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上将巧用一则童话 一举歼灭日军夺下据点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萧华上将巧用一则童话 一举歼灭日军夺下据点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

作者:毅品文团队小书柜,欢迎转发!

我军是一只从战争中成长壮大的军队,涌现出无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年轻将才,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担任重要职务,萧华就是最出名一个“娃娃司令员”。

萧华本名萧以僔,1916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潋江镇萧家村,这里是著名的红色将军村,家家都参加革命,父母都成为苏区地下交通员 。所以,萧以僔很小就参加儿童团,并成为年纪最小的县团干部,此后又参加红军,自己给自己改名萧华,成为著名的少年军团政委,被周恩来戏称为“娃娃政委”,从此“娃娃政委”“娃娃军长”“娃娃司令”便成为萧华的不变称谓。

抗日战争爆发后,23岁的萧华就又担任冀鲁边纵队司令员,转战河北山东地区,1939年2月,沧州地区东光县的日伪军出动,占据毗邻边区的灯明寺,要把这里变成监控边区一举一动的桥头堡,日伪军在附近村庄大肆抓丁抓夫,逼着他们为日寇修建炮楼,不肯为日寇出力的村民不是被杀害,就是被关押毒打,房子也被烧毁。

萧华得知日寇占领灯明寺的消息后,非常警惕,灯明寺地势突出,易守难攻,如果听任鬼子在这里建立据点,就等于让鬼子向边区插进一把尖刀,它们进可攻退可守,八路军却处处被动,因此绝不能让鬼子得逞。萧华立即带领纵队,奔赴灯明寺。

到了灯明寺,萧华举起望远镜一看,鬼子的据点基本已经建成,一座几层楼高的炮楼耸立着,可以俯视方圆几里地的动静,炮楼外沟壑纵横,铁丝网密布,尖尖的鹿砦插满四周。

八路军武器十分落后,根本没有大炮,所以要想硬取炮楼,势必要付出巨大伤亡也未必奏效。怎么办?萧华陷入困窘的思索。

萧华不愧是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指挥员,年纪虽小,也没有上过什么学,不过头脑机智灵活,善于在实践中领悟学习,一学就会而且触类旁通,因此到了这个年纪,也积攒不少杂七麻八有用的知识。

他想起还在“少共军团”时,听过一则“伊索寓言”的故事,说古希腊有个顽皮的牧童,平时爱和村民恶作剧,一次他突然喊着“狼来了”,害得村民都来救援,结果发现上当,顽童哈哈大笑。顽童觉得好玩,又如此三番恶作剧,村民终于再也不理会他了,这时真的饿狼来了,顽童扯破喉咙,也不再有人救他,结果牧童的羊都被饿狼咬死了。

娃娃司令虽然没有学习过正规的军事,不过,想这样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却听过不少,也悟出许多哲理。萧华此时想起这个狼来了的故事,脑筋一闪,觉得这倒是一个计策。

于是萧华命令纵队四面围住灯明寺,做出一副随时准备进攻的架势,让鬼子伪军高度紧张。到了夜晚,萧华又把司号兵叫在身边,命令他不时吹起军号。

在通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无论世界哪个地区,军号都是重要的发号施令的工具,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已经有了非常完整的军号命令体系,部队的一切军事行动,和战场上所有战术命令,都有不同曲调的军号代表。

西方这种丰富多样的军号体系后来也被东方国家广泛学习,日军和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队也采用西方军号。

红军八路军基本也延续,虽然有自己的革新,不过,基本上一听,就知道对方在发布什么作战命令。

萧华把司号员叫在身边,一会要他吹号命令左边战士行动,一会又叫右边战士行动,搞得敌人精神紧张,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到了三更半夜,鬼子人困马乏,想迷糊一会,萧华突然又命令吹起激昂的“冲锋号”,让鬼子一个个大惊失色,端起机枪就是一顿扫射,可是半天才发现,八路军根本就没有冲锋,纯粹“逗你玩”!鬼子气的大骂八嘎呀路,也无计可施,就这样一宿到天亮,鬼子也没有睡成。

萧华就是用这个计策,一次次让鬼子误以为“狼来了”,可是一次次又被戏弄。一连几天几夜,鬼子彻底不干了,觉得土八路根本就没有能力攻打他们坚固的炮楼,就是瞎咋呼,支那兵就这德行,于是全都松懈了。

第四天夜里,任凭萧华再怎么吹号,疲惫不堪的鬼子不再“配合”了,炮楼一片死寂。

萧华知道,自己的计谋奏效了,于是暗中命令纵队战士发起进攻,他们悄然无声的摸近炮楼,猛然发起进攻,等鬼子醒悟,八路军已经破开大门,冲进炮楼,与鬼子在狭小的空间展开白刃战。

最后,八路军一举歼灭二百多鬼子汉奸,成功端掉这个据点。

娃娃司令萧华的美名也传遍冀鲁边区,人们纷纷盛赞“娃娃司令员不简单,听个童话故事也能打胜仗”。参考文章《萧华将军传》

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本文为毅叔说世界系列,感兴趣的朋友,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局势帝,收看全部毅叔说世界系列原创文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