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国为了增强重型坦克的火力,在“陆地巡洋舰”观念的影响和军舰多炮塔的启发下,接二连三地研制出多炮塔式的坦克,其种类由以苏联最多。从总体布局上区分有:并列双塔型的早期T-26轻型坦克,前后双塔型的T-100重型坦克,主塔上叠加副塔型的T-12/24中型坦克,中央主塔、前面双副塔的T-28中型坦克,中央主塔、四周副塔的T-35重型坦克等。 20世纪三十年代初,苏联军方对坦克“增加突击力”的要求十分强烈,主张研制多炮塔的重型坦克,作为突破敌坚固防御阵地的主要力量。为此,1932年第174机器制造厂的总工程师O·M·伊瓦诺夫开展了设计工作,他参考了英国研制的“独立号”多炮塔式重型坦克的基本设计方案,7月制造出样车并经测试后,于1933年交由哈尔科夫机车制造厂批量生产。
T -35坦克和英国的“独立号”坦克一样,也有5个独立的炮塔,不过,这5个炮塔是分两层排列的.主炮塔在中央居上,装1门76.2毫米KT-28火炮,俯仰角-7°和+23°弹药基数96发,另有1挺7.62毫米机枪.下层是围绕主炮塔的两个小炮塔和两个机枪塔,成对角线布置;两个小炮塔位于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后方,2个机枪塔位于主炮塔左前方和右后方.这样的布置的好处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比较均衡。炮塔的转动机构采用机电三速传动,辅助手动传动也可于紧急时使用。不过除了主炮塔可以360度旋转外,其余4个炮塔只有165~235度的方向射界.也就是说,由于总体布置上的限制,不可能将五个炮塔的火力全部集中到一个方向上.2个小炮塔最初各装一门37毫米炮,1935年改为20K型45毫米火炮俯仰角-8°~+23°(弹药基数共226发)和一挺7.62毫米机枪;2个机枪塔上各装一挺7.62mm机枪.7.6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为10800发.全车共有11人,即车长(兼机枪手),3名炮长,3名装填手,2名机枪手,无线电员和驾驶员。Т-35的主炮和两座小型机枪炮塔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水平。主武器瞄准系统利用了1930年望远镜后瞄准头和潜望镜后视仪PT-1обр.1932。1938年时,L-10坦克炮被提出用于主要炮塔武器,但ABTU的代表考虑到KT-28的威力足以击败敌人装甲车辆放弃了这一想法。
1933年生产了10辆T-35,标准生产型直到1935年才开工,至1939年停产,总计生产了61辆。该坦克于1936年开始在苏军中列装。主要装备在独立第5重型坦克旅,该旅被指定参加一年一度的莫斯科阅兵。1940年6月,提出了是否将T-35从前线撤回的问题,可以选择将其转换为自行火炮或分配给各军事院校。苏军高层决定继续使用它们,所有的T-35重型坦克被编入第 8方面军的第 34 坦克师下属的第 67 和第 68 坦克团。苏德战争爆发时,T-35坦克部队被部署在西南方面军的防线,拉瓦罗斯卡亚筑垒地域阻击战后,苏军第34坦克师基本损失殆尽,仅存的几辆T-35也被送往后方,承担训练任务。战后统计第67和第68坦克团损失的T-35的90%不是由于敌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机械故障。最常见的故障原因是传动问题。T-35最后一次记录的行动发生在莫斯科战役。至少有一个被俘的T-35被运到德国库默斯多夫军事试验场进行评估。
T—35的装甲太薄,机动力太差,火炮也不够有力,既无法摧毁敌军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而且它人高马大,倒成了战场上最好的活靶子。说到底,T-35只是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设计生产的,根本不是单炮塔专用坦克的对手,苏德战争爆发后没多久便被消灭殆尽。“三头六臂”的“陆地巡洋舰”最终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只能在博物馆里了却余生,任人凭吊。
完成图
T35重型坦克
作者:沧海一粟 图/文 比例:1/72
过程图
模型作者:沧海一粟 图/文 比例:1/72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