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战争1965——野心的开端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印巴战争1965——野心的开端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632篇原创文章,作者:Moskit

在殖民帝国英国最喜欢的“分治独立”的政策下,英属印度分裂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国家。巴基斯坦在1958年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政变后,由穆罕默德·阿尤布·汗总统(Mohammed Ayub Khan)的军事官僚政权统治,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本国工业和农业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外交政策领域,外交部长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Zulficar Ali Bhutto)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在60年代初还和印度的传统盟友苏联搭上线,阿尤布·汗总统于1965年4月对莫斯科进行的国事访问就是标志性的外交胜利。

图1.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合影

国家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巴基斯坦在国际舞台上独立性的加强,不仅增进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实力,也不可避免地助长了其领导阶层的野心。反观印度,60年代初其经济状况仍然相当困难,社会经济矛盾恶化和民族冲突不断加剧,并且往往以分离主义的形式出现。

印度南部的德拉维德人(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诸民族的统称)奋起反抗印度政府企图用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行径,穆斯林人群甚至在印度城市的街道上高呼“巴基斯坦万岁”。1962年对华战争的惨败更是加速了印度国内的政治危机,随着1964年5月永久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r Nehru)的去世,印度一度在政治军事崩溃的边缘摇摆。

在邻国的政客看来,印度正处于最脆弱的时期,甚至于“摆上几辆坦克就能开到新德里”。而引发冲突的外交代价也很低,首先中国是站在巴基斯坦这一边的,苏联也因中印战争的问题处于对印外交冷处理状态。虽然西方因为印度反华的表现希望拉拢印度政府,但这场战争中印度人糟糕的表现也同时让美国方面怀疑印度政府的势力,不愿意提供过多的援助。

图2.巴基斯坦装备的美制M47

1965年的巴基斯坦检视自己手里的军事力量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满意的:由于自1958年以来与美国积极开展军事合作,当时巴基斯坦的武装力量在质量上优于印度的武装力量,后者在1962年战争失败后才开始重新武装。虽然人数上有着不小的差距(352个步兵营对628个步兵营),但是巴方在装甲部队构成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巴基斯坦装甲部队的基础是432辆最新的美国巴顿坦克(230辆M47和202辆M48),辅以大约200辆进行过现代化升级的M4A1 76(W)与M4A3 76(W)谢尔曼坦克。除此以外还有96辆M24霞飞以及50辆左右的M36B1坦克歼击车。

图3.巴基斯坦M48涂装,隶属于第25骑兵团

而印度人的坦克军团就显得很疲软,主力是继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印度军队的M4A2谢尔曼坦克,总数在332到346辆上下,虽然其中一些在50年代用法制CN-75-50 75mm火炮进行了升级,但仍是不堪大用的。真正扛起大梁的是印度购买的188辆英制百夫长Mk.VII型坦克,装备有L7 105mm线膛炮。当然印度也有一批国籍杂乱的轻型坦克,164辆法制AMX-13,90辆苏制PT-76和90辆美制...M3斯图亚特。

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完胜印度,毕竟1965年了斯图亚特...它不能称之为坦克不是。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印度,都使用的原本英国军队的编制模式,将三个中队(每中队15辆)编为一个45辆坦克的骑兵团,巴基斯坦有17个骑兵团,印度则是15个。

图4.印度的百夫长Mk.VII涂装,真实涂装颜色要略浅一些

不仅如此,巴基斯坦还在火炮支援部队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装备有756门各型火炮,包括72门105mm美制榴弹炮M101,126门155mm美制榴弹炮M114和48门最新的美制203mm M110。印度人的608门火炮中有四分之三都是老旧的QF-25 87.6mm野战炮,也就是经典的25磅炮,剩下的也都是一些二战存货。

所以1965年初的时候,巴基斯坦高层中有着这样的一个团体,以外交部长布托为首,还包括国防部作战局局长古尔·哈桑·汗准将(Gul Hassan Khan)、军事情报局局长伊尔沙德·艾哈迈德·汗准将(Irshad Ahmed Khan)、驻扎在克什米尔停火线上的第12师师长阿赫塔尔·侯赛因·马力克少将(Akhtar Hussein Malik)。他们坚信巴基斯坦能够以武力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为巴基斯坦夺得“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时刻已经到来。鹰派人士们认定印度不敢接受全面战争,在单一地区发生冲突时只会考虑谈判解决。激进派们的“大声密谋”总统阿尤布·汗也看在眼里,起初他对此没什么兴趣,但1965年春天发生在兰恩卡奇(Rann Kutch)的边界冲突让他改变了看法。

图5.巴基斯坦鹰派成员外交部长布托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和印度古吉拉特邦交界的兰恩卡奇是一片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的盐沼,是“一个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被抽干的海洋,除了少数鸟类和商队没人会来到这里”。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领土划定时,没有在这个地区划定边界。印度认为整个兰恩卡奇是自己的领土,不过巴基斯坦对兰恩卡奇的北部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理由是兰恩卡奇是阿拉伯海的延伸,因此,两国边界应该划在这个地区的中间。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这片贫瘠的地区都没有什么值得两国发生冲突的价值。但随着美国纽约标准石油公司(Socony)在兰恩卡奇北部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储备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图6.绘有争议分界线的兰恩卡奇地区地图

从1965年1月起,巴基斯坦内政部的边防军开始在兰恩卡奇的北部地区进行巡逻。为了反制这种措施,1965年3月,印度中央后备警察(相当于印度的内务部队)在西北边缘的坎贾尔科特古堡遗址(Kanjarkot Fort)附近建立了萨达尔哨所(Sardar)。巴基斯坦的激进团体们显然不想和印度共享石油资源,迅速发起了代号为“沙漠之鹰”的行动(Operation Desert Hawk):1965年4月9日黎明,穆罕默德·阿扎尔准将(Mohammed Azhar)指挥的第51步兵旅,在炮兵的支援下攻击了萨达尔哨所,在短暂的交火后,印度人撤退了。随后双方的增援部队各自进场,进行了相当激烈的炮战后各自收兵,但这并不是冲突事件的终结。

4月下旬,在伊夫蒂卡尔准将(Ifticar)的指挥下,巴基斯坦第6旅的部队袭击了印度伞兵在坎贾尔科特东部设立的哨所。4月24日,瑟拉贝特哨所(Sera Bet)被占领,4月26日,比亚贝特哨所(Biar Bet)也被攻陷。在这两次战斗中,短暂的小规模冲突后,印度人都主动撤退了。

图7.巴基斯坦士兵占领萨达尔哨所后立起旗帜

在几座哨所的攻防战中,巴基斯坦出动了美制M48坦克。这是第24骑兵团两个中队的13辆M48巴顿第一次战斗,同时也是M48系列坦克在战场上的首秀。然而实际情况却不甚精彩:在到达作战区域之前有3辆坦克因为技术故障瘫痪,另外2辆则陷入了盐沼。白宫对巴方使用M48这样的美制重型武器参战非常担忧,因为美国政府一再向印度方面保证,巴基斯坦的美制武器绝不会用来对付印度,这下可食言了。

所以1965年4月30日,美国大使沃尔特·麦康诺(Walter McConaughy)拜访了阿尤布·汗总统,向他通报了白宫对在兰恩卡奇使用美制武器“最深切的关注”,警告说美国“有足够有效的机制”来防止巴基斯坦在和印度的争端中继续使用美制武器。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阿尤布·汗总统也觉得该收手了,在英国的斡旋下,印巴双方宣布停火。印巴双方随后签署了一份有关领土争端的协议,在偏向于巴基斯坦的国际政治团体的压力下,印度选择了屈服。巴基斯坦获得了530平方公里的有争议领土,包括坎贾尔科特。但萨达尔、比亚贝特和瑟拉贝特仍在印度手中,边界的划定工作于1969年7月完成。

图8.巴基斯坦在兰恩卡奇地区投入的M48

印巴冲突并没有因为国际干预而平息,反而在双方的不满中持续升温。一方面,印度方面坚信巴基斯坦是不会收手的,下一次领土冲突必须“使用最强大的武力”,这样才能让巴基斯坦高层清醒过来。

而另一方面,兰恩卡奇也让巴基斯坦清楚了自身的势力,整个高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武力自信”。巴基斯坦国民也为战胜印度这一事实欣喜若狂,举国上下弥漫着危险的火药味。阿尤布·汗总统私下里曾说“我以前一直以为巴基斯坦一个师抵得上印度三个师,但在与周恩来总理交谈以后,我确信巴基斯坦一个师能顶印度五个师。”

图9.印巴边界实际控制图

1965年5月13日,阿尤布·汗批准了阿赫塔尔·侯赛因·马力克将军为组织深入印度境内的克什米尔武装起义而制定的行动计划。该计划被命名为“直布罗陀”(Gibraltar),以纪念8世纪阿拉伯人对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当然巴基斯坦人有自己的深意。

巴基斯坦军队从8月1日晚开始通过停火线渗透到印控克什米尔境内,虽然起义部队满打满算有6000人,但真正的士兵远不到2000人,更是只有1000人左右成功渗透到另一边。武装分子身着典型的克什米尔服装:头巾和深绿色短裤。他们配备了斯登冲锋枪和手榴弹,并得到了一条毯子、水和5天的食物。部分单位还拥有勃朗宁M1918轻机枪、83mm RL-83榴弹发射器、2英寸和3英寸迫击炮。只有支队指挥官才有电台,底下的小分队指挥官甚至连地图都没有,不过这些军官都收了钱——每人5000巴基斯坦和印度卢比。

图10.直布罗陀行动示意图

8月5日下午,来自克什米尔谷地各地的报告称,当地居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人。8月6日晚,武装分子和印度军队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小规模冲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克什米尔全境相继发生了袭击军队驻地、爆破桥梁和破坏电话线的事件。到8月8日晚,在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的郊区发现了大群武装分子并与警察发生了几次枪战。

根据直布罗陀行动的计划,武装分子应在8月8日以朝圣者的身份进入该市,并在第二天与反政府示威者混在一起,占领政府设施。但随着印度军方紧急调遣了数个民兵营和两个坦克排进入该市郊外,所谓的直布罗陀行动已经化作泡影。在之后的十几天里巴基斯坦武装分子仍然持续和印军交火但已无济于事,事实上8日晚印度人就抓了俘虏并且向全国直播了审讯录音。

虽然巴基斯坦人打死打伤了数名印军高级军官,包括第191步兵旅旅长马斯特斯准将(BF Masters),巴基斯坦人呼叫的炮火支援炸毁了191旅旅部导致了他的死亡。但是这次行动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没能挑动克什米尔人造反,相反他们积极地协助印度军队追捕武装分子。

图11.印度士兵正在搜捕巴方武装分子

印度肯定不能吃这个哑巴亏,虽然联合国驻克什米尔军事观察团已经如实汇报了巴基斯坦的越界行为,但这只是外交上的。印度人决定打掉巴基斯坦为激进武装分子提供的营地,这意味着印度军队要越过停火线。

8月下旬,印度部队占领了尼拉姆河谷中通往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首府穆扎法拉巴德西部(Muzaffarabad)的一些交通中转点,而1965年8月28日上午,印度伞兵第一营以突袭占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哈吉皮尔山口(海拔2637米)。

这些行动的背后有着一个脆弱的假设:巴基斯坦人不会反击,至少不会进行强烈的回应。因为印度部队虽然越过了停火线,但仍然处于巴基斯坦绝对国境线以外,如果巴基斯坦人要反击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越过两国的实际边界。

图12.印军控制哈吉皮尔山口

然而此时的巴基斯坦高层完全被鹰派所把持,他们自然是无法坐视印度军队的推进的。巴基斯坦军方整了一个大满贯行动(Operation Grand Slam),意图夺取克什米尔最南部的昌布谷地(Chamb valley)的重要战略桥梁。沿昌布谷地进攻意味着要越过两国实际边界,这是极其无谋的外交冒险,但此时的巴基斯坦高层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之前的几次小规模胜利很猛烈地煽动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这次要是吃了亏却不还手,对国内是相当大的打击。

这次进攻势在必得:巴方集结了超过3个步兵旅、2个装备巴顿坦克的骑兵团(美国人的警告此刻已经沦为耳旁风)以及装备有美制155mm和203mm火炮的大规模炮群(2个重炮团,3个野战炮团)。此地驻守的印军部队只有第191独立步兵旅(旅长还在前几天刚刚阵亡)和15辆AMX-13轻型坦克,其中3辆在9月1日前还在维修。

图13.印军在昌布谷地的AMX-13

9月1日黎明,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炮击,巴基斯坦人在山谷中发动了攻势。情况正如巴方预料的那样,边境哨所被迅速摧毁,驻守的印军部队也很快溃退。虽然当天晚上印度投入了英制吸血鬼战机空袭了巴方纵队,但就如62年所指出的,空军对于战线溃败的影响并不大。随着黑暗的来临,印度人撤退到塔维河(Tavi River)的另一边,增援部队也匆匆部署到阿赫努尔(Achnur)以抵御巴方的进攻。

图14.巴基斯坦在昌布谷地投入的M48

9月2日,高歌猛进的巴基斯坦军队遇到了第一次挫败,不过这次是政治上的:指挥进攻的阿赫塔尔·马力克少将突然被免职,由阿尤布总统的亲信叶海亚·汗少将(Yahya Khan)取代。摘桃子的叶海亚·汗慢悠悠地赶到现地部队,致使整个进攻暂停了整整两天。印度人则是抓紧这不多的时间完成了两道防线。9月4日,巴基斯坦在损失了10辆M48之后打穿了第一道防线,但印度人在旁遮普省发动了攻势,因此昌布谷地的行动必须暂停。不过,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9月5日印巴双方将面对的,是真正的全面战争。

参考文献:

В. Я. Белокреницкий, В. Н. Москаленко. История Пакистана. XX век — М.: Институт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АН, 2008

Ф. Н. Юрлов, Е. С. Юрлова. — История Индии. ХХ век. – М.: Институт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АН, 2010

Paul M. McGarr. The Cold War in South Asia: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1945–1965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A. N. Prasad. India-Pakistan War of 1965: A History – Natraj Publishers, 2011

Farooq Bajwa. From Kutch to Tashkent: The Indo-Pakistan War of 1965 – Hurst, 2013

Hassan Abbas. Pakistan's Drift Into Extremism: Allah, The Army, And America's War On Terror – Routledge, 2004

В. C. Chakravorty, D.Phill. History of the Indo-Pak war, 1965 – History division Ministry of defence, 1992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