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之死:出卖恩师恐惧不安,4年间做同一噩梦,小病恶化成癌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汤恩伯之死:出卖恩师恐惧不安,4年间做同一噩梦,小病恶化成癌

1950年6月18日,台北马场町刑场一声枪响,国民党元老陈仪应声倒在血泊里。

陈仪资格非常老,在国民党内人缘也不错,之前曾有许多大佬找蒋介石说情,纷纷展开营救。孰料蒋介石不为所动,坚持要杀。这桩轰动岛内的生死营救,终以悲剧方式收尾。

死者已矣,陈仪的一生盖棺定论。不过这场悲剧的影响力却一直在持续,陈仪的义子、也是陈仪案的告密者、国军大将汤恩伯,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陈仪要当傅作义第二

陈仪是国民党元老,论起革命资历,陈仪比蒋介石还早。

陈仪生于1883年5月3日,比蒋介石大四岁,浙江绍兴人。1911年武昌起义时,陈仪在浙江同时起义,先后任第二师师长、浙江都督府军政司司长。同时期的蒋介石还未进入权力中枢,仍是陈其美的小弟,在沪军中担任团长。两相对比,陈仪的起点比蒋介石高得多。

不过英雄向来不看出身,蒋介石后来向军权靠拢,以实力派身份一跃而起,成为国民党NO.1。陈仪与蒋介石大相径庭,其思想中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色彩,以造福社会为宗旨,一直着眼于政界,希望改变中国的政治形态。

北洋军阀之一孙传芳控制东南诸省时,陈仪还曾在孙传芳手下当过浙江省长,当时也是抱着安定浙江局面、使百姓不罹兵祸的理念,屈事于孙传芳这个旧军阀。不过孙传芳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对浙江百姓有弊无利,陈仪大为失望。等到1926年国民党北伐,陈仪果断弃暗投明,与孙传芳决裂,投入国民党阵营。

陈仪入国民党后仍不党不群,并不像黄埔诸将那样对蒋介石愚忠,后人勉强把他划入政学系,笔者以为似有勉强。陈仪之所以受到蒋介石重用,先后担任福建、台湾、浙江省主席,乃是因为和蒋是浙江同乡,而非政学系的派系加分。

陈仪受蒋重用,但对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和种种作为并不认同,尤其是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破坏民主、破坏和平颇有微词,乃至于不惜触怒蒋介石屡屡进言,虽不获采纳,却仍不改其志。渐渐地,陈仪在国民党阵营中成了个异类。

可以这样理解,陈仪并未对某个政党有什么执念,而是着眼于改革政治、改善民生,这与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一脉相承,却又有独善其身、君子不党的独有观念。这一独特理念,是其在解放战争末期急剧转向中共的思想渊源。

1949年1月,国民党军淮海惨败,数十万残余军队退守南京、上海一线,蒋介石任命汤恩伯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正准备在上海与解放军拼个鱼死网破之际,时任国民党浙江省末代主席的陈仪,突然石破天惊地来了一封信,劝汤恩伯放下武器,效法北平傅作义接受中共和平改编。

堂堂党国大佬,居然要做傅作义第二,还敢给警备司令来信劝降,无兵无权的陈仪岂不是送死?陈仪的胆气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陈仪和汤恩伯的个人感情说起。

二、陈仪与汤恩伯的师生情

陈仪一生未育,虽贵为政治显宦,膝下却无一儿半女承欢。挨到中年,实在没办法,只好收养了一个义女。

谁知,1922年时,39岁的陈仪遇到了老天赐给他的“干儿子”汤恩伯。

汤恩伯,浙江武义县人,生于1899年,比陈仪小十六岁。1922年汤恩伯投考浙江省陆军小学,由于路上耽搁了时间错过报考,身上带的盘缠全是向亲友借来的,钱花光后所住的旅店老板不放他走。汤恩伯窘极无奈,听说当时的陆军小学校长是军政司司长陈仪兼任,便给陈仪写了封信求救。

汤恩伯曾在浙江第二师中当过排长,当时陈仪是第二师师长,汤恩伯只知其名,两人并未见过面,写这封信未免有些冒失。汤恩伯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谁知陈仪览信后立即叫人找来汤恩伯,当面一看,见汤恩伯身材魁梧气度不凡,来信上写的字也极为工整,陈仪顿起惜才之念,便破格允许汤恩伯入学。

1922年5月,陆军小学选派4名优秀学生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陈仪又亲点汤恩伯留学。汤恩伯家境贫寒出不起学费,陈仪又慷慨出资赠予学费,每月还给他50元津贴。

汤恩伯感动得泪如雨下,临行前跪拜陈仪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公,学生愿拜陈公为终生之师。”

汤恩伯原名汤克勤,经此一事,改名为恩伯,以示对陈仪之恩的感谢。

汤恩伯学成归来后,陈仪十分欣赏这个青年才俊,靠着他在国民党中的人脉,把汤恩伯一路推荐到蒋介石嫡系部队之中。蒋军中黄埔系军官独擅显位,非黄埔出身的很难混出名堂。汤恩伯借着陈仪的庇护与推荐,居然一路平步青云,成为蒋介石面前的红人,对陈仪的感恩可以说无以形容。

功成名就后,汤伯恩经常对人提起,我有两个父亲,一个是“生我者”,一个是“育我者”。外间传说汤恩伯认陈仪为义父,就是从此而来。汤并没有真正拜陈仪为义父,陈仪与汤恩伯书信往来还称汤恩伯为弟,然而汤对陈氏执礼甚恭,言听计从,情分亲厚实不亚于父子。

汤恩伯一路当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显赫一时,脾气性格逐渐变得蛮横、骄狂,但无论对外人怎么变,对陈仪的感情与尊重、孝敬,却从未变过。陈仪每次到南京,只要汤恩伯在南京,必定亲自带汽车到车站迎接,宛如亲子一般。

若不是后来国民党大厦倾覆,给无数国民党人带来生死考验,陈、汤二人这段遭际,堪称国民党内一段佳话。

三、陈仪策反汤恩伯

有人或许会觉得,解放军大兵压境,陈仪是见风使舵,国民党不行了,才转投中共。其实陈仪对蒋介石及国民党的失望,从1945年就开始了。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蒋介石有意派一名老成持重的心腹去台湾任省主席,选来选去,选中了陈仪。陈仪怀着激动的心情赴任,不料上任不久,无法控制局面,省府官僚大搞劫收,肆意夺取民众财产。台湾民众极度失望,当局即出动宪兵镇压,爆发了“二·二八”事件,国内一片批评浪潮。

蒋介石不敢面对世人责骂,把陈仪拉出来当替罪羊,对外声称屠杀民众是陈仪所为,并将陈仪撤职查办。

国民党掌控的媒体随即大造声势,宣称要惩治陈仪等官员,还台湾民众一个公道。陈仪也知道这是蒋介石弃车保帅之举,倒也没有十分愤恨。回到大陆后居于上海,汤恩伯送了恩师一栋小楼,国民党一众大佬经常来这里拜访陈仪,私下里安慰劝勉,要他不要过于计较,委员长终究不会亏待他。

陈仪倒不在乎当不当官,真正纠结的是国民党在台湾的施政方针,酿成那场惨痛的事件,根本原因在于国府官员贪污横行、鱼肉民众,这才激化了矛盾。如果不从根子上反思整改,光靠这些政治手段欺骗世人,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上海闲居期间,陈仪偶然看到一份进步刊物《文萃》,上面登了一篇署名为张琴的《台湾真相》的文章。

该文的观点与国民党官媒所说大相径庭,直言国民党腐败是酿成屠杀事件的根本原因,蒋家王朝现在把罪责都推到陈仪头上实在不公平。文章还说,陈仪为官一贯清廉,这次事件与他关系不大。但个人清廉,救不了国民党的整体腐败无能与极端反动,只有为人民谋福祉才是根本出路。

陈仪看了之后大为感动,他知道这家刊物是共产党办的,共产党居然能明辨是非,大出他的意料之外。陈仪对身边人说:“看来还是共产党讲是非,他们没有把台湾事变的责任全部都推给我,比国民党还讲道理,国民党内部才无真理可言,没有道理可讲。”

其实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旁人,正是陈仪身边的工作人员、中共地下党员胡允恭,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动陈仪倒向中共。

胡允恭

胡允恭

陈仪经此一事,又经胡允恭的旁敲侧击,逐渐对中共发生了兴趣。胡允恭便大着胆子向陈仪推荐了《共产党宣言》《窃国大盗袁世凯》《中国四大家族》等书,陈仪看完后对胡说:“据我所知,四大家族的财富比书上写的还要多,蒋介石虽然没有像袁世凯一样称帝,但他比袁世凯权力还大,杀人比袁世凯杀得更狠更多。”

胡允恭把陈仪这些动向向组织上作了汇报,党组织认为策反陈仪的时代已经成熟,指示胡允恭见机行事。

果然,到了1949年1月末,陈仪与汤恩伯相继掌握浙江的军政大权后,陈仪终于付诸行动,亲自致书于汤恩伯,要他停止抵抗,接受中共和平改编。

那么汤恩反应如何呢?

四、汤恩伯“大义灭亲”

对于汤恩伯的反应,陈仪做过预判,汤必定听从他的安排。因为汤恩伯的复出,就是他一手安排的。

陈仪被罢去台湾省主席之后,蒋介石其实也心存愧疚。1948年东南局势危殆,保住浙江成了蒋介石首要考虑的事。蒋介石一面想请浙江耆老出山稳住局面,一面出于对陈仪的歉疚心理,派人去请陈仪出任浙江省主席。

陈仪年已65岁,台湾罢职后心灰意冷,不愿再参与政事,闻讯当即拒绝。国民党大佬张群等人轮流来劝,连蒋经国都跑来低声下气地劝说,陈老拒任,会影响我们浙江人的团结。陈仪仍是横眉冷对。

谁劝都不好使,蒋介石想到了汤恩伯,于是叫他出马劝说。

汤恩伯当时处境很尴尬,刚刚被罢免。1947年孟良崮战役,汤恩伯是前线兵团司令官,整编74师和张灵甫之亡与他有直接关系。蒋介石对其十分恼怒,军事检讨会上痛骂汤恩伯顿,撤销其全部职务。这样还不解恨,蒋介石把汤恩伯拉到办公室,一顿疯狂地拳打脚踢,打了很长时间,最后一脚踢了出去。

蒋介石以前虽也打过高官大将,但并没有往死里打过。偶尔打一下算作是荣宠,这么长时间地毒打,那是真正地痛恨。

如此惨烈的羞辱,汤恩伯难以承受,对人说,委员长如此待我,我无面目立于世间了。

此时蒋介石又给他机会,要他劝陈仪出山,汤恩伯意识到机会又来了。陈仪一旦主政浙江,自己势必也跟着沾光,重新恢复军职也不是不可能。于是跑到上海,推心置腹地劝说恩师出山。

汤恩伯懂陈仪的心思,高官厚禄陈仪都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政治理想。汤这样说:“蒋介石是个流氓,你和他硬顶,他便以流氓手段对付你。恩师若是答应他,不仅能免猜忌,将来掌握了军政大权,会方便得多。”

汤恩伯所说方便,不外乎是增加陈、汤二人在国民党内的分量,陈仪却误认为汤恩伯思想也有了松动,当即反问:“恩伯今后有何打算?”

汤恩伯说:“我一向都跟着先生走,先生怎样做,我就怎样跟。”

这一番话误上加误,陈仪更加确信汤恩伯与自己思想一致,倾向于中共,于是痛快地答应出任浙江省主席,条件是要汤恩伯出任浙江衢州绥靖公署主任。理由是非常时刻政局不稳,需要军政同步、以利弹压。

蒋介石满口应承,一令双响,陈仪、汤恩伯双双就任。

稍后局势恶化,蒋介石深知危急关头,军队必须交给非常放心的大将,汤恩伯虽然无能,却是个十分忠心的人,于是提拔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司令,指挥45万大军。汤恩伯一生从未指挥过这么多军队,上任之后飘飘欲仙,志得意满。

陈仪一当上浙江省主席,胡允恭便开始实质性策反工作,向陈仪表露了身份。得知胡氏身份后,陈仪倒也没那么惊讶,他是多年老政客,人久见人心,他岂不知胡允恭有异。这世道谁是共党都有可能,连傅作义的女儿都成了共党,自己身边出了共党,毫不稀奇。

经过接触和商谈,陈仪抛出自己的腹案,推荐汤恩伯掌军,就是为了今天要他带兵反蒋。他提出自己亲自致信汤恩伯,要他在长江南岸松开几个防守要地,便于解放军打过来。

其实陈仪在汤恩伯刚任京沪杭警备司令时,就暗示过汤恩伯不要顽抗,要顾念浙江父老的生死,别做无谓之战斗。汤恩伯一直没有表态。此时事态紧急,解放军大军渡江在即,陈仪手写一封言辞非常激烈的信,让外甥丁名楠亲自送到上海,面呈汤恩伯。

信中提了八条要求:

1.军队宜紧握。

2.待遇宜提高。

3.驻地宜规定。

4.军风纪严肃。

5.沪防御工事宜停止,已征集之材料酌量归还。

6.营房宜多建。

7.征兵宜减少或竟停征。

8.军事机关宜紧缩,事权须统一。

这是据《陈仪手迹》所转录,全信原文即此。

从这封信表面看,似乎陈仪是在敦促汤恩伯加强本部建设,并未有劝降字样。实际这也是陈仪加了些小心,怕被保密局特务发现。

真正的劝降条款,陈仪另写了五条,

1.释放政治犯。2.停止修筑工事。3.保护一切属公财物,不得破坏。4.按照民主主义原则,改编所属部队。5.(中共方面)取消汤恩伯战犯名义,给予相当职务。

这五条由丁名楠贴身保管,作为面谈时的腹案。

丁名楠一去,便将这两封密件全都呈示汤恩伯。汤恩伯见信大惊,他也知道陈仪早有心要投共,只是没想到事情进展得这么快,超出了他的预计。

他原本想拖一拖,等陈仪自己回心转意。谁知竟成今日局面,汤恩伯骑虎难下,左右无计。关键时刻他才感觉到,他对蒋介石的畏惧,远远超过对陈仪的感情。汤恩伯没有再犹豫,将信件交给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请他转交蒋介石。蒋介石大怒,立即命令行政院和保密局处理此事。

陈仪在杭州坐等汤恩伯来密谈,左等等不来,右等等不来,于是打电话给汤恩伯,说若不便前来,可派秘书胡允恭前去上海,出任他的密书。汤恩伯拒绝,骗陈仪说军务繁忙,不日便亲来杭州。

中共方面通过内部线报,隐约得知保密局要对陈仪采取行动,便劝陈仪赶紧逃离杭州,到解放区去躲避。陈仪坚执不肯,认为汤恩伯绝不会出卖自己。

可叹陈仪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万万想不到,他已经成了汤恩伯邀功请赏的筹码。

1947年2月17日,行政院突然下令免去陈仪一切职务。3月,陈仪被押往上海,由汤恩伯亲自看守。

4月,陈仪被塞上专机,押往台湾。

陈仪明白,一切都完了。

五、蒋介石:汤恩伯五年前就该死

陈仪最初被免职时,蒋介石尚未骤起杀心,毕竟陈仪一介文官,不足以酿成傅作义式的大事变。

念在同乡情份,蒋介石曾招陈仪到溪口去,面谈为何有此一事。陈仪冷冷地拒绝,说我与蒋先生已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国民党大佬们见事情还未完全僵化,纷纷到上海劝说陈仪,令其公开道歉、悔过,声明与中共绝无关联。陈仪也通通拒绝,并对人说,劝汤恩伯看在浙江父老的面子上好自为之。

汤恩伯唯恐惹火上身,不敢上门,只是嘱咐手下好好看管陈仪,日食夜寝都要好好保障,至于其活动则绝不能放松控制。

天地君亲师,绝不可背叛,这是人所共知的传统道德。汤恩伯出卖恩师,令各界人士纷纷唾骂。汤恩伯自己也很不好过,亲自找蒋介石求情,请务必保陈仪一命。

若照平时,蒋介石或许能放陈仪一马。但当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南进,席卷东南、直指台湾之际,人心慌乱,向背去就莫衷一是,蒋介石感到必须以严厉手段止住颓势,因此决定杀猴给鸡看,把陈仪拉出来当祭品。

1949年5月,蒋介石下令,对陈仪谋叛之罪进行公审。

汤恩伯慌忙找顾祝同,请他代为求请,一不要公审,给陈仪留个脸面。二不要杀,可以指定一个地方,像张学良一样,软禁起来,叫他反思悔过。

顾祝同等人何尝不是如此想,陈仪一生光明磊落,可谓君子,并未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大难当头有点思想松动可以理解。当年曹操破袁绍,缴获自己部下在危急时写给袁绍的投降信,曹操一把火烧了这些信,不予追究。先贤有此胸襟,故能克成大业。蒋公就能效法么?

国民党诸方大佬,都觉得此事未免太过惨烈,重臣元老弄出来这样卖师求荣的事,总统还要杀陈仪,此事未免触及国民党的政治操守底线,许多人也去劝蒋介石不要做得太绝。可惜蒋介石主意已定,谁说也不听。

6月8日,在国民党当局终审前一天,汤恩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拼着再挨一顿打,到总统府递信求见蒋介石。蒋介石拒不接见。

6月9日,国民党军事法庭公审宣判,处陈仪以死刑。

6月18日,执行死刑。临刑前,有人问陈仪还有何话说,陈仪了无恐惧,表示无话可说。面对行刑士兵,他说,“朝头打!”死前大喊:“人死,精神不死!”

汤恩伯精神上备受重击,逃归台湾后,蒋介石也没有安抚他什么,反而免去他一切军职,让他和一众老将一样,在总统府当上了空头官“战略顾问”。

汤恩伯在家里给陈仪设了灵堂,每日焚香祭奠。蒋介石得知,大骂汤恩伯:“大义灭亲,还祭奠什么!不许给这个叛国犯设灵堂。”

杭州陈仪墓

杭州陈仪墓

汤恩伯吓得拆了灵堂,不敢再祭。此后郁郁寡欢,噩梦连连,竟尔梦见陈仪血淋淋地来索命。饶是他平时素无什么操守,这件事毕竟太过恶劣,他始终没有缓过来。从1950年到1954年,同样的噩梦,居然没有断过。

汤恩伯原来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医生告诫他心情不好会导致恶化。然而汤恩伯如此情况,还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1954年春,汤恩伯病情加重,一检查,居然成了癌症。

汤恩伯赴日本治疗,没想到病情急转直下,1954年6月29日,不明不白地死在东京。

蒋介石评价汤恩伯之死说:“汤同志之死,距离他指挥上海保卫战的时候,只有5年光景。照我个人看法,假使汤同志当时能够在他指挥上海保卫战的最后一个决战阶段,牺牲殉国的话,那对他个人将是如何的悲壮,对革命历史将是如何的光耀。”

可见,在蒋介石心目中,也是嫌汤恩伯死得晚。这样一个卖师求荣的人,死后仍被主子如此嫌弃,悲哀之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