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之战 李自成吃了目光短浅的亏?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山海关之战 李自成吃了目光短浅的亏?

清军入关这件事,在之前的文章里聊过了。但是今天还想再写一篇来聊聊,重点说说多尔衮是如何逼迫吴三桂一步步接受投降的。

大清入关这件事,其实就是三个男人之间的博弈。

大清幼主福临继位后,范文程瞅准时机,建议多尔衮尽快进兵,与李自成争夺中原。多尔衮同意了他的建议,集结大军出征。当时,多尔衮选定的路线,不是进攻山海关,而是从长城突破,绕过山海关南下。

李自成这边,攻入北京之后,飘飘然,感觉非常好。他知道吴三桂驻守山海关,是他统一大业的关键一环。所以,他第一时间派人控制了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人,将他们全部软禁起来。然后写信招降吴三桂,还不忘附上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亲笔信。

吴三桂这边,咱们多说几句。吴三桂有个舅舅叫祖大寿。他是辽东宁远人,明末大将,长期带兵镇守宁远。崇祯十四年(1641),在松锦大战中,明军大败,洪承畴投降清朝,祖大寿也率部投降清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吴三桂给舅舅祖大寿写了一封信,信里虽然没有说明投降的事,但是态度暧昧,摇摆不定。祖大寿不敢隐瞒,将信交给皇太极。皇太极看后,亲自给吴三桂回信,劝他早下决心。但是,吴三桂并没有投降。

崇祯十七年正二月间,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快到北京了,大明江山即将覆灭。崇祯皇帝下诏命令天下兵马入京勤王,并于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火速带兵离开宁远,前来京师勤王。此时,吴三桂依旧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接到崇祯的圣旨后,一再拖延,起兵之后行动速度极慢。等他的大军抵达唐山一带时,崇祯已经吊死了。吴三桂只好带兵退回山海关驻扎。

这下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了。崇祯死后,大明朝亡了。吴三桂何去何从呢?是投降李自成,还是投降多尔衮?吴三桂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接到李自成的招降信后,他先决定投降李自成,毕竟家人的性命都在他手上,不救也不合适。但是,假如李自成卸磨杀驴,那又该怎么办呢?

吴三桂依旧拿不定注意。

但是,形势不容许他继续犹豫了。没办法,他只好答应投降李自成。留下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然后自己率兵前往北京朝见李自成。但他走到玉田时,得知爱妾陈圆圆已经被李自成手下人掠去,家人也没有得到很好安置,非常气愤,“翻然复走山海关”,打败了唐通,自己占据山海关,与李自成彻底决裂。

在这无奈关头,吴三桂给多尔衮写了封信,请多尔衮来帮助他击退李自成,事成之后,“将裂土以酬”。所谓“裂土以酬”,指的是以黄河为界,吴三桂占南方,多尔衮占北方。

尽管吴三桂在信里并没说投降,但是,多尔衮得到吴三桂的信后,依旧大喜过望。他知道,大清的机会来了。于是,他立刻率领大军改道,直赴山海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紧要关头,三个男人中,最清醒的是多尔衮,他目标明确,行事稳健。吴三桂遇事犹豫不决,左顾右盼,缺乏一个军事主帅应有的决策能力。李自成目光短浅,对形势估计严重不足,对清军重视不够,没有第一时间派兵攻下山海关,骄傲自大地以为吴三桂会向他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胜负其实已经很明显了,结局已经注定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多尔衮是如何一步步逼迫吴三桂投降的。

接到吴三桂的第一封信后,多尔衮率领大军星夜兼程,赶往山海关。但是,当大军逼近山海关时,多尔衮却放缓脚步,故意徘徊不前。

此时,李自成已经识破吴三桂投降清朝的意图。便加紧行军速度。

着急万分的吴三桂又给多尔衮写了第二封信,信中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多尔衮把节奏拿捏得非常到位。他不紧不慢,于二十一日把大军开到了距山海关十里处。此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开始攻城了。

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作壁上观,眼看着吴三桂和李自成厮杀。他要把吴三桂彻底逼上绝路,彻底放弃“裂土以酬”的想法,心甘情愿投降清朝。

吴三桂对阵李自成,渐渐露出疲态。很快,李自成的大军就攻占了山海关的东西罗城和北翼城。此时,吴三桂已经彻底放弃了“裂土以酬”的想法,他在部下的护送下,杀出重围,亲自到多尔衮帐中求救。这时,多尔衮才决定进兵山海关。

在与李自成作战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多地消耗吴三桂的部队,多尔衮命令吴三桂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李自成军大败,不得已撤出战斗,退回北京。

清军入关之战,精明的多尔衮充分利用吴三桂和李自成之间的矛盾,一步一步逼迫吴三桂接受他的条件,然后迫使吴三桂充当他的马前卒,一路开道,满清八旗兵则以最少的伤亡,入主北京。

(关注公众号:历史控,发现更多历史趣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