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武器】东线刺猬——RSO-PAK40自行反坦克炮技术发展和服役情况简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站内

【图说武器】东线刺猬——RSO-PAK40自行反坦克炮技术发展和服役情况简介

二战中后期,有一款并不是特别常见的装甲战斗车辆,虽然数量不多,但因为外形特殊,在服役期间也有一定的战果,灵活机动,还是存留下来了一些影像。虽然这款小车没有为希特勒的不义战争挽回败局,但毕竟在武器发展史上留下了一笔记录,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只扎人的“刺猬”的情况——

要说到这款小车,就得提到1941-1942年那个最寒冷的冬天。当时的德军“台风”作战行动正在向着莫斯科推进,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会遭遇到如此的严寒,加上莫斯科极端的天气和糟糕的道路情况,让很多轮式车辆都无法从泥泞中走出来,更别提机动运输了。

准备不充分的德军车辆遭遇了非常大的损失,以至于攻占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不得不被无限期拖延。于是,军方对一款更适合东线环境的运输车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为了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德国斯太尔公司抓紧在1.5吨卡车基础上研发了一款全履带的运输车辆。

该车被称为RSO运输车,德语Raupenschlepper Ost,意为东线履带式运输车。该车由斯太尔、戴姆勒、普赫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以斯太尔1500A为蓝本,从1942年11月开始量产,战争当中一共生产了将近三万辆,被广泛配发给德国陆军各部队,用于轻型火炮和人员、物资的运输。结构非常简单,价格便宜,而且尽量避免使用橡胶等紧缺的战争资源。速度不高(公路最高仅为17.2km/h)的特点让该车可以适应最恶劣的路况。在改进中还将弧形硬顶换成方形敞篷,以及柴油版的型号,算是一款比较成功的运输车辆。

由于东线的苏军坦克装甲车辆太过于众多,因此在绝大多数德军前线,反坦克火力都严重匮乏。德国人不得不在各类车辆上面架设各类口径的反坦克炮来增加己方的反坦克炮数量。因此,莱茵金属-博尔西格公司率先提出了在RSO底盘上改造自行反坦克炮的方案,该方案蓝本草图编号为H Sk B 82838号。9月2日,主管火炮设计的武器局四处明确了设计指标——要求置于RSO车身基座之上的Pak40火炮需具有360°全周旋转的能力,且能很方便的拆卸下来。驾驶室要削低,以让PAK 40的炮口距地高低于现有的“黄鼠狼”系列坦克歼击车200mm,达到1800mm左右,方便隐蔽,且同时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同时该车要具备30发炮弹的载弹能力,并随车装备有起重吊臂,方便在车辆受损的情况下,火炮还能被快速拆下来在地面形成火力点。这一设计构思让希特勒大为赞赏,下令抓紧投入生产试验。

该车搭载的主要武器——75mm PAK40反坦克炮,后面停放的就是RSO后期型,可以看出对驾驶室进行了简化,目的是方便大量生产。

相比PAK40的牵引式型号,RSO/PAK40具有几个优势——

1、乘员仅需四人,而牵引式的PAK40要八人为一个炮组;

2、到达发射阵地以后,只要解开行军炮锁,安装好炮瞄镜就可以投入战斗,而牵引式PAK40还需要先将火炮从牵引车上脱钩摘下来,再展开大架,卸载弹药,并安排牵引车进行隐蔽等等费时费力的工作;

3、转移阵地的时候也一样,只要直接开走就行了,而牵引式则需要更复杂的回收工作;

4、火炮可以360°旋转,而牵引式只能左右各旋转65°;

5、该车可以原地转向,长距离倒车,最大爬坡角度70°,而且适应各种恶劣路况,而牵引式这样做是不可能的,牵引的时候根本没法倒车,爬坡角度也仅为40°;

6、结构更简单,适合大量制造。

1943年10月1日,经过希特勒观摩的RSO\PAK40样车已完成各类测试,希特勒下令每月产量要达到400辆以上。

1944年3月18日,首批50辆该车完成了在北方集群的服役测试,测试方18集团军负责向OKH提供了测试效果报告。

报告中,18集团军充分肯定了该车能够及时快速展开战斗的能力,以及全向火炮射界的优点,在实战当中相比已经拥有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击毁了一些苏军车辆。

但报告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被认为是致命的——

乘员缺乏有效的装甲防护,剑尖型车体首上装甲仅仅为3毫米,防护能力还不如4+4的PAK40炮盾,乘员常常遭受到弹片击伤——这也使该车成为二战中为数不多的炮盾防护反而比车体防护还要厚实的装甲车辆。RSO底盘也被证明需要更换结构更强的负重轮,原有的负重轮难以承受该炮的强大后坐力带来的负荷。

因此,在仅仅生产了60辆以后,该车于1944年6月4日停止了生产。该车的生产可谓昙花一现,充分说明了装甲防护不足的车辆是难以满足东线要求的,而且该车重心较高,车速缓慢,一旦被敌方定位难以脱逃,可以说就像一只慢吞吞的刺猬,虽然扎手,但还是只要知道了位置,还是能够找机会干掉。

该车的服役装备情况如下:

党卫军第5志愿集团军下辖第10空军野战师,第478坦克歼击营,44年3月1日开始装备18辆;

第18集团军,国防军独立第477坦克歼击营,4月1日装备8辆;

第16集团军下辖国防军第263步兵师,第263坦克歼击营,5月1日装备7辆;

国防军独立第752坦克歼击营,5月1日装备8辆;

国防军第205步兵师及第281保安师,5月28日各装备3辆;

国防军独立第751坦克歼击营,9月1日装备3辆;

国防军第1滑雪旅/师,3辆。

Pak40/4 auf RSO 技术性能:

生产商: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斯太尔上多瑙-林茨钢厂(Oberdonau-Linz Eisenwerke)

尺寸(长X宽X高):4570X1990X2600mm

离地间距:550mm

履带接地长:2060mm

战斗全重:5.2吨

对地压力:0.38kg/平方厘米

乘员:4人

武器:Pak 40/4 75mm L46反坦克炮

射界:水平方向360度,俯仰角-5~22度

观瞄装置:Pak ZF 3倍率 8度视角

备弹:28发,分装于战斗室地板上7个4发装的弹舱内

弹种:钢芯穿甲弹,钨芯穿甲弹,高爆弹,破甲弹

引擎:斯太尔3.5升V8风冷汽油引擎转速3000转/分时功率80马力

变速器:4前进挡,1倒档主动轮后置

车速:公路最高17.2km/h

行程:公路300km,野外150km

油箱容量:180升

悬挂:板簧

路轮:每侧4个钢缘

履带:KGS66/340/120 干销每侧69节

防护:炮盾2X4mm 车头3mm

下面配几张图,方便大家了解——

RSO底盘在东线恶劣地形的行驶情况

这可能是唯一一张留下该车实战影像的照片

前后行军炮锁

火炮360°全向旋转基座

目前保存在科布伦茨军事工程研究协会博物馆的Pak 40/4 auf RSO,该车于1992-1993年由德国联邦国防军的车辆维修部队进行过彻底的翻修,状态良好。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推荐1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