有一只箭了,晋军看到他们没有箭了,就追了上来。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乐伯眼见前面有群麋鹿,直接一箭射出,射中一只麋鹿。

接下来的举动就有点迷惑了,乐伯叫停车捡起刚刚射中的麋鹿,这个时候晋军追击的鲍癸也赶到了,鲍癸也不攻击了,因为按照贵族礼仪来说,别人此时不在战斗状态,你就不能攻击。

乐伯大大方方的把那只麋鹿献给了鲍癸并说:今年没有到狩猎的时候,这头鲁就送给您和兄弟们晚上烧烤吧。

然后登上车,回到了楚营。

晋军这边看到乐伯走了,正想追呢,却被鲍癸组织了。

还告诉众人:“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让他们回营吧 。

笔者看到原文这也没看懂,这是啥意思?

怎么打着打着就因为收了一只麋鹿就放对手回营,然后一想这是春秋的战场礼仪,参战都是贵族,别人既然放下武器停止决斗,还送了礼物给你,你就要停止决斗,以相同的礼遇对待对手,就这这么一回事。

楚国这边有乐伯这种喜欢单车挑战的贵族,晋国这边也有。

7

魏锜、赵旃,只想升官

晋国将军魏锜很不爽,因为自己做公族大夫的申请,晋国高层没有盖章通过,所以这次来参加作战,就是想添乱,希望晋国输掉,输的越惨越好。

就像公司里员工要申请当办公室主任却没有被老板同意,他就想什么烂领导,这公司越赔钱我心里越爽。

他请求去楚营挑战,但是晋军上层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和楚军打,就没有同意。

魏锜只好改变思路,说去楚国出使讲和,其实小爷是去楚军挑战,激怒楚军来攻打晋军,最好是打败晋军,以消小爷之恨。

还是和乐伯挑战一样,回合制战斗,不等楚军那回合,魏锜就往晋营跑了,楚国的潘党追赶他,到达荧泽,魏锜看到六只麋鹿,就射死一只,回车献给潘党,说:您那么多军务,这头鹿就给兄弟晚上炖汤吧。

潘党也就只能按照礼仪停止决斗。

这招在春秋时期对于贵族来说很吃香,打不过就献上礼物,魏锜就这样回到了晋营。

晋军这边还有一个将军赵旃,他想成为卿的晋升申请也没有通过,于是也假意说是去楚军盟好,其实也是去挑战了。

这两个人其实都给荀林父打了报告,这个时候荀林父也不管了,要去就去吧。

郤克见此叫荀林父多做一些防备,先縠却说:郑国人劝我们作战,您又不敢打;楚国人求和,您明知道他们是捣乱还放他们去 ,带兵没有固定的策略,多加防备做什么?

真不知道先縠是不是楚军的间谍,一直在把晋国往错误决策带。

士会说:“老大,还是防备一点好,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两位大佬激怒了楚国,楚国人乘机掩袭,我们晋军马上大败。

先做好防备,如果楚国人没有恶意,撤除戒备而结盟,也没有什么影响 ?

如果楚国人想要进攻我们,有了防备就不怕。

而且即使是诸侯相见,军队的守备也不加撤除,这是惯例。

先縠听了连连反对,坚决不同意。

到底晋军中还是有聪明人的,士会做好了准备,他派巩朔、韩穿率领七队伏兵埋伏在敖山之前。赵婴齐派遣他的部下先在黄河准备了船只。

但是这也表现出晋军内部的不团结与混乱,最高领导荀林父已经不管事了,手下的各个将领自顾自己的利益,各自打自己小算盘,这样的团队焉能不败?

8

全线出击

赵旃的精神要比魏锜顽强的多,魏锜是白天挑战了就回去了,赵旃是晚上加班都要去挑战楚军,引导楚军进攻,这种精神还是“令人钦佩”,但有这样的毅力,做点其他什么事也都成了,干嘛还在乎一个卿位。

现在他在楚军辕门前大摇大摆的坐着,不断派遣自己部下去楚营挑战,楚军也是无语,你要挑战白天嘛,大半夜的挑战,真是神经病。

这里要说一下楚庄王直属的战车对,分为左右两广,一广三十辆战车,这是直接听令与楚王的最最精锐的战车部队。

从日出到正午是右广的上班时间,从正午到傍晚是左广的上班时间,也就是说这只部队分为AB班,一天只上半天班,但别人直接属于楚王,由楚王开工资,那福利待遇没得说。

右广的指挥车也就是楚庄王乘的那辆车的御手是许偃,车右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箭手养由基,毋庸置疑养由基就是射手,按理说养由基应该担任射手车左,但现在楚王坐车,当然就是楚王为车左。左广的指挥车的御手是彭名,屈荡作为车右。虽然不出名,但想也是厉害的人物。

六月十四日号正午,经历一晚上赵旃的挑战,楚王睡了一大早起来,准备了一上午精神满满,自信镇定,他决定亲自出战教训一下挑战的晋军。

晋军这边叫了一晚上,正睡懒觉呢,哪知道楚国这边打开辕门,楚庄王乘着战车冲了出来,直接对着赵旃一方一顿猛打,赵旃一方溃败,逃到树林里,丢盔弃甲,反正赵旃本来就是要引诱楚军进攻的,赵旃此时开心了,完成了自己的目的。

晋军荀林父这边终于还是害怕这两人把楚军惹毛了,还是派部队来把这两货给接回去,本无意作战,但是楚将潘党靠的晋军大部队出动了,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晋军这边大举进攻了,于是连忙叫上大声传令晋军大部队进攻啦,晋军进攻啦。

楚军大本营这边听到这个消息震惊了,楚庄王还在在树林里面单挑呢,于是全军出动。

晋楚两军就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作战。

局势很乱,晋军这边收到的命令的把魏锜、赵旃,两货给接回去,根本没有做好作战的准备,面对着来勤王的楚军,被打的一脸懵逼,战场是乱做一团、

令人惊奇的是之前主张不与晋国作战文臣孙叔敖一身戎装,在战车上拿着剑大声喊打喊冲,比武将还武将。

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

—《左传》

看看,这叫什么话“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就是说我楚军只许占便宜,不能吃亏,现在我军已经抢占了先机,趁这个机会把晋军给灭了。

从这段话就知道孙叔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之前说不想打是怕打输,现在又喊打喊冲是因为看到了晋军的弱点,可以打赢,不做赔本买卖了。

于是从文弱文臣一下变身为肌肉武将了。

相比孙叔敖,荀林父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看到楚军已经打到了晋军大营,荀林父在在军中击鼓郑重宣布说:兄弟们,先过河的有赏。

你都击鼓了,不应该是集合士兵反击吗?

你要撤退不该击鼓啊?

这时候喊打的先縠早已经看到不到人了,晋军中军、下军的找不到自己的指挥官马上第一件事就是抢船,先渡过黄河。先上船的人太多人,没有上船的人都抓着渡船要上去。先上船的弟兄就不管这些了,抽出刀对着船舷就是一阵猛砍攀着船舷的手指,船终于可以起航了,黄河中满是晋军的手指。

打仗就是这样,士气最重要,士气一垮,这仗就输了。

但现在还没到楚庄王庆祝胜利的时候,虽然晋军中军,下军溃败了,但是士会率领的上军依然严阵以待。

面对晋军的精锐,楚庄王决定派出自己的王牌,唐惠候的和他的部队。

但唐惠候本身也是一国之君,这次跟着楚军一起远征,已经是很给楚国面子了。

现在楚庄王叫别人做事还是要客气一些。

于是派唐狡和蔡鸠居报告唐惠侯说:

不谷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谷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灵以济楚师

—《左传》

当然不止是说好话,让别人去打硬仗,自己还是要出力,就派遣大将潘党率领最后的四十辆战车跟着唐候作为左方阵,进攻晋军的上军。

看到楚军这边来势汹汹,上军将领驹伯问道士会:老大,楚军来了,打不打,您下令,我们就和楚军拼了

士会说:你还是年轻啊,不要只想着拼,也要讲些智慧,现在晋军只有我们上军没有溃败了,而楚军士气旺盛,若楚军集结所有部队攻击我们上军,我们依然会被消灭。

现在只能,保持阵型,把兄弟们平安带回晋国,就可以了。

就算回到国内,我们上军没有损失,到时候追究战败的责任,就不会找到我们。

驹伯又问:那老大,要不是楚军穷追不舍,一定要消灭我们呢

士会说到:我派巩朔、韩穿率领七队伏兵埋伏在敖山之前,要是楚军真的不放过我们,那也让楚军尝尝我们晋军的厉害。

驹伯感叹到:真是老狐狸啊

其实楚军也没有想全歼晋军,晋军是一路溃逃,有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前进,楚军兄弟赶上来,把车前的横木抽了。

热情说到:你看,这样不就能跑了吗?

没走多远,马盘旋不能前进,楚军兄弟又赶上来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这样才逃了出去。

晋军感觉面子过不去了,转过头来说:“我们可不像大国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经验。”

意思就是说,我们不像你们楚国老打败仗

到黄昏时,楚军驻扎在邲地,晋国剩余的士兵已经溃不成军,夜里渡河,喧吵了一整夜。

楚庄王并没有下令追击逃跑的晋军,这是由于春秋的礼法,春秋时作战遵循“逐奔不远”军礼原则。

在当时军礼原则的规范下,楚军只能是“不穷不能”,而无法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聚歼晋军。

但因此也给华夏诸国塑造了新的国家形象,我楚国不再是只知道武力征伐的蛮夷之国。

9

霸主的真谛

楚军彻底获得了此次大胜。六月十五日,楚军的辎重到达邲地,军队就驻扎在衡雍。

将军潘党进言,准备把晋军的尸体做成今观,以显示楚军的赫赫武功。

对于这个缺乏政治智慧会惹怒中原诸侯的主意,楚庄王大手一摆,表示拒绝

然后语重心长的教育到:

「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左传》

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这次战胜,楚庄王并没有觉得欣喜,而是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楚庄王从武的七种角度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合理性。

两国士兵暴露尸骨,没有禁暴;

显耀武力以使诸侯畏惧,没有戢兵

强暴而不消灭战争,没有保持强大

晋国存在,如何能够巩固功业?

所违背百姓的愿望还很多,百姓如何能够安定?

没有德行而勉强和诸侯相争,用什么调和大众?

乘别人之危作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乱作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丰富财物?

楚庄王从当初热衷于战争的少年君王到如今心怀天下的明主。

这次胜利并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也是舆论上的胜利,让中原诸国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文明的楚国。

中原的宋,鲁,陈,郑,卫等小国纷纷臣服于楚国,楚国国势达到鼎盛。

楚庄王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霸主之位,那霸主的真谛又是什么呢?

能体民之苦,才算霸主,

真正的霸主知战之苦,

在这种思想境界上,楚庄王的已经超过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这几位霸主。

之前我写他们的时候,史料并没有记载他们有楚庄王这种民本思想。

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宋襄公也曾风云一时,晋文公威震中原,秦穆公西伐诸戎。

但各自都是想的自己的王图霸业,丰功伟绩,想得巅峰的权力。

但是他们没有想过,那个奴隶制时代战争对于社会经济的破坏。

那是凋敝的城市,荒芜的田地无人耕种,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关于东周时期底层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的内容,在《诗经》中就有很多描写,除了战争还有奴隶主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

上层统治者渴望的建功立业,底层百姓其实渴望只是吃饱穿暖而已。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讲了,春秋的战争总体说来就是贵族的战争,贵族一般乘在战车上,而那些底层步兵就是平民老百姓,贵族打败了,给对方一头鹿就走了,而底层平民出身的步兵就没有这个待遇了,永远是牺牲最大的。

武字其实是由止和戈组成的,本意其实是停止征伐与战争,那么武其实本质含义是阻止战争,而不是发动战争。

以战侵略不是武,以战止战才是武。

所以可以重新审视一下对于历史观,少年时我向往的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 ,不服就干,不服就打,当然我也不反对这些抗击外族侵略的战争,只是在这些盛世的武功下,现在的我更加关注普通芸芸众生的酸辣苦辣。

中国历史从来都只为帝王将相立书作传,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而历史的功劳也不只他们的。

那些一石石军粮是老百姓辛苦耕种出来自己都舍不得吃交出来的,那些军衣是千千万万的家庭织出来的,那些军饷是无数个小商户交出的赋税组成的,他们都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史册里并没有他们的名字。

所以我想能体民之苦的,知道战争之苦的君主才是真正的霸主。

因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楚庄王的故事讲完了,这篇文章一万多字查阅资料也很辛苦,到此春秋五霸的故事也写完了,接下来继续写春秋的文章。

最近很久都没有更新文章了,主要就是写这篇文章,所以以后还是想主要写漫谈华夏的文章,然后每天更新笔记系列,做到日更,可能就几百字,但内容一定要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