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的重防御航空母舰(上):大凤级航空母舰设计建造史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不沉的重防御航空母舰(上):大凤级航空母舰设计建造史

由于篇幅比较长,所以装母系列准备分为三篇,第一篇为大凤

丸四计划舰——大凤

日本海军的1939年度(昭和14年度)海军军备充实计划又称丸四计划。与丸一~三计划的军备补充计划不同,是以整备陆上航空力量为核心、同时建造舰船的计划。从丸四计划起,日本海军开始确立重视航空整备的方针。

丸四计划中计划建造的航空母舰为大凤,暂定番号是W102。

大凤的详细设计是从1938年开始的,和其他丸四计划舰在9月决定概要设计。

一、翔鹤防御的再讨论

作为扩大版飞龙的翔鹤级航空母舰,其飞行甲板防护缺陷的问题自1938年夏开始就被关心。到翔鹤为止的日本航空母舰,只能通过控制舰体尺寸来减小被击中的可能性(翔鹤级扩大的原因是最小限度满足搭载新舰载机的能力)。最终,翔鹤级的飞行甲板尺寸不如改造大型航空母舰赤城。

这个时期日本海军内部正在商讨接下来的丸四计划。日本海军意识到翔鹤级被动的防御方式的局限性,因此开始考虑设置装甲飞行甲板。

主要商讨的问题如下:

1.俯冲轰炸的250kg和500kg穿甲航弹命中时飞行甲板和机库的损害情况,以及飞行甲板应急修理所需时间

2.同上情况下通常航弹命中时飞行甲板和机库的损害情况,以及飞行甲板应急修理所需时间

3.完全瘫痪飞行甲板所需的命中航弹数(250/500kg通常、穿甲航弹)

4.800/1000kg通常、穿甲航弹命中时的损害情况

最终研究的结果如下:

航速:33节

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飞行甲板防御部长150米,宽18米以上

飞行甲板高度、复原性能、船体强度、旋回性能等应具有合适的性能。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与后来的大凤一致。

在讨论这个要点的时候,进行了包括同时建造的飞龙、翔鹤、大凤级费用(含组建舰载机组的花费)的比较。各级航空母舰的搭载机数、分解保存的备用机数以及 在作战行动中,分解的备用机组装所需的时间等问题进行研究。

二、大凤原案:G12

注:以下提及的W102和G12的称呼均指大凤原案

在1937年,军令部就开始商讨丸四计划中建造的新型航空母舰,即后来的大凤。在计划初期的1937年11月27日通告的暂定番号的数字仅有两位数,W01为战列舰110(后信浓)和111号舰,W02是130号舰(后大凤),W03则属于巡洋舰。

但随着舰种的增加,经过再次商讨并决定修改。在1938年6月,军令部次长和海军次官协商,最终在7月11日决定将暂定番号的数字增加到三位数。其中,战列舰是W101(信浓、111号舰),航空母舰是W102(大凤),甲型巡洋舰是W103(暂无计划),乙型巡洋舰是W104(阿贺野),丙型巡洋舰是W105(大淀)。这时军令部次长和海军次官确定大凤的标准排水量为27800吨,设计大概开始于1938年6月。

9月时,军令部总长和海军大臣就丸四计划再次进行商议。这时标准排水量增加700吨,达到28500吨。9月19日,舰政本部向大藏省提交了新航空母舰说明资料,提交给大藏省的要目如下:

W102

基本参数:标准排水量28500吨

搭载机:96常用+30备用,总计126架

兵装:6门15.5cm炮,16门10cm高炮,36门25mm机炮

动力:航速35节

费用:10531.8万日元

其中,搭载机为舰战24架(备用12架),舰爆24架(备用12架),舰攻36架(备用18架),总计126架。

其预算在9月22日被批准。提交给大藏省的费用为10531.8万日元,但实际上只有10117.5万日元被批准。

不久之后的24日设计完成的W102实际参数如下(设计番号G12):

大凤原案G12(1938.9.24)

基本参数:水线长250米,水线宽27.7米(飞行甲板最大尺寸为长243.5米×宽30米,中部最大25米),标准排水量28500吨,公试排水量33600吨

搭载机(机库搭载):18架九六式舰战(备用3架),18架九六式舰爆(备用3架),21架九七式舰攻(备用1架),合计57架常用和7架备用

搭载机(甲板系留):7架九六式舰爆,5架九七式舰攻

完全搭载情况为76架

兵装:6座双联装10cm高炮,8座三联装25mm机炮

动力:出力160000马力,航速33.4节

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这张图为石桥孝夫根据舰本原图的重绘图,原蓝图上有桑原舰本部长、福田基本计划主任、矢ヶ崎主务部员的印记。

W102的最初设想是作为从后方配置的其他航空母舰出发的攻击队的中继基地前进配置的重防御航空母舰,即飞石战法。不过,这个构想在丸四计划概要决定之前的阶段,恐怕在1938年初就已经被否定了。所以,W102/大凤依旧是通常的高速攻击航母

实际上,W102也就仅仅在初期积极考虑过补给其他航母的舰载机,在否认飞石战法后其标准重新放宽。由于G12案预定战时在飞行甲板上系留12架飞机,所以飞行甲板的剩余空间无法实现大规模运用其他航空母舰的飞机。至于弹药搭载量,W102为800kg航弹90枚、250kg航弹468枚、60kg航弹468枚、鱼雷45枚。作为对照,翔鹤的三款航弹为90、306、540枚,鱼雷同样为45枚,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根据1937年3月的文件《舰船飞机搭载标准》内容,现有航空母舰的航空燃料搭载量不足以运用新式舰载机。所以,海军方面开始积极考虑增设轻质油库。航空本部文件《航空舾装、轻质油库、航弹库相关》中提及,W102将尽量符合运用舰载机的需求。这大概说明当时的设计还不足以应对新舰载机的运用,需要新设轻质油库。所以燃料增加主要的目的是运用耗油量增加的新式飞机,而非其他原因。

在这个时期,日本海军也得到了英国建造的光辉级装甲航空母舰的信息。这时作成的关于航空战术分析的《空威研究会报告》认为将来应该是以光辉级为准的防御航弹的重防御航母,以后的航母飞行甲板厚度甚至可能增加到100mm以上。因此,开始了对航弹防御的研究。最终日本海军认为将来各国的航空母舰重防御化将是趋势,以避免向来航母甲板防御上的问题。

但采用装甲飞行甲板的代价就是同等情况下机库搭载机数减少、重心升高、高炮减少等问题。所以与后续设计相同的是,G12的装甲防御范围局限于前后部升降机之间。前后升降机的尺寸分别为长12米×宽14米和长14米×宽14米,防御区域的宽度从升降机的14米向中部逐渐递增,到中央部时达到了25米(飞行甲板最大宽30米)。根据记载,装甲覆盖率为50%,这种装甲布置方式是为了保护最小的起降范围,以维持持续作战的能力,并控制排水量的增加和重心的上升。

其中装甲厚度为比最终设计更薄的60mm装甲。这个程度的装甲可以承受700米投下的500kg航弹,但无法防御大高度投弹。而海军认为理想的防护效果是承受1300米俯冲投下的800kg航弹。如果能再增加27mm装甲的话,就能承受4000米投下的500kg航弹。所以,航空本部对舰政本部的防护设计并不满意,在后续设计中继续强化。

而对于搭载机,实际上也有解决方案。除了机库内常用的57架飞机,还有7架拆解的备用机。另外在战时还可以选择在飞行甲板上系留12架飞机,搭载情况不会逊色于翔鹤级,所以海军方面整体认为采用装甲飞行甲板对搭载机的影响不至于严重。

对于防空火力的减弱(相比翔鹤减少2座大口径高炮),海军认为其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减少2座大口径高炮的同时,W102会拥有更加完善的装甲防护,足以对抗一定重量的航弹。而拥有更多防空炮的翔鹤等现有无飞行甲板装甲航空母舰,即使是60kg航弹也可能击穿造成损伤。所以也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

考虑到重心问题,G12的机库下降一层甲板。相较于翔鹤,烟道在下层机库中有一段突出。同时G12采用的是和翔鹤类似的开放式舰艏。由于干舷降低,所以在后来的讨论中舰艏被修改为封闭艏,以强化耐波性。

在飞行甲板甲板距水线高度减少的同时,以往的弯曲式烟囱排烟变得不安全了(在倾斜时更加容易进水)。所以G12首次采用直立烟囱设计,垂直排烟。

而关于W102的舰岛设计,有过很多方案。在1938年的早期飞行甲板防御说明略图中,舰岛处于左舷。这是受1935年5月29日的航本机密第805号文件内容的影响,所以采用左舷舰岛也是自然的。

1938年秋,完成改装工事后从横须贺出港的赤城

但1938年秋改装完成的赤城进行起降试验时的事故证明,在左舷设置舰岛会对起降造成障碍,而且气流也会紊乱。不过,130号舰(大凤)的舰岛并没有马上被修改为右舷布置。在文件《赤城改装后实验成绩》中,翔鹤、瑞鹤被记录为右舷舰岛,仍处于纸面计划的大凤却被记录为左舷。对此,航空本部的意图不太明确,或许是为了考虑战时的逆向着舰。

不管怎样,左舷舰岛最终依然被放弃了。在1939年3月27日舰政本部关于技术会议的记录中,初期计划曾经考虑过在舰岛前后的飞行甲板上各装备一座双联装九八式10cm炮,具体计划时间不明。而设计番号G12则是采用和最终设计类似的舰桥(除了烟囱没有外倾)。

三、最终设计:G13

在1938年12月8日列入的建造计划中,W102为130号舰。军令部随后对其参数进行了修改:

标准排水量:30360吨

航速:33节

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6座双联装10cm高炮

搭载机:52架

而初步设计的成本估算,在12月26日的第74届技术会议上提交。

大概在1939年末,舰政本部开始了大凤的基本计划。最终设计如下:

大凤/G13

基本参数:全长260.6米,垂线间长238米,水线长253米,水线/最大宽27.7米(飞行甲板最大尺寸为长257.5米×宽30米,公试状态时飞行甲板距水线12.43米),标准排水量29300吨,公试排水量34200吨(吃水9.67米),满载排水量36809吨(吃水10.15米)

搭载机:

①1939年4月《战时舰船飞机搭载标准》

18架九六式舰战(备用6架),18架九九式舰爆(备用6架),27架九七式舰攻(备用3架),合计63架常用和15架备用

②舰政本部《一般计划要领书》

24架烈风舰战,24架流星舰攻/舰爆(备用1架),4架彩云舰侦,合计52架常用和1架备用

③别案

18架烈风舰战(备用1架),36架流星舰攻/舰爆,6架彩云舰侦,合计60架常用和1架备用

④1943年6月计划

24架零式舰战,5架彗星舰爆(系留19架),21架天山舰攻(系留3架),合计72架

⑤实际搭载(1944年)

27架零式舰战,27架九九式与彗星舰爆,18架天山舰攻,3架二式舰侦(即彗星一一型),合计75架

兵装:6座双联装10cm高炮(每门备弹300发),17座三联装25mm机炮(每门备弹1500发)

动力:出力160000马力,航速33.3节

续航:搭载重油5700吨,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技术特点

船体

为了降低重心,大凤相比翔鹤减少了一层甲板。随着重心的降低,公试状态飞行甲板距水面的高度也降低到了12.43米。由于干舷降低,后续修改中大凤的舰艏被改为封闭艏,以强化耐波性。

最初,川崎神户绘制的大凤线图如A,可以看到飞行甲板前端较宽。这种设计容易影响舰船的耐波性,所以后来前端被修改成B图所示的形状。

川崎神户和美国海军复原大凤线图比较

在采用封闭艏的同时,飞行甲板长度也得到了明显延长(相比原案有10m左右的增加)。除了增强发舰能力,更长的飞行甲板还可以系留更多的飞机。

此外,采用封闭艏的航空母舰上空气流也是优于开放艏航空母舰的(见下图)。

与翔鹤相同的是,大凤采用了小型球状舰首,以减小阻力(见下图)。

川崎神户绘制的大凤线图

大凤的舰艉与翔鹤基本一致,但干舷稍微高一些。舵由主舵和副舵构成。

动力

大凤的动力系统出力与翔鹤同为160000马力,并列日本海军主机出力第一位。除了续航轮机出力相比翔鹤增加以外,大凤的动力系统整体上和翔鹤差不多。

大凤搭载4座单座40000马力的新式高中低压蒸汽轮机和8座吕号舰本式锅炉。四轴推动,推进器直径4.3米,均连接巡航轮机。

大凤搭载的吕号舰本式三号乙三型锅炉的蒸汽压力为30kg/cm³,蒸汽温度350℃。单座锅炉蒸发量为103t/h,是继铃谷、苍龙、改装加贺之后的最大型号。

巡航轮机比较如下表:

飞行甲板

由于大凤采用了封闭式舰艏,所以飞行甲板长度从G12的243.5米一跃到257.5米。飞行甲板前端宽度18米,中央部30米,舰桥附近29米,后部27米。为了平衡舰岛的重量,飞行甲板向左舷延伸了约2米。

如前所述,舰政本部设计的G12的60mm飞行甲板装甲并不令人满意。最后G13的飞行甲板被强化为75mmCNC+20mmDS结构。虽然这样的防护对航弹不算彻底,但多数情况下是足够的。海军内部对不彻底论有以下反对意见:

一、任何舰船都不能有彻底的防御

二、受到重量为500kg以下航弹的几率更高

三、从现有航空母舰的情况来讲,只能做到100mm左右的装甲防护

四、大高度水平轰炸命中率低

五、有消息称美军将来会采用500kg航弹俯冲轰炸

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海军内部决定停止强化装甲。

在航弹命中的情况下,一般装甲会变形贯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日本海军选择加入9~13%铜以强化抵抗冲击的能力,这就是CNC装甲。根据战前日本海军在鹿岛滩的试验,大凤的装甲足以承受俯冲轰炸机投下的500kg航弹。所以,大凤在中途岛海战的情况下防护区域是不会被SBD的500/1000磅通常航弹击穿的。

防护区域同样是前后升降机中间的区域。大凤前后部升降机尺寸分别为长14米×宽13.6米和长14米×宽14米。由于大凤的升降机间距更大,所以防护区域的尺寸更大。大凤的飞行甲板防护区尺寸约为长150米×宽20米,可以实现最低限度的起降。

大凤的飞行甲板与大多数日本航母相同,依然采用了45mm木质甲板(如下图)。

考虑到机库空间有限,大凤等舰考虑战时采用甲板系留的方式搭载更多的飞机。由于飞行甲板是强度甲板,所以影响甲板强度的系留孔的数量会受到限制(比如信浓的甲板开孔数被限制在100以内)。

甲板系留示意图

不过考虑到大凤的飞行甲板尺寸比翔鹤更大,所以在采用系留时可以实现接近翔鹤的载机量。

防御

上段已经提到过飞行甲板防护,这里主要对其他部分的防护进行介绍。

前部弹药库部分,水平装甲为75mmCNC,防御指标为3000米水平轰炸的1000kg航弹(飞行甲板也参与防御),对20cm炮的免疫区上限为20000米。主装为165mmCNC,对20cm炮的免疫区下限为12000,并向下递减到70mm。

后部弹药库水平装甲为16mmDS+32mmCNC与40mmCNC构成的两段防御,侧舷为75~130mmNVNC装甲。防护指标和前部弹药库大致相同。

动力舱部分的水平装甲为16mmDS+32mmCNC,侧舷装甲为55mmCNC与25mm构成的两段防御;轻质油库水平装甲为50mmCNC,侧舷装甲为50~65mmCNC;两者防护指标均为对15cm炮。

而大凤在纵深3米左右布置了2层22mmDS钢叠加的弯曲防水纵壁,外侧配置了约1米的重油,防御指标为对300kgTNT当量鱼雷。

考虑到舰底爆炸,弹药库和轻质油库的底部均为三层底。

机库

大凤有2层机库。由于飞行甲板是强度甲板,所以两层机库均为封闭式机库。上层机库宽18米,下层机库宽17米。

上层机库由防火格栅分为五部分,下层机库分为四部分。其中升降机和机库间由7mmDS钢构成的防火门阻隔。

上层机库的顶板上有10mmDS钢,这是为了阻挡穿过上层装甲的航弹,防止其进入机库爆炸而掀起飞行甲板。其中,飞行甲板和机库顶部之间有高约0.7米的空间。

机库侧面为25mmDS钢,以防御弹片。为了释放爆炸压力,机库侧面设置了尺寸为1.5米×0.7米、受压易脱落的盖子,厚度为25mm。机库内设置了泡沫灭火设备。

中央部切断

前面列数据时已经提到了大凤的5个舰载机搭载案,最初大凤搭载的是现有的三款舰载机(九六式舰战、九七式舰攻、九九式舰爆)。后来采用新式舰载机之后,计划搭载烈风式舰战、流星式舰攻/舰爆、彩云式舰侦,搭载机数53~61不等(53为24架烈风,61为18+1架烈风,从这里可以看出烈风有多么占空间了)。最终由于新式舰载机开发进度迟缓,大凤开始搭载零战、彗星(包含二式舰侦)、天山三型,搭载机数72架。最终状态时由于搭载了一定的九九式舰爆,搭载机数稍微增加到78架。

由于机库空间有限,一部分舰载机需要系留在飞行甲板上。

升降机

与以往3部升降机的大型航空母舰不同的是,大凤仅采用了2部尺寸较大的升降机。这与提高飞行甲板整体防御性有关。前部升降机尺寸为长14米×宽13.6米,后部升降机尺寸长14米×宽14米。

升降机采用两层25mmDS钢叠加防御,重量分别达到了106吨和108吨。大凤通过交流电源,以2060kW三相诱道电动机驱动发电机,再以直流270马力的卷扬电动机来驱动升降机。采用新动力之后的大凤升降机的升降速度相比此前的无防护升降机,实际上是毫不逊色的。

兵装

自1935年八九式双联装12.7cm炮投入生产后,日本海军仍在计划新高炮以应对更加高速化的飞机。新高炮的要求是能以高初速、高射速射击。之后,70倍10cm炮成为备选设计。

经过反复试验的试验之后,身管长减小到65倍,并在1938年制式化。

大凤是唯一搭载九八式10cm高炮的日本航母。这款高炮初速1000m/s,远超八九式12.7cm高炮的720m/s。九八式的炮弹弹重13kg,装药量5.75kg。随着初速的增加,对海射程达到19500米,对空射高14700米,弹道性能良好。作为代价,炮身寿命从八九式的1000发减少到350发。

与秋月级的炮塔相同的是,大凤的炮架满足俯仰范围-10°~+90°。高炮动力为电动油压式,不过大凤炮架的转速从秋月级的12°/s降低到10.6°/s。炮管俯仰速度依然为16°/s。高炮装填机构为半自动式。

由于重量原因,大凤的大口径高炮从翔鹤的16门减少到12门。

大口径高炮由左右舷各1座九四式高射装置指挥,右舷位于舰桥前方,左舷位于舰体中部附近。

大凤原计划装备8座三联装九六式机炮,建造途中增加到14座以强化防空能力。到实际完成时,增加到了17座。其中,左舷8座、右舷7座、舰艉2座。

机炮的指挥装置是九五式机炮射击装置,总共装备8座。另外舰桥上还有装备2座21号对空雷达和1座13号对空雷达。

飞行甲板上装备了3座隐头式110cm探照灯,在航空作业时可以收放到飞行甲板下方。另外舰桥侧面也有一座110cm探照灯。

舰桥&烟囱

在飞行甲板高度降低的同时,大凤的舰桥相比翔鹤也降低了。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弯曲式烟囱排烟,在舰体大倾斜时容易进水,进而影响复原性能。

但在技术会议上,有人以日本海军一向重视夜间发着舰为由强硬地反对航母上层建筑大型化(在飞行甲板上布置大口径高炮的方案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否决的),并认为直立烟囱排烟会影响航空作业。但为了保证复原性能,最终还是选择采用直立烟囱。

为了减小排烟对航空作业的影响,空技厂专门制作了1:100的舰岛模型进行风洞测试。最后的结果是烟囱向外和垂线呈26°夹角、距飞行甲板17米排烟是最适的(此前的G12采用的是垂直烟囱),舰岛布置在右舷稍微靠前的位置。而在大凤完工前,隼鹰级航空母舰也采用了这种舰岛设计,其结果证明了这种设计的合理性。

为了减小舰岛对起降的障碍,大凤的舰岛稍微向飞行甲板以外移动了一些。在后来的改大凤等舰的设计中,舰岛被完全移动到飞行甲板以外的位置。

整体而言,大凤的舰岛结构与隼鹰级类似,后半部分主要布置烟道和锅炉进气口。

舰岛各层详解

飞行甲板平面:方位测定室、飞行员待机室、气象作业室

下部舰桥甲板平面:长官·参谋长·舰长·航海长休息室、方位测定室、无线电话室

上部舰桥甲板平面:操舵室、第一防御指挥所、作战室兼海图室、方位测定室、无线电话室

罗经舰桥甲板平面:罗经舰桥、传声所、照射指挥所、发着舰指挥所

防空指挥所甲板平面:见上图

舰桥防御方面,罗经舰桥有25mmDS钢,起到弹片防御;操舵室和轻巡阿贺野一样布置着40mmCNC圆筒装甲,能防御15cm通常弹。

航空舾装

大凤原本计划装备5座三式十型着舰制动装置,实际装备了4座空厂(即空技厂)式六型着舰制动装置,制动横索14根。

空厂式六型的设计是为了应对舰载机性能的提升,采用油压制动式设计。制动距离40米,最大制动重量4吨。复位动力为压榨空气,可以在9秒内复位。

最初还计划采用5座三式十型滑动制止装置,实际装备的型号是3座固定式空厂式四型。

原本计划在升降机前方设置遮风栅,后来为了简化工事而取消。同时由于弹射器开发进度拖延,原本预定的2具弹射器也被取消。

遮风栅、弹射器预定位

消防设备

根据中途岛海战的战训,大凤等舰进行了防火方面的修改。大凤装备了泡沫式洒水装置。关于泡沫的成分,海军测试了硫酸铝、氢氧化钠混合式与肥皂水的效果,最后选择了效果比较好的肥皂水式。泡沫灭火装置(含液体)的重量为23.74吨。

进行增设防空炮和改善灭火设备后,大凤的公试排水量从基本计划的33800吨增加到34200吨。

航空燃料、弹药

考虑到新型舰载机耗油量的大幅增加(天山舰攻的火星发动机相比九七式舰攻增加接近一倍,而烈风相比零战增加大约两倍),大凤相比此前的航母增加了轻质油搭载量。根据一般计划要领书,大凤轻质油满载状态为990吨,这个搭载量实际上无法满足此前设想的攻击使用。后来航空本部主务者天谷中佐将满足舰载机4~6次攻击的燃料和弹药减少到满足2次的搭载量,并满足直卫战斗机9次和侦察机10次出击。这个计划随后被军务局和军令部认可。

根据《一般计划要领书》,大凤搭载72枚800kg航弹、72枚500kg航弹、144枚250kg航弹、144枚特250kg航弹、144枚60kg航弹以及48枚九一式鱼雷。

有些老资料通过轻质油搭载量的增加断定大凤是为了运用其他航空母舰的飞机,现在证明这是错误的。比如历史群像1999年的空母大凤·信浓,拿出翔鹤公试的496吨轻质油和大凤满载的1000吨(准确说应该是990吨——一般计划要领书)。实际上翔鹤轻质油满载是745吨,大凤的990吨相比翔鹤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增加。

在减少弹药搭载量的同时,还对扬弹装置进行修改。大凤设置了传送带装置和三式炸弹车,弹仓也能配置两列以上的同种航弹,可交替使用两条以上的轨道搬运一次攻击所需的待机航弹。

这样的改良也运用在了翔鹤级上。采用三式炸弹车后,从航弹库到到机库的扬弹作业可以从以往的2分钟缩短到25秒~45秒。

运用

大凤与以往的航空母舰计划的构想相同。海军技术会议上,航空本部方面进行的说明案中阐述了这一设想。1939年的《战时舰船飞机搭载标准》中,明确记录大凤的第一任务是攻击敌航空母舰。

所以,大凤的建造目的和任务与翔鹤级完全相同,是日本海军的标准航空母舰。原计划同时组入机动部队的有苍龙、飞龙、翔鹤、瑞鹤、瑞凤、祥凤。

建造计划

1938年12月24日,日本内部开始召集第74次通常帝国议会。在26日的开院式后,海军方面在议会上提出1939年度军备充实计划(丸四计划)。议会整体对海军十分信任,所以丸四计划的预算几乎得到了全场的一致认可。

此前1937~1941年度的丸三计划预算总额为86505万日元的。为了对抗第二次文森法案,丸四计划将从1939年执行到1945年,总经费126000万日元,建造舰艇约80艘。

设计决定之后,大凤于1941年7月10日开工,1943年4月7日下水,大约在三年后的1944年3月7日完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