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贫穷女子,为何“卖身”葬父?挖个坑埋掉不行吗?实属无奈!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古代贫穷女子,为何“卖身”葬父?挖个坑埋掉不行吗?实属无奈!

对于“卖身葬父”,其实许多不了解的人都曾有过质疑,认为太假,如果家里穷买不起棺材,那么挖个坑埋了就好了,为什么要卖身?

其实不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历史的记载中,“卖身葬父”都是频繁出现的。

比如西魏有一位名叫王德的将军,年轻时因为家里穷,父亲死后竟然将一双儿女卖掉来给父亲办丧事。

再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唐寅为了追求秋香便买通船夫上演了一出卖身葬父的戏码,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卖身葬全家的人和他争夺。

虽然由于二人的演技太滑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但也可以看出,“卖身葬父”在古代非常流行。

尤其是一些家贫的女子,她们更加没有能力,所以一般都会选择这种方式。

不过这种行为让现代人无法理解,既然家贫就直接挖一个坑埋掉逝者就好了,毕竟古人讲究入土为安,何必将亲人的尸首拖着到处跑,还要卖身这么凄惨呢?难道仅仅是为孝道吗?

其实这些女子不仅仅是为了孝道,还有一些实属无奈的原因。

熟悉古代文学的朋友肯定知道《天仙配》这个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

这也是中国最有名的关于“卖身葬父”的故事,此后董永的事迹就被当成了孝道的典范被广泛传扬。

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后世许多“卖身葬父”的情况,都应该是学习董永的孝道。

当然,这确实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却并非是主要原因。

古代由于科技落后,在天灾发生的时候,人们为了生计往往会选择逃荒,那么也就意味着离开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家乡。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离开了户籍所在地。

如果灾荒过去后能够返回或者在外地安家落户固然是好,但如果不幸在途中去世,尤其是父母去世仅留下子女的,那么这些子女因为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就会成为黑户,成为古代所谓的“流民”。

其实我国从商朝就已经有了户籍管理制度,这和征兵、赈灾、征税等政策都息息相关。不过碍于古代技术的落后,各地的人口户籍都是由当地的衙门进行管理,无法做到全国共享,因此这些孩子如果无法证明身份,又没有能力返回家乡,就只能成为流民。

而一旦成为流民,也就失去了国家的保护,甚至连住店、务工以及科考都无法参加。

相比之下,男孩的出路更多,大不了就落草为寇成为土匪,而女子则不同,如果不能解决身份的问题,很可能会因此而堕入红尘,毁掉一生。

因此女子才会卖身葬父,只要在当地有一座标准的墓地,那么就有资格申请落户。

同理,一些有钱人家但凡看到这样的女子,一般都会伸出援手,这在有钱人看来是一种积德的行为。

所以我们看,古代的女子并不能随意挖个坑将亲人埋葬,且不说这不符合孝道,就是从自身考虑也一定要有一个像样的葬礼,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成为一个有户籍身份的人。

参考资料:《明朝黄册》、《二十四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