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斯科号沉没与乌克兰重装备的困境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浅析莫斯科号沉没与乌克兰重装备的困境

然后让我们换上莫斯科号真正的遗照,然后让我们贴出Saturn V的分析。

首先这海面的“波涛汹涌”又打了次俄罗斯国防部的脸...船体左舷水线上有两个明显的开口,这也是船体左倾的原因。这两个口有可能是海王星导弹的命中点,也有可能是在这上方,引发火灾后艇体内部爆炸导致。和之前猜测的不同,莫斯科号携带的P-1000和重型鱼雷都没有殉爆。相反根据救援船桅杆的位置预估,照片中的莫斯科号已经倾斜15度,属于危险状态,之前说的船只一侧进水失衡侧翻沉没说法基本属实。而被烟熏最严重的地方是在引擎烟囱的正下方,引擎室的位置,有可能导致左舷两台AK-630近防炮的弹药殉爆。虽然30毫米炮弹的威力不足以炸裂船只,但也足以引发火灾。

船体内部火灾的另一个证据是船体后部的窗口上都有严重的烟熏痕迹,注意8和10便是之前说的水线开口处,有可能是导弹的撞击点。

同时这张照片还展示了“莫斯科号”的雷达和武装状态。4R31火控雷达,及常说的用来照射目标指引导弹的“锅”,仍处在默认的朝向船尾的待机状态,9K33近程防空导弹的发射器ZIF-122也处在收起状态。

这说明在被导弹命中之前,“莫斯科号”没有进行任何拦截,甚至有可能都没有进行任何对空警戒。因此之前说的TB-2无人机干扰防空的说法是错误的,但TB-2依然有可能参与了对莫斯科号的攻击,及给海王星导弹提供战舰的具体位置,莫斯科号很可能都没有发现TB-2的存在。显然这么严重的火灾下不可能船上的520人都安然无恙,但人员损失估计比预想的要小。照片中莫斯科号放在左舷的救生筏已经全部不见了,说明至少在弃舰撤离时是有一定组织性而不是混乱的。

同样原本在烟囱两侧的通勤快艇也不见了,说明至少还有一定电力来操纵起重机放下快艇。当然不管最后有多少水兵幸存,这条黑海舰队的旗舰都已经沉入冰冷的黑海海底了。【注】

俄乌战事正酣,双方的重装备也在乌东原野上四处交战。我想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国防工业究竟如何,它继承自前苏联的坦克工业能否支撑地起这场旷日持久的现代化战争?今天就让我们来一同解读乌克兰的坦克工业现状。

提到乌克兰的坦克工业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莫罗佐夫机械设计局(Mechanical Engineering. A. A. Morozov,缩写为KMDB),也是T-64系列坦克诞生的摇篮。莫罗佐夫设计局下属位于哈尔科夫的马雷舍夫工厂(V. A. Malysheva,缩写为ZIM)是乌克兰最大的装甲制造和维修基地,并且在乌克兰5个主要城市都有分工厂:基辅(KBTZ)、日托米尔(ZhBTZ)、哈尔科夫(KhBTZ)、利沃夫(LBTZ)和尼古拉耶夫(NBTZ),这些分厂虽然规模不如马雷舍夫总厂,但是也拥有完备的生产线,能够小批量地进行新装备的制造和维护。乌克兰国有企业——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Ukroboronprom)名下有着18家各类制造企业,但除了马雷舍夫以外,其他厂区只负责日常维护作业。

在马雷舍夫工厂进行总装的T-84

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之后,乌克兰政治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对政府财政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以基辅工厂(KBTZ)举例,因为特殊企业出口合同的大幅度缩减,2016-2018年期间的出口业务收入从6197.9万格里夫纳(UAH)下降到38.92万格里夫纳。不过与之相对的,乌克兰本国陆军对这些企业的业务需求则因战争爆发而猛增。金钱的味道自然不会逃过资本的鼻子,民间资本开始涌入国防制造业,对资金链断裂的国有企业进行融资和吞并,导致国防工业集团在乌克兰装甲制造业中的份额不断减少。2015年私企在市场中的总份额只有23%,而2020年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54%。

乌克兰的T-72AMT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资金的注入避免了乌克兰国防工业的崩溃,并且拓宽了对外出口的渠道(民间资本能够更好地绕开一些禁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放任还是极大地打击了乌克兰国防工业的科研实力(失去了国有资本的开发投资),并且助长了本就十分恶劣的军内腐败。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乌克兰在最近几年完成的武器出口合同:

首先是伊拉克,2009年9月25日,乌克兰国营公司与伊拉克国防部军备和供应总局签订了关于(应客户需要)设计并制造420辆BTR-4和配套的BM-7“Parus”战斗模块的合同,包含全套的训练和维护设备,合同总价达到了457万美元,这个数额在2010年涨到了500万美元。乌克兰在2011年4月底和2012年7月分别向伊拉克运送了两批装备,但是2013年3月底运送的装备在次年1月被伊拉克退回,原因是装备本身有着严重的质量问题。但这只不过是借口,真相是俄罗斯通过贿赂伊拉克官员干预并取消了合同——伊拉克早在13年5月就和俄罗斯接洽开展了关于购买BTR-82A的谈判,不过后来他们发现与其真的弄几辆车来不如直接把钱拿了完事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运往伊拉克的BTR-4

这批被退回的车辆包括5辆BTR-4KE装甲指挥车,29辆BTR-4E标准型和6辆BMM-4S装甲救护车,在被运回乌克兰以后补充进了乌克兰陆军,在俄乌战场上交火的BTR-4E就有部分来自于这一桩失败的交易。

至于之后的一些军火交易就没有这么波折了,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汇总:

埃塞俄比亚:原本订购了200辆T-72UMG及其改进版(总合同价值1亿美元),但在之后由于财政状况改为了30辆T-72UMG和185辆T-72B1(有一小部分是战备仓库未经翻修的车辆)以及配套的炮射导弹。不过订购量很小,只有195发LUCH设计局的kombat炮射导弹,击沉莫斯科号的海王星也是LUCH设计局的产品。

T-72UMG

泰国:2007年,乌克兰赢得了向泰国提供96辆不同改装的BTR-3装甲运兵车的招标,价值约40亿泰铢(约1.17亿美元)。而2011年8月,乌克兰与泰国签署了另一份合同,供应121辆BTR-3装甲运兵车和以其为基础的车辆,签约总金额达到了2.5627亿美元。2014年至2016年期间,乌克兰又陆续向泰国卖了些BTR-3E之类的车辆,值得一提的是,泰国军队在2011年9月购买了49辆T-84,总价值为1.56亿美元。但由于克里米亚冲突,这批车辆到2018年年底才完全交付。

安装BM-3炮塔的BTR-3E1

另一个乌克兰军工企业的稳定客户当属巴基斯坦,在数年间一直在进口适用于乌克兰原装T-80UD和国内军工的MBT-2000(哈利德)主战坦克的6TD系列发动机,最新的订单是2021年签署的。其他的供应国还有缅甸和刚果,不过买的都是T-64B1V这样的老车,就不一一叙述了。

T-64B1V坦克,这是无法发射9K112炮射导弹的简化版

说完了乌克兰的武器出口,我们来谈谈乌克兰军工在国内发展的情况。乌克兰国防部在2016年承认了其陆军在顿巴斯冲突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78辆坦克和236辆步兵战车,但这个数字是严重缩水的,按照比较可靠的信息来源,乌军在2014年初拥有的83辆T-64BM坦克和700辆T-64BV坦克中的至少170辆(也有说300辆)在战斗中被摧毁,另有65辆被俘(由此我们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俄军在开战之初对乌军装甲部队的极低评价)。为了弥补这些损失,乌克兰政府下令严禁将原本交付给国内军队的车辆用于出口,但正如前文所述,在民间资本加入到这场“竞争”中来之后,很多事情就不会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了。

在顿巴斯冲突中被击毁的T-64BV

即使乌克兰政府一再增加军费用于采购装甲车辆和坦克,但由于货币贬值和民间企业“出口优先”的潜规则之下,想象中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并没有发生。已经退休的前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维克多-穆真科(Viktor Muzhenko)说,国防秩序行动的实际执行率不超过30%。乌克兰专家解释说,国防命令无法执行的问题是由于行业管理不力和腐败猖獗,但首先是由于“俄罗斯特工”的敌对影响。虽然俄罗斯的干预是一部分问题,但这听上去更像是一种借口,实际上俄罗斯在它确实无法干预的问题在影响着乌克兰——零部件供应。

在哈尔科夫被击毁的BTR-4

我们知道乌军的很多装备都继承自前苏联,而前苏联的生产厂商遍布各加盟共和国,这也就意味着乌军的许多老装备仍然依赖俄罗斯提供的零部件。虽然在2014年乌军进口了一大批零部件用于老装备的维护,但失去了稳定的部件供应仍是棘手的问题,所以乌克兰在14年年底宣布全面禁止向俄罗斯进出口军用车辆的同时也在谋求对已有装备的本土化。实际上乌克兰的做法还是相当务实的,采用本土可以生产的零件替代俄制零件,无法自行生产的零件就从西方进口,虽然这不利于乌克兰本土制造业的进步,不过国难当头,还是先紧着需求来。实际的成效也是有的,2014年T-64BM依赖俄罗斯供应的140个零部件,到15年已经解决了130个,剩下的10个也在16年解决——官方报告是这么说的。然而根据马雷舍夫工厂的报告来看,直到18年仍然有5%的俄制零件无法解决,不过好在俄军也足够腐败,直到2021年乌军仍然有渠道批量购买这些零件。

T-64BM

乌军的另一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更难对付:和所有的独联体国家一样,乌克兰接手了种类繁多的苏联遗产,而对其中很多车辆的改造也催生了更多关于后勤的问题,即使是以一份不完整的装甲车辆名单,我们也能从中一窥乌军后勤部门的窘态——原版发动机的BTR-60/70/80、配备依维柯发动机的BTR-3、配备道依茨发动机的BTR-3E、配备UTD-20发动机的BTR-3DA/70、BTR-3E1U、配备3TD发动机的BTR-4E、配备道依茨发动机的BTR-4E和BTR-MV等等等等。类似的情况还有经历过多次升级的步兵战车和坦克,其中包括四个主要类型(T-64、T-72、T-80和T-84U)以及十几种它们的改进型。无论是制造、整备、维护还是培训能够使用这些车辆的人员,对于实力有限的乌军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BTR-3DA

这些都是乌克兰在俄乌战争开战前的状况,看上去确实非常糟糕,我想有识之士应该都会把乌军的装甲车辆实力看得比较低,更何况还有14年顿巴斯冲突中乌军丢盔弃甲形象的加持,俄军做出乌军装甲实力较差的判断也是情理之中,而装甲军团的实力在俄军的眼中...很可能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也让俄军产生了乌军不堪一击的误判。不过这些都是战前的事情了,我们都知道自开战以来,东欧和西方国家向乌克兰输送了相当数量的重装备,正好也让我们来做个汇总(直到4月20日):

首先是捷克老乡送来的T-72M1和BVP-1,分别是T-72A和BMP-1的出口版,这些车辆是从捷克Excalibur Army军火公司的仓库里调出来的,看上去得到了妥善的维护。

爱沙尼亚则是送来了一批D-30A 122mm榴弹炮,虽然爱沙尼亚怎么做有点“去库存”的意思,不过还送了不少夜视仪,防弹衣,反坦克导弹之类的单兵装备,也算是够意思了。

在得到美制的爱国者导弹之后,斯洛伐克也拿出了原本的家底——S-300防空导弹,这些乌军急需的装备已经在本月初抵达乌克兰并且开始发挥它们的作用。

另一件和S-300一起进入乌克兰的是斯洛伐克的明星装备,155mm祖扎纳自行火炮,根据一些视频消息,这些火炮已经投入使用向俄军阵地倾泻火力。

波兰也将自己老式的T-72M/M1和BWP-1(波兰版本的BMP-1)送往乌克兰,虽然都是陈旧的装备,但这也意味着乌军不需要对车组成员进行额外的培训,对于分秒必争的战争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另外要指出的是,由于这场战争的性质,缺乏现代瞄准器和动态保护对其作战使用几乎没有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坦克只是作为移动炮位来使用,许多坦克损失的案例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和东欧唇亡齿寒的急迫态度不同的是,号称欧洲中心的德国在军援的问题上显得极其犹豫,一直拖到4月10号才不情愿地答应提供50辆已经退役的豹1A5和60辆黄鼠狼,并且还要在“6周内交付”。德国如此扭捏的作态主要是因为其能源极度依赖俄罗斯,贸然军援激怒俄罗斯会导致能源使用成本大大提高,但不军援又会使得欧盟成员国对德国乃至欧盟这个大团体产生不信任感,继而导致团体的裂解和欧洲各国的孤立,这同样也是德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次军援举措与其说是“援助”或是“敷衍”,不如说是一种拖延时间的策略,是与俄罗斯彻底切割之前的一种拖延战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