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白银流入亚洲:1846 -1870年的中英印三角贸易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量化历史研究】白银流入亚洲:1846 -1870年的中英印三角贸易

中国和英国殖民地印度的鸦片贸易路线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本位出现之前,国际贸易已经蓬勃发展多年,这一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呢?19世纪中叶起,随着金本位逐步建立,白银在欧美国家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家喻户晓的美国儿童故事《绿野仙踪》曾被经济学家Hugh Rockoff (1990)认为是对19世纪末美国金银本币之争的隐喻:主角小女孩桃乐滋具有魔法的银拖鞋代表银本位,脚下危险的金砖大道是金本位。

然而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白银依然是人们最乐于接受的货币。日本学者Atsushi Kobayashi(2022)从亚洲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1850 -1860年代英国与中印之间的贸易结算方式,发现中国与印度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结算、以及与英国形成的三角结算体系吸收了从英国流出的白银,稳定了三国的汇率市场和货币体系。

1846-1870年间,欧洲的白银从英国和地中海港口被不断运往印度和中国,背后中英印的三角贸易结算体系却较为复杂。首先,中英印三国间贸易的结算货币取决于各国所处的贸易地位。中国因出口茶叶与丝绸到英国而保持中英顺差,但英国利用印度出口鸦片造成中国对印度贸易逆差。1860年之前,印度能保持对英国商品贸易的微弱顺差,但还需每年无偿上缴700-1000万英镑(Pound Sterling)给宗主国英国,因而英对印是国际收入盈余方(见图一)。

图一 1846-1870年 中国、英国和印度的贸易余额图

注:1.印度的外贸数据由孟加拉、孟买和马德拉斯三地区合计,按汇率将卢比折算为英镑。2.数据来源:Bengal Commercial (1846–47); Bengal Trade (1848–70); Bombay Commercial (1846–47); Bombay Trade (1848–70); Madras Trade (1846–70); BPP (1859, pp. 8–9); BPP (1871, p. 5). See Kobayashi (2022).

通常而言,贸易顺差国货币是强货币,贸易逆差国货币是弱货币;因此,在英国市场将1英镑兑换为卢比,再到印度市场将卢比兑换成银元的数量,多于在中国市场将1英镑直接兑换成的银元数量。以中英贸易为例,中国茶叶出口商不愿接受英商支付英镑汇兑成银元,而更愿意以印度为中转的两次间接汇率结算。因此,中英印三角贸易不仅有两两直接贸易结算,还形成了独特的三角结算体系。

具体来说,中国茶叶出口商发出运往英国的货物后,向香港的东印度公司或汇兑银行签发汇票(一种金融票据,发票人签发汇票给执票人,执票人先期付款给发票人,再由付款人向执票人付款)并附海运提货单、获取银元(一般是西班牙或墨西哥制的贸易银元,单位是dollar)。这些金融机构将持有的汇票和提货单寄往它们在印度加尔各答或孟买的办事处,通知印度中介商用卢比(印度当时使用的由英属东印度公司铸造的银制硬币)赎买这些票据,而后印度中介商在贴现市场上(为客户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将未到期票据变现的金融市场)以合意的汇率再次将票据卖给当地汇兑银行,由持票银行的伦敦办事处通知英国买家支付英镑赎买汇票提货(见图二)。

图二 以印度市场为中转的中英贸易结算流程示意图

中英印的三角贸易结算方式除了汇票之外,还有支付白银。正如当时参与中英印三国贸易的一名商人所说,“在每一笔交易中,选择支付汇票时,都已与直接运送白银到汇入地做过比较。”例如,当中国对英国贸易中持续顺差,致使某个时点的英国进口商需要向伦敦的银行支付更多的英镑,才能满足该银行在香港的办事处兑付中国出口商的银元时,也就是面对汇率

(L表示伦敦,H表示香港)每一块银元可兑换的英镑过多,英商就会比较白银在英国本地价格

和香港价格

,如果达到白银输出点,即直接运送白银的成本加上两地白银差价,少于汇率所需英镑,那么就决定放弃汇票方式,而将白银(S)从伦敦(L)运往香港(H),即字符

代表的意思(如表一)。

表一 中国市场、英国市场和印度市场的白银输送点计算公式(I代表印度)

事实上,在中英印三角贸易结算中,输送白银的选择与汇率的选择类似,还有可能是由三个国家的银价共同决定的。即使从英国到中国的白银输送点兑换的白银比两国汇率兑换的少,只要从中国到印度或是印度到英国两个中转站中任意一段输送白银所赚得的利差,能超过两国直接运送白银与汇票交易的价差,就会选择在三国间中转运送白银。因此,中英印三角贸易结算体系中的白银输送点不仅是直接交易的两国,还有可能由三国的白银市场价格、两两之间的汇率价格以及运送成本决定。

中英印三国之间白银输送的出现,不仅能烫平三国汇率和白银市场价格的波动,还能维持货币币值在三国间的相对稳定。本文使用1846-1870年的中国市场(香港)的银锭、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印度市场(加尔各答和孟买)的银锭、卢比和英国市场(伦敦)的银块、英镑的月度价格数据,按月和按年测算了中英、中印以及英印之间的双边、三角白银套利空间,并与历史同期白银输出记录相匹配,重构了19世纪的中英印三角贸易结算体系。

构建的统计指标显示,从英国分别流入中国和印度的白银主要受到双边套利机制的诱导,而1850年之后的中印之间白银输送则明显受到三角套利体系的影响。以中印交易的枢纽——香港市场为例,从香港市场到加尔各答市场的双边白银输出点自1850年之后几乎看不到,但是三角交易的白银输出点在增长变动,同时期伦敦在向香港持续输入白银;同样从加尔各答运送白银到香港的双边白银输入点自1853年后就消失了,三角白银输入点自1853年之后依然保持到1859年,同时期伦敦在向加尔各答持续输送白银(见图三)。

图三 1846-1861年中国市场(香港)的白银套利率和白银进出口量(与印度市场(加尔各答)之间)

轮值主编:林 展 责任编辑:彭雪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