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46):郑成功北伐连败清军,势如破竹,为何最后没能攻克南京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明末风云(46):郑成功北伐连败清军,势如破竹,为何最后没能攻克南京

郑成功南京之战占尽好局却功败垂成,留给后世最大的疑点是,之前刚刚取得辉煌大胜的郑军,为何在城内清军出击后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

一是郑成功的兵力。

在多种史料中,都记载郑成功北伐兵力超过十万,最多的有说十五万。

除去家眷,伙夫等非战斗人员不提,郑成功的兵力可以从番号中计算出来。这次北伐总共出动有26镇番号,各镇兵力并不完全相同,少的1000人,多的3000人,平均一镇在2000人左右。

这样计算,再加上张煌言所部的一万多人,郑成功的陆军兵力应该是在7万人左右。剩下的是水军部队没有登陆,这依然是一支很庞大的陆军。

但南京城下并没有7万人,前文说过,已经分出七镇兵马留守,张煌言也被派出去了。

这样,南京城下的陆军就只剩下了四万多人,其余是水军。

即使如此,清军出城野战的也只有一万五千多人,以四万多对一万五,遭到如此惨败也说不过去。

图一 郑成功画作

这要看另一个方面,郑成功的布阵。

郑军十号在仪凤门附近登陆,在狮子山脚下营,这个部署并没有问题。仪凤门距离长江最近,附近又有南京北面的制高点狮子山。只要攻下仪凤门,占领狮子山,南京一览无遗,城内动向尽收眼底。

如此,也可以解释郑成功为什么迟迟不攻城,而选择相信管效忠会投降。如果到达后立即强攻,郑军确实很可能攻下南京,但城内守军也不少,强攻之下必定伤亡惨重。即使拿下南京,部下也将遭受惨重伤亡。

管效忠的投降信恰逢其时,正好击中郑成功患得患失的心理:既然能兵不血刃拿下南京,不妨多等几天。

但之后,郑成功出现了昏招,他把集中在仪凤门附近的军队分散了,分布到了南京城北面和西面的广大范围。

南京城很大,四万多人散布在南京城北和城西的两面,完全不足以包围南京。

这个布阵,既不能集中自己优势的兵力,还到处都是筛子,清军援兵能源源不断轻松进入南京。

从南京城西的江东门到郑成功的驻地幕府山大概有十公里,号令传递的时间加上军队行军的时间,城西的军队在城北军队遭到攻击时显然是难以及时提供支援的。

这时候,驻守在仪凤门附近的正是前锋镇和中冲镇,一旦这两镇被击溃,郑军相当于被切成了两端,北西无法互相支援。

清军的方案很完美,攻击仪凤门,就把郑军切断,彼此不能呼应,所以夜袭前锋镇后,干脆就地扎营,防止郑军移营一处。

图二 郑成功北伐图

仪凤门之战后,郑成功意识到了这个大问题,连夜移营,试图在幕府山-观音山一线重新列阵。清军不等郑军调整完毕,第二天就发起进攻。从战后损失来看,江东门附近的五镇兵马损失最小,显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决战中。主战场上相当于是清军的一万五千人对阵郑军二万六千多人。

郑成功在观音山的列阵也有问题,他把最能打的甘辉、张英等人放在了山里,山下大路的兵力并不怎么雄厚。

山上兵力不算少,有七八千人,但战斗力在各镇中不强,并且散布在山腰到山头,又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观音山是个决定战略主动权的地方,守住此山,北面郑军还能互相呼应,观音山失守,郑军被进一步割裂,只能遭到处处被围歼的命运。

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在于仪凤门和观音山,在这两个要点清军都实现了战略意图。先是冲出仪凤门截断北西郑军,然后集中兵力攻下观音山,随后将各镇各个击破,显然要技高一筹。

南京之役,郑成功陆军最惨重的损失就是在北面,那是他亲自统帅的主力,西面明军距离遥远,想救也鞭长莫及,反而损失较小,基本保留了建制。

总结一下,南京之战郑成功犯了三个错误:一是走水路浪费了时间;二是受了诈降的欺骗;三是军队列阵出现严重问题。只要少犯一个错误,大事犹有可为。

还有个问题是,郑成功此前拥兵自重,与其他部分明军多有摩擦,又多次拒绝与李定国合作,这次怎么会突然转变态度,不惜梭哈上全部身家打一场决战。

南京战役从侧面其实反映了一个事实,经过多年发育,郑成功手下兵力其实相当雄厚,仅从人数来讲,不输于大西军。

这又说明一个问题,郑成功此前确实是有私心自用的。如果在新会能配合李定国,不用全军出动,只要派出部分得力水师和李定国水陆夹攻,新会几乎是必下,那时广东战局就不一样了。

图三 郑军水师

郑成功有私心,为何长江之役又舍得花这么大血本,其实还是出于私心。

注意他首次出兵的时间,并不是在清军发起西南攻势的1648年二月,而是在八月。

八月,三路清军已长驱直入在贵州会师,多尼率领增援的京师八旗也即将进入贵州,清朝的兵力严重向西南倾斜。

这当然是个用兵的好机会,可要是出兵真的是为了缓解云南的压力,不是越早越好么?等到清军在贵州会师,昆明已经难保,永历不得不跑路了,这时候出兵对朝廷除了壮壮声势,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意义当然是有的,但不在于朝廷,而在于郑成功自身。

1659年四月,他第二次出兵,这时远征云南的清军还没调回,江南腹地依旧是空虚的。

这时李定国刚打完磨盘山战役不久,朱由榔却已自作主张撤入缅甸寻求庇护。山高路远,这时东南和西南的沟通已被阻断,郑成功估计根本不知道这些消息,这对他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清军主力未返。

有人牵制着清军主力,这才是进军的最好机会。如果要配合别人作战,他决计不肯,但单独作战不同,得到的所有战利品都是自己的,相比局促于沿海一隅,富庶的江南吸引力是巨大的。

这就是对郑成功的意义,他出兵的角度不是着眼于全局,而是以我为主,到手的才是自己的,否则白白出兵成全了李定国的名声,自己还要束手束脚受人管辖,这种亏本买卖是不肯做的。

图四 古代水

郑成功还是没有摆脱商人的头脑,这或许是郑家的遗传,以后他儿子郑经同样如此。

在三藩起兵,康熙正在焦头烂额之际,郑经航海来攻加入战团,打的却不是清军,而是背刺耿精忠大捞好处,三藩优势局面就此被破坏。

不管怎么说,郑成功这次北伐确实是打着明朝旗号军队最好的机会了,他也为此做了长时间的准备。

可惜在南京城下,郑成功的一丝傲慢,以及潜意识里仍然有保存实力的想法,让他付出功亏一篑,全盘皆输的代价。

南明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