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15年(1940年)7月22日,东条英机以中将军衔就任近卫内阁陆军大臣。
东条中将任陆相的同时,远在中国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也是中将军衔,这不奇怪。但有趣的是,多田骏的下属,华北方面军下面的第12军司令官饭田贞固也是中将,12军下面的第32師団长木村兵太郎还是中将,12军直辖的独立混成第5旅団长秋山义兑依然是中将。
东条的对头,不扩大派代表人物之一多田骏(照片时间已晋升为大将)
一个中将军衔横跨陆军大臣—方面军司令官—军司令官—師団长(独混旅団长)多个层级,堪称奇观。关于这样的二战期间日军中将军衔跨层级问题,曾经的日本陆军少将,历史学者山崎正男曾调侃为“中将オンパレード”(中将大游行)。
原因何在?
根据明治29年(1896年)敕令,師団作为日军平时最大的编制单位,其主官身份为“親補職”,尽管军衔为中将,但身份待遇等同于陆海军大将、内阁首相等“親任官”,这样的做法在和平年代并无问题,毕竟战前日本一共只有17个常设師団,以中将军衔或以師団长身份升任陆军大臣都是很常见的事。
但随着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師団数量持续增加,到终战时,仅步兵師団就达到了164个。尽管如此,日军仍然坚持以“親補職”中将作为師団长的任职基准,一个萝卜一个坑,于是中将人数从开战前1936年9月的61人暴增至终战的424人(统计不包含皇族,下同)。
直到战争末期,帝国覆灭在即,才稍稍改变此项原则,在第二次兵备(1945年4月2日)中,正式任命任命片仓衷,久米精一等四名少将担任仓促组建的本土机动打击師団长。即便如此,片仓衷等人依然和特殊情况下的少将代理師団长(如20師団中井增太郎少将)一样,没有举行親補仪式。
同样基于战前原则,与中将泛滥的结果相反,日本陆军大将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晋升门槛,陆军大将虽然是正式军衔,但和元帅称号一样有荣誉和资深的意味,晋升也同样严格,即使在军队大规模扩充的情况下,最终投降时也只有25名大将,仅为1936年二二六事件前夕11名大将的两倍多,相比于中将的增长幅度,实在是微乎其微。
在绝大多数師団长为中将的背景下,師団建制之上,却又扩充出6个总军,17个方面军,43个军的战时建制。師団长的实际地位已然贬值,远远不能与陆军三长官看齐,而那些战时建制层级的指挥官实际职权自然高于中将師団长,但限于晋升大将的苛刻条件,军衔大多也只能是中将,最终就出现了日军中一衔四级的滑稽局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