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革命歌曲首次以新形式演绎,创作者是“七一勋章”获得者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这首革命歌曲首次以新形式演绎,创作者是“七一勋章”获得者

10月11日晚,《红旗颂》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献演。据报道,这是这首诞生了56年的经典革命歌曲首次以交响乐加大合唱的艺术形式来演绎。

据悉,《红旗颂》由“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于1965年谱曲创作,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天安门上空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情景。自1965年在“上海之春”首演以来,一直被誉为“人民的《红旗颂》”。

仅用一周创作出《红旗颂》

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他创作的《红旗颂》、《使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

1965年2月,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举办前夕,在作节目安排时,当时上海音乐家协会的负责人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钟望阳、黄贻钧等提出,此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应有一部新创作的有分量的管弦乐作品。经过商议,吕其明被推选创作这部作品。时任上海音协副主席和上海交响乐团团长的黄贻钧提议,这部作品的名字就叫《红旗颂》。

吕其明

吕其明随即进入了紧张的创作中。整整七天,他废寝忘食,奋笔疾书,眼前仿佛出现了人民子弟兵在战场上高举红旗冲锋陷阵的场面,出现了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宏伟情景......仅仅一周,吕其明就拿出了《红旗颂》的初稿。在诸位前辈音乐家提出审听意见后,他又作了些修改,落笔定稿。此后,《红旗颂》以管弦乐、交响乐、大合唱等形式多次上演,成为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之一。

10月11日晚,是《红旗颂》首次以交响乐加大合唱的艺术形式演绎。据解放日报报道,该音乐会总策划曾在演出前拜访吕其明,吕其明逐字逐句审定歌词。“美丽的蓝天下红旗高高飘扬,庄严的红旗闪耀光芒,心中有你我们点燃希望,心中有你我们升腾金色的信仰……”

据悉,当晚演出的乐团里有年轻人,也有不少老艺术家。其中,团长沈传薪今年80岁。大提琴演奏家肖天静是团里最年长的成员,今年85岁,13岁学小提琴、17岁学大提琴的她后来成为西北民族大学的老师,退休后随老伴来到上海。肖天静说,“开场的《红旗颂》特别振奋人心。我相信经典可以跨越时间,年轻人听了也一定会喜欢。希望他们在音乐中汲取力量,继续奋进,创造属于他们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1岁高龄的吕其明在此前“七一勋章”授勋仪式上,便是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步入人民大会堂领奖的。

吕其明十岁参加新四军

公开资料显示,1930年5月,吕其明出生在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吕惠生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后来回到家乡安徽无为县办教育、办报刊,成了当地著名的进步人士。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惠生积极投入抗日宣传,协助新四军筹集大量的弹药、粮饷,后担任了江苏仪征县县长。父亲的抗日爱国精神影响和教育了幼小的吕其明和比他大2岁的姐姐吕小晴。

10月8日,大众日报在《吕其明:融入时代洪流勇敢追梦》一文中介绍,吕其明8岁时听说新四军中也有“小人小马小刀枪”的小战士,从此埋下了从军救国梦。后来他和姐姐一起加入了新四军,成为抗敌剧团的小团员。1947年他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分到了一把小提琴,总算圆了第二个梦。在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文工团收到了一批战利品,其中有钢琴、留声机和一批唱片。那一回,吕其明第一次上了音乐欣赏课,听到贝多芬第六交响乐,“尤其是第二乐章美极了,小河流水,小鸟鸣叫。当时我就想,哪天我也能写交响乐。没想到,这个梦想我也实现了”。1949年,文工团全体转到当时刚刚成立的上影厂。1951年,吕其明走上电影作曲的岗位,一干就是70年。

吕其明在华东军区文工团时期

吕其明加入新四军时,正是我国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困苦的阶段,缺米少盐,缺医少药,日寇重重封锁,危机四伏。10岁的吕其明每天随大部队行军至少五六十公里,多则七八十公里。一到驻地,战士们可以休息,而抗敌剧团需要排练演出,天天累得倒头就睡。尽管如此,吕其明仍然和剧团里其他大小团员一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演出任务。

1942年春夏之交,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从敌占区来到吕其明所在的抗敌剧团,并接受了新四军首长的邀请留了下来。他每天到抗敌剧团讲授音乐基础知识和乐理知识,训练合唱队,指挥排练他作曲的《游击队歌》《1942年前奏曲》《胜利进行曲》《垦春泥》等合唱曲。也正是在此期间,吕其明与贺绿汀相识,并得到贺绿汀的多次指导。

在听了贺绿汀三个月的讲课后,吕其明便尝试用学到的音乐知识把新四军军号曲调改写成了四部合唱曲《向前进》。1944年冬,他调到新四军七师文工团,看着根据地的漫天大雪,联想到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谱写了独唱曲《雪》,借以抒发在战火纷飞的环境里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这两首音乐作品,就是吕其明作曲的处女作。

1945年9月,时任皖江行政公署主任的吕惠生在北撤途中,被国民党收编的伪军逮捕。吕惠生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并在临行前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破天晓,虽死我何求。”

父亲吕惠生的牺牲更激励了吕其明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勇往直前。1945年9月1日,15岁的吕其明与另外6位战友一起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年仅17岁的吕其明,就为曹鹏汉作词的《军队向前进》谱曲。这首进行曲式的歌曲迅速在他所属的解放军部队里传唱开来,从济南一直唱到上海。吕其明曾表示:“这首歌既是我个人真实感情的流露,也唱出了广大指战员的心声。”他把此歌看成自己真正的处女作。

1965年,正在创作《红旗颂》的吕其明

离休后仍立三大任务

吕其明曾说:为人民而写作,是我一生最崇高的天职。越是植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据广州日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离休后,他仍为自己定了三个任务:一是继续写自己认为该写的电影音乐;二是为人民军队做些工作;三是继续创作交响乐。

离休后,除了有选择地写一些题材重大的影视音乐作品外,从人民军队走出来的吕其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创作了近40首歌曲,如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师歌、长春飞行学院院歌、合肥炮兵学院院歌等。

2021年7月6日,在“光影颂歌——电影人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影音乐会。刚刚获得“七一勋章”的吕其明在现场代表老艺术家发言时说:“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要向我们亲爱的党百年华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热烈的祝贺。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精神状态,继续为党为人民写作,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我是在红旗下长大的,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作曲家,我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着非常深的感情。能为祖国和人民写作是我的荣幸,也是崇高使命。”吕其明说。【资料:大众日报、广州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观新闻等】

编辑:周晓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