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伐蜀之役解析:曹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曹爽伐蜀之役解析:曹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此战在三国历史上知名度并不高,而且大多认为这是曹爽自不量力的一次拙劣表演。

其实此战规模很大,双方总兵力多达十几万,是两国的多次交锋中规模仅次于最后钟会灭蜀的一战。

此战虽然草草收尾,但背后却有着政治层面和军事层面的激烈博弈,因此还是非常值得细说的。

先来看看主角曹爽吧。

曹爽能够掌握大权实属偶然,因为这本是燕王曹宇的位置,他算是捡了个漏,其实他不够格。

此人虽然官运亨通,但他的发迹主要源自魏明帝对他的宠爱,或许他本人并非一无是处的草包,但至少政绩和资历方面是他最大的不足。

相反,司马懿能得到辅政大臣这个位置则可以算是实至名归。

当年曹丕驾崩前,司马懿就已经是托孤大臣了。而当时曹爽还是个白身。这资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再看实际功绩,司马懿这些年斩孟达、拒诸葛、平公孙,完全可以称得上国家在军事方面的柱石,而曹爽在这方面则是一片空白。

另一方面,曹爽为了把持朝政所,招纳了大批之前在魏明帝时期因为浮华案被打压的人。

可是这些人虽说也并非都是碌碌无为之辈,甚至有些人颇具才智,但其中却没有一个是具有军事才能的,这就是曹爽集团中最大的一个软肋。

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再立新功,三州口一战斩首吴军万余。

虽然他已经被明升暗降,逐渐远离了权力核心,但这件事还是刺激到了曹爽一伙。

他们清楚自己欠缺的是什么,身居高位却没有尺寸之功,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于是曹爽心腹邓飏和李胜提议组织一次对蜀汉的军事行动,目的是建立功勋,增加曹爽的威信。

以蜀汉为攻击目标,其实也有一定道理。从238年开始,蜀汉的实权人物蒋琬在汉中连续驻扎了六年。到243年,他离开前线南下去了涪县,而且病情日重。

也就是说现在汉中略显空虚,这看起来确实是个机会。

然而曹爽一党被建功立业的渴望蒙闭了双眼,只看到表面却没看到事情的本质。

这是一场并非为国拓展疆土,而是为个人私利而发动的战争。目的只是建功而已。至于提升自身、削弱对手什么的,那其实都不重要。

因此这一战的首要目标就是获胜,如果赢不了,一切都是空谈。

再看曹爽一党对这场战役的规划,几乎是按照一场灭国级别的大战来准备的,在他们看来,即便不能消灭蜀汉,至少也得把汉中拿下来。

这其中,李胜应该起了不小的作用,因为他本身就在汉中呆了很多年,对当地非常了解,如果此战能够建功,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邀宠的好机会。

可这样一来就本末倒置了,随着事情的发展,已经完全偏离了最初的目标。

蜀汉是那么容易灭的吗?这个国家虽小,但是战斗力却不容小觑。不仅拥有山川之利,还有十万大军。

即使到了蜀汉灭亡前夕,在那种动荡的局面下,钟会也是依靠姜维的失误和兵力的碾压才成功的。

然而王平可不是姜维,论起防守能力,在蜀汉将领中他是一流的。

所以说曹爽发动伐蜀之战,实在是想太多了,这是一次明显的庙算失败。要是伐蜀那么容易,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大举进攻呢?

其实曹爽一党如果不头脑发热,还是有着更好的目标的,那就是进攻武都围点打援。

蒋琬在离开汉中前,将姜维晋升为凉州刺史,让他以后攻打陇右。而武都是蜀汉北上陇右的跳板,不容有失。

曹爽兵力占据优势,拿下武都后,如果蜀汉发兵来救,可以在武都一带以逸待劳,无疑胜算更高。如果蜀汉不来,那也无所谓,武都就可以收入囊中了,这也是功劳一件。这样一来,目的不就达成了吗?

可惜曹爽好大喜功,一定要搞一把大的,最终酿成了悲剧。

为了这场大战,曹爽早早就开始做准备,让自己的表弟夏侯玄做了雍凉都督,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那么司马懿对这场战争又是什么态度呢?

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司马懿肯定是不希望政敌曹爽建功立业的,那么他只需要静静地看笑话就可以了。然而司马懿还是出言劝阻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司马懿知道曹爽心气很高,必然不听他的建议。如此激将,越不让曹爽去他偏要去,结果不会改变,同时还能落个深谋远虑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汉中守将王平的厉害,当年司马懿在卤城是亲眼见识过的。曹爽想战胜王平,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而曹爽等人未必不知道司马懿的想法,但他们贪功心切,完全忘记了自己毫无军事经验的现实。

正始五年(244年)二月,曹爽正式出征,三月抵达长安,此时大军云集,但具体兵力上史书中却产生了一定分歧。

按照曹爽传的记载,他的兵力只有六七万人。

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而按照王平传的记载,曹爽兵力则在十万以上。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六七万人是曹爽的先锋兵力。

后来曹爽战事不利想要增兵,钟毓劝他知难而退。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说曹爽最终是否增了兵,但从事情的后续发展来看,他应该是没有听从钟毓的意见,否则他后来也不会找茬打压钟毓了。

总之,这一次曹爽总兵力超过十万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资治通鉴也采用了这一数据。

另外曹爽选在春季出兵很有讲究,当年他的父亲曹真大举伐蜀,将时间选在秋天八月,结果遭遇了延绵月余的大暴雨,最终无功而返,这次曹爽充分吸取了教训。

而关于进军路线,曹爽也和当年曹真多路分兵不同,他选择集中兵力,全军都走傥骆道南下。

那么蜀汉方面如何应对呢,这里我们先来看看蜀汉在汉中的防御部署。

当年诸葛亮屯驻汉中的时候,曾经修筑过汉乐二城。汉城也叫西乐城,位于定军山附近,这个我们在汉中之战的时候提到过。而乐城则位于汉中盆地东部的城固县一带。

这两座军事要塞一西一东,保卫着汉中的安全。

其实汉、乐二城地势并不算险要,起不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但是它们临近河流,补给便利,不容易被敌人攻破。

如果拿不下这两座城,那就无法继续进军,因为难保自身粮道的安全,除非像钟会那样兵力碾压,才能分兵包围二城而不攻。这就是二城存在的意义。

听闻曹爽大军已经深入骆谷之中,汉中诸将惊慌失色,纷纷主张固守汉、乐二城。他们的理由是蒋琬在涪县驻有重兵,可以固守待援。

不过这些人还是想得太简单了。当时汉中最高指挥官王平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固守待援非常危险,因为涪县太远,距离汉中足有上千里,若来救援至少要一个月,根本来不及。

当然王平的意思并不是汉、乐二城的城防挡不住魏军,事实上这两座城还是非常可靠的,后来钟会也没有攻下二城,它们是在刘禅投降后才放弃抵抗的。

王平真正担心则是魏军围而不打。本方只有三万人不到,对方兵力远远超过自己,他们完全有这个能力。

如果魏军分出几万人牵制汉、乐二城,其余兵力则一口气攻占关城,阻断金牛道,那样蒋琬就无法从涪县前来支援了。到了那个时候,汉中迟早会成为曹魏的囊中之物。

关城即后世阳平关,在这篇文章中曾有分析。

建安的尾声(十六)马鸣阁、广石之战。大名鼎鼎的阳平关究竟在哪?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众将当中,只有护军刘敏和王平的意见一致。百姓和粮米遍布在田野里,而魏军来得太快,来不及坚壁清野。如果采取守城战法,等魏军进入汉中盆地,这些资源就都便宜他们了。

根据当下的战局,王平制定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他命刘敏和杜参军率先锋守住兴势山,他本人则作为后援。

这位杜参军是谁呢?

当初诸葛亮弹劾李严的上表中,共同署名的杜姓参军有裨将军杜义和武略中郎将杜祺。

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

这位杜祺做到大将军司马,是大将军的属官。可无论蒋琬还是费祎这先后两任大将军,他们此时都不在汉中(蒋琬在涪县,费祎在成都),因此作为属官杜祺应该也不在汉中。那么杜参军是杜义的可能性较大。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再来看看兴势山。兴势山在今天洋县北,正好扼守住傥骆道的南端出口,守住这里,汉中可保无虞。就算寡不敌众,也足可以坚持到援军赶来。

除此之外,王平还有预案,如果魏军分兵进攻黄金,他可以带千人前去阻击。

所谓黄金就是黄金戍。从洋县出发,顺着沔水东下,很快就会从汉中平原地带进入山区。进入山区后这一段叫做黄金峡。其中西面一段称为小峡,东面一段称为大峡。

在沔水的黄金峡一段,又有一条支流金水河向南注入进来,金水河古称黄金水,因此金水河河谷也叫黄金谷。

黄金戍就位于黄金谷旁的山上,是一座很险要的山寨。

汉水又东径小大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水经注)

黄金戍存在的意义就是可以阻击从东面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的敌军,无论敌军来自东三郡还是子午道,都难以进入汉中平原。

有了王平这样的安排,基本可以万无一失了。

遥想当年,职位尚且卑微的王平曾于街亭和卤城两度让曹魏名将张郃颜面尽失。

如今他已身为汉中都督,而这一次也将成为他人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

张郃尚且不惧,何况曹爽!

天真的曹爽终将在这场硬碰硬的对决中充分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