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伞兵的坟墓——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上)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德国伞兵的坟墓——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上)

前言: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中间,是希腊的第一大岛,总面积约8336平方公里,克里特岛是爱琴海最南面的皇冠,是美不胜收的度假之地。

图1. 克里特岛的位置

图2:克里特岛的地图

图3、图4、图5、美丽的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的南端,是爱琴海中最大的岛屿。距离非洲大陆仅有300公里。该岛东西长约260公里,南北宽最宽60公里,最窄只有12公里,面积8236平方公里,克里特岛是一个以崎岖山地为主体的岛屿。构成岛上东西主轴的克里特山脉,分为4个山群;主峰伊季峰海拔2456米,为岛上最高点。逐渐倾斜的北部海岸,有几个天然的海港和海岸平原。

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都感叹这里的风景之美,不过他们不一定知道的是,80年前,在这座风景美丽的小岛上,爆发了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就是我们本期的主角—— 克里特岛战役。

一、扩张的德国与意大利

1940~1941年,德意在巴尔干半岛进行扩张。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

对于德意而言,占领巴尔干半岛,既可有效控制东地中海,进而威胁英国在近东、中东和北非的殖民地,又封锁苏联的黑海出海口,从南翼进攻苏联;又可切实保护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

1940年,墨索里尼准备侵占南斯拉夫或希腊。然而,希特勒因为正在全力进行西欧的战争和秘密进行大举入侵苏联的准备,建议墨索里尼不要轻举妄动。墨索里尼不得已在9月底停止行动。然而在10月28日,意军由阿尔巴尼亚越界,从三个方向侵入希腊,遭到希腊军队奋起反击,在几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意军全线撤退。意大利的失败,危及到希特勒征服巴尔干的计划,德国在12月制定了在次年春天实施的马里塔计划。

图6. 巴尔干半岛,是一个历史和地理上的名词,用以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

图7. 左起为希腊陆军的普通士兵、中级军官、高级军官以及埃夫佐尼精锐部队

(不是我说你,意呆利!你看看你在二战糟糕的表现,以至于《钢铁雄心4》的部分玩家追求挑战性,要在游戏设置里加强意大利!不然永远是欧洲最辣鸡的那个!!

当然,入侵希腊的失败和墨索里尼的错误指挥有很大关系,当时意大利统帅部的资深军官,就明白希腊正处季节交换,要给作战部队准备两套不同季节的军装;希腊的山地地形容易设伏,携带重武器的军队行军困难,部队不宜迅速推进;在阿尔巴尼亚的登陆点水太浅,不适宜登陆作战,应该另选他处。结果墨索里尼在做他雅典阅兵的美梦,毫不理会下级的意见,不顾现实要求部队快速推进,荒诞地认为希腊一定会被人多势众的意大利吓坏了,然后向意大利宣布投降,如此荒唐的指挥哪有不败之理……)

此时,希特勒一面加紧准备翌年实施的“东方战局”;一面计划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支持下夺取直布罗陀海峡至苏伊士运河的整个地中海区域以及中东,通过所谓“外围”来解决与英国的冲突。于是,加快征服巴尔干的步伐。此外,巴巴罗萨计划也要求德国在东南欧地区,尤其是巴尔干南翼有一个稳定的战略环境,以保证德国航空兵和装甲兵能够得到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石油供应。

德军在巴尔干半岛的展开,推迟了“巴巴罗萨”计划。“名字将始终同斯大林格勒联系在一起的弗里德里希·保卢斯陆军元帅,

图8. 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纳粹德国元帅

当时,他是陆军参谋总部的俄国战役的主要策划人。他后来在纽伦堡证人席作证说,希特勒要毁灭南斯拉夫的决定使得‘巴巴罗萨’的开始推迟了大约5周,海军的作战日志也说推迟了这样长的时间”;“在俄国带领南集团军的冯·伦斯特陆军元帅在战后对盟军的审讯员说,由于巴尔干战役,‘我们至少迟开了4周’。他又说,‘这是一次代价非常昂贵的推迟’”。德军统帅部迅速修改“马里塔”计划,决定把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作为统一的战役行动付诸实施。

同时,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从辅助方向协同德军作战。1941年4月6日,德国对南斯拉夫和希腊同时发起突然袭击。陆军元帅威廉·李斯特指挥第12集团军,沿斯鲁特马河流域而下,在鲁佩尔山口突破希腊防线,同时装甲部队从塞尔维亚突入莫纳斯提尔隘口的一些山口,攻入希腊北部。4月27日,德军攻陷雅典。

图9. 德国军官们在雅典卫城

图10. 威廉·李斯特,生于上基尔赫堡的一个医生家庭,纳粹德国元帅。炮兵与工程学校毕业

夺取克里特岛,是德军入侵巴尔干最后一战。此役是希特勒在希腊战事后期根据德国空军4月21日的建议临时决定。德军进入希腊南部后,希特勒本来要停止巴尔干战事,但德国空军将领却在思考以空降作战的方式夺取克里特岛。他们认为,允许英国人留驻克里特岛无疑是在背后留下一颗钉子,应该夺取克里特岛,结束巴尔干战争,然后抽身对付苏联。

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在爱琴海与地中海的交汇处,是地中海第五大岛,也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西距马耳他岛约810千米,东距塞浦路斯岛约520千米,西北距伯罗奔尼撒半岛90千米,南与北非重镇托布鲁克隔海相望,约360公里,东南距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约560千米,

图11. 克里特岛的地形,可以看出,克里特岛是一个以崎岖山地为主体的岛屿

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德军占领该岛,既可控制东地中海,威胁英国在地中海区域和中东的阵地,保卫罗马尼亚油田免遭英军空袭,又可将该岛作为入侵中东的前进基地。对英国而言,克里特岛则是保卫在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前哨阵地。

图12. 德国控制的欧洲地区,只有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拥有油田,匈牙利的产量低,罗马尼亚的油田就成了保护对象

图13. 为了英国的利益,英国必须不惜代价掌握苏伊士运河——这条对英国来说航程最短的水上通道

克里特岛东西长260余千米,南北宽12~55千米,总面积约8300平方千米。全岛地形崎岖不平,山地连绵起伏,陡峭难行,多为东西走向,岛上河流湍急,均为南北流向,对部队东西方向运动形成天然障碍。岛上交通不便,通信联络也比较困难,这都不利于英军的抗登陆作战。克里特岛4、5月间的气候通常晴朗少雨,对掌握制空权的德军实施空降作战非常有利。

克里克岛一直是地中海战略要地,在飞机出现后,其战略意义得到加强。克里特岛的机场可以用来深入巴尔干地区对南欧进行袭击,也可作为希腊和巴尔干地区支持空中行动的战略要地。同样也可以用来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并支持北非作战。

全岛只有在北部首府干尼亚附近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地势较平坦,岛上主要的港口和锚地苏达湾、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都在这片平原上,其中苏达湾可以停泊大型水面军舰。

图14. 干尼亚旧译“哈尼亚”。希腊克里特岛西北岸港口。在干尼亚海湾的东端

二、英军的准备

1941年4月30日,新西兰的伯纳德·弗赖伯格将军被任命为驻克里特岛盟军司令。

图15. 伯纳德·弗赖伯格,二战时的新西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曾参加克里特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和卡西诺山地之战

到5月时,希腊驻岛守军大约共9,000人:希腊陆军第5步兵师的3个团,师团大部份部份已在德军入侵希腊时转到本土作战;克里特岛宪兵队(拥有一个团级兵力);伊拉克利翁防卫旅,一个防卫旅级部队—大部份负责运输及物资供应的部队;及第12和第20希腊步兵师的残余,他们撤退到岛上及接受英国军官指挥,亦有一些是军校的军校学生及本来在伯罗奔尼撒的希腊训练中心招募当兵,后来被转到克里特岛以替换调往本土作战的已受训士兵,他们已经被重新编组入数个招募训练旅,及基于此重新组建希腊军队,再加入从本土到达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

大英帝国协助派遣军包括原本14,000名英国守军及另外25,000名从本土撤退到此的大英帝国协助派遣军队,这些撤退士兵分别从在数次撤退行动中混合而成——大体上他们是未受伤害的部队,被指挥官混合一些其他部队没有指挥官的残余,但他们大部份欠缺重型装备,主要组成部队分别有新西兰第2师,第6旅及师团直辖部队;澳大利亚第6师第19步兵旅;英军第14步兵旅,总共大约有15,000名装备齐全的士兵,另外有5,000名士兵没有装备及一个混合(澳大利亚)炮兵连,5月4日,弗赖伯格拍发电报给中东英军总司令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要求将10,000名没有或欠缺装备的士兵撤走,以免为本地平民带来麻烦,但只有少数能在战役开始前离开。(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的一只眼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瞎,因此有个绰号“独眼龙”。)

图16. 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英国陆军元帅,英国最有才华的将领之一

希腊军队士兵配备了6.5毫米曼利夏-舍瑙厄尔M1903步枪或奥地利制造的8毫米李恩菲尔德M1895狙击步枪,后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产物,大约1,000名希腊士兵使用年代久远的FusilGrasmleM1874狙击步枪,守军已将他们最好的武器投入了之前的本土防卫战中,他们有12支将废弃的圣艾蒂安M1907轻机枪及40支其它各或轻机枪,很多希腊士兵以配备了少于30发的子弹及不能从英军方面获得补给,因为英军的子弹口径跟他们不一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在战役中的位置;他们将弹药不足的军火库设在岛的东部,因为他们估计德军不会进攻这里,装备不足的希腊人只能靠精神感召;历史学家克里茆托弗·巴克利描述他们的战斗是充满勇气及不屈不挠的。

英国士兵使用其标准李-恩菲尔德步枪、布伦轻机枪及维克斯式中型机枪,盟军在克里特岛没有足够的通用运输车或货车,各快速反应部队提供额外的机动力及火力在空降前对付伞兵的进攻。

图17.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896年至1965年英军制式手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

图18. 布伦式轻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支柱。1935年英国正式将该枪列装为制式装备

图19. 维克斯机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所使用的中型机枪

盟军共有85门各式各样的火炮,大部份从意大利军处虏获得的,而且没有瞄准器。 盟军的装甲力量包括9辆属于第7皇家坦克团B装甲营的马蒂尔达IIA型步兵坦克及16辆属于第4女皇私人轻骑兵队C装甲营的马克6型轻型坦克,一般来说当时大部份英军坦克装配了2磅炮(40毫米),只可发射穿甲弹,对攻击步兵效用不大(在这样小口径火 炮中使用高爆弹实用性不大)。

图20. “玛蒂尔达”2型坦克的特点是,炮塔上装上了2磅火炮(口径40毫米),行动部分有侧护板和排泥槽,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也得到增强。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75~78毫米,次要部位25~55毫米不等,而且一些部位采用框架式结构,增加了刚度

图21. 轻型坦克马克VI型。该坦克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设计并制造,是唯一量产的英国轻型坦克,从1936年至1940年共量产1,682辆。该坦克增大了炮塔后部,使其能装进一个7号电台。其主炮依旧是维克斯.50机枪,发动机依旧沿用的是亨利·迈德斯的6缸88马力(66kW)风冷发动机,坦克战斗全重4.9吨。基础型的Mk VI从1936年开始生产,在后续生产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维克斯对其进行了持续改进。至1940年,Mk VI共有3种改进型号。

(内心吐槽:这tm也算坦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