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大超级工程,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一个是自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驰道系统,经历代的修补完善,奠定了中国古代的陆路交通格局;另一个是漕运系统,历代王朝往往以都城为枢纽修建漕运,成为维系王朝统治的重要命脉。
自来运粮,水运最为便捷。长安位于渭河下游,而渭河又入于黄河,以之运粮就比较方便。可是黄河有砥柱之险,而渭河又水浅沙多,下游河道复多弯曲,船只运行也有一定的困难。从汉时起就设法疏凿砥柱附近的黄河河道,后来到唐代还不断施工,效果都不是很好。为了改善渭河的运输能力,西汉中叶,武帝就特意另开一条漕渠,由长安引渭河傍渭河南岸东流,到现在潼关附近入于黄河,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这条漕渠长三百里,要比在渭河中行船省去六百里的路程。渭河沙多,漕渠既用渭河水,自然也带进了泥沙,好在西汉时未曾出现若何故障。西汉之后,再经王莽之乱,长安废不为都,漕渠自无人闻问。后来到隋代,由于漕粮需要迫切,因而旧话重提,再度开凿漕渠。这条新漕渠大体是承袭汉代的旧规。由于泾渭两河上游植被的严重破坏,水中泥沙更多,隋代历年短促,还未遇到很大困难,唐代却时通时阻,漕粮的运输倍感不易。一直到唐代灭亡,都没有彻底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西汉武帝时,还曾开凿过秦岭山上的褒斜道。开凿褒斜道不是为了便利陆上的交通,而是想利用褒水和斜水通航,因为褒水入沔,斜水入渭。沔水就是现在的汉江,可以和东方各地相联系。如果漕粮由沔水上运,转入褒水,直到秦岭之上,再经过一段陆运,即可沿斜水而下入于渭河,运到长安,就可以避免黄河中砥柱之险。经过一段施工,由于褒斜二水都相当湍急,到底不能行船,只好作罢。虽说没有成功,也可以看出当时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曾经费过一番心机的。
洛阳位于长安之东,漕粮运输自然较长安为便捷,因为可以不再逾越砥柱之险。这是它的优势之处,不过作为都城,它所需要的漕粮应该不比长安为少。
洛阳地处伊洛流域,也是适宜于农业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却远较长安附近为狭小。长安作为都城已经感到当地所产的粮食难以满足需要,洛阳当然更不用说了。洛阳的农田水利事业远在战国后期即已有之,那时东周欲种稻,而西周不下水。西周居河南,就是现在的洛阳市,东周居巩,在今巩县西,皆濒于伊河。伊河流到伊阙东北,右侧流出一条枝津,东北入于洛河,这是人工开凿的渠道,东周种稻就是利用这条渠水,伊河在这条枝津之下,左侧还流出一条枝津,北流入于洛河。这条枝津附近虽无有关灌溉的记载,但既然右侧那条枝津能够灌溉,这条枝津用之于灌溉也不是不可能的。
洛阳利用和改造当地河流的最大工程当数东汉的阳渠。阳渠是张纯开凿成功的,据说是引洛河为漕。在张纯之前,王梁就已经开始着手。王梁曾“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泻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王梁只是引用穀水,张纯更添引了洛河水。汉洛阳城东北有一座千金堨,为有名的水利工程。这座千金堨屡毁屡修,直到郦道元撰《水经注》时,还能继续发挥作用。郦道元还指出,这就是王梁和张纯的故绩。王梁的旧渠在洛阳城北,自皋门桥东,历大夏门、广莫门,绕城东北角而南,经建春门石桥下,到这里和张纯所开的渠相会。这座石桥的右柱上有铭说:“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赋,所由而至”,可见也是漕船经常通行的渠道。至于张纯所开的渠则在洛阳城南,自阊阖门南历西阳门、西明门,东曲历津阳门、宣阳门、平昌门、开阳门,再折北历青阳门和东阳门,与王梁所开的渠相合,又东迳偃师城南,而东注于洛。这条阳渠的开凿诚然是为了转运漕粮,可是沿渠各地都获得灌溉的效益。郦道元论述王梁的穿渠,就曾说过:他“将引穀水以溉京师”。渠道绵长,灌溉地区相当广泛,这对 洛阳附近的农业发展是会有很大的裨益的。虽然有这样一些农 田水利设施,和长安比较起来,还是远远不及的。
长安作为都城是离不开关东各地运来漕粮的,洛阳对于东方各地的依赖,应该较长安更为迫切。王梁的穿渠在光武帝的建武五年至六年间,这时东汉王朝才刚刚建立。王朝刚一建立就动工穿渠,可知当时的迫切程度。
隋唐的洛阳城又在汉魏洛阳城之西,其时阳渠即令尚存,已经难于应用。隋炀帝大业元年所开的通济渠,就起到和阳渠相同的作用。通济渠引穀、洛河自苑西入而东注入洛,渠道流向的轮廓也大体仿佛阳渠的旧规。炀帝开这条通济渠,虽说是为了巡游扬州,对于漕粮的输入洛阳也并非毫无意义的。唐时洛阳有洛漕新潭,为武则天大足元年所开,是用来停泊租船的。唐高宗季年,久居洛阳。其后武则天于天授元年改唐为周,洛阳已正式成为都城,大足元年上距天授元年只有十年。为了增加漕粮的运输特别开凿这么一个新潭,可知当时于东方漕粮的需要程度和东汉初年一样,都是十分迫切的。通济渠和洛漕新潭的开凿,都说明当时对洛河的利用又有了新的发展。
由洛阳往东就是开封,这是石晋以迄北宋时的古都。都城由长安步步东迁,粮食的供应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愈往东去就愈接近盛产粮食的地区。这一点在石敬瑭由洛阳迁都 开封时的诏书中就说得十分清楚,他先指出洛阳漕运的困难:“经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需。”接着又说:“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势,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
汴州就是开封。开封本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作为都城是有一定的缺点的。宋太祖是看到了这一点,可是还留恋不去,也是因为粮食供应的原因。开封虽位于洛阳之东,却不是一个富庶产粮的地区。这在《隋书》中曾有过明白的论述。开封于隋时为荥阳郡,其邻近的陈留县则隶于梁郡。《隋书》说:“荥阳古之郑地,梁郡梁孝故都,邪僻傲荡,旧传其俗,今则好尚稼穑,重于礼文,其风皆变于古。”隋时虽已有这样的变化,历经有唐一代,农业却未见有显著的发展。这里见重于当世,充其量是一个过路的粮站。作为都城以后,这里更成为当时全国各方面的漕粮集中地。这是利用自然开凿新的河流所形成的局面。这应从隋炀帝开凿通济渠说起。这在前面已经约略提到过,它由洛阳开始,中间经过一段黄河,到现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分河东南行,经过开封城下,到安徽眙盱县北入于淮河。荥阳县以下这段通济渠就是唐宋时的汴河。那时江淮之间另有邗沟可以联系。由通济渠东南行,经过淮河、邗沟可以通到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富庶产粮地区。那里的漕粮就是通过这样一些水道西运到长安和洛阳的。这中间开封是必经之地,所以说开封是一个过路的粮站。
由五代后期到北宋,开封周围又增加了一些人工开凿的水道,主要是蔡河和广济河。蔡河一称惠民河,是引开封西南溱洧诸水,经过开封南流,和颍河相会合。广济河一称五丈河,乃是由开封城西引金水河水东行,至今山东省西南部注入当时的梁山泊。梁山泊就是以前的大野泽,为古代济水中游所形成的巨大湖泊。后来梁山泊以西的一段济水干涸,只有梁山泊以下至海的一段济水仍然畅通。这畅通一段的济水自然可以和广济河互相联系。开封上距黄河虽然还有一段路程,由于汴河的水是由黄河引来的,所以,黄河上的船只仍可循汴河达到开封城下。这样开封就成了汴河、黄河、蔡河、广济河四河运输的中心,也可以说是以开封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条水上交通道路。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都和文化》
书 名:《中国古都和文化》
作 者:史念海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出品方:华章同人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