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青年师:8个绣花枕头 唯一王牌被陈赓消灭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蒋经国青年师:8个绣花枕头 唯一王牌被陈赓消灭

国民党军序列中,青年军非常特殊。这支部队诞生于抗战期间,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亲自着手组建,然而这支部队却处处透着古怪,与其他部队的组建模式截然不同,最后走上一条怪胎不归路。10万青年军没怎么打仗就冰消瓦解,成了国民党军历史上最大的笑柄。

一、高学历的青年军

青年军这个称呼,始自于1944年9月,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惨败后,蒋介石痛感国民党军士气低落,斗志匮乏,便想利用青年人的爱国之心,征召一批青年兵,借以补充兵员之缺,提振一下衰颓的士气。

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青年学生从军报国。

国民党当局按蒋介石的意图,迅速组织征召初中以上学生入伍。

当时全国4.5亿人口,大学生仅有6.4万余人,高中学生11.7万余人,初中学生58.7万余人。

命令一下,各地青年惩于国破家亡之危,无不踊跃参军,报名者多达12.55万人,最后经淘汰,留下10万余人。这10万余人,编成青年军,共有10个师,番号自201师往下排,直到210师。后来由于兵力不足,210师仅建起2个团,不够1个师的架子,便拆掉编到别的师。

这样一来,青年军共设9个师,10万人。

青年军10万士兵中,大中专在校生多达15500人,占总数的15.5%,这个比例可以说相当高。

学生们有如此大的激情,不外乎受国难的刺激。以多灾多难的河南省为例。1942年-1943年春夏,河南省刚刚经过惨重的饥荒,饿死人口数百万,据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灾情实录》认定:河南全省在1942、1943两年饿死者多达300万,占当时河南总人口约10.1%(1941年河南人口总数2930万,数据来源为《河南省统计年鉴》1947年版)。

受灾如此惨重,人口损失如此惨烈,河南省却贡献出6500青年子弟,高居沦陷区各省第二(第一为湖南,共约9000人),直接原因就是救亡国存。

然而,青年学生入伍,满怀抗日救国之壮志,一腔热血却枉洒在蒋介石的权谋暗影之中。

征召士兵入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提一句口号便能撒豆成兵,也不是光靠喊喊口号就能爆出十万大军。当豫湘桂战役惨败、国民党政权公信力急剧降低之时,国民党当局最需要的是力挽军事上的颓势,守住现有国土,扎扎实实地为后续战争做准备。而不是空喊口号,白白浪费国家并不充裕的人力物力。

蒋介石忽然来这么一手,完全是病急乱投医,想一出是一出。从征召青年入伍,到编练形成战斗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期内绝难产出强大的战斗力。所谓十万青年十万军,不过是老蒋灵机一动,又犯了微操病罢了。所以说,从制度设计的根子上来说,青年军就是畸形的,这为日后青年军沦为笑柄埋下了祸根。

二、青年军沦为蒋经国的“御林军”

不过要说青年军全无意义,倒也不尽然。蒋介石组建青年军,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作用:扶植儿子蒋经国。

众所周知,国民党派系众多,政学系、CC、土木系、浙江系、元老派等等,在蒋介石刻意纵容之下,各派互相制衡、争权夺利,各有一帮人马,蒋介石高居其上,总揽全局。

但是到后来蒋介石发现一个要命的问题,在这诸多派系之中,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居然插不下手,哪个派系也拾掇不下,日后父子相继,年轻的蒋经国靠什么压服这些派系大佬?

蒋介石治党无方,搞封建权术倒是颇有一套。既然现有派系无法融合,那就不惮其劳,干脆另立山头,在国民党内再搞一个蒋经国的小派系,壮大嫡系力量。

蒋经国正好也有这样的潜质。

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就极力向蒋介石建议,仿效苏联模式建立一个掌控青年人的组织,名字就叫“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

三青团说白了就是国民党的预备党、党中之党,在蒋经国大力推动之下,三青团的组织迅速扩大到国统区的县乡,与之相映照,国民党党部基本上到了县一级就停止了,在基层,三青团比国民党党部也就有了更强大的控制力。

有朝一日,基层组织壮大起来,三青团便可以随时崛起,替代现有国民党组织,乃至实现政治势力大换血。可见蒋经国野心之大、手段之高。

蒋经国咄咄逼人的势头引起一些大佬的不安。

1943年三青团中央团部曾经密谋发起”倒孔运动”,意即弹劾时任行政院长孔祥熙,以挽救日益腐败无能的中央行政机构。孔祥熙忝列四大家族之一,手下掌握着庞大实业,背后有有江浙大财团的支持,三青团贸然搞了这么一出政治密谋,不啻一场政治地震。

孔祥熙极为惊恐,向蒋介石上书请辞行政院长。蒋介石不敢烧起来这把火,他深知要是烧大了,难免把自己的支柱都烧塌了,于是装模作样地痛批了三青团中央团部,让他们不要做这种出格的事。

可叹蒋经国虽然看到国民党自身的问题,但在政治上的种种努力,由于蒋介石这个最大的绊脚石的存在,总是无法成功。

但三青团蕴藏的强大政治力量总需要有一个出口倾泄出来,否则迟早要出问题,要么蒋经国个人声望受损、太子之威无法积累,要么政治能量爆发出来惹出国民党分裂,都不好办。

蒋氏父子正发愁之际,青年军的出现,给了三青团一个极好的发力点。

10万青年士兵入伍编为青年军,需要大量军官,而且由于士兵学历高,军官也要具备较高素质,不能随便派员糊弄。

恰巧蒋经国在江西举办过军官训练班,蒋介石便下令优先从这个训练班毕业的军官中选人,到青年军中当长官。如此一来,蒋经国就隐然成为青年军军官的校长,也即政治上的领路人,与蒋介石的黄埔军校校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在内战中打得很凶的几个军、师长,如戴之奇、邱行湘、康泽等人,都是出身三青团、小蒋的得力干将,为小蒋挣足了脸面。

国民党大佬们都明白这是太子小蒋要抓部队,但人家父子唱得这出双簧合理合法,大佬们也说不出来什么,就只好听凭小蒋为所欲为了。

蒋介石怕不保险,又令蒋经国担任青年军政治部主任,全面掌控青年军的人事大权。

过了一段时间,又让蒋经国担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政工训练班中将主任。这个职务的妙处在于,青年军所有师、团、营、连级的政工军官,必须经过训练班培训才能上任。也就是说,蒋经国在用人、思想控制两方面上了双保险,确保把青年军死死抓在手里。

蒋经国干得十分卖力,不仅亲自上台给军官们讲课,还时常在寒冷的早晨,光着上身带着军官们跑步训练,令军官们大为折服。

青年军编练机构的其他重要官员,大多出自陈诚土木系,对蒋介石、陈诚保持着绝对服从,如罗卓英、黄维等人。

师团以下军官,多由蒋经国亲自挑选任命,其构成与其他国军部队截然不同,有“三多”,即新派军官多(留过洋思想较为开放)、文人多、党团干部出身的多。

“三多”好不好,众说纷纭,当时国民党军中并没有给这一现象下定论。但国民党成军二十余年,即使军纪不好,也编练出来许多有战斗力的部队,其正规军建设的路子大体上是正确的,像新一军、新六军、七十四军这些部队都很厉害。主流军界众说纷纭,虽无定论,但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这支承载着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过高政治期望的青年军,从一开始就没走对路子,这就注定着部队战斗力不行。

三、军纪废弛的青年军

青年军由于是蒋家父子的门面工程,政治待遇、物质待遇都比其他部队高出一截,几乎能与五大主力相提并论。

我们举其大者,看看青年军优越到了什么地步。

首先是装备配置。1个青年师配备32辆载重2.5吨的汽车,这种车用来牵引大炮、装载辎重物资。

其余0.75吨、0.5吨、0.25吨的汽车205辆,按一车装载50人(这个有点挤,但也不是装不下),可以将1个师的战斗人员全部装上车,进行快速运输。

另外还有供侦察兵使用的机踏车、脚踏车(也就是自行车)229辆,大车248辆(骡马拉的)248辆。

简单地说,只要青年师愿意,1个师可以全都装到车上。这种机动能力,除了五大主力,没有任何一支部队比得上。

其次是生活待遇。

当时法币的市场价值不稳定,动辄贬值,士兵们普遍对法币有些担心。为了稳住青年军的军心,国军采取实物配给,每天固定的标准如下:

中熟米24两(合1.5斤,只要不是每天行军几十里,这个份量基本吃不完)

食盐4两

植物油6钱

蔬菜1斤

肉类1两4钱

豆类1两4钱

燃料24两

除了肉类少一点,其他都非常优越,绝对够吃。当然肉少不只是青年军少,以当时中国贫弱的国力,老百姓成年吃不上肉都很正常,青年军能每天吃1两多的肉已经不错了。

这个伙食标准,连国民党的公务员、其他部队的军官都比不上,很多人对这个标准忿忿不平,议论老蒋太偏心,可是谁也是敢怒不敢言。

政治待遇也很高。蒋介石、蒋经国选配来的9个师长,如戴之奇、罗泽闿、钟彬、刘安祺等,大多都是从军长、副军长位置上过来的。高职低配,将星闪耀,前途不可限量。许多青年军的军官都通过蒋经国的路子,升任三青团高级干部,进而升入国民党中央,成为炙手可热的政治新贵。连带着青年军的官兵也都趾高气扬,高人一等。

待遇高,按理说战斗力也要高人一等。可惜的是,蒋经国抓政工有一套,编练军队却是门外汉,他派去的一帮军官也大多是眼高手低、尚空谈而无真本事的人物,青年军编练一年多,本事没什么长进,脾气却日益变得骄横,谁也不放在眼里,成了一帮典型的少爷兵。

国民党高官都觉得青年军是升龙捷径,纷纷把家人子弟送到青年军来当兵。蒋介石首先带了个头,把次子蒋纬国调到青年军206师第1团任营长,总统公子到来,该团团长赵云飞诚惶诚恐,每每有了重大事务,都来请示蒋纬国营长,蒋纬国也是受之坦然,认为自己在德国喝过洋墨水,全不把文化水平不高的赵云飞放在眼里。蒋纬国的妻子在西安,经常坐飞机回西安。赵云飞每次都亲自带着军乐队迎送,弄得上下颠倒,啼笑皆非。

203师搜索连更为特殊,全连士兵几乎都是官二代,诸如张群之子、顾祝同之子、杨森之子、罗卓英之子等等,这些少爷们骄横跋扈,看不起一般军官,青年军军部只好派了一位正规军校毕业的中校担任连长,又越级提升张群的儿子张继正为上尉指导员。

饶是如此,高官们还怕儿子受了委屈。张群的夫人怕儿子吃不好穿不好,动辄派汽车拉上好吃好喝的,从成都运到203师驻地泸州。张继正还经常请假离队,回家待上几天。

在这些少爷的影响下,青年军军纪越来越不好,师、团长官也不好管,管也管不住,索性就不再去管,反而利用青年军优厚的经济待遇,在军中大搞贪污走私,青年军上下很快弄得乌烟瘴气,全无军纪可言。204师的青年军尤其无法无天,该师611团一名士兵,夜间看到一辆卡车接近营区,大声喝止后车继续前进,该士兵明知不会是外人,却也悍然开枪射击,本意是吓唬一下来车,谁知误中车上的乘员,一枪打死。拉出来一看,竟然是团长黄绶申。

这样的军队,哪有什么战斗力可言,社会上很快传扬开来,讽刺青年军是“青年虫”。

青年军的9个师,到全面内战爆发之时,这些绣花枕头大都没有经过实战锻炼,士气低迷,畏战怕死,经过考核,只有3个旅勉强具备上战场的条件。蒋介石怒不可遏,可是又不好发火,否则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没办法,只好借部队整编之机,取消了青年军的番号,改成普通的军、师番号,与国军其他部队同等编排。

四、唯一王牌206师之覆灭

由青年军扩充组建的部队,绝大多数都不堪一击,被解放军接连消灭,只有206师打出一点士气。

我们简要叙述一下9个青年师的归宿。

201师于1949年2月调到台湾,免于被歼。

202师扩编为37军,除了军长罗泽闿和1个团,其余全部于1949年5月在上海被歼灭。

203师扩编为57军,在西安、成都诸场战役中,被全歼。

204师,1949年5月在上海被全歼。

205师扩编了31军,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团长以上军官坐飞机撤至台湾。

206师的情况我们下文专门叙述。

207师被编入新六军,因战斗力极差遭到原远征军老兵歧视,在辽沈战役中惨遭消灭,师长戴朴逃到上海,收拢3000残兵,重建新六军军部,后来撤到台湾。

208师在北平被傅作义打散,编入其他部队后相继被打散。

209师于1949年5月在上海被全歼。

206师扩编为整编师,兵力相当于一个军,当时约有2万人的兵力,驻守洛阳。

当时陈赓兵团和华野陈唐兵团大兵压境,直指洛阳。206师当时的状况不是很好。该师师长肖劲是个不成器的怂货,此人乃是黄埔六期生,曾留学过德国。学历经历虽然丰富,但打仗不行,只知道贪污,经常谎报损失,还盗卖武器,连他军中的美制道奇大卡车都敢卖。在这样一个师长指挥下,206师士气不振、战斗意志低下。

蒋介石征询各方意见,在汤恩伯建议下提拔邱行湘为206师师长,取代肖劲。

邱行湘,生于1907年,黄埔军校五期生。此人深受蒋经国影响,理想主义色彩非常浓烈。义无反顾地奔赴洛阳,声称不成功便成仁。

当时洛阳确实已成死地,解放军主力云集,区域兵力多达12万人,而206师只有2万多人,邱行湘到任之后,立即对洛阳进行战争化改造,把偌大一座洛阳城变成了钢筋水泥堡垒。城外百姓被强制迁离,房屋木材全都充作军用,弄得民怨沸腾。

邱行湘的到来,犹如给206师注入一剂强心针,在他的欺骗性宣传之下,206师士兵认为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国民党主力军便会从四面八方涌过来,聚歼共军于城下,因而战斗意志很旺盛,打得很顽强,一度给攻城部队制造了很大麻烦。

尤其恶劣的是,206师打红了眼,抓到解放军士兵后一律枪毙,极大违背了当时战场不杀俘虏的通例,引起我军极大愤慨。

在陈唐、陈赓兵团联手强攻下,邱行湘和206师虽然倒行逆施、困兽犹斗,终究挡不住正义的人民军队的铁拳。1948年3月14日,陈士榘调来华野的重炮部队,对邱行湘最后的据点进行猛烈轰击,邱行湘无法抵抗,终于投降,206师全军覆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