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句话有没有历史依据?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句话有没有历史依据?

晋室先祖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铲除曹氏皇亲,自此司马氏掌握曹魏实权形成霸府政治。

265年,晋王司马炎胁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改国号曰“晋”,定都洛阳,是为晋武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

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候王纷纷动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间的政治内斗,是一场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斗,为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

八王之乱期间,司马氏在地方上影响力顿减,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外族陆续叛变,成汉与前赵先后建立。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于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后改为汉,史称成汉。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后称前赵。李雄与刘渊的独立,开启“五胡十六国时期”。而后,各族陆续立国,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覆亡危机。

刘渊为了要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又有蝗灾,洛阳缺粮,司马越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讨石勒,弃怀帝于洛阳。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怀帝密诏苟晞讨伐司马越,随后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东海。当他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众位大臣在投降后被杀尽。此时洛阳空虚,刘聪、王弥及石勒和兵攻破,处死太子、杀害官员百姓三万余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灭亡。

衣冠南渡,指晋朝时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大规模南迁,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八王之乱后,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之中原地区仍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政权,威胁到西晋政权,最终匈奴攻破中央朝廷,即“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司马睿率中原汉族士族臣民从西晋京师洛阳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晋元帝重建朝廷,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室渡江后,定都江东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也是古代中国正统皇朝首次由中原迁都至江南,亦是继孙吴后在江南建立的第二个汉人建立的偏安皇朝,连同南朝四个皇朝,合称六朝。

“衣冠”:东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衣冠楚楚。因普通人家无力负担搬迁费用,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名门世族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同时“衣冠”象征文明,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在福建,从唐代初年开始出现“永嘉之乱,衣冠入闽”的传说,最晚在唐宋之际,已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具体叙述: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士族开始大规模进入福建,入闽的主要八姓,指林、陈、黄、郑、詹、丘、何、胡。

专门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权威的历史学家则认为,自永嘉元年(307年)至刘宋泰始二年(466年)一百六十年间,北方流民分七个阶段南下,但流亡南下的人大都只抵达荆州、扬州、梁州、益州等地,没有流入福建的记载。更有专家认为“衣冠入闽说”不仅无根据,且背离四世纪当时的历史局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