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盛行的裹小脚对女性有多残忍?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清朝盛行的裹小脚对女性有多残忍?

缠足,又称裹足,也常称为裹小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走路只能用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这种陋俗不仅使古代女子身心遭到严重迫害,更导致这种不良风气在古代持续近千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缠足起源于何时何地,又因何盛行,因何废止,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缠足的起始年代说法很多,有人说开始于南齐,有人说开始于南唐李煜编的金莲舞舞码,舞者官娘缠足献舞,舞态婀娜多姿,宫女纷纷仿效。关于缠足的明确记载最早要追溯到宋代,缠足最初在妓女中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人。到明朝时期,缠足则逐渐普及于一般阶层妇女, 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

清朝建立后,缠足这一风气达到最盛,虽然历任皇帝都曾下令不准民间缠足,但这一习俗影响深远,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尤其是在山东、直隶、河南、山西等几个受封建礼教束缚最重的北方省份,缠足观念深入人心,不论是男人女人,都把缠足视为女人美丽的标志之一。此外,缠足还是封建社会对女子实行性压迫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和性欲及满足男子的性兴趣有很大关系。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女子如果脚大型不好,还会遭到丈夫的嫌弃,甚至会被休还本家。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5至8岁这个阶段,便要开始缠足,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悉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来做。缠足前要准备几条布条用来缠脚的,还有造型各异的鞋子、棉花、针线、药膏,锋利的剪刀和刀子等物品。准备缠足时,先让女孩用掺了药膏的热水泡脚,目的是把脚泡软,并趁脚上的余温还没散去时,迅速拿布把脚擦干,然后来回揪扯除大脚趾外的四个脚趾头,把它们死死地往下压,让四个脚趾头向脚底内侧弯。紧接着,在红布上用可以涂画的滑石勾勒出小脚轮廓,再把收敛皮肤、防止发炎感染的明矾涂在脚趾和缝隙之间,用布条裹上,用针线缝好,这才完成了缠足的第一步——试紧。

三天后,脚趾已经变形,然后需要再次给脚抹上药粉,用比之前更猛的力量将脚重新裹起来。裹上之后,还要反复走动,以达到塑型的效果,走路也要讲究姿态,否则以后会被他人耻笑。再过几天,裹脚布再次被解开,这时便要把女孩脚背上的鲜血和脚趾上起的鸡眼,洗净、挑破,再用刀削掉,放在带有药膏的热水里反复搓洗,洗掉脓血擦干后,再重新缠裹,并越来越紧,就是为了让肉烂、骨损,裹出精致的三寸金莲。

数月后,女孩的脚就彻底变形,弯下去的脚趾头变得又扁又平,脚背则弯曲增高,脚后跟与前脚掌之间只有一条缝隙。半年后,脚背就能鼓成弓形,前脚掌和脚后跟之间的缝隙几乎消失。

从开始到最后成型,缠足基本要经过两年的时间,最终脚的长度要控制在二寸八九左右,也就是不能超过10厘米,而且,当时的人还追求极致的小脚,认为脚越小越美,不但小,还得瘦,最后双脚变成新月状,才算合格。

清朝时也有女性不缠足,一部分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满蒙旗人,他们从边疆入主中原,不受礼教束缚,无法接受女子的缠足之举。而且当时明令禁止旗人女子缠足,违者将对其家族和属地官员给以惩处。另一部分则是客家妇女,客家人生存环境和劳作方式不允许女子闲在家中,为了不减少劳动力,所以客家妇女也拒绝缠足。

自1875年开始,陆续有传教士及当时有识之士公开宣扬“戒缠足”,他们通过成立相关组织、在有影响力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等方式力劝女性不要缠足,并晓以缠足对人身体的危害,但都收效甚微。直至1902年,清政府谕令劝止缠足;辛亥革命爆发,湖北军政府发布妇女放足的通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通饬全国劝禁缠足后,不缠足运动才在全国推广开来,民众也普遍意识到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压制手段,这一陋俗也就逐渐消失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