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夏记
漫说历史,闲讲创业,论大千世界
鼎,这种由铜铸造的器物对中国的历代王朝有着特殊的意义 。
在夏商周三代时期,铜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可以制造农具,可以制造刀剑,只有强大且铜资源富裕的国家才有实力把多余的铜铸造成鼎,作为祭祀的礼器。
因此鼎是王权与天命的象征。
1
楚庄王八年,楚庄王已经正式开始工作五年了,五年来他兢兢业业,楚国国势大增,南国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我之前介绍过,楚人是黄帝后裔,在他们心目中自己一直是华夏正统根红苗正,只是由于楚人骄傲的性格,不想被中原王朝所轻视才自称蛮夷僭越称王。
从夏朝到春秋一千多年筚路蓝缕,楚人终于站了起来,也该回中原老家看看了,也让中原诸侯看看我楚国大军的威武风采。
但是去中原总要找个理由,不能像以前那种说不过,动不动就吾蛮夷也的姿态。
国力强大了,舆论上也要跟上,大家是文明人,思索过后,楚庄王拔出宝剑指向了地图上的陆浑戎。
陆浑戎本是一支甘肃敦煌地区的草原游牧部族,后来秦穆公称霸之后便被迫臣服于秦国,秦国也想消化这股戎人,一直没有成功。
就在秦穆公打败晋惠公之后,秦穆公就赶紧把这个陆浑戎驱逐到了晋国,从此归晋国领导,给自己省了麻烦。
晋国作为新的老大,便把陆浑戎安置在了洛阳附近,也不考虑一下周天子的感受。
根据考古发现陆浑戎战士身高一米八左右,骁勇善战,一直都是晋国手下的一把利剑,有点类似于朵颜三卫和大明的关系。
但选择打陆浑戎是太合适了,作为晋国的小弟,打陆浑戎也可以试探一下晋国的反应。
而且出师有名,好你个陆浑戎敢在天子所在的洛阳附近如此嚣张,我大楚要代表华夏的正义与和平讨伐你。
不过周天子听了这套说辞也只是笑笑不说话。
反正计划制定好了,身穿战甲的楚庄王骑在战马上,拔出利剑指向北方,大吼一声:尊王攘夷,出发
身后一队队一列列全副武装手拿长戟的楚国大军,缓缓开拔。
陆浑戎的勇士再勇猛,却也挡不住全副武装楚国大军,有种说法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文明已经开始领先中原文明,其中也包括科技军备等,对于陆浑戎来说,楚国是高一等级的文明。
2
取得胜利之后,楚庄王决定在洛阳城外举行阅兵仪式,显示楚国的赫赫武功与强盛国势,以此给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看看。
周定王虽然现在只有天子的名头了,但是毕竟周礼限制,面子上不能丢,也只能当楚庄王是来朝拜自己的,于是派出大夫王孙满带着天子的腊肉去犒劳一下楚庄王,也就是走个形式。
王孙满据考证是周襄王的孙子,此时在任周室大夫,周定王安排他去对付楚庄王,其人必定有过人的谋略胆量,就在秦襄公派遣秦军发动崤之战时候,秦军路过洛阳而不礼,在城头观望的王孙满就做出秦军此战必败的判断,可见这不是一般人 。
王孙满带着装有王室赏赐的腊肉的马车队伍来到了楚军大营,一身戎装楚庄王带领楚国文武早已等候多时。
王孙满轻飘飘的来到营帐大门,也不废话,拿出周天子的诏书就宣读起来:
闻楚子率师勤王,一举击溃盘踞洛阳附近之陆浑戎,可见楚子忠顺之心,朕心甚悦,特派王孙满赐楚子天子胙,以嘉勉之,钦此。
一口一个楚子就像刺一样扎着楚庄王的内心,一众楚国文武也议论纷纷。
但不愧是政治老油条,宣读完诏书以后,楚庄王马上站起接过诏书。
一脸热情的说到:大夫一路辛苦了,请进帐内享用宴席,之后请大夫代天子检阅我大楚雄师。
狂风起,旌旗猎猎,战鼓隆隆,军中沉闷号角声响起。
楚庄王一步步踏上高台,王孙满紧随其后。
站在台上向台下望去,是数万严整的楚国大军,红衣红甲,盔甲鲜明,矛戟雪亮。
台下的楚国大将用近乎吼的方式说到:楚军准备完毕,有请大王和周天子代表检阅
楚庄王和王孙满一同乘着戎车检阅楚军,此时楚庄王意气风发,首先是检阅的是数个楚国长戟兵方队,这是楚国的主力军种,身着红袍皮甲,头戴插着雉翎的铁胄,手中拿着的雪亮而锋利的长戟。
第一个长戟手方队整齐划一的半跪着,大喊到:大王万年,楚国万年
声音之雄壮响彻云霄
随着又是下一队的长戟手的喊声:大王万年,楚国万年
楚庄王正享受着此刻的荣耀,此刻身旁的王孙满听到大王二字却表情复杂。
接下来检阅的是弓弩手方队,前面头戴武弁手拿长弓的弓手方队,身后的箭壶都是统一的十二支羽箭,后面是手持青铜弩机的弩手方队,头戴铁胄,身穿皮甲,腰间一口青铜短剑,如此完备的武器配置,显示着此时楚国的富强。
楚庄王的戎车来到战车方队这列,开始检阅战车方队,楚国战车由两匹战马和四匹战马牵引。
战车上由三名楚国甲士,左侧甲士手持硬弓,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右方甲士执青铜长戈,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战车是春秋时期的主力军种,楚国战车方队此次参加检阅的有数千辆战车之多。
接下来是骑兵方队,那会也称畴骑,由一定规模的骑士组成,骑士们头戴武弁,腰牌青铜短剑,个个神采奕奕。
楚国所在的长江流域本没有草场,但此次参加检阅的各色骑兵却也有三千骑的规模。
最后是重头戏,重甲步兵方队,这群士兵规模不大,只有千余人左右,身披铁甲,头戴插有雉翎的铁胄,面部戴有面甲,手持青铜长戟,身后背着牛筋弓弦弩机,配十二支羽箭,腰戴青铜短剑一口。
这支重甲步兵方队是楚军的骄傲,楚军的尖刀,是从最初楚国由部族到建国再到开疆扩土中历练出来的精锐部队,是从楚军中最勇武善战的战士挑选出来的,他们效忠于楚王,愿为王赴汤蹈火。
当楚庄王检阅到重甲步兵方队时候,上千重甲步兵齐刷刷半跪于地,高呼:大王万年,大楚万年。
3
在震彻云霄的“大王万年,大楚万年”的口号声,阅兵进入了尾声,沉浸在楚国的强大的军威中的楚庄王终于对着大夫问到那个楚人数百年一直想问的问题,那个压抑在楚人心里几百年的问题,原来楚人国贫弱小只能韬光养晦,现在楚国兵强马壮,国力强盛,现在这个问题该由楚庄王问出来了。
大夫,敢问洛阳王城里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
楚庄王轻描淡写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当这句话进入王孙满的耳朵里的时候,他是不敢相信的,虽然周室已经失去了掌握天下的能力,但依然是华夏正统所在,之前强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襄公也只是称霸,但也不敢取而代之。
鼎是三代之宝,国之重器,天命与王权的象征
楚庄王问鼎这句话分明是想改朝换代,自己当华夏的总负责人,要造反了。
现在楚庄王也许就是在试探周王室的反应,但只要楚庄王愿意他马上可以打进洛阳。
楚庄王在这楚国的强盛中开始有点飘了,特别是他亲自观看了由当年周公旦建筑的洛阳王城,是何等的王气,更加刺激了他的野心,在来到洛阳之前他也许还只是想来中原嘚瑟一下,现在的楚庄王满脑子都是成为天下之主的念头,对于九五至尊的渴望。
可以理解,想象一下你是一国之君,此时手下数万精锐大军,天子所在的洛阳还有九鼎唾手可得,你难道对于这至尊权利不心动吗?
但是楚庄王现在不知道的事,此时觊觎天子之位将会给楚国带来难以想象的打击。
周王室的存亡在旦夕之间,王孙满告诉自己要冷静,只有自己冷静,只有自己冷静才能说服这个被权利所迷惑的楚庄王,拯救周王室。
周定王派王孙满来对付楚庄王说明周定王确有识人之明,王孙满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解决自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最大的危机。
执掌天下靠的是道德,不是九鼎。
王孙满郑重回答到。
楚庄王显然不吃这套,他又说到:大夫啊,周室就不要倚仗着九鼎的光环了
我们大楚有百万大军,把所有士兵剑刃戟刃上的铜融化了足够铸造出九鼎。
王孙满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到:作为国君的忘记以前的事了吗?
夏朝时候,天子仁政,国家昌盛,所以各地诸侯才来朝贡,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九鼎上绘制了九州的山川风物,各种怪异之物,好让百姓知道其危害。
夏桀道德败坏因此丢了江山,所以鼎到了殷商手中, 殷延续了六百年。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
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
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洛阳,占卜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朝德虽衰微,但天命依然还在周。九鼎的轻重,还不是可以问的。
史记记载,楚庄王听完这番话以后不再多言,老老实实的回到楚国,周王室也化解了这一危机。
然而事情的实情到底是如何呢?
4
需要解读一下王孙满的话,王孙满说天命所在于德而不在于鼎,鼎代表江山,君主有德即能拥有江山。
然后举例夏桀失德,鼎传之于商,商纣失德,鼎又传之于周,这是告诉楚庄王还没有到改朝换代的时期,因为周定王虽然是光杆司令,但并未像桀纣一样残暴,天子依然是天下诸侯心里的华夏正统所在,而且姬姓诸侯仍旧占天下大半。
除了对于周天子正统的因素,还有一个制衡的原因,天下诸侯本就各自争斗,谁也不服谁,并没有一个能够打败所有诸侯的国家,因此天下诸侯互相制衡,你只要敢攻入洛阳便会集合起来,同心协力,尊王攘夷,围攻楚国,到时候你楚国焉能存在?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
王孙满的话终于让楚庄王清醒过后,知趣地回到了楚国去了。至此以后楚庄王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不再以蛮夷自居,而是讲道德与仁义起来了,他知道坐拥天下不光靠军事实力还要靠文化软实力。
楚庄王十六年,陈国的夏徵舒杀了陈国的昏君陈灵公,自己当了陈国的国君,楚庄王作为这一带的话事人不能不管,于是攻打夏徵舒,顺便把陈国改成了楚国的一个县。申叔时用“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的话来劝楚庄王不要贪图小利而吞并陈国,而失去天下诸侯的信任。
在这时楚庄王应该想到了王孙满的话,拥有江山在德不在鼎,不搞小偷小摸,要心怀远大抱负,要有格局,于是便又恢复了陈国。
楚庄王十七年攻打郑国,郑国不是对手,郑襄公赤裸上身牵羊出城投降,并表示愿意归顺于楚国,只求不要断绝郑国的祭祀。楚国大臣们都劝楚庄王不要答应郑襄公,可楚庄王却说:“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
于是亲自亲自举起军旗,左右指挥军队,率军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于是答应与郑国国君讲和。
楚庄王二十年,宋国杀楚使,楚庄王率军攻打宋国,国君的愚蠢造成百姓的苦难,楚军围城五月,城中的粮食吃完了,老百姓只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跑到楚军大帐把城中的情况告知楚庄王。庄王感于他的仁义,真是个君子啊。也是对于宋国百姓的同情,于是撤军回国,
可以说从上面几个案例说明,楚庄王已经知道了楚国要称霸天下,不光靠的是武力,还要施仁政,爱天下人,获取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当然按照比较黑暗的说法这其实也是一种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手段。
不过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天下、江山不在于谁拥有九鼎,而在于谁获得民心,谁有仁德。
历史上的由铜铸造的九鼎早已不知所踪,但依然有另外的九鼎流传下来,它存在于中国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中,他是百姓田里丰收的庄稼,是冬日里百姓身上棉衣,是家家户户的钱袋子里的铜板,是百姓得其乐也,是天下民心。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